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給溥儀的400萬兩銀元,有多少購買力呢?

看不見的角落


大清國亡的那一年,大清國的宗室子弟和袁世凱簽了一個對大清國遺老遺少的優待條例,其中包括,每年由民國政府發放400萬兩白銀用於贍養皇族宗室乃至後宮開支皇宮養護等一些用錢的地方。

這個條例是由袁世凱主持簽訂,並以此為由換取了大清國的真正主人隆裕太后的同意退位,並且還得到了全面接管大清國全部領土的法理和率領五族人民走向共和的法統。這四百萬可以說花非常值了。

不過若是真的按照四百萬兩的約定數目給予廢帝所代表的那些個宗室子弟和大內養護開支,倒也不算太苛刻,事實上,這筆數目不算少了,畢竟要是按照大清國還在的時候,就按照它春秋鼎盛的時候算,康乾盛世的時候,全年全國財政收入大約為六千萬兩白銀,紫禁城方面在扣除各項國家正常開支之後,能夠落在皇族自己身上的,也才是個七百萬左右。清末那光景,袁世凱真能許諾給四百萬兩,說真的,那也夠意思了。

可具體操作起來遜位的清帝和他所代表的皇族宗室才發現完全不是怎麼一回事,首先是說好的銀子變成了銀元,說好的四百萬兩銀子因為民國政府的貨幣改革和貨幣統一,只能變成四百萬塊銀元。

其二,袁世凱驟然死亡之後,北洋政府常年處於混亂無序狀態,各方小丑你方唱罷我登場,把個四九城搞得烏煙瘴氣,此後更有賄選總統的鬧劇,軍閥割據一方不聽北洋政府的指揮,軍隊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別說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的大清國宗室,就連北洋政府都經常演吃卯糧,朝不保夕,當時的北洋政府經常無故拖欠官員工資乃至拖欠軍隊工資,舉個例子當時的“教育部”連續拖欠了教育部官員以及北京一十四家學校教授老師的工資,引起老師與官員們集體抗議。

在這種情況下,清室優待條例幾乎成為一紙空文,該有的四百萬塊銀元甚至都不能及時發送,以至於不少宗室很快就淪落到賣兒賣女,典當家產甚至典身為奴的地步,附帶著皇宮都不得不裁撤了大量侍從與太監宮女,並且還引起了另外的嚴重問題——皇宮的太監宮女工資發不出來,太監宮女便在皇宮庫府當中上下其手,倒賣珍貴文物。

在這種情況下,溥儀其實是不可能能完整拿到這四百萬塊銀元的,而且由於溥儀長大後多次公然違背遜位條約內容——得到軍閥張勳支持,復辟稱帝。

民國政府愈加厭惡溥儀的存在,並且由於民國政府財政的日益惡化,後來民國政府面對軍閥馮玉祥所部“逼宮”溥儀,將溥儀趕出北京也是樂視其成的:在溥儀被趕出北京後,這筆錢便徹徹底底停發了。

那麼,我們來看,為什麼民國政府要對這筆錢多次公然剋扣,而在當時這筆錢到底擁有多大的購買力呢?我們先看袁世凱時代剛剛佈置的四百萬兩的說法,在那個時候,四百萬兩一種什麼概念呢?

這裡先舉一個史書上不正經的例子,光緒年間,光緒詢問內務府明每天的雞蛋多少錢一個,內務府的人拿他開耍,說是十兩一顆。光緒又問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不敢得罪內務府,於是騙光緒說,雞生蛋,蛋生雞,這種稀罕的玩意兒一般人家吃不起,我也只能一年吃一次,只有皇家才吃的起。

那麼,如果按照這個不靠譜的說法,四百萬兩不過價值四十萬顆雞蛋,在今天,八顆雞蛋就是一斤,而一斤雞蛋價值在四塊五左右,所以說,如果這筆錢到內務府手上,實際上也就價值二十二萬五千塊錢。

上文顯然是不對的,在清末,一顆雞蛋價值十文錢,一兩銀子等於一千文,也就是說,一兩銀子等於一百顆雞蛋,所以四百萬兩銀子就相當於四億顆雞蛋,按照今天雞蛋八個一斤一斤四塊五的常規算法,就相當於兩億兩千五百萬人民幣,還是比較多的一筆錢。

至於到了四百萬塊銀元時代,那就應該按照民國前期的銀元購買力來算,一塊銀元可買一擔大米,一擔大米基本認定是100斤,今天一斤大米價錢是四塊五,那麼四百萬塊銀元就是一億八千九百萬,依舊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所以,這麼一大筆錢,也難怪北洋政府後來樂得其成的不發這筆錢了。


無筆


北洋軍閥的袁世凱答應溥儀一切照舊,並且承諾每年再給溥儀400萬兩銀元作為清宮所有人員的吃喝拉撒費用,那麼400塊銀元大概有多少購買力呢。大家隨著我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1919年魯迅賣了紹興老宅,和弟弟合夥在北京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衚衕的一座四合院,院子特別大,有好多間房子,四合院花了三千塊大洋,加上裝修一共3500百塊大洋,1924年魯迅和二弟鬧翻不得不從八道灣衚衕搬了出來,又到阜成門的衚衕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這回才花了800塊大洋,當然這個比較小,畢竟當時魯迅一個人沒必要買大的。

四百萬大洋購買,還是相當驚人的,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一塊大洋等於100塊來算,四百萬相當於現在四千萬,當時清朝滅亡溥儀身邊的人也不多了,四百萬作為一年的費用足夠了。



當然也比錢個慈禧太后那時候是不算多的,別的不說單從慈禧太后去世到下葬整整一年裡,就花掉了二百萬兩白銀,清朝末年掌管大內的內務府一年的開銷高達二百四五十萬兩白銀,袁世凱的銀元和純白銀還是有所不同的,二百五十萬兩白銀價值遠遠高於400百萬的銀元


總結:這筆錢對於溥儀的生活是夠了,但是北洋軍閥也不是每年都如數奉上有時候還剋扣一些,但是再怎麼說生活還是過的去的,溥儀要想招兵買馬那是萬萬不行的。


佳寧姐姐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400萬元是鉅款了,我們看看大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1918到1919年,青年時代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圖書館擔任管理員,月薪8塊銀元。

他的工作其實很輕鬆,只需要管理15種報紙,清理書架,打掃房間,登記閱覽者的姓名。

毛回憶因月薪經常拖延,導致生活有些困難。但客觀來說,單身漢在北平每月拿著8元錢,生活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寫到這裡,想起有趣的事。

毛澤東曾經有一次被民團抓住,非常危險。然而毛澤東給了2塊銀元行賄,團丁就把他偷偷放了。

毛澤東說:“後來,我給了團丁兩塊銀元才得以脫逃。看來還是銀元管用!兩塊銀元救了我一條命。”

看看,一條命不過2塊銀元,可見當年銀元多值錢。

根據《民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在1919年1塊大洋可以在北平買20斤米,8斤豬肉。

那麼,一個成年男人光是吃飯,1個月2塊大洋足夠了,還剩下6塊大洋用於租房和零花,綽綽有餘。

其實我們可以大概類比,今天北京圖書管理員月薪多少?

網上的薪資數據,至少5300元。

4塊大洋就是2650元,400萬大洋就是26.5億元,很驚人了。

這筆錢,可以維持4萬多個單身漢1年的生活。

那麼,對於溥儀來說,這筆錢多嗎?

並不算多,因為紫禁城的開銷非常巨大。

大家也許不知道,即便是中國當時頂級軍閥,全家不過一百多口人而已。

除了自己的妻妾、孩子、父母,一般最多二三十口人,其餘的都是各種僕人。

然而,僕人數量終究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七八十人,包括廚師到轎伕什麼都有。

而就算養活著一百多人,開銷也是不小的,軍閥們都要減少僕人數量。

然而,溥儀手下的人是軍閥的幾十倍。

溥儀有個內務府,是清代宮廷為服事皇室而設立的機構,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辦公廳。

但溥儀下臺以後,內務府就無需處理任何政務,只需要維持紫禁城的日常生活即可。簡而言之,內務府負責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

照常理來說,內務府的開銷應該不大,因為溥儀只有一妻一妾,另外還有幾個老太妃,主子級別的一共也不過六七人。

這區區六七人,有個一百多個僕人,應該足夠了。

然而,內務府的規模卻非常嚇人。

溥儀時期的內務府,自己計算數據如下:除去王公大臣的薪水,民國4年內務府開銷高達260多萬兩白銀。

而溥儀一家六口吃飯,每月就要花費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隻雞鴨,加上招待客人的飯菜,就吃飯每個月就得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白銀。

而內務府官員共計一千零二十三人(不算禁衛軍、太監和蘇拉),而溥儀時代的太監也有近千人。

僅僅是內務府官員和太監就有2000人,這樣開銷能小得了嗎!

另外,內務府還有嚴重的貪汙問題,而且有一二百年曆史。

《南亭筆記》記載,咸豐皇帝登基,想修修尚書房的門樞。誰知內務府獅子大開口,張口就要五千兩維修費。咸豐皇帝剛剛上臺,想要立威,大怒之下命令重新計算費用。

內務府官員趕緊改口,五千兩變了五十兩。

看看,費用能夠虛報100倍,就算金山銀山也被他們貪汙光了。

《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裡的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萬兩白銀以上。除了貪汙和盜竊以外,他們還會受到各種行賄,以保證自己物資對皇宮的供應。當時御用的貨物等於是今天在央視做廣告,很多商人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商品御用,自然要打點行賄內務府了。

如此奢侈加上貪汙,雁過拔毛,溥儀就算一年有4000萬兩撥款,也一樣剩不下幾個錢。

溥儀拿著400萬兩這筆錢(且不談能不能拿到),也就勉強維持收支平衡而已,招兵買馬是做夢了。


薩沙


袁世凱:如果皇帝答應退位的話,我們每年給皇室400萬兩白銀,怎麼樣?

隆裕皺了皺眉:400萬兩?

袁世凱:400萬兩已是一省收入,400萬兩可養一省之人,難道還養不了皇室?更何況,真讓革命黨打過來了,別說400萬兩了,恐怕一兩也撈不到。

隆裕聽到“革命黨”三字,臉色頓時一變:好,我答應你。

不過,雙方在談判時雖然說的是400萬兩白銀,可是所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中的數字實際上是400萬元,畢竟是中華民國了,更何況中國當時白銀流失太多,所以不再適合用白銀充當流通貨幣了。

所以,清室優待條件中規定:“清帝遜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付。”

這個條件中所說的400萬元,說的便是400萬銀元。

中華民國給溥儀的這400萬元到底是多少,又具有怎樣的購買力呢?

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寫到:我在中醫專門學校讀書的時節,每月由四伯父給我零用錢二元,包括鞋襪及膳費車費。那時一頓午餐,吃得省儉一些是銅元八枚,要是吃得豐富一些,要小洋二角。

當時,一塊銀元可兌十角小洋,可兌三百餘枚銅元,所以,陳存仁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最低可能只用2元銀元,如果偶爾奢侈一下,恐怕也不會超過5元。

試想一下,如果將陳存仁每月的生活費作為一個平均數去計算當時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費的話,這個五口之家每月最低也只是10元,最高也不過25元。

溥儀從中華民國政府手裡拿到的400萬銀元工資,便足夠這一個五口之家最多能夠使用33333年,最少也能用13333年,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

後來,陳存仁又在上海愚園路5200塊銀元買了3畝7分地,每畝地也不過1400塊銀元,這便意味著溥儀能用400萬銀元購買近2900畝地皮,這近2900畝便差不多有3個紫禁城大小。

即便是陳存仁後來花了2萬去購買一座位於繁華地段、佔地一畝的房屋,溥儀手裡的400萬元也能購買200座這樣的房屋。

魯迅當時在北京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50塊銀元,每年的收入在4200元左右。後來,魯迅為了安置家人,特意在北京購置了一套“三進四合院”,花了3675塊銀元,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資了。

不過,魯迅在買房的時候一次性可拿不出這麼多錢,所以他還將紹興的老宅給賣了。

可見,北洋政府給溥儀的400萬,不論是放在當時,或是放到現在,也是一筆難以估算的財產。

當然了,這筆錢對於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是幾輩子也賺不到的數目,可是對於溥儀來說,確實也不算什麼。

為了保持所謂皇室的體面,溥儀退位之後花錢花的更厲害,因為他不用自己掙錢,更不用像清朝時期一樣花個錢還得看看官員同不同意,各省支不支持。

溥儀在紫禁城中的生活,可謂是花錢如流水。

溥儀吃一餐,單單是菜餚便有三桌之多,再有點心、米膳、粥品又是三桌,開胃的鹹菜一桌,不管吃不吃得完,先上了再說。

隆裕每一餐的菜餚更是多達百種,要用六張所謂的“膳桌”去擺放。

此外,算上宮裡的太妃、皇親和太監、宮女的伙食,紫禁城裡單單只是伙食費便已經是一筆鉅款了。

除了伙食之外,還得穿,反正一年到頭在做衣服,只溥儀一人,每年用在做衣服上的錢便多達近2.6萬。

這是溥儀和皇室為了享受生活,所花的錢。

此外,溥儀作為一個皇帝,即便是一個已經退位的皇帝,可是他想讓人繼續伺候他,便少不了要給人發工資,發了工資還得時不時給一些“小費”——賞賜。

1915年,溥儀給“內廷”發的工資總額高達52萬兩白銀,用於賞賜的也高達10萬兩白銀,用於東、西陵的錢也高達36萬兩白銀,再加上林林總總的支出,溥儀這一年花費了2794718兩白銀。

這2794718兩白銀兌換成銀元的話,按照晚清時期白銀和銀元的兌換比率,實際上也已經接近了400萬銀元,卻還不包括皇室的日常開銷。

所以,400萬銀元顯然不夠用,後來物價上漲,400萬更加不夠用了,這也是溥儀為了錢自己從皇宮裡“偷”寶貝出去倒賣的原因。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皇宮,溥儀出宮時也偷偷帶了不少好東西出去,否則的話,他在天津那幾年恐怕更難過。

因為馮玉祥修正了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的工資從400萬元銳減到了50萬元,這對於溥儀來說和打發要飯的沒什麼分別。

不過,溥儀早已經遣散了很多太監宮女,去了天津之後也低調了一點,不然的話,這50萬還不夠溥儀一個人花的。


史不知味


基本上,一個齊裝滿員的北洋滿編陸軍師一年需要170-190萬銀元左右。一個兵開幾塊銀元月餉是至少的吧,軍官要給更多,步槍,機槍,火炮如果要不斷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必然就要損耗。平時的吃喝拉撒也是開銷吧,臨戰事了要給開拔費吧。

北洋陸軍第四師編制是兩旅加一個補充團。月軍餉是十五萬八千元。一萬人師的話,估計100-150萬元。所以,給溥儀皇帝的生活費,可以養2個北洋師,如果是雜牌師,那可以養至少4-5個師。

大清吃回扣價格日本30式步槍加刺刀不過25塊銀元送到家,子彈40元千發。到了北洋時期武器禁運經銷商暴利,也不過是,美式1917步槍加千發子彈45美元,日式三八加千發子彈42美元。1門克氏野炮也不過是15000塊銀元,400萬可以買至少200門野戰炮。

在飯店當學徒,一年才能拿到8個銀元。可想而知銀元的珍惜程度!那會普遍吃不飽飯,生女多的家庭,就會把女兒送到家裡條件稍微好點的人家,只為女兒能吃上一口飯做童養媳。十幾塊到幾十塊銀元就能買丫鬟,取小妾。

民國時期,那些敢死隊上戰場前發大洋,一次才五個,十個的。民國13年徐海東在武漢幫人擔水,幹了半個多月累到大病一場,工資為2塊銀元。這兩塊銀元徐海東捨不得用縫在棉襖裡跟隨他多年。民國15年,第七軍北伐,當時第七軍士兵工資為2角銀元每天,可養活一家人含房租。

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裡面描寫祥子準備買一輛新洋車大概110塊大洋,拉兩年車才能回本。400萬銀元,在民國可以養活5-10萬人。


深度軍事


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下達退位詔書,將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但清朝滅亡後,袁世凱並沒有把溥儀趕出紫禁城,而且還保留了溥儀的皇帝待遇(僅限紫禁城後半段)。

作為溥儀的退位條件,北洋政府還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承諾每年會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費用400萬銀元。同時,還派了專門的衛戍部隊來保護溥儀的安全。


當時北洋政府給溥儀每年400萬銀元的生活費用,平攤下來一天的生活費/1萬多銀元。對於當時的普通家庭來說,400萬銀元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完。不過,溥儀自幼當皇帝花錢大手大腳慣了,而且他又不會理財,所以經濟方面總是捉襟見肘,竟然還要不斷變賣宮裡的古董和珠寶。

因為每年雖然有400萬銀元的生活補貼,但除了溥儀自己的開銷以外,還要勻給那些太監、侍從、宮女,而且還要照顧前清的皇室遺老。所以這筆錢看似很多,但其實根本不夠用,更別說用來招兵買馬了。
(解放後,溥儀家也買了黑白電視劇)


不過,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購買力倒是很高的,當時3塊大洋就可以買一頭耕牛,而且魯迅在北京教書的時候買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

考慮到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的緣故,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塊~800塊。因此,400萬銀元就相當於現在的24億到32億左右。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世界人文通史


題主,白銀是論兩的,銀元是面值壹元的大銀幣,沒有400萬兩銀元這個說法,民國時期流通發行量最大也是被各地仿造最多的莫過於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面值壹元,每個銀元標準重量7錢2分,按當時的重量標準,50錢為1兩。一個銀元的購買力非常強,就說當時的北京,一個3口之家,頓頓能喝點兒酒天天能吃上肉,這樣的小康水平一個月的生活費大約需要8個銀元。酒店飯館兒裡10人一桌的家常菜酒席一般2個銀元足夠了,當時權貴大富豪才吃得起的鮑魚海鮮宴也不過40個銀元。米店裡的1斤米不過幾分錢,豬肉是3角錢左右。大致是這樣,民國時期通貨膨脹再劇烈,銀元的購買力也是逐漸的慢速的下降,紙幣能成廢紙,銀元還是民眾青睞信任的硬通貨。400萬銀元絕對是鉅額的財富,只是沒見過這麼大的財富,具體有多大實在無法想象。不過民國政府許諾給清遜帝溥儀每年不管是400萬兩白銀還是400萬銀元,基本上沒怎麼兌現過,溥儀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私人田產“皇莊”的收租子,更多的是變賣皇宮裡的珍寶文物


立志成蟲


作為“和平”變法的最大受益者,溥儀在下臺之後雖然久居深宮之中,但因為各方勢力中的“平衡物”溥儀也得到了北洋政府的承諾,一年給他四百萬兩銀元來“生活”

銀元的購買力

從銀元出現的時候他的購買力就是相當強悍的,根據《民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在1919年1塊大洋可以在北平買20斤米,8斤豬肉。

那麼我們就單單論大米的購買能力來,在當時的民國,如果溥儀將這四百萬兩銀元全部的拿去購買糧食,在不計算通貨膨脹以及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溥儀可以購買到八萬噸的糧食。

話語權的野望

而如果溥儀節衣縮食,將這筆錢全部的用於購買武器,在民國時期一支德國造毛瑟98K步槍連同刺刀,子彈袋外加水壺才40塊大洋一支,子彈每千發80塊大洋。

如果溥儀將這些大洋全部的用於購買武器,按照一把槍一千發子彈的配比來看,溥儀將會得到三萬餘隻步槍。

尾大不掉和貪婪的內務府

如果溥儀將這些錢用於購買糧食,武器的話也可以讓溥儀成為一方勢力的領頭人,但可惜的是,溥儀並不是一個人或者是說只有那麼一百多號人要靠著他。

在皇宮中,還有一個“內務府”,作為族老的他們,貪腐的問題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了,也都在盯著這一筆北洋政府撥款“開鍋”

一開始都沒有實現過的諾言

而北洋政府也不是冤大頭,從開始這四百萬兩的銀元都沒有發給溥儀過,甚至溥儀的日常開銷都是靠將皇宮中的古玩拿去抵押以及清朝的遺老們日常接濟才能夠維持,


瘋狂青史


1912年2月12日,清皇室頒佈了《退位詔書》,宣告著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覆滅。

同日中華民國通過了《清室優待條件》:

1、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歲用四百萬兩,由中華民國撥用; 3、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4、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5、大清皇帝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清室優待條件》裡的400萬銀元到底值多少錢

其實民國初期的“袁大頭”還是相當值錢的,6塊銀元在當時可以購買1石大米(約178斤),也就是說1塊銀元能得米大概30斤,按照米價3元1斤來算的話,1塊銀元能值人民幣90元,400萬銀元就是3.6億人民幣!

400萬銀元夠不夠用

400萬這個數字聽起來驚人,用來維持“小朝廷”的開支肯定是綽綽有餘的,但是事實上滿清皇室一直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

民國政府拖欠優待費:民國政府雖然之前承諾每年支付給清皇室400萬銀元的優待費,但是中華名國“口惠而實不至”,優待費年年拖欠,“小朝廷”自己又沒有經濟來源,久而久之經濟形勢自然困頓無比。

皇室開銷大:溥儀雖然成了亡國之君,但是遺老們皇親國戚的排場一點沒減。溥儀、婉容、太妃這些人就豢養著八九百名的太監宮女,三四百名的護軍,此外位皇家服務的師傅、侍衛、醫生、花匠、畫匠等等更是數不勝數,再加上內務府貪汙的侵蝕,開支就更大了。

而且溥儀本人也是個揮金如土的角色,光寵物狗他就養了近百條。其中很多是國外進口名犬,一條就得好幾千大洋,溥儀消費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正是因為收不抵支,溥儀後來便讓太監拿著很多古董去典當,
由此損失的珍寶不計其數,讓國家財產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惜哉!痛哉!


曉史才能明事


袁世凱逼迫滿清統治者接受和平退位的條件之一便是每年供給滿清皇室400萬兩銀元作為日常開支用度。

儘管剛開始承諾是給滿清皇室每年400萬兩白銀作為開支用度,但是後來到了中華民國時期銀元開始大量印製鑄造。因此給滿清政府承諾的400兩白銀變成了400萬銀元。

首先在民國初年400萬銀元可以說是一筆鉅款,但是對於溥儀以及溥儀小皇帝背後的清朝皇室來說。這筆鉅款依然無法滿足紫禁城內的滿清皇室一年的開支用度。


這是因為儘管此時溥儀已經退位,不再是那個龐大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但是在紫禁城內依然按照清朝時期的規章制度,維持著龐大的開支用度和人員設置。

這400萬銀元不僅包括紫金城內所有人的吃喝用度以及妃嬪和宮女太監的月例,還包括供養內務府對外採購等各類開支,以及溥儀每到三節兩壽都要賞賜一些金銀珠寶給滿清遺老遺少貴族們和後宮大妃們以及紫禁城內的宮女太監們。這些開支也都是從這400萬銀元中所支出。


我們再來看一下400萬銀元在當時具有多麼強大的購買力。民國初年從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畢業的毛主席隻身北上前往北京謀求生路。抵達北京之後通過恩師在北京的的關係,毛主席進入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當時他的每個月的工資便是8塊銀元。

如果將今天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工資拿來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今天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乃是北京大學的事業編制人員。一個月的工資稅前可能達到8000元以上。那麼也就是說,民國初年的8塊銀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8000元。那麼每塊銀元大約等於今天的1000元。



而民國政府每年撥付給清廷400萬銀元。折算過來大約為今天的40億元。這確實是一個天文數字,相當於一個我們國家著名企業一年的利潤。

至於溥儀是否可以拿著這400萬銀元用來招兵買馬則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首先這400萬銀元在撥付的過程中都直接用於相應的各項開支和用途,並非直接交到溥儀一個人手中。同時倘若溥儀一旦將這筆錢用於軍事用途。那麼當時的北洋政府勢必會馬上停止繼續撥款。釜底抽薪對於毫無收入來源的遜帝溥儀來說更是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