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養蜂群如何安全轉場

作者:張河勇(浙江義烏市後宅街道下金村)

對於活框蜂群轉場而言,只要固定牢巢框和連接好繼、巢箱,即可安全運達新場地,可謂操作方便。而古法桶養群轉場,就沒有活框箱那麼方便快捷了,如果巢脾固定不好,路面稍有坑窪,或氣溫較高,旅途中就極易全巢墜毀,造成滅頂之災。筆者多年的轉場具體操作方法總結如下,供蜂友們參考。

一、巢脾固定

由於桶養群的巢脾結構特殊,以及中蜂巢脾脆弱之特性,加上桶養群是原生態巢脾,並沒有巢框作支撐,所以就無法使用框夾、鐵釘等定位材料來固定。也由於中蜂不採樹膠,其巢脾沒有西蜂脾那麼堅固柔韌,極易墜裂。要想轉場去追花奪蜜,那隻得另闢蹊徑:即於轉場前三天,對每個蜂群巢脾的大小以及巢脾平面的築造朝向等情況,詳細地查看後,用筆標記於蜂桶外壁上,再製備好筷子般粗細的,長約比蜂桶大口直徑略長的毛竹棒,數量為每群蜂準備4~6根。再在每個蜂桶上鑽出至少4個小孔,孔徑為剛好能穿插備制的毛竹棒的大小。鑽孔的位置,視巢脾的長短不一而定,即在每群巢脾的中部稍下方,注意4孔都不能鑽在同一條直線上,應鑽成不規則的四邊形狀,才能達到更好的固定效果。桶壁鑽孔位置,也應與巢脾正面相垂直。再將每個蜂桶,用備好的尖頭毛竹棒,從蜂桶壁的小孔中緩緩地以旋轉式穿入整個蜂巢。這樣,每個蜂巢大約為5~7個巢脾,就全被數根細竹棒牢牢地連結成一個整體。再耐心等待3天后,穿入蜂桶巢脾內的毛竹棒,就會被蜜蜂用蜂蠟牢牢地“焊”住。這樣,用竹棒穿插連結的蜂巢,在轉場裝卸車和運輸過程中,就不易發生巢脾搖晃,脾面粘連或出現贅脾。

再檢查一下蜂群的重量情況,如果發現有儲蜜較多,對於重量較重的蜂群,可以在蜂巢中間稍上的部位再鑽2個小孔,加穿2根毛竹棒,共插6根毛竹棒,增加固定效果。同時,對這種較重的蜂群,可酌情打開蜂桶上蓋,割出小部分封蓋巢蜜,減輕蜂巢重量,更好地提高轉場安全係數,做到有備無患。

二、包罩蜂群

對已經做好巢脾固定工作的蜂群,晚上用通透性能較好的蚊帳布,包罩捆住蜂桶下口,阻止蜜蜂外飛。注意高溫季節,包罩好的蜂群千萬別平放在地面上,尤其是平坦的地面。包罩後的蜂群散熱難度會增加,容易造成傷熱,必須將蜂桶下口用石塊墊空,以利通風透氣。也不能用保暖性能良好的衣物包罩,以防悶死蜂群,尤其是滿桶的強群,更容易包罩後被悶死。

桶養蜂群如何安全轉場

三、裝車

由於桶養群的蜂桶,大多都是高低大小規格千差萬別的,所以給裝車帶來了很大的侷限性,一般也就在車廂內,只能平放一排而已,難以像整齊劃一的西蜂箱那樣,多層立體式疊裝。否則,如桶養群多層疊裝,就會引起上層蜂桶傾斜,在剎車或加速時,使蜂桶傾倒或墜脾,釀成事故。如需多層疊裝而轉場的,必須用木板墊平下層所有的蜂桶後,再在下層蜂桶的上口,平鋪一整塊多層板,在多層板之上放蜂桶,然後用繩索捆牢後才能開運。

四、運輸

由於中蜂對人為的干擾,比西蜂敏感的多。一旦受到車子運動搖晃,蜜蜂就會驚慌失措地離脾,聚集上爬結團。而子脾就會長時間地失去工蜂的護理,會患病或夭折。因此,為了避免脾內幼蟲失管挨凍受悶或飢餓,必須控制好運輸時間,越短越好,儘量控制在幾百裡以內。如果是高溫或寒冷季節,那最好是幾十公里的近距離轉場,避免遠程轉場,以提高安全性。

五、錯落擺放

蜂群到達場地後,卸載放置時,應避免密集放置,因為中蜂認巢性比西蜂差,工蜂很容易相互錯入相鄰蜂群,引起鬥殺傷亡。而應該高低左右相互錯落擺放,以利出勤或試飛的回巢蜂,精準地識別自己的巢門歸巢。也可以藉助有高低落差的地形和樹木植物作參照物,擺放更佳。

擺好蜂群后,也別急於解開包罩物。待蜂群穩定情緒後,再逐群解開。也可向每個蜂群巢門口噴點清水,可以減少大量工蜂一起急速飛出,免得造成場面混亂失控,或錯投鬥殺。當然最好是在每個蜂群巢門口,放置點石塊或樹枝。這樣工蜂出巢時,見巢口有異物,就不會急速衝出。否則工蜂因遭受長時間的包罩運輸震動搖晃,性情暴躁而會急速飛出,就來不及記住巢門方位而難以準確歸巢。而巢門口加設了異物的蜂群,工蜂總是好奇驚慌地東張西望一會兒後,才會緩緩地出巢飛行,這就等於給工蜂認巢提供了時間,歸巢時就能準確找到自己的巢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