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1937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其最重要的著作是《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與《理解人性》。

你的人生風格,決定你的困境。—阿德勒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另一位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學派,同樣認為人類的失序行為皆源於童年經驗,可是阿德勒堅決站在進化的立場,把人的行為看做是個人追求完美的奮鬥。

對生命的渴求,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層面,都是和這種奮鬥意志連在一起,人是從負面向正面的狀態前進。

每個人在生命初始時,是利用他內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對周圍環境的最初印象,設定自己的行為法則和思考邏輯。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只要一個人能意識到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人就能夠改變自己

阿德勒採取的立場,將心理分析從「原因論」移往「目的論」。

《阿德勒職場心理學》作者巖井俊憲分析,前者傾向由「無法改變的過去」尋求問題的根源,還認為過去種種到現在仍然持續影響著自己,一遇上挫折,就把自己當成外在環境的犧牲者、被害者。

巖井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在輔導拒絕上學的孩子。如果只是追究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就會導向親子關係、身處的環境等等,無法改變的「結構」因素。

但仔細想想拒絕上學的目的,就會發現有些孩子可能是想要獨佔父母,或是針對老師的報復行為,這樣去思考應對的方法也就比較容易了。

巖井說,當我體驗到原因論與目的論的差異後,終於得到這樣的結論: 探求原因,雖然可以找到解釋,卻無法解決問題。

只要我們認清人類的行動伴隨著特定目的(離家或抗拒上學都有其目的),採用目的論的觀點來看,就可以尊重當事人的個人意志,進而給予他改變的勇氣。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現狀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

將阿德勒的觀點應用到自我啟發上,就是讓每個人都理解到 現狀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目的論),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決定論)。

在日本大賣130萬本的《被討厭的勇氣》中,用一個故事說明「目的論」將改變我們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

假設某天下午,你帶了一本書到咖啡館,準備享受悠閒的午後,從旁邊經過的服務生不小心打翻了咖啡,剛好灑在你剛買的新衣服上。

你大發雷霆,吼了服務生一頓。這時,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麼生氣,你一定會說,都是服務生的錯!

但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其實你是為了想要對服務生大聲吼叫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

怎麼說?正巧,在你大罵的當下,電話響了,是重要的客戶打來的,你接起電話,聲音迴歸正常,甚至變得很有禮貌,講完之後再繼續怒罵服務生。

這個常見的情況,代表了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可以在接電話時瞬間壓抑下來,講完電話之後再拿出來使用。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所以,你並不是壓抑不住憤怒而開口罵人,而是為了想要罵人而升高怒氣。

簡單來說,憤怒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

被咖啡潑了一身的你,究竟是因為咖啡(原因)導致了你的憤怒(結果),還是因為你想要對服務生大吼(目的),所以製造出憤怒的情緒(手段)?

你已經知道阿德勒的答案了,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自己的選擇。這並不是說周遭環境不重要,阿德勒仍然十分強調家人關係、身體狀況或出生順序對人生風格的影響力,但他主張,那些經驗都是由你主觀賦予意義的。

如果以「決定論」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事物,就會認為過去的種種,直到現在還持續影響著自己,一遇上挫折,就把自己當成環境的犧牲者。

但是阿德勒認為,人類的行動都有目的,努力朝向目標,就是人類行動的根源。

從目的論來看事情,就會去探究個體行為的目的,只要改變目的(目標),就可以改變行為,進而改變未來。

也就是說,就算有不幸的童年、疏離的家庭關係,如果你決定要幸福,而且朝著目標前進,留在你心中的記憶、和你賦予記憶的意義也會不同。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別因為不想改變,而把過往的不幸當理由

所以, 重要的不是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而是如何看待你擁有的資源 ,選擇能讓你幸福的人生風格。

在《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新書《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更深入挖掘人為什麼不願改變(而不是不能)。

就是因為若是要改變,就像是要埋葬過去的自己,因為不想面對「死亡」,所以覺得「現在這樣就好。」

「現在這樣也好」其實就是肯定了自己的「過去」。

「過去」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你的過去過得如何,都是由現在的你所決定。

人類最擅長的能力之一就是編造故事,為了詮釋現在自己的正當性,才描繪出相應的過去,符合你目的的事情會被誇大渲染,不符合的事情則會被遺忘。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指出,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像是一個三角柱,通常看得見的只有故事的兩面,一面寫了「都是那個人不好!」,另一面寫著「可憐的我啊~」。

如果只停留在三角柱的這兩面,人生就會像個悲慘的故事,被過去發生的不幸籠罩,沒有脫身的機會。

阿德勒要告訴你,還有隱藏的第三面,那就是:從今以後我要怎麼辦?

每個人身上揹負的過去,不該成為束縛你的枷鎖,只要相信自己可以跨出一步,你就可以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與別人比有什麼意思?要比就和「理想的自己」比。”

人性裡有一種情緒有毒:妒忌。

人比人,氣死人,這是災後現場。

為什麼我們無法坦然面對升職加薪的同事,春風得意的朋友,走上人生巔峰的同學,交了大運的鄰居,比我們優秀的同齡人?

其實只要原來與我們差不多的人現在比我們好,我們都會感覺不太爽。這不怪你我,因為我們長期活在一種競爭關係裡,妒忌只不過是下意識的情緒反應罷了。

競爭關係是什麼?大概就是你與“別人家的孩子”之間的關係。還記得從小到大你爸媽跟你說的“別人家孩子嗎?”雖然知道是鞭笞,但其實背後殺傷力還是十足的。

07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考試第一名

18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考上重點了

23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進了500強

26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有女朋友了

30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買房了買車了

32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當爸了當媽了

35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又升職加薪了

40歲,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創業公司上市了

…………………………………….......再看看你。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因為被家庭、教育體系以及整個社會集體洗腦,我們的競爭意識早已深入魂魄,習慣與人比較也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了。比公司、比工資、比級別、比誰家房子大,比誰生活得更好……好像一定要比過別人,成為“人上人”,才算成功。

而攀比的結果是,比過了容易飄,飄了容易忘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優越情結裡假裝強大地活著。比不過就容易自卑,陷入妒忌失敗焦慮痛苦的泥潭。

更讓人絕望的是這種比較幾乎沒有盡頭,比完這一批還有下一批,而處於競爭中的人為了不想成為失敗者,無法真正信賴他人,把別人與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焦慮狀態,即便一直能獲勝,內心也將永無寧日。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競爭關係之所以可惡,因為它在我們內心豎起了一個奇怪的標杆:就是凡事都有優劣,都有輸贏,你不是優於這個就是劣於那個,你沒有贏就是輸,硬生生把人生搞成了一場大型的競技賽。

每個人都向著同一座人生巔峰攀爬,把身邊那些原來是朋友是同事是很可愛的人看成是競爭者,看成是敵人,把他人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失敗。因此無法真心地祝福他人獲得幸福,無法由衷地讚賞他人擁有的才能,無法感受人與人之間因不同而美妙的神奇。

當被競爭關係毒害後,每一個微小的對比事件都能發酵成一場大型的自我折磨。而其實他人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你的失敗。千萬別被帶歪了,如果一定要比,你也應該與“理想的自己”比,看看距離還有多遠,然後篤定地一步步前進即可,而不是非要比別人高出一等。

如果一直活在競爭關係中,即使一直勝出,最後成為大贏家,但那真的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嗎?還是僅僅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贏家而耗盡一生?

別贏了別人卻輸了人生。

生而為人,永遠有其他生存方式。我們不必追求一種特定模式裡的意義,那些掌聲與獎項,那些名聲與利益,並不完全適合每個人,只要我們能夠在自己的生存方式裡活得精彩紛呈,感受到人生的快樂,那麼生活的現實意義就足夠完整與美好。——阿德勒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人自出生起,

本質就是自由而平等的,至少在精神上。而成長的過程就是漫長的異化過程,我們不斷被現實生活扭曲,像帶著枷鎖在跳舞,活在各種有形無形的階層、等級、鄙視鏈裡,被大肆吹捧被無情碾壓,被拋向星空被扔進陰溝,被別人歧視轉身去歧視別人,自卑深入骨髓自大又撐破錶皮……每個小孩都好好看,而每個大人各有各的醜陋,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我們長期活在一種“縱向關係”裡,就是分高低的必須優於這個或劣於那個的單一認知,加之對精英主義的高度崇尚,深覺只有足夠優秀,只有成為人上人,走上人生巔峰,才是活著的終極目標,徹底把現在貶低成實現未來的工具。但是真實的人生不是這麼狹隘的,這個世界的生存方式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富得多,並非只有輸贏,更沒有什麼人上人,有的只是不一樣的人罷了。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我們都不一樣。性別、年齡、知識、經驗、外貌,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我們應該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但是我們雖不同但平等。人各有差異,這種差異不關於善惡或優劣。因為不管什麼差異,我們都是平等的人。——阿德勒

生而為人,我們雖不同但平等,而我們所擅長的也並沒有那麼嚴格的好與不好。只不過是有些人的優勢剛好是傳統社會觀念所認可的,有些人的不是,有些人的亮點能被看見,有些人的不那麼容易被看見。就像太陽、路燈、螢火蟲一樣,有的帶來溫暖,有的照亮黑夜,有的給人造夢。因為每一個不一樣的它們,才構成了世界的奇妙與完整。

人類沒有優劣之分,每個人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或快或慢地朝著人生前進。所以無論目前的我們處於什麼階段,無需自卑,也不必要自大,相互妒忌遠不如相互欣賞。

最後,願我們從容,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慢慢走向“理想的自己”。

阿德勒:意識到目的,就能改變自己;不要通過嫉妒別人來折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