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敬而行簡

《周易》有言:“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乾坤之大,古人何以如此重視“簡”和“易”?道理很簡單:“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

  “簡”,是一種生活品質,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更是一種從政的品德。孔子曾說:“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一個“敬”字,一個“簡”字,敬在前,簡在後,勤於政事,節用愛民,如此,百姓和樂,事業有成,天下必安。

  官員“行簡”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修養。清朝金庸齋撰《居官必覽》就對官員的“行簡”有著深切的感受:“到鄉村作官府腔,煩民迎接,費民供應,逐次逐處記二十過。”在金庸齋看來,官不擾民既是為官的一種要求,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作官府腔,煩民迎接,費民供應”,被列為“逐次、逐處記二十過”之一。

  在《居官必覽》中列舉了兩個“行簡”官員的典範:

  一個是明初大臣夏原吉。他在江南治水時,住在崑山千墩寺中,“不陳儀從,坐一室,觀書如常人。”有幾個鄉民到寺裡遊玩,累了就散坐在他的身旁,絲毫不能從外表認出,原來旁邊坐著的是尚書。不一會有人尋找夏尚書,“知觀書者即是,民惶懼奔走,公殊不為意。”

  另一個是明朝官員蔡龍陽。他從浙江調任四川,穿起百姓的衣服,帶著自己的僕人,攜帶行李,隨著蜀商的船隻上路。在船上,他與商人們互為賓主,沒有一點官員的架子。到了目的地,“守道官吏來迎者千人”,商人這才知道,原來同行的蔡龍陽竟是位高官,“商驚懼,叩頭請罪。”蔡龍陽坦然一笑:“今不用驛遞,欲獨買一舟則太費,說明,又不便相與,所以不言,何必介意?”

  為官之道,“居敬而行簡”,最終目的還是不負厥職,勤於政事,造福百姓。史載歐陽修為政,“事不煩而民不擾”。據《宋史》記載,歐陽修“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他認為,“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在任職開封知府時,歐陽修“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

  老一輩革命家繼承“居敬而行簡”傳統,用實際行動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謝覺哉四十歲離家,七十歲回到家鄉卻站了兩個鐘頭就“跑”了,為什麼?因為他發現家鄉幹部連夜修了一條“到我屋門走汽車的路”,“屋子裡站著幾個穿白衣的招待員,不知道在哪裡學來的”。回到家鄉總不免用豐盛的飯菜招待,謝覺哉卻發現同吃飯的有四桌人,他問哪來這麼多人,“說都是隨我來的”,這讓謝覺哉感到不安,“流沙河社又是豐盛的飯,聽說五里社也準備了飯,好像謝鬍子是個冒底洞,可以吃個不停”。他希望以後回到家鄉,“必須給我自由,不要有這麼多人圍了我”。謝覺哉是在家書中對孩子談到這些情況和想法的,因此也有教育子女的意思。

  “行簡”的前提是“居敬”,敬重事業,敬愛人民,敬畏權力。謝覺哉等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在“行簡”上如此嚴格自律,是因為對百姓、對人民深沉的情感,是因為他們心中時刻裝著人民。今天,我們也應大力提倡“居敬而行簡”“節用而愛民”的傳統美德,以簡樸踏實的工作作風贏得民心,以優秀出色的工作業績振奮人心。(王文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