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印度軍工面臨的“訂單荒”的問題?

笑著看你一次


疫情爆發,將原本聯繫緊密的國家割裂成了一個個孤島,這給全球化經濟帶了嚴重損失。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全世界的工人,今年將損失3.4萬億美元的收入,因此全球經濟衰退都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在這種大環境下,印度軍工企業也面臨著吃不飽飯的問題。
根據中評社消息稱,印度政府曾表示,要在2025年實現武器出口額達到50億美元的目標,從而躋身全球五大武器出口國之一,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印度國有軍工企業承認,受訂單不足,生產設備利用率低等因素影響,印度武器國產化和出口目標很難達成。
現在印度國有軍工企業主要面臨著訂單荒的問題,印度媒體稱,至少有6家國有企業,沒有足夠的訂單,導致他們的生產設備和人力資源將在未來10年內處於閒置狀態,屆時印度軍工企業恐怕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尷尬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印度軍工技術不過關,造不出質量合格的武器來。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來說,這家軍工企業曾製造了蘇30MKI戰機,光輝戰績和極地輕型直升機等裝備。但這些武器的性能無一人令人滿意。就拿蘇30MKI戰機來說,從2011年列裝以來,幾乎每年都會摔一架,這幾年下來連續摔了13架了。 原因就在於這款戰機的大部分技術都是從俄羅斯手裡買過來的,包括原材料,螺絲釘這些零部件都要進口,這讓印度製造成了一個笑話。更為可笑的是為了避免倒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保持著一個月製造一架的穩定產量,而且造出來的飛機要價7000萬美元,還要比從俄羅斯原裝的4200萬美元的價格貴上近兩倍。產量少,質量差,價格貴,就成了印度軍工的標籤,就連印度自己人都嫌棄蘇30MIK戰機。
其次,印度的官僚主義、冗長的程序、商業和技術上的爭吵等因素都成了掣肘印度製造的障礙。按照程序,當印軍需要新武器時就先讓國內軍工企業競標,然而由於印軍習慣使用外國貨了,導致印度本土軍工企業提出一個方案後,軍方卻看不上,由此就陷入了爭吵當中,在遲遲無法達成統一意見的情況下,印度軍方又會讓外國軍事承包商參與進來,結果又導致印度本土企業不滿,他們就要求外國軍事承包商將生產線或者技術轉移到印度來,以這種曲線救國式的方式實現“印度製造”,而外國自然不滿意,多方就陷入扯皮當中,結果導致訂單無法按時完成。
基於以上原因,印度製造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當中,本土企業都把精力放在了維護自身利益上,根本無心鑽研技術,自然就造不出合格的產品了。因此為了改變軍工企業落後,製造低效的困境,印度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鼓勵私企進軍軍工領域,生產機載火箭彈,同時還規定外國軍工企業也能參與印軍招標,但必須選擇跟印度本土企業合作,進行技術交流,以幫助印度早日實現國產化。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軍工畢竟底子薄弱,加上官僚主義思想嚴重,不思進取的毛病太多了,所以就算藉助外國技術,促進本國軍工生產,要看到效果還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印度軍工沒有訂單,都是自找的。

科羅廖夫


印度軍工的“訂單荒”,客觀來講是一場軍工領域的“經濟危機”。本質上看,原因在於印度的軍工生產和武器研發嚴重脫節。

從生產能力上看,印度擁有印度斯坦航空集團、果阿造船廠、馬紮崗船塢有限公司等多個大型軍工製造企業,擁有戰鬥機、驅逐艦、潛艇、坦克、導彈甚至航母的製造能力。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印度軍工能夠製造的武器多數都嚴重過時,但是本國研發機構卻拿不出先進的設計。

與此同時,印度軍方對武器性能的要求又高得不切實際,對於本國能夠生產的武器不屑一顧,例如“光輝”戰鬥機、“英薩斯”突擊步槍等,一旦認為性能不好就急於退役,尋找新的產品。但是,印度本國設計單位實力有限,無法及時完成新武器研發,這時候外國許可證組裝的武器就大行其道了。

比如,印度新型自行火炮用的是韓國的K-9,主戰坦克用的是俄羅斯的T-90,潛艇用的是法國的“鮋魚”級,戰鬥機用的是俄羅斯蘇-30MKI,諸如此類。印度往往會要求外國武器供應商提供生產許可,讓這些武器在印度“生產”。表面上看,此舉增加了印度武器的“國產化率”,但印度卻嚴重缺乏消化吸收能力,上一代武器完成“國產化”後,下一代武器仍需要繼續從外國購買生產許可證,本國武器研發完全跟不上更新換代的節奏。

印度本國雖然也一直強調自行研發,但由於軍方好高騖遠,研發單位永遠跟不上軍方不斷更改的指標要求。例如“光輝”戰鬥機就是典型的例子,從發動機到最大載荷、機動性指標不斷變化,“光輝”的各種變型已經提出了七八種,但沒有一種能夠穩定投入量產。本國自行研發項目連續遭到重創,嚴重削弱了印度自己的研發能力。

如此一來,印度軍工生產就出現這種情況。外國許可證為印度提供了規模不小生產、組裝能力,但是許可證生產結束後,這些生產能力並不能轉化到其他型號上,比如“鮋魚”級潛艇的組裝,直接導致了這些生產能力無用武之地。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擴大出口,但是作為引進產品,出口必然遭原設計國的限制。同時,印度本身缺乏改進設計能力,難以滿足其他國家對具體武器性能的要求。

例如“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印度聯合俄羅斯共同開發出來後,一直試圖用它打開出口市場,但成績一直不佳,關鍵原因還是“布拉莫斯”導彈並不適合多數國家,而印度卻拿不出其他反艦導彈產品做調整。

由此可見,印度軍工所謂的“訂單荒”,其實是印度自己貪多嚼不爛的結果。在本國研發能力跟不上的前提下,盲目部署了大量容易過時的生產能力,最終導致供給嚴重超出了需求。


陶式防務評論


看來印度的軍事工業不咋地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