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中日本戰艦為什麼不用魚雷攻擊定遠號?

小鋼牙兒


在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裡,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面對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時,其火炮因為無法擊穿兩艦的裝甲,因此久攻不克。最後因為天色漸晚,日本聯合艦隊擔心遭到夜襲,所以選擇主動撤退。


可能有些人覺得既然炮彈打不穿定遠和鎮遠的裝甲,日本戰艦為什麼部不使用魚雷攻擊。其實原因很簡單,1894年的魚雷還很原始,其性能非常落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日本戰艦最終還是沒有使用魚雷。

1866年,懷特海德研製並試驗了世界上第一枚自航式魚雷。魚雷問世以後很快引起各國興趣,1876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魚雷艇閃電號,而當時的很多大型軍艦上也裝備了魚雷發射管,可以使用魚雷。黃海海戰中日雙方的軍艦,就大多具有魚雷發射管。

當時的魚雷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魚雷如此受到各國的青睞,主要原因是在鐵甲艦剛問世的時候,裝甲技術進步超過了火炮技術進步,大部分火炮都無法對一艘鐵甲艦造成足夠的威脅。而魚雷攻擊的是軍艦的水下部分,這裡軍艦的裝甲比較薄弱,而且水的密度比空氣大,魚雷爆炸以後產生的破壞要比炮彈大的多。

然而此時的魚雷缺點也很明顯:

一、航程較短。

早期的魚雷使用的是壓縮空氣動力,使用高速時射程不過2、300米,使用低速時射程也不過500米。所以要使用魚雷攻擊對方的話,必須要靠的足夠近才行。

黃海海戰時日艦雖然佔據有優勢,但是要他們冒著風險靠近到500米以內面對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主炮,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

二、精度有限。

當時的魚雷射程短不去說他,問題是精度還低。在豐島海戰時,日艦浪速在截停清政府僱傭的高升號商船後,因為艦上清軍拒絕投降。東鄉平八郎曾經下令在150米距離上對著靜止不動的高升號發射一枚魚雷,然而就是在這麼近的距離上,魚雷依然偏航,不知所終。最後東鄉平八郎還是下令用火炮將高升號擊沉。

三、可靠性低。

假如僅僅是精度有限,那麼還是可以通過多發射幾枚魚雷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然而當時的魚雷可靠性低,不僅可能偏航,還可能航向徹底偏轉。在1879年智利和阿根廷兩國的海戰中,曾經發生過發射的魚雷調頭攻擊自己軍艦的囧事。

所以當時的魚雷威力固然大,但是其性能實在太糟糕,日本聯合艦隊甚至由於擔心魚雷發射管內的魚雷被擊中,大多把魚雷發射管內的魚雷先扔掉,所以在整個黃海海戰裡,日艦連一枚魚雷都沒使用過。海戰裡只有吉野在重傷經遠,經遠失去反抗能力的情況下,一度打算靠近使用魚雷將經遠擊沉,不過後來因為經遠開始傾斜,所以沒有付諸實施。


不沉的經遠


本軍事嗷對於黃海海戰研究沒有大家透徹,只能淺顯的分析下其中的緣由,歡迎大家來吐槽[靈光一閃]

首先,我們說黃海海戰基本上奠定了兩個國家在黃海海域的話語權,說實話北洋水師打的慘烈,確實小勝,可從長遠意義上來講,是“大敗”,我們不光損失了7艘左右的主力艦,也喪失了素質高超的水師官兵和經驗豐富的船員,從此也一蹶不振,當然這都是某老佛爺挪用軍款導致的,不然…[酷拽]咱也沒法說,也不敢問啊…小☀️不用魚雷我想有以下三點:

①信心滿滿,想以速射炮解決戰鬥。不得不說當時他們的艦艇都排的上號,除了“西京丸”弱雞點,但是其餘主力都嗷嗷叫,而且戰鬥隊形排成了一字,就是想用船舷側位的速射炮打垮我們,那炮也著實威力不小。

②水師威猛,一度打爛小☀️魚雷室。別看我們都是老傢伙,年久失修,打起仗來不含糊,兇起來誰都怕,儘管總指揮丁汝昌開始就負傷,可是英勇的水師還是各自為戰,30.5釐米巨蛋接連集中敵方艦隊的火炮和魚雷室,他們就是想用也怕炸到自己啊。

③幾近肉搏,魚雷技術不硬不敢用。到後期打的難解難分的時刻,敵我的艦船最短距離達到500米,我們一艘艦艇想用水雷擊沉正面之敵,奈何距離太短,雷還沒浮出水面就竄過去了[捂臉]…竄…過去。你說這時本來就成熟的敵方魚雷,能敢輕易使用嘛,再說我們的定遠艦可是代表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船底依舊堅硬,對方打不穿,到時還跑不了,就真的海底“涼涼”了[淚奔]所以到最後也沒有用啊。

僅是個人觀點,如有不符史實,望批評指正~我是軍事嗷,大獅子的嗷[耶]




韓老摳的李小摳


“致遠藥彈盡,適與倭艦吉野值。管帶鄧世昌……謂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艦,則我軍可以集事,遂鼓快車向吉野衝突。吉野即駛避,而致遠中其魚雷……船眾盡殉。”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


拇指說歷史


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遙遠的1894年,甲午海戰中,中國和日本的所有軍艦都裝配了魚雷發射管,所使用的都是德國進口的"刷次考甫黑頭魚雷"。

可120年前雖然有魚雷,但沒有制導技術——發射後管不了。

  走直線?"黑頭魚雷"的有效射程是400米,超過了這個距離,魚雷的偏航就很嚴重,走不了直線,一定會繞圈,至於是大圈還是小圈,按魚雷的精度和續航能力而定。打不準敵艦不說,發射出去的魚雷,不知什麼時候又回來了,常常是自擺烏龍,給自家軍艦捅個窟窿。

  這就是為什麼7000多噸的鎮定二艦,還要放下15噸的小艇去抵近攻擊。

"致遠"艦為保護旗艦"定遠",遭日本聯合艦隊本隊5艦圍攻。本隊駛過之後,第一遊擊隊又來了。這是由日本最先進的4艘軍艦組成的戰隊,旗艦是排水量4000多噸的"吉野",裝配有34門速射炮的"吉野"。

  "致遠"艦遍體鱗傷,多處進水,艦體向右側大幅度傾斜,左側螺旋槳露出水面打轉。

  "致遠"管帶鄧世昌覺得主炮炮彈差不多都打完了,該到了用一用那4座14英寸魚雷發射管的時候了。

  剛才講過,用魚雷必須抵近攻擊,"致遠"一邊用抽水機抽水,一邊"鼓輪怒駛"衝向"吉野"。

  在老電影《甲午風雲》中,"吉野"向"致遠"射出兩枚魚雷,"致遠"避開了第一枚,卻被第二枚擊中。

  然而,據當代學者考證,日本人並沒有發射魚雷,而是4艘日艦猛烈開火,使得"致遠"魚雷室中彈,引起艙內堆放的魚雷殉爆。

  "致遠"在劇烈的爆炸中沉入海底,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與艦同沉。

  事實證明,那年頭的魚雷技術非常不成熟,魚雷不僅航程短,速度慢(22節,比軍艦隻快了那麼一點點),而且存放還不安全。

  5個多小時的大東溝海戰,沒有一枚魚雷命中移動目標。

   可見,日本人領會了當時魚雷的性能——只能打固定靶,"中堂大人"(李鴻章)的魚雷戰術太超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