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在我們孩童時期就常聽到長輩告誡,不要好高騖遠,這山望著那山高,應該腳踏實地去做事。而若我們稍有不屑,他們便拿出“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的古訓來說教,並一本正經地告訴我們,小事做不好,就一定做不好大事;三歲看到老,小時候表現不好,長大了肯定也沒出息。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陳蕃字仲舉,在他15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和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打掃下房間來迎接客人呢?”答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怎麼能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年少時每次聽起這個故事,確實深以為然,可長大後卻對這件事有了不同看法。這個故事本意,是教導人們腳踏實地,不要眼高手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當然沒錯,而且相當有道理。但好多長輩們卻偷換概念,把“做大事必須先做好小事”當成先覺必要條件,把“幹得好小事一定能做好大事”當成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這樣的結論卻有些過於絕對和武斷。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昔陳蕃因“不掃一屋”而受斥責後,從此便幡然悔悟,留下千古佳話。而另一位叱吒風雲的蓋世豪傑,年少時卻遠沒有陳蕃那般“恭順”,反倒處處盡顯“叛逆”。項羽父母早亡,其叔項梁亦師亦父,擔負起照顧和教導他的責任,可這位侄子卻並不讓叔叔省心,在教他讀書時,他讀一讀便不想再讀了;教他練劍,也練一練就不想再練了,這要換一般家長,肯定能被這不成器的孩子氣死。項梁也很生氣,但項羽卻回答說:“讀書只能記住人的名字,練劍也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聽後,由怒轉喜,認為侄子胸懷大志,於是親自教授他兵法韜略。項羽當然十分高興,卻也只學得大略皮毛,不願深入鑽研。若據常人眼光看來,這小子完全就是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紈絝子弟,將來註定一事無成。可我們卻驚奇地發現,這個結論下的為時過早。在當時,由於秦法嚴苛,秦帝殘暴,百姓民怨沸騰,以致天下大亂。項梁項羽叔侄二人,順應時勢,揭竿而起,圖謀興復先祖基業。在那個群雄並起的風雲年代,項羽憑藉著先祖的威望與自身雄厚的實力,成為了各路蜂起的反秦義軍的首領,其親自指揮率領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堪稱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奇蹟,併成為後世軍事專家苦心研讀的經典戰例,本人也因顯赫的戰績而被冠以“戰神”稱謂。若非其心慈手軟致一失足成千古恨,日後問鼎天下者,未必劉邦也。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說完了項羽,正好順帶一提他的對手劉邦,與項羽相比,他的故事更加具有傳奇色彩。無論是身世環境還是志向能力,劉邦都和項羽不可同日而語,項羽為楚國貴胄之後,自小便被叔父耳提面命,以振興項家往日輝煌為畢生目標。劉邦家族世代平民,職務不過泗水亭長,且終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最大的人生追求不過是衣食無憂而已,這樣一個人,跟項羽比起來,無論哪方面都在起跑線上差出太多太遠。可誰又能想到,正是這樣一個,連自己親生父母都看不起的潑皮無賴,居然日後榮登九五至尊的寶座,開創了一個顯赫王朝的宏偉基業。他的成功,自然是源自於個人出色的能力和賢臣良將的效命輔佐,還有時勢造英雄的運氣,但那些看他從前所作所為便斷定其今生註定碌碌無為的人們,哪會料到這個自己眼中曾經的庸才有朝一日真能“掃平天下”!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東吳“失足少年”周處,年少時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日橫行鄉里,與南山猛虎、水中惡蛟被人並稱當地“三害”,而他猶為之首。但當他從鄉親口中得知這一真相時,震驚之餘,便決心除滅“三害”,造福鄰里。經過拼死力戰,終於成功將虎蛟斬殺,可最後才發現,人們對自己的憎惡之情甚於虎蛟,方下定痛改前非的決心,尋找二陸以求脫胎換骨,創下了“朝聞夕死”的佳話,終成千古傳頌的一代忠臣。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有“安天下”之才的鳳雛龐士元,則更是一位“不掃一屋,只掃天下”的典型代表。其初投劉備時,劉備未識其才,只委以縣令之職,他心中不忿,便消極怠工,上任百日,只知飲酒作樂,政事置之不理。而在張飛到後,方才升堂理政,竟在半日之內,將百日所廢公事盡皆處理完畢,令眾人歎為觀止!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許多長輩常說,三歲定八十,從小看到老,從小表現突出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小時候表現不佳的孩子,長大後也肯定沒出息。對這個觀點,我並不贊同,以上四位名人,或年少時放蕩不羈,或不願以小事屈就,但後來都用實際行動證明,少時放蕩,將來不一定沒出息,小事不願做,大事未必做不出色,終於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風雲人物。而以下兩位,卻是“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的典型代表。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作為勤奮苦讀、刻苦鑽研的經典代表人物之一,“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匡衡,幾乎是每所學校畫報上必不可缺的主人公,成為激勵全體學生勤奮上進的正面榜樣,也是我們學生時代心目中拼命所要仿效的楷模。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而“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則流傳更為深遠廣泛,即使是尚未邁入學堂的三歲孩童,或許已從長輩口中聽說過這個有趣的故事,對這個聰明、機智、果敢的小主人公欽慕不已,甚至當成自己的偶像來崇拜。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可無論是語文課本還是歷史課本,課堂裡還是書本外,我們都沒有聽說過他們兩個長大後的故事,照常理推論,這兩個從小就表現突出的人,長大後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貢獻,取得輝煌的人生成就,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也許你不會想到,二人後來的最終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甚至扼腕嘆息,難怪沒有任何一名老師會向你提及。

匡衡靠著自己的發奮苦讀,終於苦盡甘來,獲得了高官厚祿,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隨著身居高位,他的貪慾也逐漸膨脹起來,甚至開始走向貪贓枉法的道路,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司馬光憑藉自己超凡過人的智慧,年僅二十歲便高中進士,從此邁入仕途。為官後的他的確以替國家百姓謀福祉為己任,決心做匡復社稷的能臣,也確實在任上做了不少造福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他卻因循守舊,食腐不化,面對朝堂腐敗與百姓生計維艱的現狀,不但不能審時度勢、順天應人,反充當了頑固派的砥柱中流,在掌握朝中大權後,便徹底廢除王安石所定新法,罷黜新黨人士,大力啟用頑固派官員,將北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逐步走向衰落,最終被金所滅。後世有人一言以蔽之,小時候砸缸,長大後“砸國”,北宋實亡於司馬光也!誠然,其為官政績固有值得稱道之處,但守舊誤國更是其不可原諒的過錯,於是便有了後世將北宋司馬光之流、明代東林黨之流、清末翁同龢之流所作所為並稱為“清流誤國。”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所以,今後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不要曲解了這些古訓的本意,“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的本質初衷是教我們做事情要腳踏實地、立足當下,以免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而並非指根據只要看一個人能不能辦好小事,就一定能斷定他是否可以幹好大事。而關於“三歲定八十”的說法雖然有些道理,但並不代表每個人真就是“小時英雄大好漢,小時狗熊大混蛋”,古人尚能有幡然悔悟、浪子回頭的佳話,當下我們就不能創“努力當從此刻始”的美談?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三歲定八十?讓他們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