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為何不叫秦始王?他為何敢稱為皇?

說到秦始皇,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吧。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別名祖龍,出生於趙國邯鄲,秦莊襄王之子,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當時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秦王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秦始皇嬴政為何不叫秦始王?他為何敢稱為皇?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係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其後,雖然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還是重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秦始皇嬴政為何不叫秦始王?他為何敢稱為皇?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徙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置34縣,建立九原郡。

秦始皇嬴政為何不叫秦始王?他為何敢稱為皇?


晚年的秦始皇沉迷於長生不老之術,寵信趙高,而且為了維護統治,焚書坑儒,修築皇陵,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但是總的來說,秦始皇嬴政作為第一位統一華夏的皇帝,結束了分裂的大一統,並且擴大的當時戰國七國的格局。總的來說,秦始皇的功還是大於過的,被稱為始皇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