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形針】如何快速消滅全世界的森林


【回形針】如何快速消滅全世界的森林

你現在看到的這些綠色區域,全都覆蓋著森林,它們佔據了 30% 以上的陸地表面。而這些逐漸蔓延、擴大的紅色區域,則是過去 20 年裡我們消滅掉的森林。

根據 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森林生命力報告》,這 11 個地區的森林會是接下來的重點消滅對象,尤其亞馬遜雨林,到 2030 年,預計消失四分之一,將釋放數十億噸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化破壞農業生產。

電鋸、伐木機、火,都可以讓一片森林迅速夷為平地,但要想多快好省地消滅森林,最有效的工具其實是經濟。


森林是資源,也是收入來源。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巴西政府就秉持著 “要致富、先修路” 的理念,大舉修建公路,深入雨林,將西南部的人口引進亞馬遜拓荒,並通過一系列減稅補貼政策,發動群眾的力量把森林快速變為農業用地。

這些地,首先拿來養牛。從 70 年代開始,巴西的牛肉產量步步高昇。

今天在巴西,約有兩億頭牛,其中近一半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亞馬遜地區。它們能在 5 年內讓土壤退化,促使農場主砍更多樹,開闢新的土地。


在 1978 到 1988 這十年間,修路養牛促使亞馬遜雨林以每年三個廣州市那麼大面積的速度消失。


與此同時,又有新的森林殺手出現。


人類吃的肉越來越多,世界各國都在養牛養羊、養雞養鴨。這就要求飼料的產量也得跟上,尤其是以大豆為原料製成的富含蛋白質的豆粕。

於是,巴西農民憑藉優渥的自然條件開始在森林中大規模開闢大豆田,從 90 年代開始,產量一路飆升。

在牛蹄與農田的佔領下,亞馬遜雨林在 1970 到 2004 年間,面積減少了 58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川渝地區。

換來的財富也相當可觀,2002 年,亞馬遜地區貢獻了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的 6.9% ,這還不包括那些非法開發的區域。

但就在此時,亞馬遜雨林開始從一個巴西國內的經濟問題,演變為世界性的環保問題。


2003 年,新上臺的當地政府發佈了一系列森林保護法案,亞馬遜毀林面積開始逐年減少。大豆貿易商也在壓力之下於 2006 年聯合簽署了《亞馬遜大豆禁令》,不再從亞馬遜毀林地區採購大豆。


然而詭異的是,巴西的牛肉尤其是大豆產量在短暫下降後又開始高速增長,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既然不讓在亞馬遜砍樹種豆,那就去別的地方。於是,塞拉多稀樹草原,這個巴西境內的南美第二大生物群落被迅速開闢出大豆田,貢獻了全國一半的大豆卻破壞了 80% 的原始植被。

巴西大豆不能減產,因為他們必須爭奪世界上的頭號買家——中國。


中國肉類產量的增長如同海嘯一般,對進口大豆的需求與日俱增。

而從新世紀以來,巴西大豆好不容易才擊敗美國大豆,如今佔據了中國 65% 的大豆進口份額,這些大豆最終就將轉化成我們吃的肉蛋奶。

所以你會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巴西的蝴蝶扇一下翅膀未必會引發得克薩斯州的龍捲風,但我們的肉蛋奶消費卻可以實實在在影響巴西森林的存亡。


同樣的,棕櫚油、橡膠、木材、紙漿等大宗商品的生產、交易、消費也在以這種環環相扣的方式影響著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的森林。是的,這個由生產者、貿易商、消費者共同組成的產業鏈才是消滅森林最高效的機器。


而當你明白這個機器的運行方式,就會發現不論生產、交易還是消費其實都不必讓森林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根據這項巴西畜牧業潛力的評估,目前每公頃只養不到一頭牛,只佔三分之一的承載力,通過改善土壤、圍牧等措施,同樣的地可以讓牛的數量翻一倍。且塞拉多擁有 40 萬平方公里的閒置牧場,完全可以改造成耕地,滿足未來幾十年的大豆需求。


正因為此,像 WWF 這樣的 NGO 才要常年致力於在實地向農民傳授改善生產的知識和技能,並幫助搭建更加可持續的產業鏈。


新世紀以來陸續成立的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RSPO(可持續棕櫚油圓桌會議)、RTRS(負責任大豆圓桌協會)、GRSB(可持續牛肉圓桌協會)等組織都在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設置認證監管,並爭取越來越多的商業公司加入其中。

因為在棕櫚油、大豆、牛肉、紙張等商品的生產消費中,需要付出代價的並不是森林,而是偷懶和投機取巧。2016 年,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生產商凱業集團,就因非法砍伐失去認證導致股價大跌。


對消費者來說,相比以往總是隱秘且被動地捲入毀林行動,公開透明的可持續產業鏈,事實上幫你奪回了對於消費品從何而來的知情權。


同樣的,這些你可能從來沒注意過的認證標誌不僅代表可持續,還意味著選擇。你可以選擇認證的商品,避免在無意中成為毀林的幫手,商家也可以選擇減少供應鏈中的毀林風險,做出供應鏈零毀林承諾,讓你完全沒有消滅森林的機會。


與 WWF 一起,Choose For Forest ,選林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