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兒時的我坐在家門口石檻上,端個小甌吃飯,上學後就換成洋瓷大碗,稀飯糊糊放上酸菜蘿蔔,半手抓碗,半手夾饃,另一隻手騰出來叨菜,“呲溜呲溜”喝稀飯,咬饃饃,留下一段率性愜意的時光。

夏季清晨,悶睡中被母親叫醒,洗臉,端飯,坐門檻,靠門框吃將起來。太陽剛升未升,坐石檻,背靠水泥門框,吹小風,涼意沁膚,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農村所用的水泥,工藝都很簡單,遠不能與當今頂尖的清水混凝土相比。水泥做門框,需要先出胚,外面再抹勻水泥砂漿,凝結晾乾,泛著類似石檻的青,進進出出摸得發亮,更顯簡潔質樸美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瓦匠師傅水泥活兒做得相當細緻,效果與今天清水混凝土相仿。對當時剛搬出土屋的我們來說,有一種莫名吸引力。沒有瓷磚做地板,清一色水泥抹光,無論地面、牆面,都頗受歡迎。

直到後來上學,才知道“洋灰”原是西方舶來品。參加工作,系統接觸現代混凝土,才知道這種並非土生土長卻時髦的技藝,源自哪裡,又怎樣一步步傳入國內,從城市流向農村,又從農村包圍城市,最終流行於大街小巷。

混凝土裡的佼佼者,堪稱水泥“極品”的清水混凝土,第一次見到,就勾起記憶裡那抹得烏青發亮、簡潔質樸的水泥門框。一如外來的水泥,清水混凝土最早並不出自國內,先在我們的鄰居日本流行起來,近二十年國內才漸漸時興。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建築,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建築大師貝聿銘說: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那麼,清水混凝土如何逐漸發展?它的設計、建造之美又體現在哪裡?讓我們開啟大片,來看歷史潮流下關於水泥的時光之旅。

01 西風東漸,清水混凝土源起,日本建築師將其開創性提升至新高度,進入國內有難點,但無法阻擋世界建築發展大勢

20 世紀初,憑藉卓越的力學性能及可複製性,混凝土逐漸大量用於建築工程。經半世紀發展,到20世紀中葉,混凝土作為結構材料的優越性能,奠定了它世界公認的地位。伴隨新設計風格興起,工程師、建築家開始從它的結構功能琢磨它的質感性能——柔軟的可塑性、整體的剛硬感、大眾化溫暖以及簡單化冷漠等等。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由此,世界拉開了利用混凝土對人感官的刺激能夠體現內在精神的特徵,打造混凝土結構材料之外的另一種功能:建築立面的傳情達意

20世紀中下期,西方湧現更多側重在立面裝飾的混凝土建築,包括歐洲、美洲和日本。需要提到,此時日本藉東方禪意,開創了獨樹一幟、享譽世界的清水混凝土工藝與風格。

被稱作“清水混凝土詩人”的宗師級建築家安藤忠雄,是日本清水流的傑出代表。他對世界當代建築發展的功績,是依靠混凝土施工脫模後的驚豔品質,它的禪縫、螺孔,規則化傳達過去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天然質樸、莊重雄壯。至此,混凝土的王者地位,向自然邁進並返璞歸真的材料特性,進一步加強它的不可替代性。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安藤忠雄的貢獻,無疑形成一股風靡世界的清水混凝土潮流。但是,橫亙在全球建築師、工程師面前的,是理想與現實技術的矛盾。如它要求一次澆築成功,不可更改,就對施工前各種設計——門窗洞口構件、埋件等——提出嚴酷要求,且務必準確到位,與土建施工一起完成預埋鋪裝。

脫模即完工,不再有繁複的外牆保溫裝飾抹灰層,還要求建築師設計、工程師預留各構件及安裝槽口,處理後期雨水通風管口等外部結構與明縫配合……凡此種種,才有可能最後呈現清水混凝土本具的質感與肌理之美

這樣一來,清水混凝土設計與施工,就既需系統協調,又包含事無鉅細的技術,更牽涉現場管控藝術,需要綜合科學性、預見性等手段,為實現最後驚為天人的效果,更多介入包括前期設計統籌、中間施工管理與後期脫模養護等繁瑣工作。

雖然國外發展良好,前景光明,但國內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清水混凝土,其中管理、工程與施工體現的科學與嚴謹,讓大部分設計師望而卻步。事前一廂情願,施工中難題重重,令工程半途夭折的情形成為可能,不得不改弦更張,甚至重新設計,無形中增加上至業主下到設計師的畏難情緒。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由此可見它在國內普及發展的艱難,它對各工種默契配合程度、業主素質與決心以及推進落地的實施力度,提出嚴苛要求。所以,要做就堅決做到底,清水混凝土施工前設計,圖紙思路務必清晰,後期依靠設計師巧妙而執著地與業主、施工方溝通,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前行,才能到達終點。

難點客觀存在,但清水混凝土釋放的巨大魅力,使一些勇於挑戰的設計師迎難而上,建起一套適合國內的工藝體系。於是逐漸地,無論項目多麼複雜,只要基於符合實情的施工體系,從前期設計、組織管理、施工安排到監理督查,做好做細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實現理想的清水效果便水到渠成。

這也是清水混凝土建築在國外普遍,而國內卻少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它最終還是以性能及可執行落地優勢,受到國人喜愛,終於在世紀之交的古老土地生根發芽。

02 “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率先形成屬於自己的設計及建造風格,開世界清水藝術的安騰風

既談及清水混凝土,不得不提到具有世界性美譽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在清水混凝土發展史上,獨此一位的他,是開宗立派的一流人物,不同於其他建築師,他早年曾是貨車司機、拳擊手;但他卻極其重要,發現常人難以探知的清水秘密,以獨有的安騰美學,營造出極簡、禪意和純粹建築空間,使觀眾不自覺沉浸於其營建的氣場裡,流連忘返。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某種程度上,冠蓋全球的安騰忠雄,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充分說明他將清水建築設計與施工上升到順滑柔韌的詩藝之境,而這與日本傳統文化中簡素枯澀的侘寂美不無關聯。

何為簡素枯澀的侘寂美?

作為日本傳統美學,侘寂是一種寧靜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它是極簡、質樸、安靜、素雅、淡然、沉浸和信任的同義語,滲透“無中萬般有”的藝術思想,即不擺脫虛妄之念,無法感受其中蘊含的豐富內容。

以無聲無色達到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是一種境界。欣賞大師的作品,清水混凝土無聲裸露卻強勢異常,禪意撲面,充斥著古老的美學思想,感到品味苦茶的靜謐和素樸。這種打造建築的設計語言可能冷漠堅硬,但飄逸其中的敘述方式,追求純粹的極簡肅淨,讓人感到陌生的同時又心生歡喜。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它融合明快與靜謐、陽剛與柔和,體現西方現代建築直奔主題和東方傳統建造欲言還休的婉約,建築設計的融合創新,產生意想不到的力量與神奇效果

至少在20世紀,很少有人能夠如安騰忠雄這樣專注於清水混凝土,並拔升如此之高,呈現淋漓盡致。但高處不勝寒,能體味其美的人總是少數。可一些大人物則視為奇蹟,指明由他來打理建築。

無論聲名多麼顯赫,大師內心都無比清明,固然設計可以異常現代,令人印象深刻,但仍要得益於混凝土材料發展。同時,傳統建築中淡泊專一的品質,也暗中起著不可小覷的影響。

縱觀安騰忠雄的清水混凝土作品,包含三方面特色:

(1)建築外表富有排列性的禪縫和圓孔,勻稱而規則。安騰大師設計建築,室內外牆體均採用清水混凝土,不需多餘的裝修點綴,牆面模板螺栓留下圓孔、禪縫,就是裝飾。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住吉的長屋

(2)追求建築與光影對話,成就大師作品的深刻價值。安藤忠雄說:

建築的故事必然伴隨著光和影兩種側面,人生亦然。

他結合前輩經驗與自我經歷,悟到“光影”對建築的重要性。無論是早年成名作“住吉的長屋”,封閉的建築內,光從天空經中庭斜射而下,還是後來享譽世界的“光之教堂”,牆體十字架透射出淨化靈魂的自然光,都飽蘊大師心心念念追求的建築光影藝術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光的教堂等

(3)細膩綿密,纖柔若絲,形成獨樹一幟的安氏清水混凝土藝術風。20世紀中葉之前,混凝土建築風格大都粗糙厚重,隨後到七八十年代,在安藤忠雄等建築師推動下,混凝土逐漸變成精緻、勻稱,甚至一度變得像鏡面的明亮和牛奶的柔滑。這與日本文化中精細純粹的特質相合,“菊與劍”終於在混凝土建築上,通過安騰忠雄之手得到完美釋放

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摻和日本傳統手藝,輔以必要的牆體修復,造成拆模後高度精煉的效果。他近乎以手工之力,將光影、水、植物等自然留駐,任人體味,推動現代混凝土建築藝術的飛躍。

在安騰大師的清水混凝土設計與建造中,傳統手工和現代技術交相輝映,木模板製作與支護的獨門絕技、混凝土材料的攪拌與澆築、不近人情的嚴格管理,成就安藤忠雄獨有的建築美學。

03 國內清水混凝土建築大面積應用的開山之作,先行先試,奠定基礎,拉開新世紀該類型建築序幕

二十世紀後期,日本技術和產品在世界範圍的成功,令人豔羨。作為鄰國,清水混凝土建築取得的成功,自然躲不過國內有識者的眼睛。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研發大樓

國內最早採用清水混凝土的大規模建築,是聯想研發大樓,一座灰色調辦公建築,2004年被建設部鑑定為“中國首座大面積清水混凝土建築工程”。

在國內仍然流行玻璃幕牆、金屬和石材,致力追逐耀眼光芒,二十年前設計師和業主能選定清水混凝土,認定它清秀、高雅、質樸的價值,實屬難得。這裡面,設計師的熱愛與堅持,業主的大度與追求,以及嚴密組織、有條不紊將設計意圖執行落地,完美關注各細節,都起著匯聚合力的重要作用。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研發大樓大廳

大樓採用清水混凝土,印證了現代科技內斂而平和的氣質,它不僅首次得到大面積應用,而且同時攻克外觀形式多樣化呈現的難題,如混凝土圓洞窗、雲窗、月亮門造型,以及西樓東側外牆鑲金屬的弧形構造等。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大樓外牆

大樓清水施工頗具挑戰性,一旦竣工,則呈現極大特色。當然,過程是複雜曲折的,比如它不同於以往的建造流程,為確定和摸索清水施工的不同方法、效果及樣板,要早於土建工程地面施工,多次現場開展設計所要求的清水混凝土澆築實驗,比較優劣與可行性,以敲定最佳施工方案與檢驗標準。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大樓外立面

像歌曲《真心英雄》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清水混凝土也是如此,通常的工藝無法衡量它,拌料、模板製作、支設及成品養護,從前期到實施,都需要有自成一體的獨特技術方案支撐,才有可能最終成功。

聯想研發大樓10萬平米大面積採用清水混凝土,當時在國內尚無前例。要做第一位吃螃蟹的人,既非憑運氣,也不可能單靠勇氣,它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手段。然而,這座大樓破天荒地做到了。

的確,清水混凝土與生俱來的質樸、時尚、厚重與現代,連很多新潮建材都難與之相比。但之前因施工難度大,牽涉細節繁,可變因素多,卻始終不被國內業主和建築師採用。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大樓的一炮而紅,令國內大型建築的清水混凝土建造陸續噴發,建築師、業主逐漸認可它“素面朝天”的品位,一種高貴的樸素,一種走心的簡單,比金銀玉石般的輝煌更具洞徹人心的藝術效果。

清水混凝土是一種有趣的建築材料,只要施工得法,嚴格控制,精細設計,可以省略大量後期不必要的裝金戴銀。聯想研發大樓的牆、板、柱等,就省去大量吊頂及內外裝飾,在實現品質、追求品味的同時,節約成本和工期,施工效率反而提高,為國內接下來的工程提供了樣板。

此後,成功的建築越來越多,讓擁有五千年土木傳統的民族建築天際線,開始變得生機勃勃,也更加豐富多彩。

04 國內清水混凝土建築星光璀璨,無論在自然界還是都市中,文化類公建先後湧現,意境獨具,造型驚豔,個性鮮明

21世紀初葉清水混凝土大面積試行,帶來此後近20年的噴發,擴充當代建築陣容,令國內建築璀璨崢嶸。清水混凝土猶如藝術品的精緻,包裹在它質樸外表下,反而更加動人心魄,地標性或文化類大型建築,如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圖書館,自然唯其馬首是瞻。

(1)自然界的圖書館與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天生自帶低調、高雅、奢華、沉穩,以及其他難以探明的氣息,被採用於各種館舍建造,如美術館和圖書館,再加上光影薰染,流水、動線設計,終於成為一座清水藝術殿堂。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海邊圖書館

這是一座位於海邊的沙灘圖書館,孤零零與沙灘的廣闊、海洋的無垠構成對比,混凝土的質重讓它穩穩紮根環境。對於自然,它少有其他襯托,顯得獨特。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大海邊沙灘上的圖書館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圖書館內景

但混凝土的厚朴、穩重與冷靜,讓建築無畏周邊,宛如人們在大自然需要庇護所,來者無不沉浸於它的包裹,融入它的磁場,貼合它的氛圍。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室內一角

某種角度,人們將一己感情投射到眼望手觸的建築,認為它或孤獨或矜持。然而,建築能夠打動人,在於它靜觀其變,自成一體的“它觀”,而非來者“我”想要傳達什麼。

還有另一座海邊美術館,創意自人類進化早期的建築形式“洞穴”, 通過一系列不規則圓形連續空間,串聯美術館多重功能。進入建築中心,先感受“曲徑通幽”,一條深幽走道加一方圓廳,“柳暗花明”的大穹頂,突然擊中情緒,空間異樣感使人醍醐灌頂。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海邊美術館內景

建築不能沒有光,無論自然光還是燈光。如意大利萬神廟,像自然的眼、神的注視,光從穹頂天窗柔美瀉下,碰到地面,反射至牆壁,形成散漫折射與跳躍,呈現萬籟俱寂的靜謐。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意大利萬神廟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美術館天窗

混凝土的青灰色與光,在美術館裡呈現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黑白、青灰,貌似混沌,實則純淨。這一切有賴於將混凝土變成坑窪不平的粗獷,卻在與光的配合中,昇華了意境。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清水混凝土沉下自心,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就一座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殿堂。它是外在的居所、建築的表皮,但它依靠設計與建造,實現純淨與光明。

(2)都市裡的體育館與博物館

自然之外存在都市,是人們生活的主場。如說自然盡顯無序、散漫,那麼在都市,一切力求井然有序。都市清水混凝土建築也不例外,它有著嚴格的邏輯與幾何構成。

混凝土建築的規則幾何外形,讓施工形態和結構變得能夠操作,並於可把握的科學規劃及流程下打造出不同空間。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大學體育館

這一座城市體育館,崇尚體育精神,建築於是反映它,混凝土外形真實展露時而粗壯時而纖細的建築本體,簡單鋼混結構的基本單元,反覆複製組合,造成頂部側邊高窗,光得以自由灑入。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大學體育館室內球場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體育館內的羽毛球場

豐富建築功能,重新塑造高敞空間,既是結構需要,又儘可能以簡單造型滿足光路,眾多V、Y型混凝土支柱,加上從底部升起錐形柱,與自然環境互動,吸引光線讓光照更強烈,實現清水混凝土體育館建築內容與形式統一。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體育館V型柱

另一座美術博物館,位於國際大都市,採用清水混凝土築造傘體結構,混凝土牆作“傘柄”,“傘冠”為頂部逐漸向兩邊形成的數米懸挑。冠與柄的結合部,為橢圓形,展現為優美弧線。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美術博物館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美術博物館室內

一把,兩把,數把“傘”,清水材料真實的獨特性同樣起著關鍵作用,構成建築體塊及內部空間,既為結構件,又做空間要素,共同組成巨大體量規模。所以,現代建築擁有清水混凝土構造的幾何形體,無需多餘裝飾,就令建築優雅呈現。

05 二百多年來,水泥漸成世界主流建材,當混凝土中誕生清水混凝土,成為建築設計建造的熱點之一,便預示了它的趨勢與光明未來

清水混凝土建築越來越多,蜚聲世界的悉尼歌劇院、日本國家大劇院、巴黎史前博物館等全球知名地標建築,均與其息息相關。開宗立派的安藤忠雄、已故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都熱衷並擅長清水混凝土建築設計,取得巨大成功。在他們之後,幾乎沒有建築師會無視清水混凝土了。

豐碩成果的取得,由清水混凝土客觀具有的裝飾性決定。而且,清水施工一步到位,澆築成高質量建築,拆除模板,無需任何外部抹灰;它不同於普通混凝土,肌理光滑,稜角分明,拒絕粉飾,只在表面塗刷薄薄一層防護劑,即可天然莊重地實現人們的生活起居、商務辦公和藝術展覽。

從古老夯土牆,到磚木結構建築,再到今天的混凝土結構,人們走上追逐自然、返璞歸真、詩意棲居之路,只要水泥不曾淘汰,代表天然素顏、本真面貌的清水混凝土,就無法被迴避,加上人們對它的持續創新運用,那麼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必將迎來新的高峰。

建築風潮之清水混凝土:歷史高光下的水泥“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