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练习》

你好啊!我是崎骏,今天要和你分享《刻意练习》这本书。本书讲的是教你如何通过刻意的练习一件事情,达到从新手到高手的跃迁。本书微信读书评分7.6,已经有二十多万小伙伴看过了,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练习》

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时候,做的最多的是微信文案的撰写。和其他文案写手比起来,我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我根本不懂怎么去写文案。我只顾着按照现有的水平去写,并且没有想要进一步学习的意愿。我就像一只舒服的绵羊一样,沉睡在圈养的栅栏中,对外面的世界毫无兴趣,以至于我无法进步。

人人都想成为一个领域中的顶尖高手,但你必须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花费大量的时间。你应该听说过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它是在《异类》中被提到的。这个定律大意说,在一个领域练习累积一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厉害人物。很多人信了,但是当他们听到一万小时的时候,又都觉得这个太难了。其实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是不严谨的,它没有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描述。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哈明曾经这样说: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作者举了练习小提琴的例子。很多小提琴演奏者在到18岁的时候就已经累积了7500多个小时的训练时长,但即便如此,距离卓越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此练习下去,训练时长会超过两万个小时。两万小时?你肯定觉得太长了!我们应该把这个理论带到其他具体的应用场景当中来思考。我想到,这是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刻意练习,而其他专业的刻意练习就未必需要花费那么长时间来实现精进。数字记忆达人史蒂夫法隆,用了200小时就做到了世界第一,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万小时这个时间去纠结,锻炼目的不同,成为高手所消耗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那些高手与我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答案就在“心理表征”这个概念上,啥是心理表征呢?我给你举足球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世界足球强队的传球是很快的,像在变戏法一样;而能力很差的球队的球员,先要把球停稳,然后抬头看队友在哪里,也许还要低头看球,最后踢出去,能不能踢到队友脚下还不好说。而世界级强队的球员几乎是停球与传球无缝衔接,好像他们根本不用观察场上情况也知道队友在球场上的哪个位置,这种对全场强大的感知力的心理状态就是“心里表征”。你的技能强不强大,就看你的“心理表征”,它越强大,你的技能也就越强大。

“心理表征”有复杂和简单的区别,例如一位出租车司机熟练驾驶的“心理表征”的复杂程度远远不及需要熟练驾驶飞机、坦克的“心理表征”。

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练习》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指导你要怎么去刻意练习一项技能,而是给出了符合刻意练习行为的标尺线,它能够判断你是否是在刻意练习,还是在伪学习。

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走出“舒适区”。书中提到,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不一定年长的护士就一定比年轻的护士更有护理经验,不一定年长的前辈就比年轻人更具有做成一件事的能力。不走出舒适区的人会按照自己原有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当出现自我满足的状态时,我们应该做到自我觉知,意识到自己不想提高了,并且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局面。要提醒一下,走出舒适区不代表你要像贝尔格里尔斯一样去荒野求生,走出太远会让人身心疲惫,如果发现自己进步不大了,可以适当退回来一些,在舒适区练一段时间,然后再尝试突破舒适区。

你可以加入社群找同品质的人,能遇到强于你的人最好不过了,可以跟着对方练习。但最终,书中作者强烈建议找一位导师帮助你,这是因为,

老师是学习促进者,不仅学习能力强大,又有指导别人的能力。老师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理表征”。如果同样是爱好者,可能人家练习的不错,但是对方却没办法用语言去告诉你怎么提高。

很多练习中的问题我们是意识不到的,它被称为“隐性知识”,必须要有导师来观察你并发现问题,把“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心理表征”。导师还有一个好处,能够帮助你建立训练计划,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小阶梯,最重要的是这种计划是有效的,而不是瞎想的。总的来说,一项技能的“心理表征”建立的底子是否好,直接关系到以后能否成为专家。

在练习中建立反馈很重要。一件事做完了不能就没下文了,这对你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它的害处就是让你在舒适区混吃等死。一定要获得反馈。不光是要通过反馈来建立更好的“心理表征”,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不断坚持下去。在生活当中能够做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的能力一定不会太差。

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练习》

最后我想说,一定要把锻炼的技能与生活结合起来,做到边学边做。例如,我负责店铺的运营,如何运营就是一个自己要搞明白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老师,那就求助于书籍;如果有老师,那就尽量请教吧。根据具体问题寻求过来的解决方案要落实到实处,然后接受反馈,不断更新自己对于店铺运营的“心理表征”。

如果把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分为内功和外功,《刻意练习》的方法更偏向于内功的修炼,它更像一种专业技能锻炼的通识知识,和通识教育差不多,只要你能理解刻意练习的方法,你就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当中。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并不是知道了刻意练习的具体实施方法,而是对刻意练习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没有必要纠结是否必须花费大量时间,难道说时间不长就不是刻意练习了吗?显然不是的,对于一些技能来说根本不需要一万小时那么长时间,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小部分时间去锻炼一些技能,没必要非得锻炼到大师。但对于你赖以生存的或者喜欢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花大量去锻炼。

最后还是要说说刻意练习的适用边界,我觉得艺术家的造诣是不能用刻意练习来获得的。巴菲特认为他拥有的价值投资技能是一种艺术,是无法模仿的,并且他还特意告诉自己的子孙,让他们放弃学习他的投资方式,直接选择标准普尔500指数,因为他们无法模仿巴菲特,而500普尔都不错的公司,可以随便选。这和宫崎骏心中没有一个满意的接班人一样,虽然已经有了人选,但第一就是第一,没有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不管是刻意练习还是一万小时定律,想要成为高手都逃不出一个条件: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和练习。

真正的高手,都是异于常人的,他们一直在做着其他人看起来很不舒服的事情。

写作:宋崎骏

喜欢朗诵,喜欢宫崎骏,更爱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