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戰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天下大爭,這個時代是古代比較複雜的年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並且在不同時期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方式;群雄逐鹿,千頭萬緒的利益紛爭,但基本上都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因此,戰爭中的作戰風格最能體現出戰國時代的格局特點。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戰國時代,不同時期的軍隊將領,所採取的作戰方式是不同的,風格明顯差異很大,有些戰爭是單純地想開疆拓土,擴大勢力範圍;有些戰爭卻是以毀滅為目的;還有些戰爭,最終的目標是通過兼併戰爭,完成統一大業;這些具有鮮明特點的戰爭,都集中地出現在戰國時代的某一階段,能夠一目瞭然地反映出時代格局的變化。

同時,戰國時代的名將都是層出不窮的,各大國家也都投入了大部分的國家精力,去發展軍事實力,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各個軍事將領的作戰風格是什麼,並且通過他們的這種作戰風格,來透析一下戰國時代格局的變化,看一下戰國時代不同時期的獨特發展特點:

戰國初期,軍隊戰爭以開疆拓土、爭奪人口為目的

首先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各大部隊的作戰目標主要集中在開疆拓土方面,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國家的領土疆域,在獲得土地利益的同時,增加國內的常住人口數量,畢竟在那樣的年代裡,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是要依靠人力來進行推動的,所以人口的數量以及土地的多少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一個國家實力的發展程度,所以戰國前期基本上都是對於土地和人口的爭奪。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在這一時期表現最為明顯的是魏國的吳起和樂羊;吳起,可以說是戰國時代第一個成名的大將,也是戰國曆史上的一個傳奇;吳起的出身並不好,人生前半段的經歷也是非常坎坷的,他因為在原本的國家仕途不得意而進入魏國,獲得了魏文侯的賞識與魏國的李悝一同進行了一場變法。

  • 吳起打造魏武卒,攻城120座,將秦國趕回崤山以西

在那場變法當中,吳起主要的精力投入在了軍事方面,為魏國訓練出了一支魏武卒,這支軍隊,在吳起的帶領之下更是百戰百勝;吳起就是帶領著由他訓練出來的魏武卒為魏國開疆拓土。

在那一歷史時期,吳起一共為魏國打下了一百二十多座城市,可以說是極大的拓寬了魏國的領土疆域面積,我們從戰國時代的領土劃分上來看,當時秦國是位居崤山以西的,我們所熟知的函谷關在那個時段是在魏國的掌控之中的,也就是說,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領土之地絕大部分都已經被魏國所佔據。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除此之外,位居它南方的楚國以及位居東方的齊國,都在這場開疆拓土的戰爭當中深受其害;魏國本身在瓜分晉國的時候所得的領土疆域並不大,但經過了吳起和李悝的變法,魏國的軍事實力陡然上升,而吳起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軍事資源和發展空間,則選擇了吞併其他國家的領土來拉開實力上的差距。

  • 樂羊輔助魏國吞併中山國

樂羊也是魏國的一位大將,可能這個人本身並不是十分出名,但那位讓諸葛亮自比的樂毅卻幾乎是人盡皆知,而樂羊則是樂毅的先祖,此人曾經為魏國打下了中山國,增加了魏國的可支配資源,讓魏國的戰略地位上升了一大等級。

所以,我們綜合上述兩位將軍的戰鬥風格可以看到,他們進行的作戰基本上以侵佔國土為主要的目的,最根本的目標和著力點,在於將其他國家的領土和人口劃歸國有,並且讓其融入本國的發展當中,以提供更多的發展資源來為國家實力的提升作貢獻,這能夠很好地印證戰國初期的時代發展特點。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戰國初期,很多戰爭不存在太大的破壞性

在戰國初期,各大諸侯國才剛剛正式的脫離周朝的控制,甚至在那一時期,還有諸侯國一直沿用周朝遺留下來的封爵名稱,還按照公、侯、伯等的稱呼自居,國家實力以發展為主,以奠定發展的基礎為主要的著力點,所以他們所發動的戰爭,更多的不存在太大的破壞性,只是希望能夠以此來提升發展的空間。

與此同時,戰國初期的時候是各大諸侯國的變法進行階段,一個國家的變法肯定不是單純的內部發展就能夠提供支持的,其需要順暢的內部統治,也需要一個合適的外界環境,同時需要大量的資源進行支撐。所以說擄掠資源是那個時候的戰爭所必須要達到的目的,為的就是給國內的變法提供保障。

戰國中期,戰爭不僅以攻城略地為目標,更具有破壞性

而到了戰國中期,軍事將領的作戰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一時期,他們不在單純的以攻城略地為主要目標,而是在進行具有較大破壞性的軍事鬥爭,通過削弱對手的實力來拉開與本身國家發展的差距,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秦國的名將白起身上。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 白起下手穩、準、狠,擅長殲滅戰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也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人盡皆知的一位名將,他的作戰特點就是穩準狠,最擅長的作戰方式是殲滅戰,講究的是等量圍困一戰聚殲,我們從後世的一些軍事戰爭當中可以看到,所謂背水一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說的是如果一個軍隊在進行比拼的時候失去了所有的退路,那麼就會激發士兵求生的鬥志,在此情況之下就會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一般來講,在進行幾乎同等水平的作戰的時候,軍隊都會有意留出一條求生的通道來方便更多的殲滅敵軍;可白起卻反方向而為之,他喜歡的就是打殲滅戰,通過高質量的防禦壁壘以及出色的戰場控制,在等量圍困且不留後路的情況之下全殲敵軍,不僅是戰則必勝,而且幾乎能夠一戰聚殲,這就造成了大規模的士兵戰死沙場,在軍隊的人數上面就有了削弱。

  • 白起打仗,城池俱毀

同時,白起在著力與打擊軍隊人數的同時,對於城池領土的破壞性也是非常大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場火燒夷陵的戰爭,在那場戰爭當中死亡人數不計其數,城池的破壞性也是異常之大,讓受害的國家很長的一段時間無法緩和過來,國內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遏制。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因此,在白起統兵作戰的時候,主要的打擊點在於削弱軍隊數量以及破壞城池結構,以削弱敵方勢力來拉開鬥爭差距的主要手段,這也能夠與戰國中期的時代特點相吻合,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各大諸侯國已經基本發展成型,國家的變法也幾乎都進入了尾聲,實力有了一個明顯的衡量標準。

戰國中期,各諸侯國實力相對均衡,通過變法、戰爭拉開差距

與此同時,戰國中期的時候又沒有一家獨大的國家,每個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不像戰國前期或者戰國後期那樣,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國家,所以當時每個諸侯國的發展目的就有了兩個著力點,其一在於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國內的發展水平,第二在於拉低敵國發展實力以造成差距。

對於前一點來講是需要政策和經濟方面的支撐的,這一點不單純的是通過軍事戰爭就能夠進行解決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這一點要通過進一步的推行改革變法來實現,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行政發展方針。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而第二點則不是內部的發展可以進行解決的,主要的解決方式只能是通過發動戰爭來造成對對手的破壞,以此種方式遏制他們的發展,我們總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實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當一個國家受到了很嚴重的軍事打擊,他們就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緩和才能夠繼續的進行發展。

所以擁有強大破壞能力的軍事行動能夠很好地阻止對手的發展,這是為了打破戰國中期實力發展均衡局面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從白起不以單純的佔領土地為目的戰爭上面,就可以看到戰國中期的發展形勢了。

戰國後期,秦國發動滅國戰爭是以統一為目的

第三個方面,則是以保護和統一為目的的滅國之戰,到了戰國後期,發動的戰爭就沒有戰國中期那麼具有破壞性,重點在於打擊國家核心實力上,以行政朝堂的瓦解為基本的落腳點,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名將王翦身上。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 王翦在戰爭中,保護城池,保護人口,沒有太大的破壞能力

王翦所發動的戰爭沒有太大的破壞能力,同時,王翦帶領的戰爭也沒有太大的驚喜點,他幾乎都是通過按部就班的方式來一步一步地進行推進,沒有像司馬錯那種輕兵奇襲的驚奇,沒有像白起那種殲滅戰的慘烈,也沒有李牧伏擊戰的靈巧,就是單純的通過戰場形式進行指揮在兩軍交戰的過程當中侵佔領土,同時保護人口、保護城池。

而且在這一時期,也不以單純的擊敗為目,是戰爭與勸降並存的,最重要的是要擊垮領導者的統治心理,就如同在消滅齊國的戰爭中一樣,能夠達到君主舉國而降的局面是最好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王翦統治的戰爭當中,重大的戰場拼殺很少,重大的城池破壞也很少,甚至軍隊的死傷人數也比戰國中期的時候要少了很多,但他往往能夠打擊到一個國家的發展根基,控制住一個國家的領導核心,這其實也是戰國後期的大趨勢的表現。

討論

到了戰國後期,是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它的這種一家獨大與戰國前期魏國的一家獨大,有著根本上的不同,魏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前期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變法給它帶來的好處,而且它的強盛不是具有絕對意義的,只是它率先實行的一種比較先進的政策而已。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當其它的國家依照著它的腳步進行更加徹底和完善的變法的時候,魏國那種階段性的優勢就不能夠再體現出來了,尤其是在魏國幾代無能君主的統領之下,它的國家實力迅速的跌入了下去。

但秦國卻不同,它的變法並不是階段性的,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推進,秦孝公的時候完成了變法的基礎改善,到了秦惠文王的時候又結合了張儀的連橫政策,將變法更進了一步,到了秦宣太后執政的時期,更是更高程度的打壓了貴族的權利,最後到了秦王嬴政那一代的時候,秦國對於山東六國已經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敵人,它已經擁有了以一敵六的國家優勢,這種優勢是很難去彌補的。

所以,在那一時代,秦國的統一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時代發展形勢,王翦作為一個肩負統一使命的軍事將領,眼界自然是與其他的將領不同的,他需要將整個天下當作秦國的土地去看待,也需要將整個天下的臣民當作秦國的子民去看待,所以他統帥的戰爭不能夠具有重大的破壞意義,而是需要在戰爭中對於城池保護姓的戰爭為根本目的;所以戰國後期那種統一局勢的形成是王翦作戰風格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戰國時代作戰風格的形成,戰爭格局的發展是與軍事將領的作戰風格是相輔相成的,在這樣大時代背景裡,實力才是王道,在需要實力積累和發展的年代裡,攻城略地既是主要目標,也是時代風格,時代的考量。

通過戰爭,掠奪其他國家的發展資源,可以為本國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還可以通過謀求變法和統治者的改革來改善經濟層面的發展;在需要破壞平衡發展的年代裡,作戰風格就是以具有重大破壞性的戰爭為主,落腳點在於以戰爭的手段來遏制對手的發展,並且為本國的發展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而拉開兩者的實力差距。

在以統一為目標的時代裡,就以保護和歸降為主,以打擊統治者為主,以從內部瓦解一個國家的統治為主,如此有利於整個天下的統一,有利於單個國家制度的推行。因此,時代的發展與它本身的需求是一致的。

時勢造就人才:白起穩準狠,王翦善智戰,映襯出時代要求不同

所以,我們在分析一個時代的發展進程時,需要結合這個時代的具體表現來進行整體的分析,歷史過程當中,每一種形式的體現和戰爭的出現,都是有它特定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的,無論是王翦的保護也好,還是白起的破壞也好,都有著本身的時代性意義,我們並不能通過戰爭本身而去論證它的利弊。

歷史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著存在的必要,雖然我們有的時候覺得歷史的發展太過於殘忍,覺得像白起那種具有重大破壞性質的戰爭過於的兇殘、過於的不人道,甚至覺得不應該出現在歷史進程當中。

但事實上,這種殘酷是以人為觀察點得出的,我們之所以覺得歷史的發展進程殘酷,是因為這種殘酷往往需要我們人類付出時間、金錢甚至生命去進行承接;但當我們客觀的以時代的眼光去分析和判斷的時候就會發現,任何一種行為和事件的爆發都與時代的發展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也都在推動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戰國策》、《左傳》、《漢書》、《呂氏春秋》、《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