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課︱武漢之聲⑥:他的歌,帶你回到老武漢

城市課︱武漢之聲⑥:他的歌,帶你回到老武漢

在靜謐的深夜,獨自聽《漢陽門花園》,總會讓我不經意間想起記憶深處的家和故人。那條在城市變幻中消失不見的回家路,那個曾陪伴你長大卻無法再見的人。

音樂有時具有這樣的力量,能輕易幫你打開通向過去的那扇門。有些歌即便唱的不是你的家鄉、你的回憶,也能帶你從一種共通的情緒裡找到回到過去的通道。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2013年,諶毅拍攝於漢陽江灘,一對父子正在那玩耍。

“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過路的看風景,住家的賣清茶。”當馮翔用武漢話唱起這首歌,老武漢的生活場景就瞬間浮現在你我眼前。

諶毅說,馮翔在《漢陽門花園》這首歌裡把“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唱了八遍,而聽歌的你一點兒都不會覺得囉嗦,甚至一曲終了,還感到意猶未盡。這是因為歌聲將你帶回了曾經的武漢,你也期待著“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能夠一直循環下去,享受著歲月靜好,而你就是歌裡唱的那個,下雨天會在漢陽門玩水的傻孩子,永遠不會長大。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2013年,諶毅拍攝於漢口江灘。

“武漢,每天不一樣。”當這句雄心壯志的口號變成現實,生活在這裡的人真的感到快樂嗎?

諶毅曾居住在老城區的街坊裡分(裡分也作“裡份”,與上海人說的弄堂相當,“裡”為街坊單位,“份”是武漢的方言,意為小範圍的居住區域),當時周圍人常說一句武漢話“取克端”,意思是說,“你餓了,我就去街上,給你端一碗吃的回來。”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2013年,諶毅拍攝的位於武漢市政府背後的一元路“坤厚社區”,這是武漢人說的“裡分”。

那時候的老城區,滿大街都是小館子,生活方便自在。直到如今,不少久居於此的武漢人仍不願搬出那裡。只是,物是人非,“老城區即便沒拆,也已是徒有其表,僅剩下一個殼兒了。”

這幾年,武漢人會覺得傳統小吃的花樣沒有以前多了,稍微工藝複雜點兒的小吃幾乎難尋蹤跡。諶毅說,這是因為老城區才是這些傳統小吃的土壤,一旦老武漢都搬出了老城區,結果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野泳的人。2013年,諶毅拍攝於漢口江灘。

馮翔還有首歌叫《歸元》,唱的是歸元寺的故事。提到歸元寺,我會想到“數羅漢”,這是一種類似抽籤的算命方式。家裡的長輩告訴我,武漢的歸元寺很靈驗,你去寺裡,任意選上一尊羅漢,按著自己的年齡順著往下數,最後數到的一尊羅漢就預示著你的命運。

歸元寺也承載著許多武漢人對未來的期許。諶毅說,武漢人的歸元寺就是北京人的雍和宮,武漢人習慣帶著在歸元寺許下的美好願望去開啟新的一年。

《歸元》的歌詞裡寫著,“大年初一來還願,每個人都想有個太平年,少小離家老大還,人生一世盡歸元。”如今歸元寺關著門,諶毅說,廟裡的菩薩大概有三個月沒收到香火了。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2013年,諶毅拍攝於漢口江灘。

當馮翔在《十三億分貝》的節目裡彈唱《六渡橋》時,在武漢長大的撒貝寧配了一段唸白:我記憶中的武漢,總是車水馬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住在江南的人買重要的東西都要“過漢口”,多半是要過六渡橋。

這個地標在城市換新顏時被抹掉了,同時抹掉的也是一代武漢人的過江記憶。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2013年,諶毅拍攝於漢口江灘。

在《武漢之聲》第6集中,諶毅就著馮翔的歌聊起了老武漢。他給這段講述起的標題是“在每天不一樣的武漢,他唱著不變的老武漢”。

在這集音頻的末尾,我加上了一段馮翔的話,算是彩蛋,那是在快手上聽馮翔的直播時錄下的。當時,他正在參與《民謠在路上》的線上直播。《民謠在路上》是一個由十三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起主辦的,關於民謠音樂的全國巡演品牌。馮翔在直播時說:“希望疫情過後,大家能到武漢來,去看一看東湖。尤其是在秋天,東湖會特別特別地美。”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民謠歌手馮翔。 本人供圖

不知道你是否也懷念馮翔歌裡的那個老武漢?對老武漢,你是否與諶毅有著相似的記憶呢?倘若你有想說的話,或是想問的問題,可以錄製一段音頻或寫一封信發給城市課製作小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城市课︱武汉之声⑥:他的歌,带你回到老武汉

2015年,諶毅拍攝的拆遷前的漢陽古城小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