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貓冬”是東北方言,也是一種冬季生活習慣,類似於動物冬眠,和動物冬眠區別是,人雖然“貓起來”了,但生活習慣還依然存在,比如吃飯還是要用嘴的,睡覺還是要躺著的,娛樂還是要繼續的,只是所有的生活範圍縮小了。

在東北因為地域環境問題,除了農業資源和老工業資源外,人們再無其他經濟來源,冬季不能生產所以大家都沒事可做,基本都躲在家裡“推牌九”、“橋牌”或者玩些其他的娛樂活動,在這裡你感受到了生活的落魄,實際是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上面說的“推牌九”、“橋牌”等娛樂,都是發生在上世紀40-50年代左右,在80-90年代左右這些娛樂工具發生了一些變化,麻將和撲克算是那幾年貓冬生活留下的娛樂產物。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看上去很豪橫的樣子

貓冬體驗

有人會說貓冬時人們怎麼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接下來我就要說道,衣食住行和貓冬的密切關係,上世紀80-90年代也是我出生後記事的那幾年,那個時期據我瞭解和親身經歷的貓冬故事也是數不勝數,因為我出生的地方就是偏遠落後的農村,自從記事以來,對東北農村貓冬就已有了解了,在每年秋季的時節,尤其是晚秋時,農民就已經開始儲存秋菜了,他們眼中的節氣與我們所瞭解的還不太一樣,有些年齡大的都知道,春種秋收的時間一直保留的是陰曆的時間,而不是現在的陽曆,節氣(時節)和春種秋收是密不可分的。

秋季農民朋友收割以後,儲存糧食,等有好的糧價開始出售,有的為了賣個好價格就年後賣,這個時間段也是農閒的時間,也就是我所說的晚秋,也是儲存“貓冬”的糧食和蔬菜的時候,例如凍白菜、秋酸菜、秋蔥、凍柿子、醃鹹菜、下大醬、存蘿蔔、土豆,這都是冬季貓冬要吃的食物,有部分蔬菜要儲存到菜窖裡面,這樣更能保鮮,提起菜窖真是一個神奇地方,冬暖夏涼,是農民們儲存食物的最好地方。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社會主義下的新農村生活

社會主義新農村

近幾年社會高速發展,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賺錢,只有留守兒童和老人堅守在這片土地上,慢慢的享受著已去並不在的貓冬文化,現在回到東北農村,唯一能代表貓冬文化的就是這些老人,因為這裡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沒變的就是這些老人,晚秋時依然做大醬、蒸豆包、醃酸菜、存冬菜。但如今再也看不到,春耕前老人們在村口拄著柺棍,三兩成群,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東家長李家短事兒。

在吃方面也是有很大變化的,我們小時候吃的都是自給自足的食物,只有過年過節才能買到一些稀罕的食物,比如蘋果、糖果、肉食等等,那是我們至今難忘的一段美好時光,哪裡像今天的小朋友,想吃什麼直接去超市就可以買到。

飲食上來說,我12幾歲之前沒有見過飯店是什麼樣子,吃的就是農村的“土菜”,東北燉菜、豬肉粉條、大鵝土豆、小雞蘑菇、酸菜血腸,這些說出來算好的了,素食來講就是白菜、蘿蔔和土豆,小鹹菜大醬也算是家常便飯,何來的美食。

近年中國美食文化迅速發展,民間菜則是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於民間菜餚,東北菜也順勢昇天,近年東北菜館也是遍地開花,原來的土菜土味也都搬上了大雅之堂。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剛剛醃製的酸菜

東北酸菜

東北酸菜是東北美食文化最著名的特色產物,代表不僅是文化,更是一種美食傳承的東北精神,到今天為止東北酸菜在東北美食界,也是家喻戶曉的稱號,占上半壁江山,我印象中的酸菜永遠是純正、樸實、豪橫的感覺,用一句歌詞講“那叫一個彪倍爽”。

這些年不管在外面還是在家裡,吃上點純正的酸菜、殺豬菜都是很難的事兒了,因為基本趕不上第一餐現殺豬肉、現醃酸菜。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東北農村殺豬

東北殺豬菜

每年到三九時節,很多富裕點的農民都會開始殺豬宰羊,為春節做準備,過年(春節)似乎是我們小時候最為期盼的一天,那個時候在農村幾乎沒有買豬肉一說,都是自己養豬,養雞,養鴨,無論是蛋還是肉基本都是自足,那時候殺豬人都是老鄉和親友,殺豬的殺豬,摘菜的摘菜,做飯的做飯,大家一起熱熱鬧鬧,這就是東北農村貓冬的一種東北文化,30幾年過去,這種文化也漸漸消聲遺蹟。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東北菜

東北不只是四大燉

其實“四大燉”只是商家對美食的一種宣傳,真正東北燉菜有很多,如白菜燉土豆、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酸菜燉土豆、豆角燉排骨、鯰魚燉茄子、大鵝燉土豆、鴨肉燉、豆角燉窩瓜、蘿蔔燉土豆、酸菜燉粉條、燉肘子等等都是東北人貓冬家常燉菜,因東北的地理環境寒冷,人們為了提升體能抗寒,所以吃的都是燉菜,這也是東北美食獨特之處,東北燉菜也是家喻戶曉。

東北燉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菜碼大,湯菜都有,不僅滋味足菜也很鮮嫩,更體現了東北菜、東北人的一大特點“闊達”與“豪爽”。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鐵鍋燉中的大餅子

東北主食

在美食文化裡,主食、麵食是不可或缺的,麵食及主食說大了象徵的是中國特色美食文化,說小了象徵的是一個家庭的婦女是否賢良、手巧和持家能力。

我印象中的農村美食已經不再地道了,尤其是一些失傳已久的麵食和主食類,如大餅子、粘豆包、發糕、花捲、豆麵卷、手擀麵條、窩窩頭、黃米飯、高粱米飯、小米飯、大碴子等等,小時候吃的這些,如今市場上真買不到了,就算買到了味道也變了。

記得第一次吃窩頭還是在姥姥家,大概幾歲吧,我生在80後末,東北農村算是剛剛復興,窩頭在各家的餐桌上基本不存在了。那時候常吃大餅子、發糕、黃米飯、小米飯等,到了大概10多歲的時候,麵食和大米飯才真正的成了餐桌上的主食。


我印象中的“貓冬”文化,不僅有“豪橫”,還有那些“土味美食”

家裡吃火鍋

東北人也愛吃火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東北貓冬時節開始熱衷與火鍋,尤其是家裡客人滿滿的時候,大盆小碗的火鍋慢慢成為了東北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這個象徵著團圓南方美食,在東北也一樣象徵著團圓,每次回家和父母都要吃上一頓火鍋,去親朋好友家聚會,也會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這個曾經北方人吃不慣南方美味如今讓很多東北人魂牽夢縈。

在東北火鍋中,也會放上東北熱門食材,有著豪橫代表的“酸菜”、“凍豆腐”、“山木耳”、“蘑菇”,甚至有些霸氣的吃貨涮起了“大骨棒”和“血豆腐”。

文化的交融離不開發展,如今的東北貓冬文化就如同火鍋一樣,不是消聲遺蹟了,而是傳遞到了全世界另一端,讓這種文化、這種鄉情互溶。



曾經的貓冬生活,讓我們享受到了無數的快樂,很多老人再次回憶起那美好時光,猶如昨天曆歷在目,在這片黑土地上,“貓冬”也讓很多美食從最純粹的土壤裡走向了大眾視野,著名笑星表演藝術家趙本山先生每次在演講中都會說道他的成功永遠離不開這片黑土地,是那段時光和那一代人養育他,如今的老先生也是退休種起了小園子,依然享受在那段美好時光。


這些就是我瞭解的貓冬文化和我經歷的部分東北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大家好,我是老鄉滋味創作者周小亮,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

2020年3月5日“潮點美食”正式更名“老鄉滋味”,希望大家體會家鄉人、家鄉事兒和家鄉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