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員工很多都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幹工作,沒有脣亡齒寒意識?

丐做非丐


因為員工在公司只是個打工的,沒股份,拿到的是死工資。企業垮了,他換個地方一樣幹。工廠流水線工人會把廠子看得多重嗎?這東西是相互的,工資緊巴巴的,他自然天天想的是怎麼樣才能換個高收入的行業或者企業。只有收入到了一定層次了,在企業有一定位置了,才可以談利益共同。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如果員工都不為自己的利益去工作,都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這個企業就離黃不遠了。因為只有滿足自身利益才是工作的動力,為啥不好好幹活兒的都是那些領導子弟和他爹有錢能養起他的人呢,因為他們不用考慮自己的利益,幹不幹無所謂,這些人要只是偷點小懶兒,開點小差兒也就罷了,他們要是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就更可怕,他們這些齒就會想方設法在企業這個唇沒亡之前把企業盜空,那對企業的破壞將是致命的。所以把員工招來千萬別去灌輸什麼唇亡齒寒主人翁意識的大道理,一點用沒有不說,懂了壞處更大,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就是最好的員工,保證唇亡不讓齒寒就是最好的老闆。


午夜陽光3226


每個人考慮問題都會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包括老闆、經理。

如果個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或者個人和公司有感情,每個人都會為公司著想。

我們在譴責有的職工只考慮自己利益的時候,看看我們公司在利益面前怎麼幹的。有的公司掙大錢的時候,老闆換車換老婆,領導發獎金,出國旅遊,辦慶功宴。沒職工的一點好處,因為職工要麼計件工資,要麼按天算錢,他們已經拿到了勞動報酬。當效益不好時就要降工資,理由是公司不掙錢拿什麼發工資?但職工拿的是勞動報酬,不是獎金,效益好時把職工撇在一邊,效益不好時要把職工綁在一起了。

職工也是能感受到好壞的,你們分獎金的時候已經寒了職工的心,他們只是在做一分工作掙錢,不會自我多情拿自己當公司的主人了。人是相互的,公司怎麼待職工,職工就怎麼待公司。


倔強的小蟲


作為普通員工,收入不高,只考慮每月準時發工資,最好是能多發工資,工資也只能用於家庭日常生活開銷。每年不會有多少積蓄的!一旦企業遇到經營困難,發不出工資或者少發工資,必然直接影響員工的家庭生活。員工肯定考慮的是保證自己的利益,不會去想企業還能夠存活的問題,東家不做去西家,這是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很多員工甚至不會同情企業停產或倒閉,只要自己該得的到手就行。

只有企業的老闆、股東或者少數高管才會把自己的前途與企業的生死存亡綁定在一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唇亡齒寒的切身感受!前提是有著共同的深層次的利益綁定。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何況是用自己的工作時間換工資的普通員工,員工只會把企業當成掙工資的很多選擇之一,不會把企業當成自己事業的平臺,自談不會同呼吸共命運。

基礎不同、思考不同、格局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楊君波2018


1. 這樣的員工大多數是基層員工,他們一般就是想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了。站在公司角度工作的一般是公司高管或老闆,因為公司發展好了,對他們的益處更大更多。

2. 員工工作不是為了公司工作,而是為了自己工作,為自己的簡歷工作。公司的壽命有限,一般來說,一個人基本上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輩子(鐵飯碗除外)。那麼,員工站在個人利益上工作就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生活壓力那麼大。

3. 公司思考問題也不可能站在員工的角度上的,而是站在公司層面上,思考怎麼做對公司最好。比如,現在受疫情影響,有些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公司經營不周,那麼公司就會開始節流,降薪或者裁員。

因此,我們要學會為自己的簡歷工作。就算你為公司考慮,公司該裁員還是會裁員的,不會說為員工考慮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歡迎關注 ,這裡有職場乾貨和故事,等你哦!


筱筱職場說


從股份制企業說起

為什麼有的企業,把股份分配給員工或團隊,使企業越辦越紅火呢?這是企業家明白:企業的利潤來自員工的剩餘價值,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只有讓部分利益給員工,即你佔有企業的股份,企業的興衰與你休慼相關,企業興,你能分杯羹,這樣就有了“唇亡齒寒”之感,讓你與企業共命運。

有人說,這是企業家的“大公無私”,錯!準確的說,是他有清醒的頭腦,知道:員工是站在個人利益即工資多少而來上班的,至於企業興衰就不關心了,因為你賺多歉少於我無關!我關心的是工資、獎金、福利。

畢竟,讓員工持有股份的企業少,所以,我們聽到的多是:只講個人利益,為自己家庭過好日子而工作,對企業興衰不那麼關心,沒“唇亡齒寒”之感。

打個比方:企業如花,員工如蜂或蝶。哪裡花好,蜂蝶往哪兒飛。因為某朵花開得再紅、其結的果實再美,與蜂蝶沒直接關係。





雄哥14505


為什麼企業員工很多都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幹工作,沒有唇亡齒寒意識?這個問題很經典,也是企業經營中要遇到“硬骨頭”。我總結了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人性角度考慮,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我們沒辦法要求所有的人都自帶無私奉獻的精神。

第二,由於每個人的家庭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等方面存在不同,對一個事物的認識、處理、表現會有差異,這是規律,我們無法要求每位員工都有大格局,不現實。

第三,從現代公司管理角度出發,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分工和本職工作。做好他本職工作,他就是合格的、稱職的,不能對“唇亡齒寒”進行氾濫化、模糊化要求。

針對上面原因,那我們是不是毫無辦法?那肯定不是。我們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要做好績效考核推行工作。將員工個人利益與公司戰略目標、經營成果、工作好壞掛鉤,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激發員工潛能與動力。

第二,要做好公司培訓工作。提高員工的履職能力與辦事效率,進而提高公司競爭力,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第三,要做好企業文化沉澱作用。用企業文化感召員工,讓員工自發奉獻。自發,永遠比強制來的更有力量,更持久。

第四,企業要合理考慮員工的利益。老闆(公司)在做決策時,既要考慮到公司利益,也要考慮員工利益,不能一味地要求員工多付出,多奉獻,也要合理關懷員工,做到一種和諧的平衡。


小眼大觀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問題:待遇留人,事業留心,文化留魂。

企業往往會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但往往個人的心理角度會更好的詮釋,個人利益導致積極性高低的原因。

待遇留人,顧名思義就是企業給員工的薪酬福利。從個人的角度出發,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能夠很好的解釋個人的心理,一個員工去一家企業上班,首先要滿足的是吃好喝好住好等溫飽問題,這一點倒不是說無限制的給與高薪,每個人做什麼工作,在什麼什麼水平,應該拿什麼樣的薪水,基本市場都有大概的參考基準,薪酬裡一般稱呼多少分位,代表著這個崗位,相應的員工在市場上的競爭性,以及企業面對這個競爭性採取的薪酬策略。只要給的合理,員工一般不會在這上面有多少不滿。當然會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響,比如內部平衡,比如外部競爭。

內部平衡很好理解,不患寡患不均是常識,所以薪酬背靠背就成了企業常見的做法。外部競爭一般是偶發的現象,往往來自於競爭對手有目的的人才戰,這種情況下單純的用待遇增加來應對就是下策,如果你的對手是BAT,TMD,華為小米這類不差錢的巨頭,對方巴不得你這麼做,所以,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層面,事業留心。

事業留心,是指一個員工在一家企業的發展通道是否透明、通暢,能夠走到哪裡,相應的機制建設是否健全,能否讓員工心服口服。這涉及到職級、晉升、發展、激勵、評價等一系列的體系工作。如果一個員工在某家企業能夠看得很清楚,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到什麼level,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必須做什麼樣的努力,上級會給與什麼樣的機會,公司會給與什麼樣的培養,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待在公司,併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因為從人的天性來說,選擇去面對已知的清晰遠比去面對未知的模糊更容易。當然,如果這個過程企業能夠組織的更加公開,透明,公平,那麼無疑會對員工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並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如果企業再輔助以分享式的激勵模式,比如長期激勵,分紅,比如阿米巴等,基本上可以實現題主問的:企業與員工綁定為利益共同體的目標。

很多企業花了大力氣在薪酬和激勵設計上,結果應用起來發現錢也沒少花,員工還是沒有多少歸屬感,積極性也都是短期的、一時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將前置的發展體系、評價體系設計好或者運作好。

當然,企業與員工成為利益共同體還不是最終極的目標,最終極的目標是讓企業成為員工的第二個家,讓企業的事業成為員工的事業,這就是更進一步的層次,文化留魂的內容了


人力雜談


企業員工做工作站在個人角度,這與個人、家庭是私有制社會的產物很有根源,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從私有制社會發展起來的,只是在社會發展以後才出現了以首領,封建帝王為主體的所畏公共體。但是以個人家庭為私體的私況私慾千萬年來,一直影響著人類的公體事業。古時就流行"人不為己,天殊地滅"。另外,生意總是以利為本。所以,必須明白無論是事業,或者經商企業,或者辦工廠,大部分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把盈利為目的行為分散化或以家庭乃至個人為單位,自然而然就突顯私字了。國辦的不說,只要是民辦的,就無處不存私。既便存在公共成份,那也只是對合股人員而言,他們合股即為公,公對於每個單股人,那就是公對私和私對公的關係了。因而在企裡,員工也好,股東也罷幹工作多以個人利益為重要,以適合或滿足個人利益為先決條件去幹工作。包括員工出力付錢待遇,都無不突顯個人利益。在競爭時,自己利益越大,競行單位利益越小,他們越能立於不敗之地。不存在唇亡齒寒的結果。所以,他們無須唇的邦撐。沒有唇亡齒寒的意識,便很自然了。當然,一個企業對於同行的別的企業,好象是公對公的成份,但更主要的是蘊藏著佔比更重的私的成份和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