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自己能造軍艦,為什麼李鴻章卻非要從國外買船?

如果回憶不痛


因為李鴻章要買的船,清朝造不了。

自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進入所謂“同治中興”時期,以恭親王、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希望引進歐洲“堅船利炮”來自強,而不改變中國傳統的體制和文化,而發展近代海軍就成為抵禦外侮、自立自強的關鍵。

最初清廷的想法是“溼租”,直接從英國搞一整套艦隊,連軍艦帶官兵一概用洋人,這支艦隊在太平天國後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由總稅務司李泰國牽線操作、阿斯本指揮的所謂“中國艦隊”,但這支艦隊抵達中國後因英方不願受中方參與指揮,導致雙方分歧,清廷在曾國藩堅持下將這支艦隊“出款遣散”。

阿斯本艦隊


此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先後嘗試自己造艦,最早出成果的是曾國藩(安慶軍械所,中國第一艘自制輪船“黃鵠”號),但第一個成規模的是左宗棠、沈葆楨等在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幫助下建立的福建船政局,至甲午戰爭前已能生產全金屬結構的穹甲巡洋艦,其次是李鴻章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但這個局雖成立很早(同治四年即1865年),卻長期將重點放在製造火炮上,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廠塢分離”,在造船方面才開始崛起,在“三洋海軍”建立時期當然使不上力。

因此“三洋”和福建海軍建立之初,只有外購和福建制造兩個可靠渠道。但福建造船之初左宗棠“點歪了科技樹”,希望仿效鄭芝龍搞“既能當軍艦、又能當貨船”的兩用軍艦,走了一段彎路,後來又在中法海戰中遭遇“團滅”,雖然勉強恢復,但也只能做到批量建造鐵骨木肋巡洋艦、木殼巡洋艦,和試製穹甲巡洋艦(只造出一艘,即後來被調入北洋艦隊的“平遠”號)的水平,一支配套完整的大型遠洋艦隊,需要作為艦隊主力的鐵甲艦(戰列艦),作為攻守中堅的快速裝甲巡洋艦,鎮守軍港、控扼海口的淺水炮艦(蚊炮船)、偷襲的魚雷艇,以及作為輔助艦船的炮艦、練習艦等,其中鐵甲艦、蚊炮船、魚雷艇等,當時的福建都無力建造,即便能建造的軍艦,主機、主炮和許多配件也完全仰賴進口,這樣的生產力只能勉強滿足南洋、粵洋、福建三支淺水近海艦隊(即便如此南洋海軍也從德國訂購了”南琛”、“南瑞”兩艘巡洋艦和辰、宿、列、張四艘魚雷艇,並從北洋海軍接收了淘汰下來的四艘舊蚊炮船“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廣東海軍訂購了蚊炮船“海鏡清”),而完全無法滿足一心建立正規大型艦隊的李鴻章胃口。

“平遠”號是甲午戰爭前中國能建造最好的軍艦,難以勝任北洋艦隊這個級別艦隊的主力,且既不能批量建造,許多關鍵裝備也要仰賴進口。


正因如此,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之初,就從英國訂購了前述四艘蚊炮船,後來又增訂了多艘蚊炮船,當發現蚊炮船不合用後,又從德國訂購鐵甲艦(“定遠”、“鎮遠”,第三艘因缺錢改為巡洋艦“濟遠”),從英國訂購了多批次多艘裝甲巡洋艦(北洋艦隊巡洋艦除“濟遠”、“平遠”和甲午海戰前從廣東征調的三艘木殼“廣甲”、“廣乙”、“廣丙”外都為英制),從英德兩國購買了一些魚雷艇(包括搭載在兩艘鐵甲艦上的四艘艦載魚雷艇),以及大量主副炮和主炮炮彈,這些都是當時國內各廠無法建造或無法批量建造,但北洋艦隊這一級別的海軍必須擁有的。

“定遠”號這個級別的主力鐵甲艦,當時的中國造船業“連拼都拼不出”


由於成軍後至甲午海戰前的十年,清廷中樞對如何建設和保持海軍出現路線分歧,沒有添置一艘主力艦艇,因此北洋艦隊的出現未能推動中國本土造船和軍工產業的發展,並像東鄰日本那樣由全部進口過渡到國產、進口各半,最終向全國產發展。


陶短房


四方面原因。

(清朝造艦、購艦明細)






第一,自制軍艦需要一個國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清政府當時雖然搞了三十年洋務,但洋務運動在很多方面沒有落到實處,導致中國的工業體系仍然是空殼子,很多重要零部件仍然要靠進口。比如說軍艦用的鋼材,炮臺等,均需要進口。

這個問題當時有人說過,他們認為像這種物資一旦開戰,被禁運是百分百的事,到時候不要說造船了,估計就連修船都困難。督促朝廷儘快完善洋務,但說容易,想要落實就難了。所以晚清的洋務始終是半吊子,做不到絕對比例的自制。所謂的福州船政局,只是一個來料組裝的組裝廠而已。

第二,當時清政府雖然可以自制一批軍艦用的零部件,比如鍋爐,但是清政府自制的產品性能不好。軍用物品不是民用物品,性能差一點也能湊合著用。軍艦的性能如果不如人,那就是垃圾,就是靶子。所以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派就認為自制不如外購。洋人的軍艦雖然貴了很多,但性能可靠。

後來甲午海戰期間,事實也證明洋人的玩意確實要好很多,國產的平遠艦在性能方面扯了後退,白瞎了以管帶李和為首的全艦愛國將士的一番愛國熱情。


第三,時間來不及。代表國產軍艦巔峰水平的平遠艦是1888年下水的,而在當時,福建水師已經全軍覆沒,日本強勢崛起,對中國虎視眈眈,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急需要打造一支強隊的海軍。如果北洋水師的軍艦全靠國內自產自銷,想形成戰鬥力,沒有十年是不可能。所以當時最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買。其實當時日本走的也是這條路,當時日本的造艦水平也一樣垃圾。

不過日本比清政府強一點的是,他們在買的同時也沒放棄國內的自研工作,而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既沒錢買軍艦了,國內船廠又不能自制,所以中國的海軍此後之後幾十年都沒有緩過勁來。直至近二十年才通過惡補趕上來了。

第四,購艦的回扣比造艦高。北洋派力主去國外購買軍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吃回扣。當時自制軍艦成本六十萬,而買洋艦通常都是上百萬,負責接洽的駐外公使以及國內的官員與洋人能從軍購貿易中吃更高額度的回扣,所以國內的買辦們就極力主張朝廷去國外購買軍艦。

這麼說是有依據的。比如李鴻章的親信李鳳苞用朝廷的白銀購買軍艦時,通常在中間就吃兩成回扣,這筆中飽私囊的錢,國產軍艦要造三艘才能吃得到。



總的來說。清政府當年確實可以造軍艦,而且自制的軍艦數量還不少。但問題是,清政府沒有掌握造艦的核心技術,以至於清政府掌握的造船廠本質上都只是組裝廠。如果當時沒有日本這個外患,如果當時官員能清廉一點,如果當時洋務運動不是空殼子,而是真正把洋務辦到實處,或許中國的造艦工業能成長起來。但是這些因素都讓晚清政府碰到了,清政府也就只能靠買軍艦打造自己的海軍體系了。


Mer86


清廷第一艘“國產”鐵甲戰艦是“龍威”(平遠)號。該船由福州船政局製造,於1888年下水。而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是從1874年開始的!李鴻章外購軍艦在前,而清廷自產戰艦已經是14年以後的事了!

李鴻章也是主張自造戰艦的。

1861年,胡林翼在安慶附近的長江水道中,偶遇英國火輪船。英國火輪船逆流而上,很快超過了胡林翼乘坐的湘軍木船。其激起的浪花,差點將胡林翼做的船掀翻。洋人的火輪船如此厲害,讓胡林翼大吃一驚。

不久之後,李鴻章等人鎮壓太平軍的戰鬥中,也曾乘坐洋人的戰艦。洋人的堅船利炮,讓李鴻章開了眼。於是,在1865年,李鴻章將旗記鐵廠和兩個制炮局合併為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經過不斷擴充,先後建有十幾個分廠,僱用工兵2800人,能夠製造槍炮、彈藥、輪船、機器,等等設備。

但是,其製造的輪船,僅限於木殼運兵輪船,不是鐵甲戰艦。造船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數十年的人才和技術積累。

等到1886年,福州船政局建造我國第一艘鐵甲戰艦“龍威”號時,所有龍骨鋼材也都是進口的,船上所有艦炮和機關炮也是進口的!而且,龍威號試航以後,不斷的出現問題。第一次試航後,就維修了三個多月。而且,自建鐵甲艦質量不如洋人的好,造價也高於外購價格。也是因此,清廷更偏向於外購軍艦。

清廷急需戰艦穩固海防。

在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清廷被日本人訛詐50萬兩白銀。於是,海防被提上日程。而當時,清廷沒有能力製造鐵甲戰艦,為了早日組建鐵甲水師,李鴻章只能從英德採購鐵甲艦。在1875-1889年間,清廷購買了幾十艘軍艦,其中包括:新式巡洋艦5艘,舊時巡洋艦2艘,新式魚雷艇7艘。這些戰艦,都是當時清廷還不能自己製造的!!!

國產“龍威”號戰艦服役,已經是1889年的事了。如果,李鴻章不外購軍艦,傻等著自造,清廷早被日本打敗了。

就算是清廷能夠建造戰艦了,海軍的主要艦隻還是從國外購買的。除了自造軍艦質量不行和產量低以外,還因為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創建的,左李二人不和,李鴻章有意打壓左宗棠一派。這也是洋務運動中一直存在的的一個弊端。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都知道,買艦不如造艦,但前提的自己造的軍艦不能性能太爛。

李鴻章一味要求購買軍艦,主要還是對本國造艦不信任。

李鴻章一手組建了江南製造局,這個製造局是具有造船能力的。

李鴻章對於中國造船造艦能力很瞭解,他認為中國不可能造出能和日軍抗衡的一流軍艦,白白浪費軍費。

事實證明,李鴻章說的有一定道理。

在中法馬尾海戰中,福建馬尾船廠製造的國產軍艦,全都是垃圾。

這些木質船身或鐵架木殼的戰艦,沒有給法軍造成任何威脅,就全部被擊沉。


同時,造軍艦不同於造槍炮,具有大量設備,大量投資以及大量專業技術人員。

李鴻章認為,福建馬尾船廠投資如此巨大,最終造出一堆破爛,還不如干脆向別國買船買艦。

事實證明,李鴻章低估了中國人的模仿能力。

1888年,福州船政局製造了中國第一次鐵甲戰艦平遠號。

事實證明,平遠號除了機械相對不可靠,航速較慢以外,防禦力、攻擊力、操縱能力都是很不錯的。

軍艦的裝甲厚重:水線127-228.6毫米,甲板50.8毫米,艦橋127毫米,炮塔127毫米。

火炮口徑大:克虜伯260毫米後膛炮1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2門47毫米速射炮,2門,多管機關炮5門。

航速雖然只有10.5節,但也算不錯了。

然而李鴻章對平遠號不看好,

一是平遠號的部分都是從外國進口的,比如火炮,比如發動機,甚至連造船的鋼板。

李鴻章認為一旦開戰,這些東西都會被禁止,不要說造船,就算修船都困難。

二是平遠號的機械不太可靠,曾經幾次在航海途中停車。

李鴻章向裴蔭森電稱平遠號“斷不可靠”,著其“毋庸北來”,否則亦“無人收管”。

三是李鴻章認為平遠號造價太高。平遠號造價為白銀52萬兩,,這還沒有計算購買火炮、發動機等費用。

而級別相同的致遠號、靖遠號,售價不過169萬兩。雖然價格是平遠號3倍,但畢竟是英國原產軍艦,除了防禦各方面都明顯強於平遠艦。

即便較弱的防禦力,靖遠號也是中彈110發才被擊沉的。而平遠號被吉野號主炮擊中幾發,主炮發生大火癱瘓後撤離戰線。

四是平遠號設計原型是近海軍艦,李鴻章認為平遠號不能遠洋作戰,適應不了複雜海況。

以上種種,平遠號被李鴻章不重視。

事實證明,平遠號的性價比還是高的。在黃海海戰的戰鬥中,平遠號擊傷了敵人旗艦松島號,自己雖受傷但並不是很重,修理後還是能夠作戰。

資料記載平遠號戰績:平遠260毫米主炮對準松島一陣猛轟,一枚鋼製炮彈擊入松島號320毫米主炮塔下方,擊碎了驅動主炮旋轉的液壓罐,使得主炮無法旋轉。之後,平遠的側舷速射炮又擊中了松島號的魚雷室,引發巨大的爆炸。彈片四起,室內周圍壁上噴濺著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著血肉相混之水,可謂是屍積如山。

在平遠號的打擊下,作為日本艦隊主力的松島號被打成一具驅殼,近乎於沉沒,不得不退出戰鬥。由於平遠號速度不快,所以沒能擴大戰果。於是,平遠號又將炮口對準嚴島號,並擊斃了4名敵軍。

其實,如果不是日本侵略咄咄逼人,寧可多造一些平遠號戰艦。

事實證明,平遠號還是不錯的。

日本俘虜了平遠號以後,也是長時間使用,還參加了日俄戰爭。

日俄海戰中,平遠號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第七戰隊,承擔輔助戰鬥任務。

1904年9月18日晚上7時45分,平遠號在東渤海鐵島以西1.4海里處,觸碰俄軍佈設的水雷引發爆炸而沉沒。

在平遠號以後,整個民國時期到50年代,中國沒有自產過大型海軍軍艦。


薩沙


自洋務運動開展之後,清政府引進了許多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了近代化的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等造船廠就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產物,從而使清政府擁有了一定的造船能力。

雖然當時的清政府能夠造出軍艦,但是造出來的軍艦整體性價比還是遠遠沒有國外的好。不僅是款式、性能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國外,連造價也是高出了國外許多,還沒有買人家的便宜。

而且,十九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當時的中國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須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海軍部隊。但要是自己去造的話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恐怕不等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就被人家欺負上門了。

所以最簡單、快捷的辦法就是向國外購買戰艦,從而快速地提升海軍戰鬥力。

其實,當時的中國海軍戰艦並不完全都是從國外購買的。當時,李鴻章就曾建議吳贊誠依仿歐洲的新式巡洋艦來建造軍艦。

在李鴻章的建議下,吳贊誠帶領福建船政局先後建造了“開濟”、“鏡清”、“寰泰”等軍艦。這些軍艦相較於福建船政局早期所造船隻要成熟很多,後來更是成為了南洋水師的主力。

只是非常可惜,這些在國內已達最高水準的軍艦放在那些海上強國的軍艦面前,就像一個小孩站在一位大人面前不堪一擊。中法戰爭中,法國摧毀了福建船政水師,而南洋水師也同樣不堪一擊,被打的支零破碎。

自此之後,清政府所面臨的海防壓力更大:日本屢次在臺灣、琉球等地挑起事端;沙俄因為和清政府邊疆糾紛,也多次威脅要從海上進犯……

在此等壓力之下,李鴻章只能選擇從國外購買先進戰艦。不是李鴻章不願意等自身造船業發展起來,而是海外眾列強虎視眈眈容不得他等。

只是,北洋艦隊建立起來以後並沒有加強自身造船業的投入、發展,致使其止步不前。其實日本最開始也是從國外購買戰艦,只不過後期投入較大,慢慢的就形成了自主生產。

最後,清政府完全被日本所超越,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甚至,清政府也因此走向衰敗!


樾檬侃歷史


能造軍艦和能造先進的軍艦之間差別大了,當時清政府自己造艦能力有限,李鴻章要是全靠自己造,那麼不到1894年日本就會開戰。

李鴻章對於國產軍艦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

在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的時候,其大部分軍艦都是從國外購買,加上福建船政局是左宗棠創立,因此很多人批評李鴻章崇洋媚外,不注重培養自己的造船能力。不過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在左宗棠調任陝甘以後,福建船政局就有沈寶楨接管。而沈寶楨和李鴻章在海防建設上有著很多共同想法,兩人經常商討相關事務。因此李鴻章對福建船政局的影響頗大。特別是沈寶楨出任南洋大臣以後,接任船政大臣的丁日昌、吳贊誠、黎兆棠等人都出自李鴻章帳下。此後福建船政局的發展,和李鴻章是有很大關係的。

“伏波”號炮艦

比如在吳贊誠任上時,李鴻章親自寫信提醒他,福建船政局原來建造的舊式炮艦艦型老舊,國外早已淘汰,建議吳贊誠可以仿造歐洲的新式巡洋艦,先造4艘。這樣等購買到鐵甲艦以後,就可以配套成軍。

正是在李鴻章的建議下,福建船政局才轉為建造歐式巡洋艦,並在此後建造了“開濟”、“鏡清”、“寰泰”等艦。這些軍艦較福建船政局早期產品要成熟的多,後來成為南洋水師的主力。李鴻章對於福建船政局的發展顯然還是做出了不少貢獻的。

“開濟”線圖

李鴻章選擇從國外購買軍艦,主要還是因為自身技術侷限和海防的緊迫性

在李鴻章的推動下,福建船政局的造艦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和國外相比,依然有相當的差距。“開濟”等艦造好以後,其艦型就已經遭到淘汰,此時英國等海上強國已經開始建造更新式的防護巡洋艦。而受限於自身技術水平和經費,福建船政局還無法建造。至於更先進的大型鐵甲艦就更不要說了。

此時清政府面臨的海防壓力很大:中法戰爭法國摧毀了福建船政水師,南洋水師也不堪一擊;日本屢次在臺灣、琉球等地挑起事端;沙俄因為和清政府邊疆糾紛,多次威脅要從海上進犯。

而在這幾個國家中,即使最弱小的日本,此時也裝備了“扶桑”、“比睿”、“金剛”等鐵甲艦。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顯然不可能坐等福建船政局慢慢發展出建造鐵甲艦和防護巡洋艦的能力,只能先從國外購買。

“扶桑”號鐵甲艦

實際上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平遠”號直到1886年12月才開工,而且這其實只是近海防禦鐵甲艦,屬於加裝了裝甲的蚊子船,性能較“定遠”、“鎮遠”差了不止一個檔次。而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廣乙”也要到1889年才下水,其性能較北洋水師裝備的防護巡洋艦也要差不少。

考慮到當時清政府面臨的海上壓力,李鴻章顯然等不到這個時候了。如果李鴻章真的願意等,那麼日本也極可能提早發動戰爭。

“平遠”號鐵甲艦

結語: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李鴻章從國外購買軍艦是當時無奈的選擇。實際上當時日本海軍中的主力軍艦也大多來自外購,所以並非李鴻章選擇有誤。李鴻章唯一的問題,是在購艦的同時沒有加強對自身造船業的投入。不過考慮到當時清政府的財政情況,很難在建設北洋水師的同時扶持福建船政局的發展,因此這也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鍋。

“廣丙”號巡洋艦


不沉的經遠


確實能造而且水平還不錯

清朝生產的最新式的鐵甲艦是平遠號,並且這艘戰艦在後來加入了北洋艦隊也取得了很好的戰機,至少證明了一點自產的鐵甲艦性能還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大清的艦隊全是由類似於平遠號的鐵甲艦構成的話,那麼對於列強來說實際上威脅並不大,因為大炮鉅艦的思路本身沒有錯而且後來驗證了那就是戰列艦,所以以當時英國主流的鐵甲艦和德國鐵甲艦來說,平遠號的實力遠遠是不夠看的哪怕是對付早期的日本聯合艦隊都很吃力,因為平遠號自身噸位不大而且裝備的火炮口徑也不大。

沒有鎮遠定遠的厚重的裝甲和大口徑火炮,也沒有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艦的航速快和射速快的優勢,自身火力和防護力極其有限哪怕對比北洋艦隊的二流軍艦致遠、濟遠都差很遠,所以李鴻章深知就算能夠自產軍艦那麼自產的軍艦性能也遠遠不如買的,而要迅速見效的情況下自然需要外購。

為什麼需要外購這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清朝對北洋艦隊有一定投入,那麼你如果自產這種小型鐵甲艦你根本無法跟慈禧交差,你拿了那麼多銀子卻搞幾條小船你說破天慈禧會信你?所以李鴻章也是多方面考慮,不光考慮了自己的前途還考慮了慈禧太后是否高興的問題,而且跟列強購買也能拉進與列強之間的交流。

所以李鴻章他不得不買洋人的軍艦,要不然真的打起來靠平遠艦這種鐵甲艦北洋艦隊可能在黃海就被全殲而不是在軍港被全殲,所以老佛爺看見大船自然安全感倍增這樣李鴻章也好交差。



李曉偉


沒辦法,誰讓38歲的李鴻章早早就見識了洋艦的威力。

洋艦,的確傲橫!

靠著虹橋大捷一役,李鴻章徹底扭轉了淮軍在上海的立足之地。當初看不起淮軍的洋槍隊統領華爾積極拜見李鴻章並幫助其購買洋槍洋炮。英軍艦隊司令何伯更是前來淮軍行營,親自邀請李鴻章登艦巡視。這是李鴻章真正意義上的登艦參觀。

之前從安慶運兵至上海,實施瞞天過海計登過一次洋人運兵船,但並未參觀。此次登艦令李鴻章大開眼界:住所、餐廳、衛生間一應俱全,大艦之穩如履平地。而最讓李鴻章驚歎的則是一門門側立的巨大火炮,何伯也近人情,立馬給李鴻章表演打靶。

何伯遞給李鴻章一個單筒望遠鏡,讓他看著遠處海面的靶船。只聽一聲令下,艦炮接連轟發,遠處的靶船瞬間灰飛煙滅,而甲板只是微微的顫動。李鴻章心驚,洋艦的威力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見識。“將來淮軍若有此艦,定能銳不可當!”

不堪一擊

1884年,也就是李鴻章正式建立北洋水師的4年前,中法馬江海戰爆發,法國艦隊首先向福建水師開了炮。

不得不提一下福建水師,這是中國第一支近現代化海軍,其絕大部分艦船,都是由當時號稱遠東第一規模的福州船政局孵化生產。是當時裝備國產化最高的近現代海軍。

海戰的結果很悲慘——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外購軍艦2艘,自產艦9艘全部被擊沉,2艘自產艦自沉。

此次海戰完敗的因素有很多,單就軍艦的性能和級別的不平等,就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差距。

福建水師外購的2艘軍艦“福勝”“建勝”都是美國產的“蚊子船”。儘管是鐵皮的,但噸位小,航速還慢,唯一的看點艦炮還是10寸口徑的,擊傷法艦已是最大效果,擊沉根本沒得想。

至於自產艦嘛,清一色的都是木質運兵船!且噸位都在500上下,這樣的軍艦作何能同法軍3000噸位級別的鉅艦戰鬥?可想而知,此次海戰何等慘烈。

插敘:少荃有一次看張召忠談起新中國海軍發展史,當看到如今的大國航母,再回想當初的破艇爛艦,多少英勇的海軍健兒血灑海疆,他難抑心中的感慨痛哭不止。少荃此時想起這些,也對福建水師肅然起敬,他們也都是為疆土流血犧牲的英雄。

先自救才能自強

中法海戰給了清廷以及洋務派的大臣重重一擊!“師夷長技以制夷”沒錯,可這需要過程,需要時間,更需要人才與技術,還要有龐大的資金做為支撐。這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大清來說,想通過自強來逐步縮短同洋人的差距,在時間空間上根本來不及,尤其還處在沒有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中,更是難上加難。

戰略眼光可以放的久遠,戰術思維一定要著眼於當下。很明顯,李鴻章是一個看重當下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的人。

北洋水師,之所以要在短期內將軍力打造成東方第一,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抑制日本帝國加入到瓜分中國的行列裡。因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迅速崛起,而他們的“利刃”則也是海軍,而且上至天皇下到黎明百姓,都在努力籌措軍費,去直接購買鉅艦。他們嘗試跨過工業基礎,以武力來爭奪利益,而後以戰果反哺國內工業速度。此不可謂不毒辣。這是自1888年李鴻章初建北洋水師後日本便開始的一項野心計劃。

敵人不容我們慢慢搞

儘管福州船政局到了1887年,才終於造出第一艘鐵甲艦,而且裝備給了北洋水師,但直到1894年甲午海戰的這7年時間裡,前後一共才裝備了4艘,而且福州船政局的生產效率也就不高,7年時間總共就造了7艘,平均一年一艘。

同樣是花錢購艦,福州船政局的標準鐵甲艦(鋼甲鋼殼)一艘要50萬兩,且排水量都在2000噸以內,而當時的鎮遠,定遠這類排水超7000噸的巨型鐵甲艦才各自140萬,120萬兩。無論是鐵甲質量,還是航速艦炮,都不是一個級別能比較的。加上生產效率低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同直接購買國外軍艦相比較的。

總結

其實就甲午戰爭看,北洋水師同日本聯合艦隊比較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有過東亞海軍第一的實力。但海軍真的經不起常年“不吃飯”呀,而且世界海軍的更新迭代速度極快,無論是艦船的裝甲速度,還是火炮的威力射速,都有質的提升。日本聯合艦隊的規模逐漸趕上北洋水師,但在軍艦的作戰性能上卻拉開了一大截。

這對常年同洋人打交道,重視發展海軍的李鴻章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實力上逐漸形成的差距讓他對同日本的作戰更加慎重。


奈何晚清的朝廷有多少人能同李鴻章一樣睜眼看世界。


少荃經史屋


歐洲是當時的世界中心,不是因為這裡最早資本主義、最早民族國家,而是因為歐洲的經濟、科技和文化是當時的最高峰。軍艦,尤其是鐵甲艦,是蒸汽文明的最高水準,而且是這個最高水準上的一頂皇冠。所以,也就那英、法、德這幾個屈指可數的國家,能造出堪當大戰的鐵甲艦。大清雖然大,還只是邊緣國家,又怎能造出像樣的軍艦來?

01.清政府確實嘗試造軍艦了,而且造出來了

最具代表的就是平遠號巡洋艦,是福州船政造出的第29艘軍艦,滿載排水量2640噸,吃水4.4米,擁有四臺鍋爐、兩臺三級往復式蒸汽機,2400馬力,航速10.5節。而且,這艘軍艦,主炮為口徑260毫米的克虜伯後膛炮,兩門副炮為口徑150毫米的克虜伯火炮,還配有速射炮、機關炮以及魚雷發射管。

這是清政府造得最牛的軍艦了。買來的鎮遠號呢?

鎮遠號鐵甲艦,長94米、寬18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7670噸,動力為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主炮是4門克虜伯305毫米後膛主炮、副炮是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還有4門75毫米克虜伯跑、8門機關炮、4門速射炮,以及三具魚雷發射管。

軍艦比體量,體量大則火力強、裝甲厚,戰鬥力和生存力也就更強。所以,平遠號跟定遠和鎮遠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真正幹起仗來,就得是鎮遠和定遠這種級別的鐵甲艦往上衝,原因是火力猛、裝甲厚。

平遠號是根據法國“黃泉級”仿造的,目的是近海防禦,在具體功用上就比不過進口艦。而之所以仿造“黃泉級”,是因為這個級別的噸位小,超過2000噸,福州船政造不出來。而之前,福州船政一直是造鐵架木製的軍艦。所以,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逆襲超越。

甲午海戰的時候,北洋水師也就列裝了這麼一艘國產艦。原因就是福州船政造得其他軍艦,李鴻章看不上。

中法海戰時,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原因就是鐵脅木殼船真得幹不過法國軍艦,拉出去就是送死。所以,李鴻章看不上也有看不上的理由。

02.買船還是造船既有銀子的問題也有政治的問題

李鴻章的北洋,一直就是要買船。其實,李鴻章還是比較務實的,有時候就得有意識的短視一下。你是可以慢慢造,但是造船要花錢。造的船多了、買的船就少,因為銀子就那麼多。而但凡遭遇戰事,你的船還沒造出來,那還有什麼用。

所以,北洋水師,基本上就是以買船為主,買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軍艦,還有定遠和鎮遠這樣的超級鐵甲艦。

1885年,福建船政大臣裴蔭森上書準備仿造三艘法國“黃泉級”近海防禦鐵甲艦。但是,李鴻章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當然是船政造的船不行,根本沒法與歐洲進口船比。

而其中當然也涉及到銀子的問題,每艘仿造艦的價格是46萬兩白銀,三艘就是130多萬兩。而定遠號和鎮遠號,分別花了140萬兩和142萬兩。所以,李鴻章的意見,當然是繼續買歐洲的穹甲巡洋艦。後來,清政府兩不得罪,福建船政別造三艘了,就造一艘;而李鴻章的北洋可以繼續買,但少買點兒,就買四艘吧。

可以發現,李鴻章的北洋是佔了上風的。原因不是朝廷有多喜歡李鴻章,而是因為主事福建的左宗棠死了。所以,福建勢力自然就爭不過李鴻章。

所以,是買船還是造船,這裡面不止有銀子的問題,還有政治的問題。李鴻章的北洋得勢,清政府肯定要傾向買船。

如果左宗棠沒死,福建船政得勢呢?可能會多造幾艘,但最後還得買。因為清政府追求的是富國強兵,這個願望太迫切。所以,建立一支強大海軍,最有效率的辦法就是買船。

03.李鴻章為什麼非要買船

造船就不行嗎?

福建船政在之前,一直都是在造鐵架木殼的落後軍艦。你就是拼命砸錢,他也造不出定遠和鎮遠這種軍艦。甚至,低一級的軍艦也造不出來。

因為清政府的整個工業基礎不支持,當時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造出平遠艦也算是奇蹟了,說是零部件全是國產的。但是,連軍艦的設計都是參考法國軍艦來的,你零部件怎麼可能全部國產。而且,1886年底才開工,1889年就竣工了,福建船政的速度也太快了點兒吧。所以,這個只能存疑,與其說造出了平遠艦,還不如說組裝了平遠艦。

籌辦海防二十餘年,迄無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謂自強者安在?

這是慈禧太后對裴蔭森上書試造鋼甲兵船的批覆,雖然最後是同意了,但不滿之詞已經溢於言表。從1860年代開始,你們就造軍艦、辦海防,造出了一個福建水師,結果一戰就給報銷了。所以,這是最高層對造船的態度,從不滿意到將信將疑,你們試試吧。

慈禧太后都能有這種想法,李鴻章這個明眼人當然不會沒有這種遠見。不是造船不好,而是造船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雖然國內洋務運動如火如荼,但是周邊紛爭卻接連不斷。中法戰爭剛剛打完,現在急需強軍,可以不備戰但起碼能唬住別人不欺負你。要實現這個目的,當然是買船了。

李鴻章的北洋一系,師承的是英國,從軍官到士兵幾乎都是英國人給訓練的。所以,北洋這夥人知道歐洲的軍艦有多先進,也知道自己造軍艦有多困難。可能,也有點兒崇洋媚外,對自己不自信。

但這種不自信也是有理由的。1890年,張之洞才把漢陽鋼廠建起來。你福建船政在1886年就要造純金屬的戰艦,還全部國產,那鋼板從哪來?小規模造可以靠一些小鋼廠,但大規模製造呢?

基礎差、底子薄,造不出合格的軍艦,更造不出最先進的軍艦,所以,也就無法快速組建一支能唬住人的海軍艦隊。於是,李鴻章就只能拼命買船了。


減水書生


自晚清開始,面對西方列強憑藉著“堅船利炮”不斷入侵中國,打開中國的國門,被迫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之後,清政府也意識到了西方先進軍艦的重要性。在“亨利·華爾”和“阿斯本艦隊”兩次外購軍艦失敗之後,清政府也開始了一場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科學技術。機器生產技術等一系列措施來挽救清政府統治的自救運動。



“師夷智以造炮製船,為永遠之禮”,此時的清政府才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完全依賴外國人購買艦艇,而是要學習西方的造艦技術,組建自己的海軍艦隊,應該自己建設船廠。於是在洋務運動開辦之後,清政府先後便開辦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和廣州機器局等一系列學習西方武器生產技術的工廠,經過幾年的發展與建設,到了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發生之時,清政府自制的國產化軍艦數量已經達到了10餘艘,並分散調撥在了國內沿海各通商口岸。



從上述史實來看,清政府確實可以自己建設船廠建造軍艦,更何況還建設了與船廠配套的機器局,也可以實現自造艦船,自造火炮彈藥。至於為何李鴻章還一直從國外購買軍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實力上的差距。對於洋務運動時期的清政府來說,耗費了巨資用於辦船廠造軍艦,在這一階段,雖然中國在設廠造艦方面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與同時期的日本相比來說也處於領先地位,但這樣的領先地位只是暫時的,也僅僅停留於中法戰爭爆發之前。再跟歐洲老牌的海上強國相比,這個階段的中國造船業,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能與之相比。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造船工業起步較晚,所建造的軍艦艦船難以滿足海軍和海防建設的客觀需要,所造出來的軍艦對中國來說當然是造船技術的進步與飛躍,但其質量和造船技術水平與英、法、德、意、美等歐美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中國本國的艦船製造業到19世紀80年代出,與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是落後了相當不少年的。

而李鴻章作為在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中,一手創辦了北洋水師。他也深知中國當時的造船技術與歐美西方國家相比還是有著天壤地別的差距,若要使得中國的海軍擁有強悍的實力,那麼則必須通過引進西方戰艦和裝備。因為當時的中國的造船廠僅僅能造出一些木殼兵船、鐵殼兵船,而並不能造出李鴻章想要從國外進購的巨型鐵甲艦,更何況在中法馬江海戰之中,福州船政局自造的軍艦在法國遠東艦隊面前,毫無抵抗能力,最終全軍覆滅,這也就促成了李鴻章力圖從國外購進軍艦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福州船政局曾在甲午戰爭之前造出了近代中國的第一艘岸防鐵甲艦,也代表了中國近代造船業水平的巔峰,在經過一系列試航和檢閱之後也最終被編入了北洋水師,但與同一時期的西方國家和日本相比,在整個造船技術上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由於“平遠”號是典型的小船扛大炮,且機動性差,設計航速僅為10.5節,但實際上僅僅只能達到8-9節的航速。由於又是從福州船政局調入北洋水師的軍艦,在整個北洋艦隊中一直被處於邊緣化,而李鴻章也並不怎麼看好這艘軍艦。在黃海海戰中,“平遠”號也僅僅是跟廣東水師的“廣丙”號作為掩護陸軍部隊登陸朝鮮的第二梯隊,但是在後來的海戰當中,“平遠”號的表現也給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儘管“平遠”號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成就,拋開與歐美國家的比較,就拿日本來比,中國此時的造船業的水平也是低於日本的。因為在整個甲午海戰中參戰的日本聯合艦隊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軍艦是日本國產自制的,例如“三景艦”中的“橋立”以及第一遊擊隊中的“秋津洲”號巡洋艦,均都由日本橫須賀造船部製造。


綜上,李鴻章在甲午站爆發之前就傾向於購買西方先進軍艦和火炮也是有原因的,雖說清政府尚能自制軍艦,但在技術方面上與外購軍艦相比,實力差距實在是太過於懸殊。以至於到了甲午戰爭中日兩國宣戰之後,李鴻章曾想迅速向外國購艦,但最終都無功而返。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