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導讀:河南洛陽做的假北魏彩陶俑,騙倒了當時全國所有專家,連國家博物館和故宮也被騙了。使用考古的C14檢測,還是分辨不了真假。)


河南農民,騙了故宮和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解放後,最有名的一次文物造假北魏陶俑事件,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牽涉面甚廣,幾乎騙倒了當時全國所有的專家,連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也不例外。

一名專家在北京琉璃廠閒逛時,發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被盜一北魏時期墓穴,所以該專家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遂上報國家博物館,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


當時,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叫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雖然從肉眼判斷這批文物是真的,但還是不放心,就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


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時任館長餘偉超操辦收進這批文物。


未料,此後類似的“出土文物”竟然源源不斷出現在北京的文物市場,一時形成收藏熱。此時,專家們才覺得不對勁,起了疑心,感覺可能受騙。


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做的。該系列偽造之成功,連蘇秉琦都看走眼了。


“故宮博物院當時也收藏了這批陶俑。”倪方六說,當時媒體還以《著名文物專家建議,文物單位搶救收購國寶級文物北魏彩陶俑》為題,報道過該事件。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做的北魏彩陶俑)


高水旺“臭”掉了一干文物鑑定專家


1994年對於高水旺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他的名氣在這一年驟然上升,也是這一年,他差一點就有了牢獄之災。這些讓一干專家都看走眼了的陶傭都出自河南洛陽的高水旺手裡,警方在他家裡發現了成百的這種陶傭。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民警跟高水旺打交道了,93年時,他做的高仿工藝品唐三彩在出海關時被檢測成真品,高水旺反覆解釋說那幾件唐三彩是自己燒造的高仿品。公安人員請了有關專家來到高水旺家,全傻眼了——像這樣的“唐三彩”,堆滿了高家後院。專家們突擊收購的那種“北魏陶俑”,在高家還有數百件。


一位賣主略帶俏皮的說“蒙專家太容易了,無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舊這幾個方面的訣竅,做得和故宮裡面的一模一樣,他們就認。過檢測關也不難,讓唐三彩和陶俑坐坐飛機就行了。”這兩件事,對於高水旺來說是福禍相依,他後來的“仿製唐三彩的大師”的稱號,跟這兩件被動“炒作”也不無關係。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分工協作

文物製假產業鏈複雜


如今在各博物館附設的文物商店裡,都可以購買到仿古文物。這類物品以工藝品的身份在市場上合法流通。製作仿古文物的廠家需取得相關資格,而很多沒取得資格的廠家也在這一行業中伺機謀生。一般來說後者的產品售價要低於正規廠商,生產管理業相對混亂,很多文物造假也是從這一渠道流出。


由於中國文物種類繁多,製假產業鏈也較複雜。以青銅器為例,製假者一般先選擇精緻、好銷的器型,確定後請專業人士拍照、製圖。這些專業人員或為製假團伙自己的技師,也常常“外包”給正規文博單位、美術院校的“工藝大師”來完成,這些人也願意接此類可撈一外快的私活。有些古董只有博物館的人才能見到拍到,所以有時“私活”也必須請他們做。


接著便需要製作蠟模。制蠟模對技藝要求很高。“在安陽有個村莊,那裡的一些村婦長期在村裡這樣的作坊裡打工,技藝已相當熟練,都成了制模的能手。”倪方六說。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贗品能不能以假亂真,關鍵看做舊工藝,以青銅器來說,做舊有很多種辦法,物理法和化學法以及各種民間土秘法會分步驟使用,以求達到最終完美的效果。


玉器的作假更有講究。如蘇州的玉器製作,從選料到設計都十分講究,“蘇工”更是玉器雕刻中頂尖的技法。但以前無論“蘇工”如何美輪美奐,卻始終無法騙過眼尖的收藏家,其關鍵在於玉器雕磨打琢做舊後,卻無法擁有古玉的“水頭”。


這裡的“水頭”和緬甸翡翠用來判別等級的“水頭”概念並不完全一樣。以新疆和田玉為代表的中國軟玉是古玉器製作所運用的傳統材料,玉器長期埋在地下後,其透光度和柔潤度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形成特殊的光澤。


在過去,“蘇玉”最後一道工序並非在蘇州完成,工匠們會將玉器運到安徽蚌埠做最後一道工序,經蚌埠大師之手的“蘇玉”外人很難辨識。“蚌埠人肯定有自己的獨門祖傳秘法,就算蘇州人再精明能幹,這道做舊工序也只能到那完成,蘇州人並沒有偷師成功。”倪方六說。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倪方六認為,博物院購入贗品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對藏品的需求量很大。每家博物館每年都有一筆專門經費用於收購藏品,費用的多寡按照博物館級別由數百萬至數千萬不等。大博物館經常不夠用,購買重器的時候需要再申請專項資金。但有的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博物館,錢花不完,費盡心思想著如何買東西花掉。


因此造成文物市場中一種詭異的局面,本應再三鑑定的文物,或是存疑的文物,都會被博物館當成“搶手貨”如果你猶豫不買,就可能被別的博物館買走。而文物販子正是利用這一點來騙取國家錢財。


其次,雖然有問責制度,但由於博物館購買文物是集體行為,即便買入贗品,從專家到館長其個人都不會為此付出行政責任,至今也沒有聽說哪個館長真因為收了假文物丟職的。當然也不會影響下一年度的購買預算,甚至連當事人的獎金都不會被扣發。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漫長的文物造假史

民國文物造假大案


民國時另一起有名的造假案發生在南京。


時為首都的南京,有個張姓古董商極善作偽。1935年,他根據《古泉辭典》,偽造了一批蕭梁時代的五銖錢範,聲稱是在南京光華門外草場湖出土,藉此發了筆財。嚐到甜頭後又用唐志殘石,刻上“謂山窯”三字,又刻上“大通紀年”。


當時中央大學教授朱希祖是中央古物保管會委員,見此石刻,驚為稀世寶物。張很大方,乾脆將石刻獻給古物保管委員會,獲60塊大洋獎勵。報紙上還對此作了正面宣傳。


此後,另一委員馬衡看出了破綻。朱希祖遂將張告到法院,結果張姓古董商行賄法院,反而勝訴。勝訴理由有些強詞奪理:你一個考古專家無法鑑定贗品應該自擔責任,且“獎金”也是自願頒發的,古董商未強要。從此朱希祖再不談考古。朱希祖之子朱楔,後以考察六朝陵墓而出名。


現今,文物造假又呈一波高峰。造假者技藝更加精湛,造假對象則趨於重大文物。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文物造假手法高超

挖出假文物被判死刑


現今,文物造假又呈一波高峰。造假者技藝更加精湛,造假對象則趨於重大文物


幾年前,在一個飯局上,一位美籍華裔考古專家聽說倪方六要寫“中國文物造假史”,給他提供了一個讓人唏噓的造假案例:


上世紀,河南兩名盜墓賊盜出一批青銅器,被當地公安抓獲。量刑需要參考被盜文物的價值,因此公安局請來兩位專家鑑定。當時專家意見一致,皆認為被盜青銅器是一級文物,屬國寶,價值連城。


因為這個權威鑑定,兩名盜墓賊被處以死刑。後來發現,所盜出的文物是贗品,並不值錢。如果當時專家鑑定時嚴謹一點,罪犯也就不會被槍斃了,而盜墓賊家人至今不知真相。


“這件事情也說明文物造假手法之高超,造假之驚人!然而造假絕非新鮮事情,可謂自古而然。”著名考古與盜墓史研究學者倪方六對《瞭瞭望東方週刊》說。


河南一農民,騙了故宮國家博物館,騙倒全國文物專家,騙過高科技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北魏彩陶俑高仿作坊)


浮躁風氣影響專家判定能力


現今社會的浮躁風氣也從另一方面影響了專家的判定能力。“早年間期間藏家如果有一次重大失誤,名聲壞了往往不得不金盆洗手,退出古董江湖。


而現在的很多專家,今天錯了,明天繼續錯。如果有人仔細整理專家鑑定的錯誤數據,可能相當驚人。”


“如今鑑定圈的不良風氣還在於‘我知道你看錯了,我也不說’,其背後心理是‘日後我出錯時,你也別抓我把柄’。”倪方六說,“國家對鑑寶類電視節目的管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在現場那種情況下,很難有專家能完成謹慎的鑑定。”


“相比大陸的一些鑑定專家,當下臺灣地區的專家相對更受歡迎和尊重。” 倪方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