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們是怎樣看的呢?

林成龍


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讀得多,而且學習能力強,會選書,或許能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活的百科全書,這在古時候是很受尊重的。


二、實踐出真知。大部分人生經驗是書本上讀不到的,因為寫書的人本來也不懂,或者不好明說。而且,很多道理只是記住是沒用的,還需要在實踐中和觀察中去強化,這樣才能成為真知。只是會讀書,讀得多,成就很有限,只有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行萬里路”,才能成為實幹家。

三、時代在變化。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獲取信息無比便捷,善於記住東西,記的東西多沒有多大優勢了,融會貫通和調用知識的能力才是關鍵。這時候,需要記住的是那些關鍵詞而非具體內容,這對讀書有更高要求,讀書要在“多”和“精”之間有個取捨~


狂飆的單車


這句話是古人講的,在過去那種交通不便利的時代背景下,是適用的。放到現代社會,交通這麼發達,就不太適用了。


比如你現在中國,坐飛機去美國,朝發夕至。可是你能因為到了美國,就會有什麼改變和提升嗎?

不會吧。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是在機艙裡度過,只能看看身邊漂亮的空姐,看看窗外的白雲,吃吃太空餐。就是到了美國,也只是看一眼稍微變化一點模樣的機場和城市,你覺得會對一個人有提升和改變嗎?

還不如用同樣的時間去讀一本書呢!讀一本書,多瞭解一個觀念,有可能就會對你的生活有改變。

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社會里,這句話就是適用的。

交通不便利,只能靠步行。行進速度會很慢,每到一個地方,只能停下來休整。而在這種方式下,如果你能行上萬里路,一路上看到的風景和世態,結識不同的人,通過和別人溝通交流,接觸到的新鮮資訊,感受到的風土人情,都會成為你生命中很好的養料和精神食糧。

見識見識,就是你真正看見過那麼多,得到的認識。

之前有段刷屏的旅行文案,說的特別好: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室吵架時,尼泊爾的揹包客一起端著酒杯,坐在火堆旁。”

你只有走出去見識過那麼多,你才會知道快樂的生活方式不只有一種,不會再侷限於眼前的一方小天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親身經歷,由心而生出的感悟,一定要比你書本上讀來的,要深刻的多,有趣的多,豐富的多。

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遊歷名山大川,見識過了祖國的大好山河,才寫出了流傳百世的《徐霞客遊記》。同時期的那麼多讀書人,大都在八股文的考試裡窮首皓經的時候,只有他卓然獨立,活出了自己的風采。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個行萬里路的典範。他起義造反之前,在黃覺寺裡出家當和尚。本以為當和尚能混口飯吃呢,可是和尚也是分等級的,他就是那種沒飯吃的遊僧,最低等級。俗名:臭要飯的,乞丐。他就是靠著要飯乞討,走過了很多地方。那些起義的重災區,都是他之前要飯的時候,用光腳板,一步一步丈量過的。

所以他不止行了一萬里,好幾萬裡應該是有的。所以他是當時社會上最牛逼的人物,連讀萬卷書的神算子劉伯溫,都是他的臣屬。他就是最典型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證明。


每一句話,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和原始出處。我們要學會吸取當下有用的,去除背景限制的。看問題看本質,越學越聰明。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或許你有高見,歡迎你留言說出你有道理的想法。


作家楊文華


書,是啟迪人智慧的金鑰匙,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載體,也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食糧。

人,自懂事明理之時,就與書相伴,從中學習知識,掌握語言詞彙能力,接受文化教育的薰陶,開闊未來視野。人,通過讀書,提高了文化水平,提升了文化修養。許多人對書情有獨鍾,愛不釋卷,如醉如痴。許多人通過讀書,掌握了本領,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許多人在書的海洋裡遨遊,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開拓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誠然,讀書是值得讚美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但是有許多人,儘管讀了大量書籍,卻成為了書呆子。雖然有了書本知識,卻與社會實踐相脫節。雖然學富五車,卻無用武之地。雖然滿腹經倫,卻在現實生活中碰的頭破血流。

歸根結底,就是讀書要會讀書,千萬不可讀死書,死讀書。周總理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是為了自己能夠成為有用之才,是為了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去。

如果讀書不行萬里路,不融入到社會洪流之中,不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就算是讀萬卷書,破萬卷書,又有何用?就算是一輩子鑽在書堆裡,成為書蟲書痴,又有何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唯一途徑,也是讀書的終極目標。


楊林海825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必須有前提條件,讀的書有價值否?讀的都是爛書,用不了萬卷,幾卷就讓你精神垮掉。行萬里路,如果就在自家方圓走,走再多,見識很少,井底之蛙。

倘若,是有規劃的讀書,書破萬卷下筆出神,才華四溢!

有規劃的行萬里,是社會實賤知識的積累,是另一種方式的讀書。

對此,兩者都可贊而非論高低!


專家zj126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認識。


原文出處

這句話原出自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

“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開始是講繪畫的,個人理解,對於繪畫除了要看書卷上的描述以及畫作,還要看盡現實中的山水人情,最後達到胸有成竹,落筆有神。


引申發展

後來,這句話漸漸發展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最開始,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其在書中獲取知識,莫不如在現實經歷種種而得來的經驗,書中的內容即使讀懂了也是別人的,而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獲得的才是自己真正領悟的。而萬里路的行走難免有彎路,若有名師指點,就會避免走很多冤枉路,用更短的時間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多的道理。


以行踐知

小時候,上學讀書但是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看別的小朋友都這麼做。長大一點,也喜歡讀書,但是依然是死讀書,看起來沒什麼用但還是受其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為了明白事理。


讀萬卷書是知,行萬里路在做。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懂得了知識還要在生活中踐行,就是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在我看來,行比知更重要。


《論語》中,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選擇妻子注重品德而非容貌,侍奉父母都夠盡心竭力,侍奉君主能捨身盡職,對待朋友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有讀書學習,我一定認為他已經學習過了。


所以,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比讀多少書更重要。一個人讀書再多,但是毫無素質,甚至以此賣弄學問,那還不如不讀的好。


總而言之,讀書明白知識道理,而後內化為個人的修養,在生活工作中展現出來,若不然,讀過之後,書還是書,自己還是自己,有何用呢?最後以荀子《勸學》內容作結: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妙華心地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

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研學實踐已被列入教學體系,研學期從小學一直到初高中,旅行中不斷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讓他們去提出更多的問題,並想方設法通過觀察、實踐和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對於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青少年來說,相對於黑板粉筆、PPT投影的課堂,讓他們真正走出校園、離開課桌、親近自然、親近社會、親近科學,更容易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藝天美學


行萬里路會讓你有更多切身經歷,小到怎樣定便宜機酒,大到在旅途中交到生死與共的朋友,這些都會豐富你的人生閱歷。但行萬里路有幾個前提,首先,你要讀過一定的書,有了知識的積累,你會感悟更多,收穫更多。比如,你想去故宮參觀,在故宮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相信你會參觀不到一半就覺得了無生趣。如果你提前看了上新了故宮,或者翻閱了其他關於故宮的資料。你會花兩天時間逛故宮都逛不夠。其次,你要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讓你行萬里路。我一個朋友環遊了半個地球,代價是辭去了穩定的工作,錢花沒了,只能停止旅行,踏實上班,三十歲了,單身男,現在沒有任何積蓄。但,他家在北京鼓樓旁邊,有一套待拆遷的房子。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支撐,多讀一些感興趣的書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你在這個領域裡會遇到同樣興趣的人,與人接觸,你人生的故事情節也會很豐富呀!


六月晨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中,讀書和行路是古人對世界瞭解的兩種求知觀和模式的歸納。讀書是通過靜態學習掌握知識,"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這兩方面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此句的意思是說實踐中的學習更為重要,也蘊涵學習是需要刻苦積累的的。

這句話到現代社會仍然具有深刻指導意義,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很快,僅僅靠讀書學習是不夠的,知識很快老化,需要更重視結合實踐的學習,使人開闊視野,看清事物本質,切實增長實用知識和能力,增進創新的基礎。


旅程576783125


讀書要讀聖賢書,讀好書。不能死讀書,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很重要,卻不能認死理。再好的書,也是來自於生活[害羞][害羞]


家貓正傳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意指:讀書,旅行,閱人結局都是提高認知的途徑,熟知人性和自然法則。而這些都是生存空間的智慧,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途徑,而知識是別人智慧的結晶,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成長為有智慧的人。

從小我們就被家長和老師灌輸一定要好好讀書,讀好書,將來長大了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古有趙括的《勸學篇》: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從古至今,不論考取功名還是現在的謀取高回報的社會職位,都是在書中求得智慧。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的隱喻是見多識廣。為什麼要連起來解讀?有句諺語是:見多識廣朋友多。有句抵制別人輕浮的話: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意指一個人經歷的多了,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多,也就是指“點子多”,這裡也可以說智慧,也可稱“智者”。通常智者的觀點是從人性方面出發,解讀人性的本質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這也是生存的智慧。

如果說讀書獲取知識,知識獲取技能,而技能是生存的智慧和力量,那麼讀書,旅行,閱人無數都是提升認知,獲取智慧的源泉。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提升自己,獲取認知,關注我,和沐子一起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