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校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自命題考研真題及詳解

完整版請百度《精研學習網》在首頁搜索欄填入關鍵詞


榜首部分 北京師範大學740教育學根底歸納考研真題及詳解

全國名校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自命題考研真題及詳解2015年北京師範大學740教育學根底歸納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

1.教育制度

2.馬克思的人的全面開展學說

3.校本課程

4.昆西教育法

5.《對賢良策》

6.教育研討假定

7.先行安排者

8.長時回憶

二、簡答題

1.簡述美國學者古德萊德的課程分類論及理論含義。

2.簡述《中庸》的根本教育思維。

3.簡述中國古代書院的特徵。

4.簡述埃裡克森品格開展理論的重要觀念及對教育的啟示。

三、論述題

1.當前我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什麼?請結合教育理論,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2.分析盧梭的自然主義思維。

3.事例分析

事例:在教育部頒佈減負方針後,某地教育局為了瞭解學生課業情況,請部分校園引薦學生和家長來教育局進行了為時2小時的座談,座談會由教育局局長親自主持,與會的家長和學生遍及反映課業負擔不重,於是教育局得出定論,本地不存在課業負擔過重的現象。

(1)你以為該地區教育局的查詢定論是否可靠?你的理由是什麼?

(2)你會如何設計查詢活動來確保查詢定論的可靠性?請寫出你的查詢方案。

全國名校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自命題考研真題及詳解2015年北京師範大學740教育學根底歸納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安排與安排體系及其管理規矩的總稱,包含兩個根本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安排體系方面,二是教育的管理體系方面,以及這些教育安排已存在和運行的整套規矩,具有歷史客觀性、規範性、強制性的特色。我國現正處於精英階段邁向大眾化教育階段,教育制度也正處在改革期。深挖高校內部潛能、打破單一辦學方式、走多元化辦學道路,是邁向大眾化的重要途徑。

2.馬克思的人的全面開展學說

答:人的全面開展是指人的勞動才能的全面開展。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開展,就其最根本的含義而言是指人可以習慣不同的勞動需求,沒有勞動,社會和個人都不或許存在,更談不上開展。人的全面開展指個人智力和體力的全面開展。人的全面開展是人的先天和後天的各種才能、志向、道德和審美才能的充分開展,即人的個性的自由開展。

生產力高速開展的大工業社會為人的全面開展提供了物質根底,完成全面開展的人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是機械的二者相加,而是包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常識分子與勞動人民相結合等。

3.校本課程

答:校本課程是指校園作為課程編制的主體,由學生地點校園的教師編制、施行和點評的課程。可由單個教師、若干教師或教師集體開發,可以表現出本校的教育特色。具體來說,它就是某一類校園或某一級校園的單個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環境和本校內部環境的根底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施行和點評的課程。

長處:可以表現地方教育特色,量體裁衣;可以表現校園的辦學特色,進步教育水平;可以進步教師專業化水平;學生可以更好地瞭解本地特色,陶冶情操;校園間資源共享,促進交流;讓大學教師走進中小學,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缺陷:當國家把開發課程的權利交給校園,校園缺乏開發校本課程的才能和常識,沒有才能開辦高水平校本課程;校與校間的距離加劇了教育水平的距離,不利於教育公平;國家缺乏相關訓練與理論指導。

4.昆西教育法

答:昆西教育法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帕克提出,首要批評的是傳統教育的方式主義傾向,成為進步教育運動的開端。帕克提出了一條根本原則:“教育要使校園習慣兒童,而非兒童習慣校園。”著重兒童應處於校園工作中心位置,為學生安排各種活動;注重計算、測量、繪畫、手工勞動等課程以及各門學科的彼此聯繫;用報紙、雜誌替代教科書;著重理解,反對機械背誦,注重戶外觀察和實驗室教育。注重校園的社會功用;校園課程應與實踐相聯繫;注重培育兒童自我探究精力。

點評:以學生為中心,削減機械的教育手法的干與,著重常識的實用性與在實際中的使用,可以促進兒童的探究精力與實踐才能的開展;然而忽視了體系常識的傳授。

5.《對賢良策》

答:《對賢良策》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針對漢武帝的策問所作的答對。在答對中,董仲舒較體系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思維與教育思維,在教育思維上,董仲舒首要針對文教方針提出三點主張: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主張漢武帝,要使國家強大,首先要統一思維,國家方針和文明教育均以儒術為本,以儒家經典為教育內容,用嚴厲的師法替代自由講學,書本常識在教育中佔重要位置,長句古訓替代了對實際問題的探討。②立五經博士,興辦太學。施行設太學以養士,以落實獨尊儒術的教育方針。為五經博士設置弟子,標誌著太學正式成立,以經學教育為內容的中國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確立。③行貢舉以選士。依據考試成績的優劣分配職位是對太學養士選材的補充,保障了讀書做官,以儒取士的落實,是科舉制度的先導。

點評:確立了教育為治國之本的位置;儒家經學成為教育的主體內容;形成了常識分子攻讀儒經的社會風尚;促進封建社會經學教育的開端,使儒學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施行方面都處於主導和支配位置,全方位的影響了社會政治和文明的開展走向。

6.教育研討假定

答:教育研討假定是對研討問題的規則或原因的估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說明。其特徵是有必定的科學依據;有必定的估測性質。作用是明確目的、限定數據蒐集範圍;合理設計方案,選擇研討辦法,驗證假定;控制變量,防止盲目,確保結果質量。

假定表述的規範性要求:科學性,估測性,明確性,可查驗,表述應簡單明瞭,防止使用不必要的雜亂概念,以陳述句提出,變量可操作、可測量。

7.先行安排者

答:先行安排者是指安排在學習使命之前呈示給學習者的引導性資料,它比學習使命具有更高一層的抽象性和包攝性,首要分為上位安排者、下位安排者和並排安排者。提供先行安排者的目的就在於用從前學過的資料去解釋、整合和聯繫當前學習使命中的資料。

先行安排者教育策略是奧蘇泊爾的含義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奧蘇貝爾區分四種不同類型的學習:機械學習與有含義學習、承受學習和發現學習,而有含義的承受學習是他所主張的首要學習方式。他特別著重個體的認知結構對學習的重要影響,而先行安排者是改進認知結構和促進新常識堅持的首要手法。

8.長時回憶

答:長時回憶是指可以保存許多年甚至畢生的回憶,特色是信息儲存時間長,是永久性的;容量大,但是有限的;其首要來源於對短時回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於印象深入而一次形成。存儲於長時回憶中的信息可分為詞語和表象,其信息安排方式分別為言語編碼和表象編碼。長時回憶信息的提取有兩種方式:回憶和再認,均需要運用必定的策略,即依靠必定的線索和中介。

二、簡答題

1.簡述美國學者古德萊德的課程分類論及理論含義。

全國名校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自命題考研真題及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