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張作霖對日軍威懾力有多大?

ax魑魅魍魎


張作霖作為近代史上一個土匪出身的大軍閥,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實際上,張作霖雖然是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粗人,但是卻是一個激進的愛國者。

北伐戰爭期間,張作霖和南方的軍閥相持不下,戰局陷入膠著狀態。張學良從前線趕回來對父親張作霖說,日本人正等著他們和南方軍閥打得不可開交,他們好得到機會乘虛而入。成為坐收漁翁之利的漁夫。於是他建議張作霖不要一直對外派兵,一旦後方空虛,就會給日本人機會,那樣的話就會吃大虧了。

張作霖雖然是一個粗人,但是他對待士兵非常的愛護,治軍非常的嚴格。東北軍當時的兵力非常的強大,糧餉充足,裝備也精良。所以張作霖敢那樣說也不完全是口出狂言。張作霖非常的憎恨日本人,再1916年的時候,日本就曾經攛掇張作霖起事,然而張作霖卻沒有受到日本的蠱惑,絲毫不為所動,反而取締了日本人支持的宗社黨的合法地位。

之後日本又扶植當地土匪鬧事,培養出一批有6000人的武裝土匪力量。雖然北洋政府給出指示,但是張作霖依然毫不猶豫的採用強硬的手段,不顧日本人的顏面,直接剿滅土匪集團。現在看來,張作霖真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張作霖正直又愛國,在日本人面前敢於羞辱他們。他在世時日本人不敢正面和他對抗,於是阻止了很多次的暗殺行動,後來的“皇姑屯事件”,日本人最終還是要了張作霖的命。張作霖在臨終遺言裡說“我就知道日本人不會放過我的,我也知道自己會死在日本人的手上,但是我死的消息一定不能洩露出去。”於是張作霖家人堅持秘不發喪,日本人在短時期裡也沒有敢輕舉妄動,可見張作霖對日本人的威懾力有多大。

後來張學良沒有遵從張作霖的遺言,並沒有帶領東北軍去攻打日本鬼子,最後張學良帶著手頭的精兵四處逃竄,也是很恥辱遺憾的事情了。

在中國的軍閥中,東北軍無疑是實力最強的,包括早期的國民政府亦難以與其匹敵,因為國民政府關於領袖的鬥爭直到30年代中期才結束。張作霖自光緒年間就混跡於東北地區,統治東北地區也有10年之久,勢力可以說是根深蒂固,高級軍官之間的向心力也明顯強於其它軍閥。東北地區自日俄戰爭後幾十年沒有大的戰爭波及,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人口規模也在增長,其中鐵路總里程超過全國半數以上,依託東北地區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成了全國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地區,經濟實力堪稱雄厚。

在這麼厚實的家底下,張作霖先是成立了全國一流的現代化軍校,擴大了民國四大軍校之一的“東北講武堂”的辦學規模,聘請歐美軍事專家,培養軍事人才。張作霖雖是土匪出身,眼光卻比一般軍閥長遠得多,其他軍閥的武器以進口居多,張作霖卻看到了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是少有的能解決武器供給的地方軍閥。張作霖創建了民國三大兵工廠之一的東北兵工廠,月產迫擊炮80門,炮彈40000發,輕機槍500挺,重機槍30挺,步槍4000支,足以裝備東北軍一個師,同時具備山炮、重型榴彈炮生產能力,解決了裝備供給和擴軍的問題,部隊持續作戰能力明顯強於其它地方軍閥。

東北軍極盛時,有陸軍40萬,擁有數量眾多的輕重機槍,多種口徑的野戰火炮,榴彈炮。1935年全國陸軍編練時,全國不過500門火炮,東北軍獨佔200門。東北海軍擁有巡洋艦、驅逐艦、炮艦等大小艦隻21艘,約有3.22萬噸,艦隊的官兵3300人。當時全國海軍艦隻僅有4.2萬噸,官兵約有5400人,也就是說東北海軍的總噸位佔全國的76.7%,人員數量佔到全國的61%。東北軍還擁有空軍戰機300餘架,編為5個航空隊,多數為外國進口的先進戰機。直到抗戰爆發前全國不過才600架飛機,東北軍的空軍可以算得上一枝獨秀。

這樣一支數量眾多,裝備精良,海陸空軍種齊全的東北軍在當時的中國,實在是一支相當強大的力量。東北軍實力遠強於鬆散的馮玉祥西北軍、摳門的閻錫山晉綏軍和兵力分散的新桂系,完全可以和內部並不團結的國民政府抗衡,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實力派。

這麼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甚至可以決定中國歷史走向,在中原大戰陷入膠著時,蔣和閻、馮都極力拉攏張學良,最終東北軍入關助蔣,一戰而確定蔣作為領袖的地位,東北軍的勢力也擴張到了華北,卻也造成了東北地區兵力的相對空虛。當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只考慮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實力,如果張學良全力抵抗的話,日本是無法佔領東北的。


向陽願景


講個張作霖的真事,張學良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曾提到過。

奉軍幾個當兵的去新民府找日本娼妓玩,和日本人發生了衝突,雙方打了一架。日本人把奉軍的兩個士兵打死了。張作霖知道以後,火了,非要讓日本人交出兇手。當地的官府向著日本人,交涉一番後,日本人只同意每人賠償五百兩銀子。

張作霖更火了,不就是五百兩銀子嘛!張作霖下令,讓士兵到大街上找3個日本人殺了。事後,張作霖拿出1500兩銀子給日本人作為賠償。

日本人懵逼了,張作霖這個土匪不好惹。

張作霖對日軍威懾力大,全靠實力雄厚的東北軍做後盾。

東北軍(奉軍)厲害,主要是因為有強大的兵工廠做後盾。當時,東北最大的兵工廠就是瀋陽兵工廠,這個兵工廠也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這個兵工廠擁有設備八千多部,佔地3200畝,人員兩萬多。

(瀋陽兵工廠的榴彈炮生產線,被日本佔領)

在九一八事變前,兵工廠生產能力如下:

步槍每月最多可以生產4000支;輕機槍最高產量可以達到每月40挺;重機槍月產100挺;子彈月產1500萬發; 炮彈年產20多萬發;各類大炮年產200餘門。。。

這些武器中,最厲害的就是大炮。別的軍閥都是從國外買大炮買炮彈,每門大炮標配500發炮彈。可是,東北軍能夠自產自銷,一門炮能配上千發炮彈。奉軍打南口的時候,(和馮玉祥打仗),奉軍兩個炮團72門炮打了近60000發炮彈!

不僅炮彈數量充足,而且,型號齊全。據張學良自己回憶,奉軍除了碰炸的炮彈外,還有一種“順發炮彈”,打到地上會再彈起來,然後再爆炸。奉軍當時能夠做到軍閥老大,主要就是靠炮兵。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白撿了”奉軍的所有兵工廠。兵工廠庫存裝備如下

步槍:約9萬餘支。主要是13式79步槍(韓麟春式),共計72679支。
機槍:2600餘挺。主要是79捷克式輕機槍,約2000挺。
大炮:三百多門。主要是14式37平射炮(189門)和14式77野炮(147門),兩者共計336門。
各式子彈:約1.8億發。
各種炮彈:約50萬發。

這些裝備,夠東北軍和日本人打半年的。。。

東北軍30萬人,加上這麼多的裝備,和強大的兵工廠。在東北的兩三萬日軍,肯定很怕張作霖的。奈何,草莽英雄死的早,留下兒子敗家產。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張作霖對日本的威懾,體現在:他打破了日本分割東北的計劃。

1921年12月5日,張作霖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孟祿博士的採訪中說到:“日本人費莫大力氣,要求‘二十一條’,你問他在東三省得著什麼了?他連一條也未實行得了啊。不是我吹,你們實地考察。”

敢說出這種話,張作霖並非在吹牛,咱們知道張作霖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是由合作——敷衍——決裂。

要擺脫日本,張作霖所面臨的風險很大:

一、日本人扶持張作霖的一大條件,就是張作霖將長春以南一直到奉天以東、彰武以北的鐵路,交由日本人管理。

換言之,張作霖想調動軍隊或者調配物資,都必須要日本人同意,如若不然,等同於自己的咽喉暴露在日本人刀下,張作霖寸步難行。

二、當時東北奉軍的軍事實力很差,遠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張作霖當上東北王之後,建立東三省軍工廠,打造了民國規模第一的軍工廠。

同時,張作霖整頓東三省經濟,穩定市價,使得東北的軍事、經濟實力,在民國時期都足以傲視其他軍閥。

明面上看,日本人在張作霖手中,不僅沒有成功讓東北分裂出去,反而讓張作霖藉著雙方之間博弈的機會,把東北打造成了自己和日方抗衡的資本。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從側面體現張作霖對日本的制約作用:滿蒙獨立運動。

為了將東北變成自己的領土,日本人處心積慮,當時日本首相給天皇上了封奏疏,上面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張作霖這條線走不通,日本人便另謀出路,曲線找蒙匪巴布扎布與前清宗社黨首領善耆,讓他們用一萬餘忠於滿清的人,企圖以東北、內蒙古為根據地,把這兩塊區域從中國分裂出去。

張作霖讓手下將領,對於這股勢力,務必斬草除根,防止被他們成功實施計劃。

固然張作霖此舉,有將東北看做自己地盤的原因在裡面,但客觀上他在世時,確實對日本人形成了很強的威懾力,最終,破勢日本人竟然不得不通過暗殺的方式解決問題。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張作霖的實力雖不容忽視,但也不能太過於高估了,特別是相對日軍

總有人說,以張作霖張大帥的暴脾氣尿性,如果他不是1928年在皇姑屯被炸死,很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日軍輕易佔據東三省。

可是,這個假設命題原本就存在著巨大的邏輯謬誤:搞死張作霖的,可不是別人,正是日本。說他沒死就會怎樣怎樣,這不是啪啪打臉嗎?如果他對日軍真有所謂威懾力的話,日本人還至於敢下手炸死他?

張作霖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大呢?我們稍微盤點一下。

1926年的南口大戰後,張作霖的紙面實力達到了頂點。據《張作霖大傳》記載,張作霖曾親口對孫傳芳等人說“東三省的部隊有八十多萬,連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總數不下百萬”,主動尋求聯合的孫傳芳也有“直屬部隊五萬多人,五省聯軍也有二十多萬”。

也就是說,此時的張作霖系部隊,賬面上兵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0萬左右。

但是,與此同時,張作霖集團的財政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按奉天省長兼財政廳長王永江的說法,張作霖集團的財政已經瀕臨崩潰

由於奉系擴軍頻繁,力度頗大,再加上1925年郭松齡反奉戰爭對經濟的巨大破壞,王永江要求張作霖“裁節軍用”。他建議奉軍要減少到三至四個師,奉天兵工廠的規模也要壓縮40%。

王永江這個“財神爺”當然不是腦子抽風了,他是算了一筆嚴密的經濟賬之後才提出這樣的建議。按他的算法,“奉天的軍費、兵工廠經費以及張作霖個人的機密雜費支出每年達到了5100萬銀元”,“而奉天全省的財政收入每年才不過2300萬銀元,入出差了一半還多”。

見張作霖不聽,仍要執意入關做他的大夢,王永江就辭去了本兼各職,返鄉修養。他這一辭,吉林省長、黑龍江省長也都陸續隱退了。表面上勢力達到巔峰的奉系,實際上在1926年左右就已經危機四伏,搖搖欲墜。

分析了奉系的軍事、財政,我們再看看張作霖對日軍有沒所謂威懾力

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戰中,久攻山海關不下的奉軍,由楊宇霆出面經手向日本關東軍借了駐在旅順的一個攻城重炮大隊。後來奉軍也如願攻克了山海關。

到了1925年郭松齡反奉,前期打的張作霖部毫無還手之力,連張作霖都做好了逃到日本租界(大連)、焚燬大帥府的打算。錦州失守後,張作霖更是已經到了神經錯亂的局面。

1925年12月7日,為對付郭松齡,張作霖與日方簽訂了一份密約:承認日本人在滿洲享有土地商租權和雜居權等;作為回報,日本人承諾在旅順大連的日租界為張作霖提供避難場所,答應滿鐵火車不運送郭松齡軍,並警告郭軍不得在滿鐵沿線20裡落下一發炮彈,否則就會將其解除武裝。

就區區一個郭松齡,就搞到張作霖差點要宣佈“下野”,更不要說真的有朝一日與日軍直接硬槓了。

實際上,在北伐軍的強大壓力下,張作霖計劃退回關外時,日軍就計劃將奉軍繳械,然後返回奉天的張作霖徹底變成傀儡,甚至還公開要求張作霖“下野”,只是被後者拒絕了。

眼看奉軍一批批地陸續退回了關外,吳俊升也率部從黑龍江到了奉天,日軍認為將奉軍繳械的計劃已經全部破產,也是就改為了選擇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的方案。


總體來說,張作霖的崛起及壯大,即離不開日本人的支持,又對日本人充滿了警惕。雖然日本人也一度想用郭松齡取代張作霖,後來在利益權衡下還是站在張作霖一邊,並協助其擊敗了郭松齡。但是,要說張作霖能對日本人有什麼震懾力,基本就是扯了,當張作霖失去利用價值之時,就會被日本人毫不手軟地除掉。即使他活到了918之前,也許會抵抗日軍,但東三省的淪陷依然不可避免


我是@司馬砸光,謝謝


司馬砸光


假如張作霖不死,日本斷不敢吞併東三省,也就沒有後來艱苦的14年抗戰。

張作霖平民出身,先入匪,後從軍,身上有軍閥的霸道,更有土匪的“賴”性。但是,他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面前,他始終不肯讓步日本。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祖宗父母的墳墓就在這片土地上,他不想做出讓子孫後代唾罵的事情來。


面對日本人的逼人態勢,兒子張學良建議向日本人妥協,張作霖怒罵道:“我有三十萬東北軍,小日本就一萬三,我想幹,三天之內把日本人的鐵路全部扒了,沒了鐵路,它拿什麼跟我幹,我怕他?!”

所以說,真正讓日本人害怕的是張作霖的三十萬東北軍,並且是裝備精良的東北軍。

袁世凱死後,北洋分裂,直系的曹坤、吳佩孚和皖系的段祺瑞爭權奪利,奉系聯合直系擊敗了皖系,接著直系和奉系又大打出手,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作霖痛定思痛,一方面建立東北講武堂;另一方面擴建奉天兵工廠,高薪從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瑞典聘請專家做顧問。能生產的立馬生產,不能生產的通過這些顧問向他們的東家購買。



當時的東北軍不僅裝備重炮,還有坦克,飛機,汽車等先進裝備。單是飛機一項,就足以裝備一個集團軍。只可惜,張學良主政時期,實行不抵抗政策,如此眾多先進裝備悉數資敵,否則,抗戰也不會打得如此艱難。

甲午海戰結束後,日本要求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並且賠償2億兩白銀。

李鴻章憤恨不平,使出了“以夷制夷”的絕招,引入俄、德、法三國干涉,清廷花費3000萬兩白銀贖遼。,俄國勢力進入東北。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俄國一邊派兵假如瓦西德的軍隊;一邊單獨行動,派出13萬人進攻東北,三個月後,東北全境淪陷。

《庚子賠款條約》簽訂後,俄國理應撤軍,但是,俄國賴著不走。日本與英國走近,建立同盟。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國內陷入動亂,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西方14國干涉,俄國無暇東顧。

所以說,1905年以後,東北實際上是日本人說了算。

傍住大樹好乘涼,張作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一開始日本人沒把他看在眼裡,因為張作霖官微言輕。

張作霖早年賣過包子、做過燒餅,幹過雜貨鋪夥計,因為結識了懂獸醫的夥計,學會了給馬看病的本領,逐漸被黑道上的人看中。

甲午海戰前夕,清廷招募士兵,保護“龍興”之地,張作霖加入了宋慶的毅軍,當了一名騎兵,因為作戰勇猛,逐步升任班長、排長。

大連、旅順失守後,軍隊解散,張作霖回到老家,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保險隊”,為當地紳士收取保護費。

當夠了土匪,張作霖想走正規軍路線。1902年,張作霖被盛京將軍收編,被任命為遊擊管帶。

1905年,利用日俄矛盾,左右逢源,升任馬步五營統帶。

1912年,因為擁護袁世凱用功,升任陸軍二十七師師長,後任奉天省長。

1919年,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奪取黑龍江、吉林的統治權,成為奉系軍閥,獨掌東北。

張作霖依靠日本人的支持不斷壯大,日本人希望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實現蒙滿獨立。

羽翼漸豐的張作霖想不斷擺脫日本人的控制,有統一全國之志。依靠自己“賴皮”的性格,對日本人處處設防,讓日本人處處吃啞巴虧。

日本希望在東北傾銷貨物,張作霖允許日本貨物在各處商店陳列,有私下密電各縣不允許老百姓購買日本貨物。

張作霖允許日本僑民在東北居住,確又密電各地不得出租土地、房屋給日本人住。

日本駐奉天領事向張作霖提出抗議,張作霖說,不是我不讓老百姓購買你們的貨物,不讓你們租房子,是你們在老百姓當中的形象太差,他們不願意乾的事,我總不能用槍逼著他們幹吧,你們對老百姓好一點,說不定他們就願意了。

針對南滿鐵路,只要有日本士兵駐防的地方,張作霖都會派上士兵緊挨著日本人駐紮,並且在兵力上處於優勢地位。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日本允許使用南滿鐵路運兵,但是必須卸下武裝,貨物必須另行託運,必須經過關東軍司令部同意,運送服務隨時可以終止。

張作霖如鯁在喉,通過分段施工,最後鏈接的方式,修建了一條與南滿鐵路平行的運送系統。有了自己的運送系統,張作霖對南滿鐵路的運送貨物開徵商品附加稅,讓南滿當局苦不堪言。

張作霖的這些舉動,引起了關東軍軍部、關東廳官員的不滿,想要除掉他。其中,以高級參謀河本大作、參謀川島速浪最為積極。川島浪速娶了個妻子叫川島芳子,她本是前朝遺民肅親王的女兒。正是川島芳子收買了張作霖手下的軍官,獲悉了張作霖的行程,河本大作實施了爆炸。

而支持張作霖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朝鮮都督寺內正毅(後來日本第18位首相)、日本駐奉天領事吉田茂、駐華公使芳潔謙吉。他們認為,除掉張作霖,會引起暴亂,使局面失控。

1928年,首相田中義一召開的“東方會議”,確定了無論是北伐軍還是張作霖,只要是觸犯了日本在東北的利益,必須採取應急措施。

東北只是日本吞併中國的跳板,張作霖耍賴皮、玩兩面派的做法,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滿。

接下來,日本開始了積極行動,他們制訂了《南滿新五路協定》拿給張作霖簽字,張作霖一看,日本要求他出讓敦圖、長大、延海、洮索、吉五這五條鐵路的築路權。這五條鐵路一旦連通,北可運兵至蘇聯邊境,南可以可華北的鐵路系統相連。如此賣國求榮的事情,張作霖斷然拒絕。


惱羞成怒的日本參謀本部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臨死之前,傳話給張學良,讓他把30萬關東軍拉回關內,和日本人幹。

結果,張學良改旗易幟,聽從蔣介石密令,堅持不抵抗,把東三省白白送給了日本人。


品讀春秋00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張作霖是依靠日本人壯大的。

在張作霖統一東北的過程中,日本援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16年,為幫張作霖整頓奉天省(今遼寧省)財政,日本從朝鮮銀行奉天支行借給其300萬日元。

其餘武器彈藥的援助就更多了,貫穿張作霖在東北的10多年時間。

沒有日本人,就沒有張作霖這個東北王。

甚至在1925年郭松齡叛變後,大軍一度攻陷張作霖老巢瀋陽,完全依靠關東軍出兵支持才獲勝。

然而,從20年代張作霖形成自己的勢力以後,就開始不願意受日本人擺佈。

對於一些迫不得已的妥協,張作霖則多會拖延和耍賴。

郭松齡反奉時,張作霖和日本簽下密約,同意“日人在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享有商租權;將間島地區(延吉等4縣)行政權移讓日本;延長吉敦鐵路,使之和朝鮮鐵路接軌;准許日本在洮昌道各縣開設領事館”等。

然而,直到幾年後張作霖被炸死,這些密約始終沒有兌現。

張作霖是軍閥出身,明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

在張作霖時代,東北軍和地方準正規軍總兵力接近40萬人,其中正規軍20多萬。

東北軍還很先進,擁有空軍4個大隊,飛機262架,海軍船艦約3萬噸,還有坦克部隊和大量炮兵。

張作霖時代建立了東北兵工系統,僅僅瀋陽兵工廠就是全國最大的兵工廠。

東北軍主要部署在東北三省,關內兵力則不同。

原則上,駐紮在黑龍江的部隊是對付蘇聯的,駐紮在遼吉兩省則是對付日本的。

張作霖時代,東北軍主力就在遼吉兩省,而不是黑龍江。

那個時代,日本在東北駐軍數量有限。

即便九一八時期,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已達1.5萬餘人(第2師團為縮編部隊,每步兵聯隊缺1個步兵大隊,每大隊缺1個步兵中隊,全師團約1.04萬人;6個獨立守備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每中隊160人,共約4000餘人;還有旅順要塞部隊和重炮兵大隊等),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

滿打滿算,日軍也就2萬多人。

而張作霖有接近40萬大軍,數量是日軍10多倍。

基本日軍駐紮的附近,張作霖都會駐軍數倍以威懾。

正是由於東北軍對日軍有戒備,且兵力部署得當,張作霖被炸死,日軍都沒有敢於進攻。

然而,不學無術的張學良,卻在九一八之前將一半主力開入關內搶地盤,導致東北兵力空虛。

日軍就是發現東北軍關外兵力虛弱,才大舉進攻。

於是九一八爆發,張學良一槍不發率部潰逃。


薩沙


即便是張作霖死後,日本人依然不敢開戰,直到蔣介石發起中東路事件。

蔣介石承諾10萬中央軍的支援,要求張學良在中東路和蘇俄打。等張學良和蘇俄交戰後,蔣介石不僅食言,沒有派軍支援,正相反,還要求東北軍的炮兵剿共。

中東路戰役讓日本明白了局勢,各地日軍可以源源不斷抵達,而東北軍只能消耗沒有支援。

918後,蘇聯拒絕東北軍用中東路南下抗擊日軍。


喵124436879


張作霖,統兵35萬,人稱“東北王”。勢力範圍遍及東三省,熱河等地。

日本人曾經也想拉攏張作霖,這個中國最有實力的軍閥,未來非常有可能統一中國的軍閥。於是暗中與張作霖有很多上不了檯面的交易內容。

不過再怎麼說張作霖也是老江湖了!他非常會利用當今國際局勢做文章,保持自己的政治穩定平衡。他一邊穩住日本人,與其假意交談日後利益交換的細節,一邊營造一種東北軍有靠山的大環境給北伐軍看。在日本人讓他簽字,並且態度強硬之後,他也就只是裝模作樣的批覆了一個“閱”字。

但是這種玩火自焚的政治平衡終究還是難以維持。日本人也看清了張作霖的根本態度。雖然日本人氣急敗壞,但是日本此時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與東北軍完全開戰。

張作霖的勢力範圍,有著富饒的東北,農業,工業,林業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完備的軍工產業鏈,先進的軍事理論院校。雖然也比不上日本,不過如果全面開戰,日本也註定吃不了兜著走。

日本軍部陷入兩難境地。

但是也就在此時,少壯派軍官:河本大作,東宮隆吉已經按耐不住了!他們精心策劃了“皇姑屯事件”。打算直接除掉張作霖使東北大亂,直接出兵東北,強行把生米煮成熟飯。

但是張作霖沒有當場身亡。親信把老帥連夜邊搶救,邊送回帥府。並且封鎖了消息。日本人不知老帥死活,也不敢輕易動手。

直到帥府把葬禮結束,少帥接權安排妥當之後,才放出了繼承的消息。只留下日本人在風中凌亂。

不過老帥還是死了,日本人的心裡負擔一下子少了好多好多。

這樣間接促使日本人實行“九一八事變”。







西餐劉顯琨


張作霖誠然比小六子張學良更有兩下子,但是有幾個大前提如果不改變,不管張作霖在不在,東北都遲早被日本佔領。

首先,日本對東北的侵略和佔領是蓄謀已久的既定國策,這個日本國內從上到下是沒有分歧,分歧的只是手段問題。軍部強硬派主張武力直接佔領,政府和外交人員主張儘量不出兵,在武力支持下通過扶持代理人進行統治。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將侵華作為大陸政策的核心,而大陸政策的核心首要又是滿蒙。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本出兵遠東都在滿洲作戰過,都死了不少人花了很多錢,因為在滿洲付出的巨大犧牲,使得日本上自天皇大臣,下到普通人,幾乎都已經將滿洲視為不是本土的本土了。無論是以行事穩重注重協調的元老和內閣,還是飛揚跋扈的軍部以及在滿的關東軍、滿鐵、領事館、關東廳,雖然常常為了利益爭權奪利互相扯皮,但本質上都是為了日本在滿蒙的利益。



其次,中國當時的整體實力完全和日本不在一個層級上。雖然日本也沒有做好對華作戰準備,但是如果在局部地區幹一架,中國也是沒準備,而日本多少是有準備和有這個能力的。東北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和平郭松齡之亂時候,都依靠了日本的極大幫助。對於這些,奉軍方面都沒有準備,而日本早有或迅速有了應對計劃。從此即可看出,奉軍的實力與關東軍相差甚遠。東北軍連自己內部的叛亂都無法平定,還要依靠日本人,何談與日本對抗。



遠東陰謀裡朱藝丹演的張作霖有匪氣有霸氣,當然故事情節結合了一部分野史,雖然也反應了張作霖對日本的一些抵制,但還是最後無奈的簽字答應了滿蒙五路,這些都比較符合歷史事實。而這部電視劇裡的關東軍都是一群狂熱分子,但又精於算計。


歷史伶俜者


張作霖在地攤文學的小段子裡愛國愛民大智大勇。歷史真相是——張作霖上臺之前,日本的東北勢力只有遼東半島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張作霖上臺後,出賣東北鐵路權給日本,短短20年,日本形成了控制了東北經濟政治動脈,獨霸中南滿的局勢。在實業上,張作霖首先大力促進“中日合辦事業”,出賣東北經濟主權給日本。同時,張作霖還允許日本人在東北購買土地,例如滿鐵於1917年購買了4158957平土地,1918年又購買了362216平。在所購土地中,用於設廠的只有 161.3 萬平,其餘用於修街市、建住宅、辦醫院、設學校等,嚴重侵害了中國主權。當伊藤博文在辛苦簽署《朴茨茅斯合約》後總結日本僅僅在東北獲得了兩個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的時候,可能想不到在僅僅20年後,就在這位“東北王”的幫助下,日本一舉將鐵路修到在東北形成了路網,而隨著路網的推進,日本勢力在張大帥的配合下滲透到東北全境的各個角落,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完成了對東北的滲透和控制,這也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輕鬆的實現迅速實際控制整個東三省的最大原因:張作霖的賣國已經讓東北完全成為日本一家的控制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