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经全国人民两个多月艰苦奋战,“抗疫”战争已取得全面胜利。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实现清零,由军事科学、医学院主持研发的疫苗也进入临床阶段。

与此同时,海外疫情却呈野火燎原之势。最新的数据显示,海外累计确诊病例接近15万人。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已确诊53578人,死亡4825人,死亡率达9%。

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宣布,本国的防疫措施为“群体免疫”,引舆论哗然。所谓“群体免疫”,直白地讲,就是让老弱病残自然淘汰,让强壮者染病后产生抗体。

据统计,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人约950万左右。英国更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达22万人以上。英国的防疫策略,被指“社会达尔文主义”,遭到联合国批评,也引起国内有留英学生家庭的恐慌。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日前,有一位孩子在英国留学的妈妈,发文呼吁国家包机接留英小学生回国。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给出霸气回应:

正与英国有关部门协商,增开商业航班或包机,将孩子们接回国,尽一切力量保护孩子!

然而,国内对于接纳留学生回来避疫问题,却存在激烈的舆论交锋。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很能表明某个群体的态度:建设祖国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

这种偏激的论调,竟然引起了庞大群体的共鸣,以至于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其中,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味。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其实,海外疫情严重,接留学生归国,是大国担当的表现,有什么好质疑的呢?每逢海外有事,国家投入力量撤侨,我们不都被祖国的强大感动得热泪盈眶么?

客观地讲,现阶段,海外归国人员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麻烦。近期新增病例中,大多数为境外输入。如果控制不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有毁于一旦的风险。

但这只是人们抵制接纳留学生归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动因。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一是阶层敌意。不排除有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海外留学,但留学生中,大多数还是中产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去英语国家留学,要求更高、费用更高、竞争更激烈,没有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是做不到的。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以前看过个故事:

老李为人忠厚,人缘不错,邻里关系很和睦。靠勤劳致富买了一台小货车跑运输,月收入过万。

村民羡慕不已,见了老李,都客气而尊敬,心里却很不舒服。

为什么呢?嘴上说的是,因为大家一直都穷,在同一个层次。现在老李有了钱,就“脱离群众”了。心里想的,其实还是“患不均”。只不过,谁造成了“不均”的结果,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只好迁怒于老李。

有一次下大雨,老李的车掉到了河堤下,眼瞅着就要滑进河里去。有人呼吁,大家都出点力,用钢丝绳帮老李把车拉起来。结果没人愿意去。最后老李的车滑进河道,消失得无影无踪。老李又变回一穷二白,还背了一身贷款。但邻里关系,却和睦如初了。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只为揭示一个道理——大多数人乐见富人倒霉,只会同情比自己更弱小者。小言而之是嫉妒,大而言之是阶层敌意。

如果把这个故事修改一下,故事中的村民,都是老李的兄弟姐妹。老李发财以后,跟他们关系疏远了。下雨天老李开车出了事,兄弟姐妹们会不会摒弃前嫌,帮老李把车拉起来?肯定会。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统一共识,疫情期间滞留海外的同胞,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亲人。现在他们有难了(这么说也许有点严重),我们该不该帮一把?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二是对留学不归者的愤慨。改开以来,留学海外不归,确实成为一种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重点高校的资源倾斜。国家为一个留学海外的学子,投入不可谓不大。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裳,想想确实心寒。

我们可以从道德层面谴责,说他们数典忘祖,不懂得报恩。却不能否认,在当时当世,对留学精英们来说,留在海外,确实有更多发展机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具体到每个家庭,何尝不是这样?父母辛苦一辈子,送孩子上学,帮助孩子扎根大城市。孩子此生不会再回来,绝少有机会侍奉双亲。我们又何尝不是心甘情愿?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现在国家强盛了,科研环境好了,就业机会多了,发展道路通畅了,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生、科学家纷纷回到祖国,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了。

以前,“海归”们都很拽,眼高于顶。现在稀松平常了,在职场上并不被高看一眼。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回来的人多了。物以稀为贵,“海归”们的稀缺程度下降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留学海外的学子们,大多数都回来了,而不是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都留在海外建设资本主义国家。

包机接留学英国的孩子回来?国内反响强烈,驻英大使明确表态

这次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换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担当,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真正从内心体验到了什么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蕴含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越是艰难的时候,华夏子女越能紧紧团结在一起,彼此不放弃。现在海外疫情严重,我中华同胞处境堪忧。在大局可控的前提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