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摘 要


在研學旅行中,由於教學環境較平時更為複雜,學生身心注意力更易分散,因此教學難度較大。如何更好地開展研學旅行,促進學生有意義地學習,需要策略先行。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身體作用於環境塑造出來的,它闡明瞭學習中身體與環境的重要性,而研學旅行正是具身認知理論忠實的“實踐者”。文章基於具身認知理論對研學旅行中學生身體參與及研學環境兩大因素進行探究,提出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的研學旅行新策略,並進行實證探索,試圖通過提高學生身心參與度、充分利用研學環境,來促進研學旅行更加順利而有意義地開展。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一、具身認知理論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末,具身認知理論作為標準認知科學的對立面而出現,它強調認知來源於身體進行感知運動的各種體驗,而這些感知運動能力內含在一個更廣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境。也就是說身體和周圍環境在交互作用的體驗中產生了認知。為了更清晰地瞭解具身認知,人們往往將其與相熟悉的標準認知進行比較,二者的簡要對比如表1所示。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具身認知最核心的兩個要素是:身體(包含大腦)、環境。其中心觀點是:認知、思維、記憶、學習、情感和態度等是身體作用於環境的活動塑造出來的。這樣的認知理論對於學習方式的選擇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相對於標準認知中我們傳統的頸部以上(腦)的學習,具身認知理論更加倡導體感與環境的互動。所以這樣的學習方式要求把學生從教室中解放出來,由腦部活動轉變為身體體驗,由大腦的表徵轉變為一定環境下感知運動在腦部的直接反應。這樣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更加有參與感,學習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研學旅行關鍵要素分析

研學旅行是指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下,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與傳統教育活動相比,有兩大要素髮生了重大改變,一是學習途徑由信息輸入大腦加工後輸出轉變為研究性學習與旅行性體驗,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運動感知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身體的感知器官可分為四大模塊,分別是認知器官(大腦)、發聲器官、感覺器官和肢體器官,其在學習中的參與方式如圖1所示。也就是說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身體得到極大的解放,眼睛不再只專注於書本,耳朵裡除了教師的講解也會有其他聲音,肢體也必須參與到學習中,甚至學生的嗅覺味覺也會參與其中,總之身體將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投入到學習任務中。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除了學習途徑的變化,另一個變化就是教育場所由教室靜態環境轉變為校外動態環境。這樣的環境更為豐富繁雜,為了更好地將這樣複雜的環境服務於學習活動,以下對研學旅行環境做出分類,以便進行梳理和適時利用,其分類如圖2所示。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由圖2可以看出,研學旅行環境分別依據獲取信息的方式及感知程度的區別分為五類。除了直接或替代獲取學習信息方式的研學旅行環境,增強的研學旅行環境特指在特定主題下的研學中弱化干擾環境,選擇與該研學主題直接相關的環境。而又由於學生在童橙研學中環境感知程度的不同,研學環境具有顯性與隱性之分。

綜上所述,研學中學生的身心得到極大解放,而學習環境也變得錯綜複雜,那麼如何避免學生身心受到干擾,使環境更好地服務於研學,促進學習更好地展開成了重中之重。

三、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

瞭解認知過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學習過程,併為設計學習方案帶來啟示。而具身認知中強調的身體、環境與研學旅行中的兩大關鍵要素非常契合。具身學習視角下的研學旅行有其特定的開發思路和原則,在實踐中以具身學習理論為指導推進研學旅行,能讓體驗性學習實現“深度”迴歸。因此,具身認知理論為研學旅行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推動作用。本文基於具身認知理論提出:研學策略應該從身體與環境兩方面出發,在研學進程中以身體為主體、以環境為依託,二者通過交互作用共同推動研學旅行開展(見圖3)。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1. 基於具身認知的研學旅行身體策略

(1)強化學生身體參與研學旅行的意識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身體的參與在研學旅行中的重要性,培養他們自主驅使身體參與研學旅行的意識。美國學者西恩·貝克洛說:“手勢不僅僅是用來交流信息的,也能幫助解放大腦。用指尖表示信息(比如,在你的演示中始終要出現三個要點)意味著你的頭腦可以少記憶一些信息。”要讓學生明白身體可以作為幫助主體思考的工具,讓學生學會利用自己的身體來輔助大腦。這種意識的強化並不是在研學中短時間內就能形成的,所以需要教師在研學準備前期就開始進行引導和鼓勵,使學生們明白身體的感官制約著認知的生成,同時身體的物理體驗也會推動學習的深化,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2)提供身體參與的“支架”

在研學旅行中想要促進學生身體的參與,必須提供相應的合理“支架”。必要的感性材料就是“支架”的一種,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合理的、多樣化的感性材料對於學生掌握概念至關重要。當然,這些感性材料必須與研學旅行主題相契合,呈現方式不能過於刻意。

除了實物“支架”,研學方式也可作為一種軟“支架”呈現出來,比如以某一主題為研學背景,進行遊戲式、比賽式的研學體驗活動,這樣的研學可使學生的身體參與度大大提高。

(3)注重身體參與的各個環節

首先,學生在研學旅行中身體參與體驗學習需要教師提供正確示範,在童橙研學過程中教師要示範一些行之有效的身體參與標準。同時教師在進行示範時,要注意速度必須適中,示範必須準確,突出示範動作,整體示範與分解示範相結合,總之要注意適度原則。其次,學生在身體感知體驗學習中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正確的,因此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活動給予反饋,儘量形成“反饋—練習”模式,在正確的體感學習中加強練習。最後,要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

2. 研學旅行的環境策略

所謂具身學習環境,是指在具身認知理論之身心交融、主客一體觀念下建立起的一種心智嵌入大腦、大腦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境的多重嵌套型學習環境。在具身認知中,環境作為其另一個子系統同樣擁有重要地位。因此研學環境的選擇與構建對學習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研學環境分類眾多,在研學中需要有不同的側重,筆者認為要想研學順利開展,應多關注增強性、替代性及隱性環境。

(1)多創設增強性研學環境

多創設增強性研學環境是指突出強調與研學主題相關的環境,弱化無關環境。童橙研學環境比傳統的教室環境要複雜得多,這種增強性的研學環境,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有利於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想要多創設增強性研學環境,就要抓住研學旅行的主線索,在研學環境的選擇與構建中突出這條主線索,儘可能地避免無關環境的干擾。

(2)以替代性研學環境作為必要補充

替代性研學環境是指當我們面對一些無法直接顯現或者不易進行研學的環境時,採用模型或模擬替代環境來表達所需的研學環境。例如針對有些特定環境或者隨著時間推移進行演化的場景,我們可以藉助VR虛擬現實或3D紀錄片等形式進行環境復原及演示,而有些特大型或者微小型環境無法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研學旅行,這時候濃縮型的展覽館、博物館等就成了完美的替代性研學環境。替代性研學環境既可解決環境空缺的難題,又可更加順利地推動童橙研學有序開展。因此要以替代性研學環境作為必要補充。

(3)引導學生關注隱性研學環境

隱性研學旅行環境是一種不在教學目標之列,通過教師引導或者學生自發思考發現一些現象或問題的研學旅行環境。這種環境下所產生的思考被稱為生成性問題。生成性問題探究往往可以提高學生的洞察力,促進其思維發展,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同時對於研學來說,也使研學成果更加豐碩,推動研學師生共同進步。隱性環境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其未知性。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發言,形成學生自發提問的研學氛圍。

四、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的實踐探索

依據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策略,筆者以30名高一學生為對象作為實驗組,於2019年7月份在遼寧省大連市金石灘的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等地以“地質科考研學旅行”為主題進行了實踐探索,部分實踐片段節選如表2所示。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為了檢測該策略下此次研學的效果,筆者選取性別、智力、學習程度等各方面條件相當的30名高一學生作為對照組,進行常規研學活動(即不過多考慮學生身體參與、不注重環境建設、由旅行社對接的研學活動),學習同樣的知識。在兩組研學活動結束後,筆者從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對此次研學的興趣、成績、遺忘程度四方面進行問卷和檢測數據統計,統計結果如圖4、圖5、表3和圖6所示。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研學旅行策略研究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從圖4看,實驗組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高於對照組,表明實驗組學習效果更好;從圖5中可以看出兩組均對進行的研學旅行非常感興趣,但在“對你很有用”、“課後仍會繼續思考課上內容”兩項中,實驗組明顯高出對照組,表明實驗組學生並非只是對常規研學的一時感興趣,而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學到了有用知識並進行深入思考;從表3來看,隨堂測試中實驗組比對照組平均分高出6.7分,標準差表明實驗組成績離散度小於對照組,在成績分層中,實驗組成績位於70分以上的有22人,約佔總人數的73.33%,對照組成績位於70分以上的有11人,約佔總人數的38.67%,表明實驗組總體成績優於對照組;從圖6可明顯看出實驗組遺忘程度低於對照組,表明實驗組對在研學中學習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該組研學效果更好。綜上,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地理研學旅行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調動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學習遺忘程度,達成相對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小結

基於具身認知的研學旅行策略為研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方向,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夠有效避免常規研學中“只遊不學”的弊端,提高學生在童橙研學中的身體參與度和學習體驗感,同時注重研學環境的構建,避免其他環境的干擾,使學生在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中進行有意義地學習,形成相關知識的深刻認知。但是基於具身認知的研學策略,無論哪種策略,都離不開具體學生和具體研學主題的土壤。因此,在研學中,我們還是要根據實際的問題去應用不同的環境策略與身體策略,可以是單項應用,也可是綜合優化組合。總而言之,我們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儘可能將具身認知理論的成果在研學旅行中發揮最大化作用。


商務合作—微博:@李可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