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文宗,卻得罪皇帝被活活嚇死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沙·春情》


說起沈約,恐怕一部分人會比較陌生。於筆者而言,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是蘇軾的那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沈郎多病不勝衣”,便來源於沈約“瘦腰”的典故。


沈約出生於公元441年,大謝朓23歲,也是“竟陵八友”之一。沈約早於謝朓出名,詩歌和文章都寫得好。

他是一代文宗,卻得罪皇帝被活活嚇死|才子的100種死法

浙江金華婺州公園沈約石雕像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他的著作《詩品》中這樣評價沈約:“觀休文眾制(沈約字休文),五言最優。詳其文體,察其餘論,固知憲章鮑明遠也。所以不閒於經綸,而長於清怨。永明相王愛文,王元長等皆宗附之。約於時謝朓未遒,江淹才盡,範雲名級故微,故約稱獨步。雖文不至其工麗,亦一時之選也。”


簡單來說,《詩品》認為,沈約所在的時期,謝朓風格尚未穩固,江淹才華已盡(即成語江郎才盡出處),範雲出身卑微聲名不顯,因而沈約稱得上是天下第一。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
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
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別範安成》

沈約詩文俱善,但相比於謝朓,他並沒有“澄江靜如練”這般傳誦千古的名句名篇,反而他的作品中更有名的是他寫的《宋書》。但是,作為“永明體”的主導者,沈約在詩歌藝術上的貢獻不可磨滅。


永明是齊武帝蕭賾的年號。永明體也稱為“新體詩”,這種詩體強調聲韻格律,講求對偶,詩風流暢。當時的音韻學家周顒發現並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沈約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體詩的一些規矩,比如詩歌創作的“八病”必須避免。“四聲八病”這種理論雖然被後世人多為駁斥,但“永明體”的出現對於唐代“近體詩”的出現有著積極作用。


他是一代文宗,卻得罪皇帝被活活嚇死|才子的100種死法

二十四史之宋書

齊明帝蕭鸞即位時,沈約被任命為國子祭酒,也就是國家第一學府的校長,可以稱得上“一代文宗”。


公元500年,沈約六十歲。這一年,他因為母親年老,上書請求免去官職。


同樣是這一年,當初與沈約、謝朓、範雲等人一起在竟陵王府交遊的蕭衍,起兵攻討蕭寶卷,並擁立蕭寶融為帝。第二年,蕭衍攻破建康。


因為早年偉大的交情,蕭衍進入建康之後,任命範云為大司馬諮議參軍,沈約為驃騎司馬,任昉為記室參軍。


在南朝歷史上,沈約最大的事蹟便是勸蕭衍稱帝。


當時蕭衍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執政者,已經有了受禪稱帝之意,沈約小心試探之後,大膽頻頻進言,勸他稱帝。沈約走了之後,蕭衍叫來範雲,範雲也十分贊同沈約的提議。蕭衍這才做出了受禪的決定,並讓範雲和沈約明天早上再來商議。


他是一代文宗,卻得罪皇帝被活活嚇死|才子的100種死法

梁武帝蕭衍畫像


範雲出來後,告知沈約。兩人約好一起去,沈約還要求範雲“一定要等著我”。結果第二天,沈約提前進宮,更交給蕭衍早已寫好的詔書和相關文書。範雲到了之後,進不去壽光閣,正奇怪著,沈約卻意氣風發地走了出來。


沈約有個好人緣,範雲也是個好脾氣,看到沈約從壽光閣出來也沒有生氣,還問他,“你什麼官兒?”,沈約舉手向左,意思是尚書左僕射,範雲笑著說“沒有違背大家的期望”。


隨後蕭衍稱帝,即為梁武帝。當時蕭衍準備把齊和帝蕭寶融安置在巴陵國,沈約告誡皇帝“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武帝醒悟,就派人殺死了齊和帝。


之後,沈約出任尚書左僕射,而範云為右僕射。雖然沈約官職比範雲更高,但範雲更受蕭衍倚重,負責掌管機要事務。公元503年,範雲去世,諡號“文”。當時的人們都覺得沈約應該接替範雲掌管中樞事務,但武帝認為沈約“輕易”,也就是太過輕佻浮躁,不適合掌管機要,就讓徐勉和周舍同參國政。


縱觀沈約一生,他終究沒有掌控中樞。《資治通鑑》中,“(沈)約文學高一時,而貪榮冒利,用事十餘年,政之得失,唯唯而已。自以久居端揆,有志臺司,論者亦以為宜,而上終不用。”


事實上,相比於範雲“盡心事上”,徐勉的“每有表奏,輒焚其稿”,和周舍的“與人言謔,終日不絕,而竟不漏洩機事”,沈約的確算是有點“輕易”。


第一件事,沈約曾經和梁武帝一起寫栗子的典故,沈約比蕭衍少寫三個。出來之後,他對別人說,“皇帝護短,不讓他得羞愧死”,武帝十分生氣,要治沈約罪,徐勉極力勸諫才沒有動手。


第二件事,最初蕭衍起兵之後,張稷和王珍國在宮中殺死了蕭寶卷。蕭衍即位之後,封張稷為散騎常侍,多次升遷之後做了尚書左僕射。但張稷覺得自己功大賞薄,十分怨望,在惹怒蕭衍之後害怕,出京擔任青冀二州刺史。公元513年,鬱洲人徐玄明夜襲州城,殺害了張稷,以其首降北魏。


張稷死後,武帝十分遺憾,跟沈約說起了這個事,沈約說,“尚書左僕射出為邊州刺史,過去的事了,還提他幹什麼?”武帝認為沈約和張稷姻親相護,十分生氣,“你說這樣的話,還是忠臣嗎?”拂袖而去。沈約非常害怕,蕭衍都走了還在呆坐,回到家裡還沒到床邊,便倒地摔到了頭,就病了。


然後沈約做夢夢到齊和帝蕭寶融拿劍割斷了自己的舌頭,十分害怕,就讓道士向天禱告,說禪代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主意。蕭衍聽說這件事後,勃然大怒,多次派使者譴責沈約,沈約更加恐懼,不久後就死了。


有司議論沈約的諡號為“文”,武帝說“懷情不盡曰隱”,更改諡號為隱侯。


他是一代文宗,卻得罪皇帝被活活嚇死|才子的100種死法

沈約死後,諡號隱侯


對於沈約來說,未能掌管中樞讓他十分遺憾,他給徐勉的書信也提到了這一點(這封書信也是沈約瘦腰的來源)。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年輕時的武帝蕭衍有識人之能。齊明帝蕭鸞病危時,為東昏侯蕭昭業安排了六位顧命大臣,蕭衍一一分析了他們的弱點,認為南齊動亂將至,隨後,蕭衍起兵,攻破齊朝。


蕭衍和沈約、範雲等人年輕時便一起交遊,同為“竟陵八友”,可以說蕭衍對兩人的瞭解十分透徹,而蕭衍對待兩人的態度也十分不同。當年張稷弒殺東昏侯之後,就派遣當時還是國子博士的範雲將東昏侯首級送於蕭衍,蕭衍便留下範雲“參帷幄”。等建立齊朝之後,範雲更是以一介“草澤下族”一躍成為執掌中樞的重要人物。而沈約,以一代文宗之名,加上勸進之大功,雖身居高位,但是十餘年間無望中樞。


在“栗子事件”裡,沈約提到蕭衍“護前”,也就是護短,當時指的就是蕭衍的才華不如他,連文人的小遊戲都要爭個勝負。事實上,蕭衍本身也頗有才華,更甚的是,蕭衍或許對沈約的文采並不認可。在沈約勸進之後,蕭衍對範雲說,“生平與沈休文群居,不覺有異人處;今日才智縱橫,可謂明識。”也就是說,蕭衍並不覺得沈約有奇異之處,現在他勸自己當皇帝,連寫的東西都感覺才智縱橫,見識高超了。


因此上,沈約無法掌管機要的原因,更可能是武帝覺得沈約無法勝任中樞之任。


另一個原因,便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沈約出身於吳興沈氏,也是江左一大豪族。但是從齊明帝蕭鸞開始,普通士族已經開始在朝堂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時有一個事兒,河南褚緭品行不端,仕宦不得志,就多次去拜訪範雲,範雲不禮待他。他很生氣,對身邊近人說,“建武以後,草澤下族悉化為貴人,吾何罪而見棄!”,於是投奔陳伯之,之後與他一起造反,兵敗後投奔北魏。由此可見,齊梁時期,一些下族已經進入朝堂,代表便是範雲,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往的高門望族子弟風光大減。


吳興沈氏也是一大望族,加上沈約本身在政事上“唯唯而已”,武帝十餘年間不讓他執掌機要。

雖然無法進入中樞,但如果沈約安安穩穩度其一生,死後諡號“文”是毫無疑問的。《諡法解》中稱,“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範雲逝世時,便為霄城文侯。以此觀之,沈約一代文宗,是足有資格諡號“文”的。


可惜,梁武帝蕭衍一句話,“懷情不盡”,他就變成了“沈隱侯”。那麼蕭衍為什麼說他“懷情不盡”呢?原因就在沈約在臨死前的所作所為上。


他是一代文宗,卻得罪皇帝被活活嚇死|才子的100種死法

鎮江丹陽蕭衍陵墓石刻

因為張稷的事,沈約觸怒了武帝。但這並不算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之前張稷和王珍國都曾觸怒過蕭衍,除了張稷意外遇賊死,王珍國卻得善終。能讓蕭衍大怒,甚至與死人諡號較勁的,只有沈約讓道士向天禱告一事。


武帝蕭衍信佛,晚年尤甚,信因果報應之說。沈約夢到齊和帝用劍割斷了他的舌頭,向天禱告稱禪讓的事與他無關,言外之意將所有責任推給了蕭衍。


自古以來,中國政權都有“移災於下”的傳統,也就是說,若是有了災禍的預兆,皇帝就會讓一名大臣“應災”,來躲避上天降給自己的災禍,“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這種事情漢代尤多。從來只有皇帝將災禍移給大臣,哪裡有大臣將自己的災禍移給皇帝的說法?何況這還是蕭衍這位迷信佛教因果報應的皇帝,而不是吞蝗將百姓災禍移到自己身上的唐太宗李世民。


正是因為這件事,武帝蕭衍才犯得上跟已經死了的沈約計較,非要認為他“懷情不盡”,諡號“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