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幸福”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問題不能問,一問就是錯。


如幾年前的一個春節,央視派記者到大街上隨機採訪,問“你幸福嗎?”結果一個北京大爺茫然的看著鏡頭說“我不姓福,我姓張。”


如一個網紅在採訪毛大慶時問:“你在跑步時你在想什麼?”他說:“這個問題好無聊,跑步就是為了什麼都不想。”


所以,如同說1000個人的筆下,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相同的問題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樣的,答案自然也就不一樣。


如同100年前,英國的羅素到四川峨眉山一樣,他讓當地兩個轎伕抬他上山。看到轎伕們滿頭大汗地沿著陡峭的山路前行,羅素感到非常內疚。


到了半山腰休息的時候,羅素想去安慰一下辛苦的轎伕們,但是他卻看到轎伕們抽著煙,在有說有笑的聊天。對於炎熱的天氣和坐轎子的人沒有絲毫的抱怨,也沒有絲毫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悲苦的意思。


所以,那一刻的轎伕大抵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如同久旱的天氣,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我們可能會詛咒惡劣的天氣,而農民可能感受到的是欣喜和幸福。


如同一位住別墅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和一個為他管理別墅花木的園丁,誰更幸福,結果可能也不好說。


清楚記得在讀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書時,裡面有一段話很有觸動,她說:夢想有一座帶院子的房子,四周栽上許多絲瓜,院牆上面開滿絲瓜花。


而寫這段文字時,她是在一座海邊的大房子裡,在臥室裡就能看到大海,打開窗戶,可以吹著海風,聽著海浪聲。而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我,看著滿院的絲瓜花,卻想象著在海邊這樣的房子裡讀書寫字會是一種怎樣的幸福!


所以,每個人對幸福的追求與感受是不同的。象放開二胎政策以後,許多人冒著高齡的危險去生二胎。而我感覺以現在的年齡再去把一個小孩撫養長大,是一個太艱鉅的工程,更重要的是感覺有可能這一輩子我都沒法真正的為自己而活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就是為了養育孩子。


而有的人卻堅決想盡辦法要生二胎,甚至希望更多才好。而在這兩種不同的生活中究竟哪一種幸福感更強一些,可能也不好說。我注重的是個人生命的體驗,因為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而有的人有了二胎後的忙碌與陪孩子時的那種淡然與平靜,可能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以前總是去用心體會自己的幸福感 ,甚至會陷入苦惱中,感覺自己好象沒有幸福的感覺,併為此悶悶不樂。


有一天,家裡人全都出去了,終於能依據自己喜好來做一頓飯了。儘管是中午,時間很緊張,仍然為自己炒了兩個菜,並燒了一個湯,當坐下吃第一口飯的一瞬間,突然感覺到一種久違的幸福,那種幸福感的程度之強,讓我在這幾年的歲月中經常會想起來,所以那一刻最大的體會是:幸福原來是那麼簡單和容易。


所以也是在那一瞬間,突然意識到總是在意自己是否幸福是沒有意義的,如同有人每天會拷問自己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一樣。記著一位哲人說過:每天對自己進行這樣的詢問、非要去探究生活的意義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重拾“幸福”


那麼如何能讓自己更幸福一些呢?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給出了三個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因素:


讓人感覺幸福的第一個因素就是興致。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就越多,這可以填補漫長而沉悶的歲月。生活在表層的人更有自我的幸福感,成功與幸福感並不形成對等的關係。越是具有自我意識、內省能力的人獲得幸福的難度越大。


如同前面所說的轎伕、農民和園丁。他們的幸福可能會更多、更容易一些。而一些知識、地位比他們高的人未必比他們更幸福。


所以讀到這裡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許多哲學家和詩人的幸福感會差一些,他們中有一部分人要麼選擇輕生,要麼是發了瘋。因為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太多,不斷探究生活的意義,對生活的美好有近乎完美與執著的追求,當現實與他們理想的世界反差太大時,往往無法接受。


第二個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因素是情愛與家庭。最好的那種愛是互惠的,彼此很愉快的接受和給予,當給予的愛和接受的愛等量存在時,愛就能達到它的最佳狀態。讓彼此都覺著整個世界更加的有趣味。


《向前一步》中說:正確的相愛和相處方式是你不必成為我的英雄,而是我和你任何時候都可以並肩作戰。所以另一半的意義不僅僅是伴侶,還是後盾、是夥伴、是搭檔。而一個人在家庭中所體會的幸福感是其他任何體驗所無法替代的。


重拾“幸福”


第三個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因素是工作,單調的工作總比無所事事要好。因為工作除了能讓你消磨掉許多無聊的時光,讓生活比較規律以外,還可以給人展露成功和勇氣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這種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是別的東西所不能代替的。


每個人對自我認知不同,對快樂和幸福的理解不同,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的幸福大包大攬,甚至用自己的幸福去定義別人的生活。對任何人而言,幸福都是自我定義和自我覺悟的結果。當它象種子一樣從自己的心田成長出來以後,你去實現它,然後對它承擔全部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