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家裡有個小侄子從小就比較貪玩,沉迷於玩手遊,作業不做,學習成績也一塌糊塗。家裡就不讓他玩手機,然而這並沒有改變他的壞習慣,作業還是不做,學習成績也一直上不去。家裡人改變策略,許諾他做完作業可以玩手機,於是他就開始寫作業,每天作業完成後也如願以償玩到了手機。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不得不說,這還挺有效果,他的成績開始慢慢上去了,家裡人也挺高興,每天作業一做完,就給他手機玩。可是時間一長,他的成績突然開始下降。

原來一開始為了完成作業,他上課會認真聽講,後面為了能玩更長時間的遊戲,每天都是看班裡的同學誰還沒回家就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做了的,就先拿過來抄,同學們還沒寫的作業自己回到家裡就草草了事,隨便寫寫,也不管會不會對不對。

家裡人就開始監督他,但是他對學習沒了興趣,每天為的只是可以玩手機。這是由於受到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的影響。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家長們平時用對孩子有極強誘惑力的條件來促使孩子達成家長們的期望或某種目的,這種情況從心理學上來講其實就是"德西效應"的應用。

何為"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就是通過獎勵來誘導或者鞏固人們對事物的內在動機,但是獎勵過多卻很有可能會降低個體對該事物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比如學習就是一種內在動機,當小孩子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時,可以從外界給以獎勵刺激,以促進小孩子去學習想法及活動,這樣子來說獎勵是必要且有效的,

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小孩子感到很有興趣了,此時還是在給小孩子獎勵,不僅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機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這些學生一批分為獎勵組,一批分為無獎勵組,一開始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完成難題後沒有任何獎勵;

第三階段:給學生們自由休息的時間,相當於模擬課外時間一樣,學生們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有獎勵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自由休息時間去解題。這說明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的興趣。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對於解題,無獎勵組學生的興趣更多的在解題的樂趣上。而獎勵組學生的興趣點就發生一些變化,從解題的樂趣上更多地轉移到解題的獎勵上,解題本身的樂趣被獎勵給沖淡了。

實驗證明:當進行一項令人愉悅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教育是家長們最為關注的,也是小孩子成長不可缺少要素。家長們對此都是希望小孩子能夠達到一個更好的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大多是以期望式或者命令式來要求孩子達成家長所給予的目標,要求孩子必須做這個或者不能做那個,然而卻總忽略了孩子對這些事情的興趣即內在吸引力。獎勵一開始有效果,但是到了後面慢慢的失去了效果甚至讓小孩子變本加厲。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小赫是鄰居家的孩子,從小他的父母就以每做一件家務給一塊錢為條件,讓他幫忙做家務。於是小赫從小就會幫忙做家務,但是每次家長都會給他錢。

等到他長大一些了,想要的更多,就跟父母要求漲價,父母拒絕了,他就不幹。到後面讓他跑個腿或者拿個東西都要錢,只要不給錢,他就不去做。以至於連學習或者本該他去做的事情他都要跟父母討價還價。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家長們本意是好的,卻反而"好心辦了壞事",產生了"德西效應"負面效應。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家長們除了說沒有去控制好獎勵的外在刺激,更重要的是家長們沒有關注到這些事情是否讓小孩子產生了興趣,而且讓已經培養起來的興趣被淡化,從孩子對事情本身的樂趣的關注轉變成了對獎勵的關注。

如何巧用"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是以適度獎勵來鞏固內在吸引力,也可以用獎勵來激發內在吸引力,但是重在鞏固。

  • 獎勵只能引導或鞏固,切勿濫用

當孩子們對某件事情不喜歡或者因為做不好而想放棄時家長們可以許諾孩子獎勵以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對該事情產生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獎勵也不能肆意使用,對於孩子比如學習等本身就該做的事情,就不應該以獎勵作為交易來讓孩子們去做。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就像是學習一樣,孩子不會,學得很差,對學習這件事失去了信心,沒了動力。家長們用獎勵來吸引孩子,但同時家長們更應該幫助孩子們分析和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孩子對這件事有成就感。讓孩子對事情的吸引力得到鞏固,而不是依賴於獎勵。

而適當的獎勵,對事情已有的內在吸引力也會起著鞏固的作用。

適當的獎勵會讓人產生滿足感,會讓人對這件事情感到驕傲,從而對這件事情有更深的吸引力。在孩子表現很好或者有進步的時候,給予一定的獎勵,這可以促進孩子對這件事有更大的興趣,讓其有更好的表現。

  • 答應了就不能出爾反爾

假如你答應孩子某些獎勵,以此作為要求,讓孩子做到某些要求。在孩子做到的時候必須兌現諾言,不然這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嚴重降低孩子對這件事的內在吸引力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很多家長有時候就會答應諸如讓孩子打遊戲或者做一些平時不讓做的事情,但是最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沉迷於此,出爾反爾,結果孩子不相信你,反倒得不償失,孩子更不願意去做。

  • 不要強加自己的願望給孩子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正常的,但是有些時候孩子主觀上喜不喜歡你讓孩子去做的事情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不喜歡,你給予再多的獎勵,也沒什麼作用。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根據他們的興趣點去培養孩子才能夠事半功倍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高中的時候,班裡有一個同學很喜歡打籃球,打得也很不錯。高三的時候有一次代表學校參加各校之間的聯賽,取得了第一名,體育老師說他有可能進省隊。

回到家裡跟父母說,想得到父母的誇獎,父母不但沒有誇獎他,反而還說他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些跟學習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不讓他打籃球。

這讓他很是失落,對於籃球和學習也很是迷茫,上課的時候經常會發呆、走神,甚至開始出現了逃課、曠課的現象。

班主任找她瞭解了情況後,跟他的父母溝通。他的父母也同意讓他打籃球,並表示願意支持他在籃球這方面的發展,這讓他恢復了幹勁,而且有了更加充沛的動力。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籃球上,他都是加倍努力去做好。

“寫完作業給你手機”,小心獎勵誘導帶來“德西效應”的負面效應

獎勵的激勵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過多的獎勵也會改變事情本來的性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不要隨意地給予孩子獎勵,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該獎勵的需要加以獎勵,孩子本身就該做的事情讓他自覺完成。讓孩子看待事情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為利益所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