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劉震雲,哪有什麼宏大敘事,有的只是柴米油鹽

《單位》:劉震雲,哪有什麼宏大敘事,有的只是柴米油鹽

《單位》:劉震雲,哪有什麼宏大敘事,有的只是柴米油鹽


劉震雲的書,適合打發時間,隨便翻翻,一上午就過去了,有點類似金庸的武俠小說,讀起來頗有速度,暢快淋漓。從他筆下人物俯拾皆是的口頭語和十足的市井氣,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的流水帳結構,劉震雲寫的東西實在太像網上普普通通的一篇八卦貼。

《單位》寫於八八年,是劉震雲這一系列八卦貼的處女作。講述了在一個人浮於事的國有單位辦公室裡,為了職稱、入黨、分房而勾心鬥角,互相傾軋,最後有人歡喜有人憂。隨後的一篇,讓他聲名鵲起的《一地雞毛》講小市民小林,每天應付雞毛蒜皮,家長裡短的瑣事,從名字看就知道內容更低俗,難登大雅之堂。

這種庸俗的題材實在不像一個有藝術追求的作家寫的,這還不算,他一口氣寫了五篇。如果在《單位》里加上幾則韻事,變得更其香豔一點;或在《官場》、《官人》裡添幾筆肅貪,變得更其跌宕起伏,則劉震雲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反腐小說作家,也就沒後來陸天明什麼事了。可比起韻事、肅貪這類更取悅讀者、更有市場的東西,劉震雲似乎只沉迷於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瑣事。

《單位》:劉震雲,哪有什麼宏大敘事,有的只是柴米油鹽


他對柴米油鹽、生活瑣事、無休止爭吵的描述,簡直到了事無鉅細的程度。《單位》裡通篇不見一處宏旨,沒有迎接四個現代化,沒有紅旗標兵。題目是單位,開首卻沒有對規模效益作半點鋪陳,單刀直入講起單位給每個科室發了一筐梨,老何與小林抬回來,眾人分梨的景象。“大家開始找盛梨的傢伙。有翻抽屜找網兜的,有找破紙袋的,有佔字紙簍的,女小彭乾脆佔住了盛梨的的草筐,說到家還可以盛蜂窩煤。”

提到單位分房,也是貫穿全文的一個主題。人們彷彿得了一種怪病,逮著什麼都要羨慕嫉妒恨。有人升了官:他走狗屎運。有人分了房,我比他能幹,為什麼不是我?單位裡的每個人,無論職位貴賤,都共享著同一個價值觀,那就是逐利的價值觀。劉震雲沒有點明人性是唯利是圖的這個殘酷事實,但他放大了人性的陰暗面。他筆桿下的人物分明都是見利忘義的。

為了利益,一個辦公室面對面的同儕可以撕破臉皮;同樣是為了利益,剛才的兩個人又可以和好如初。對利益的追求成為劉震雲筆下人物的奮鬥目標,是他們眼裡唯一看得見的東西,其他諸如友情、責任、善良皆是不見蹤影。單位具有改造人的功能。它像一把刻刀,隨著時間的流逝,把小林鑿刻成了老張老孫老何們的模樣。

《單位》:劉震雲,哪有什麼宏大敘事,有的只是柴米油鹽


劉震雲構建了一個總體上說是悲觀的現實世界。從他的視角看過去,除了女小彭,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團糟,有著亟待他們著手解決而又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的問題,為生計忙碌而奔波著。要擺脫目下困境,就要學會附和,習慣低頭。只有現在低頭,才能在今後抬頭。

在這個遊戲裡玩,就要遵循遊戲規則。小林終於頓悟到,“世界說起來很大,中國人說起來很多,但每個人迫切要處理和對付的其實就是身邊周圍那麼幾個人,互相琢磨的也就是那麼幾個人。”劉震雲化為一個局外人,不動聲色的在角落裡觀察著人們的紛爭與病態。他的記錄不偏不倚,不帶感情色彩,很難從文中見到他的情緒。

《單位》:劉震雲,哪有什麼宏大敘事,有的只是柴米油鹽


對於這群鷸蚌相爭,他是樂見其成,還是痛心疾首,無從而知。他沒有樹立起一個類似道德標杆的東西,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答案,這個答案需讀者自己得出。沉迷於記錄下裡巴人及其生活瑣事的似乎不應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作家之所為。可就是這個發八卦貼寫流水帳的人,卻在不久後,花費八年,寫就兩百萬字一部小說:故鄉面和花朵。他分明也找到了他為之奮鬥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