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人民稱:文殊皇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智擒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平定臺灣,三徵噶爾丹,六次南巡視察黃河,三次西巡五臺山,創立“多倫會盟”。為大清興盛的奠定了基礎,開創出康雍乾盛世的大局面,被稱為“千年一帝”。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順治帝駕崩,時年24歲,遺詔由第三子玄燁為太子,令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幾天後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稱康熙帝。 同年,內閣被廢除,並恢復了內三院。 年底,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偭王遣送到吳三桂軍營。同時,清廷為了抗擊鄭成功,實行東南五省遷界禁海。

康熙元年(1662年)

當年二月,鄭成功收復臺灣,兩個月後突然猝死,年僅39歲,世子鄭經嗣位。同年,康熙冊封皇祖母博爾濟吉特氏為太皇太后,尊順治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為仁憲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佟佳氏為慈和皇太后。

康熙二年(1663年)

康熙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駕崩。莊廷鑨“明史案”結案,牽連致死者達70餘人,為清朝著名文字獄之一。

康熙三年(1664年)

內大臣瓜爾佳·費揚古之子御前侍衛倭赫擅騎御馬,被鰲拜處死,費揚古十分氣憤,被以“怨望”罪斬首棄市,籍沒全家。

康熙四年(1665年)

冊立索尼孫女、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五年(1666年)

鰲拜專權開始,與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因換地相爭,並誣告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連,將三人矯詔殺死。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康熙帝親政,大赦天下;封順治帝第二子福全為裕親王;加索尼、鰲拜、遏必隆為一等公。鰲拜誅殺蘇克薩哈及其子;下旨撰修《順治實錄》,並令康親王傑書議蘇克薩哈之罪。 同年,索尼去世,其子索額圖接任大學士、輔政大臣之位。

康熙七年(1668年)

加封鰲拜、遏必隆為太師,額駙耿繼忠為太子少師,山東郯城發生8.5級的地震,是我國曆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八年(1669年)

康熙帝“智擒鰲拜”,將其拘禁;誅殺鰲拜同黨班不爾善等人;設立善撲營,奪取遏必隆太師、一等公;下旨永久停止圈地,並未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平反。 同年,盧溝橋建成。

康熙九年(1670年)

起復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頒《聖諭》十六條;復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下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

封順治帝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下旨編纂《孝經衍義》續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設置日講官。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康熙帝在先農壇舉行了首次行耕耤禮;同年《順治實錄》編纂完成;裕親王福全、莊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辭去議政大臣之職;孝莊太皇太后六十大壽;同年,皇長子允禔出生。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在南苑校閱八旗將士,下旨廢除八旗以奴僕殉葬制度,重修《太宗實錄》;平南王尚可喜請旨撤撤藩移駐遼東,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也相繼請旨撤藩;康熙帝隨即決定撤藩,派遣官員赴雲南、廣東、福建協助撤藩事宜,不久吳三桂斬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起兵反清;吳三桂世子額駙吳應熊被下獄。京畿爆發楊起隆“朱三太子案”。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十三年(1674年)

封順治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廣西將軍孫延齡響應吳三桂反叛;不久,靖南王耿精忠起兵,總督範承謨被囚禁,並傳書鄭經發兵助攻;皇后赫舍氏因難產駕崩;年底,康熙帝計劃親征三藩叛亂,被王大臣力諫阻止;不久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三藩,殺死經略大臣莫洛,起兵反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經皇祖母太皇太后孝莊允許,康熙帝破例打破皇帝生前不立太子的定例,立次子胤礽為為太子,大赦天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因軍需吃緊,暫停仁孝皇后陵寢建造工程;不久,王輔臣被大將軍圖海招降;面對康親王傑書的強大攻勢,靖南王耿精忠再次投降。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十六年(1677年)

在南苑校閱八旗將士,設立敬事房;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河水患;冊立遏必隆之女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佟國維之女佟佳氏為貴妃;設置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值;同年,皇三子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

鈕祜祿氏皇后駕崩,上諡號孝昭皇后;不久,吳三桂在衡州(衡陽)稱帝,年號昭武,不久去世;同年,皇四子胤禛出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平定三藩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親御午門宣捷;下旨以徐元文、葉方藹、張玉書為撰修《明史》總裁官。 同年,京師發生地震,太和殿被大火焚燬,皇五子胤祺出生。

康熙十九年(1680年)

設立武英殿造辦處;冊封胤禛之母烏雅氏為德嬪;同年,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佑出生。

康熙二十年(1681年)

清軍攻入雲南,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康熙帝大赦天下,封賞後宮及宗室皇親;同年,詔見直隸巡撫于成龍,稱讚其“清官第一”;皇八子胤禩出生。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太皇太后孝莊七十大壽;康熙帝東巡盛京謁陵,令皇太子胤礽隨從;同年復起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準備攻臺;下旨重修《太祖實錄》,纂修《三朝聖訓》《平定三逆方略》;派寧古塔將軍薩布泰率軍與雅克薩沙俄駐軍對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康熙帝在二月、九月兩次臨幸五臺山;設立漢軍火器營;開始第一次木蘭圍獵;設置黑龍江將軍;臺灣收復;同年,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出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第一次下旨纂修《大清會典》;寧古塔薩克素率兵包圍雅克薩;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開放海禁,視察黃河河工;拜謁明孝陵、孔廟;採納施琅建議,在臺灣臺灣設府置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設置景山官學,訓練內務府三旗閒散子弟;下旨修《政治典制》;令彭春等增援雅克薩城,沙俄約降,退守尼布楚;同年,皇十一子胤禌、皇十二子胤裪出生。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沙俄重新佔領雅克薩;同年重修《太祖實錄》完成,文華殿修建完成;下旨撰修《一統志》,不久清軍圍攻雅克薩。 沙俄彼得一世遣使議和,清廷撤軍;同年,皇十三子胤祥出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下旨八旗都統、副都統輪番入值紫禁城;《明史》修成後,與明實錄並存於世;太皇太后駕崩,康熙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守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制定宗室襲封年例;御史郭琇彈劾明珠、餘國柱等結黨,明珠、餘國柱及其黨餘被罷免;蒙古喀爾喀部被準噶爾部噶爾丹攻破;為太皇太后上諡號孝莊文皇后;同年,皇十四子胤禵出生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查驗河工,祭大禹陵,再次拜謁明孝陵;頒行《孝經衍義》 冊立佟國維之女貴妃佟氏為皇后,次日皇后駕崩,諡號孝懿仁皇后;派索額圖與沙俄談判,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下詔修三朝國史,《大清會典》修成;康熙第一次親征噶爾丹,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長子胤禔為副將,恭親王常寧為安遠大將軍;噶爾丹大敗烏蘭布通,清軍獲勝。

康熙三十年(1691年)

翻譯《通鑑綱目》完成;蒙古喀爾喀部歸附,康熙帝北巡,舉行多倫會盟,設置蒙古旗制管理。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在玉泉山舉行閱兵;下旨改玉泉山澄心園為靜明園,召科爾沁親王沙津入京,面授機宜,誘使噶爾丹深入。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準噶爾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貢,向康熙報告使臣馬迪被害及噶爾丹情報;同年,康熙下旨維修盛京,皇十五子允禑(xú)出生。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下旨撰修《淵鑑類函》,設立虎槍營;康熙親臨巡視京畿河堤;在豐澤園親試翰林出身官員。 康熙帝下令求賢,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等人受到提拔;同年,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去世。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下旨重建太和殿;並再次巡視京畿河工及海口運道,建海神廟;同年在南苑舉行閱兵,皇十六子胤祿出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康熙帝下詔再次親征噶爾丹,於西苑蕉園設內監官學,令太監讀書,命皇太子胤礽監國;撫遠大將軍董鄂·費揚古大敗噶爾丹於昭莫多,斬其妻阿奴,噶爾丹再次遣使投降;同年,皇十一子胤禌去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康熙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命皇太子胤礽監國,不久噶爾丹戰敗服毒自殺,漠北平定;下旨令宗室及滿洲諸生參加鄉試、會試,同年皇六女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郡王敦布多爾濟,皇十七子胤禮出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康熙帝第三次巡幸五臺山,命皇長子允禔、大學士伊桑阿祭金太祖、金世宗陵;封皇長子胤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貝勒;賜名永定河,建河神廟;奉皇太后東巡塞外。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啟鑾,巡視黃河大堤,在江寧舉行閱兵,誠郡王胤祉母親去世,因其不及百日剃髮,被降為貝勒;再次視察永定河工程,令直郡王胤禔率領八旗將士協助修永定河堤;同年發生順天鄉試舞弊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康熙親視永定河工程,並指示修河方略;皇太后六十萬壽節;同年再次巡閱永定河。

康熙四十年(1701年)

應河道總督張鵬翮奏請,加封金龍四大王;允准御史張瑗奏請,派人毀魏忠賢墓;同年,皇十八子胤衸出生。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第四次巡幸五臺山;下旨建造國子監、維修大禹陵;康熙帝第四次南巡行至德州時,皇太子胤礽生病,中途迴鑾; 同年,皇十九子胤禝出生。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適逢康熙五十歲萬壽節,加恩賞賜百官;索額圖挑唆皇太子胤礽自立,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罪人”,拘禁於宗人府;同年,康熙再次巡幸塞外,並西巡山陝諸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下旨封淮河神為長源佑順大淮之神,派遣侍衛拉錫察視黃河河源;賜四品典儀凌柱女鈕祜祿氏為皇四子胤禛格格;並下旨撰修《佩文韻府》 。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古文淵鑑》撰成;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閱河,命選江南、浙江舉、貢、生、監善書者入京修書;同年,江寧織造曹寅校刊《全唐詩》書成;國子監落成,康熙帝與羅馬教廷發生衝突,下令禁教。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康熙帝北巡塞外,在熱河建避暑山莊,作為每年秋獮駐蹕行宮,下旨修《功臣傳》。 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其屬下第巴桑結嘉措隱匿十六年不報,迫於局勢,康熙只好默認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同年,皇二十子胤禕出生。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北巡塞外,巡幸諸蒙古部落。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南嶽廟、北鎮廟重修完成;捕獲明崇禎帝后裔朱三太子及其子斬首棄市;《清文鑑》《平定朔漠方略》撰修完成;康熙巡幸熱河,第一次廢皇太子胤礽,送京幽禁,皇八子胤禩謀求儲君,被削去貝勒爵位;皇三子胤祉告皇長子胤禔魘鎮皇太子,被削直郡王爵,幽禁;皇十三子胤祥因維護太子被一同幽禁。回京後不久,胤礽、胤祥獲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復立胤礽為太子;為緩合父子矛盾,康熙冊封皇三子胤祉誠親王,皇四子胤禛雍親王,皇五子胤祺恆親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為貝勒。於京西暢春園之北建圓明園,賜予皇四子胤禛居住。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皇太后七旬萬壽,康熙傳諭禮部隆重操辦,下旨普免天下錢糧、撰修《滿漢合壁清文鑑》《康熙字典》;第五次巡幸五臺山。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視察通州河堤、運河河工,秋獮木蘭,下旨令張鵬翮處置江南科場舞弊案。同年,皇四子胤禛第四子弘曆(乾隆)、皇二十一子胤禧。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下旨內外大臣此後均以具折陳事、新增人口不加錢糧;皇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禁錮於鹹安宮、皇十三子胤祥也再次被禁固。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康熙六十萬壽節,舉行第一次千叟宴。 下旨宗室凡被削籍者,子孫分別系紅帶、紫帶,並在《玉牒》中載明、並詔修《律呂》諸書。 同年,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出生。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下旨修建地壇;命大學士、南書房翰林考定樂章,賜律呂、曆法、算法三書共為一部,名《律歷淵源》。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下旨貝勒胤禩、延壽,停食俸祿,康熙右手患疾不能寫字,用左手硃批奏摺;年底,停發皇八子胤禩爵俸,在京畿小湯山建湯山行宮。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準噶爾部噶爾丹之侄策旺阿拉布坦禍亂西藏;《康熙字典》完稿刊印;同年,皇二十四子胤秘出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周易折中》撰修完成,頒行學宮。策旺阿拉布坦遣將侵擾西藏,殺拉藏汗,囚禁六世達賴喇嘛;同年,皇太后駕崩;康熙帝下旨禁赴南洋貿易,赴東洋者照舊。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翰林院檢討朱天保違旨上疏復立胤礽為皇太子,被康熙帝,斥責為不忠不孝之人,下令誅殺;諡皇太后為孝惠章皇后;下旨撰修《省方盛典》、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進軍青海;命皇七子、皇十子、皇十二子分理正黃、正白、正藍滿蒙漢三旗事務。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確立功之臣退休後,其世職由子弟承襲,若無承襲之人,發放俸祿終養;學士蔣廷錫表呈進《皇輿全覽圖》;下旨,命撫遠大將軍胤禵駐師西寧、命蒙養齋舉人王闌生修《正音韻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冊封新胡畢勒罕為六世達賴喇嘛;傳詔撫遠大將軍胤禵次年返京;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為世子,以貝子賜俸;制定外藩朝覲標準。

康熙六十年(1721年)

康熙帝登基六十年,派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分祭永陵、福陵、昭陵。 大學士王掞、御史陶彝等十三人奏請建儲,被治罪,發往軍前效力;召撫遠大將軍胤禵返京。

康熙皇帝大事年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康熙帝第二次舉行千叟宴,並賦《千叟宴詩》,親至皇四子胤禛邸園飲酒賞花,命將其第四子弘曆養育宮中;十一月康熙帝生病,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代為祭天。不久康熙駕崩,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稱雍正帝。

雍正繼位後,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應誠親王允祉奏請,將諸皇子名中胤改為允。

次月,雍正帝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並下詔制定太監官級。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幾乎做到了極致,但是晚年因立儲而引發的九子奪嫡,皇子與大臣結黨營私,致使朝政腐敗。其多年的征伐、大興土木,令國庫空虛,導致雍正繼位時國庫之有區區不足八百萬兩,這是康熙一生的最大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