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哭泣,時間久了也就慢慢對孩子哭聲免疫了,最開始真是撕心裂肺、無法忍受。但相信不少家長,肯定都會有這一種困擾,那就是“我明明很溫柔在安慰,是好好說話的阿,但為什麼孩子仍然一直哭呢?”想想總會覺得不如直接靠吼的好,至少有時候吼完孩子還能安靜一會兒。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面對孩子哭鬧,共情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常有效的安慰方法,不過要知道,共情也要用對方法,否則恐怕會把孩子越推越遠的。多數家長認為的共情,其實是“偽共情”。

1、孩子一哭馬上安慰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當孩子情緒爆炸時,家長不要馬上去安慰孩子,而是學習去思考孩子哭泣原因,這時候孩子需要和自己的情緒多待一會,等到孩子冷靜下來,家長在去共情孩子的效果會好很多,因此家長要學習等待。

等待的過程,家長可以思考孩子的情緒,這樣無疑是替孩子爆炸的情緒中,添加了一些鎮靜劑,家長要有意識地把節奏放慢,這樣一來共情也就表現出來了。好比說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的那般,共情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下,是難以生存的,就好比說植物需要光照以及陰涼均衡般,也就是說,當共情處於極端條件下是會枯萎的。

2、生氣後的懺悔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面對孩子哭泣,多數家長就會感到煩悶,當耐著性子去哄了兩句卻發現沒有效用,孩子反而還越哭越厲害,於是就開始動怒,等到發完怒火後,便趕到後火了,就想再去和孩子共情,但其實這樣基本上並沒有任何效果,而且用這種方式表達共情的家長,這樣並不是在共情,而是在發洩自己不滿情緒罷了。

但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僅只是一個簡單物種,不管是三歲、六歲,他們也就只是個會為了零食、玩具而哭泣的孩子。這樣想想,也就不會有這麼高的期待,甚至因為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預期而動怒了。

3、居高臨下的同情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共情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的能力,也會激發家長做出憐憫心的利他行為,而同情更多的是一種情緒,是在分享他們喜怒哀樂的一種波動體驗。同情也代表著和他人一起感受痛苦、體驗情緒,反之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感受痛苦、體驗情緒。

那麼家長具體要如何和孩子溝通,才能真正做到共情?

1、運用肢體語言達到共情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當面對孩子哭鬧時,家長可以選擇抱抱孩子、親親孩子,有些時候,這些肢體行為比起言語表達會更加簡便而有效,能讓孩子真實感受到你對他的認同與理解,與此同時還不會干擾孩子的表達。因此也不要忽視或者輕視孩子的悲傷情緒,即便這種情緒在他人眼中顯得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卻相當重要。

2、彎下腰,蹲下來溝通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家長“共情”錯了,只會火上澆油

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說“家長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更拉近了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多數家長面對孩子哭鼻子、倒地哭鬧時,會說“多大點事情,還哭鼻子!”但我們並不知道,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只會讓自己感到更大的委屈,他會覺得家長根本不理解自己,而不感受到自己的疼痛,說不定真的讓他傷心掉淚,為什麼家長說得像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呢?這時候,家長就是沒和孩子做到共情。

作為成年人難過時會需要他人理解、幫助,更別提孩子了,當自己遭遇不開心時都會希望得到他人對自己的理解,而非嘲笑,因此當我們面對孩子這樣行為時,家長應該感同身受,放下姿態,彎下腰來和孩子進行交流,做到先理解、教育,效果也會好更多。蹲下來對家長來說僅只是一個簡單動作,而對孩子來說,卻是意義非凡,因為能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與愛。

因此,當孩子被安慰還在哭泣時,你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先去傾聽孩子的哭泣,然後彎下腰來好好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緒,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大大擁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