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中國有句老生常談的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用在這裡是再合適不過了。

就像是枝裕和小說《步履不停》及同名電影中所表達的情懷——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1、 四十歲的主人公橫山良多帶著新婚妻子由香裡以及十歲的孩子淳史回老家,久違的橫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純平的忌日才會團聚。

時值夏末,紫薇花開,蝴蝶紛飛。

那一天,就像主人公良多自己所說的,並沒有發生什麼決定性事件,只是隱隱約約感覺很多事情在水面下悄悄醞釀。

沒有長情的告白,只有日常的瑣碎。就在這生活的瑣碎之中,橫山一家人度過了這最後一次團聚。

四十歲失業的主人公,第一次結婚就娶了二婚的妻子,妻子帶著一個10歲大的男孩。

不如意的工作經歷、在父母看來不算理想的婚姻以及潛藏於主人公內心關於童年不受重視的回憶,讓他對這個家望而卻步,但又不得不回。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主人公回到了家,世俗的觀念始終讓他和這個家無法劃清界限。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2、 就像主人公良多所認為的,父親視工作為人生的一切,甚至認為不這麼想的男人是沒有價值的。

所以,當良多想要去跟父親說“人生不是隻有在事業上追逐成功而已”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因為父親會告訴他,在事業上不成功的男人只是一隻嘴硬亂吠的喪家犬。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刻骨銘心地傷害,像燒紅了的烙鐵一樣深深地烙在良多的心裡,並伴隨他的成長,日益發酵,時常想起,痛苦不堪,難以面對。

人到中年的良多,經歷了工作的失意,明白在社會上生存的殘酷,也能明白父親那種視工作如命的觀念。

但這並不能作為忽視子女的藉口。很顯然,父親並沒有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完美的平衡,才產生了在良多看來傲慢的性格,讓良多無法對父親敞開心扉,互相理解。

傲慢的性格往往伴隨著偏見,父親更看不懂良多的所作所為,他只關注良多的哥哥純平。因為哥哥純平按照父母的期望在成長——學業優秀,又能子承父業。

父親這種偏見,也體現在當良多和哥哥純平站在一起的時候,父親的目光往往越過良多看向純平,忽視良多的存在。

借用簡·奧斯汀的話來說就是:“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愛別人”。

父親並沒有認識到這種偏見給良多帶來的影響,或許是時代的鴻溝,讓父子兩代無法跨越,和解。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3、 這種不平衡也體現在母親身上。

當良多回到老家,發現只有死去的哥哥純平的房間保持原狀,而活著的他的房間卻成了置物間,他有一種將這種不平衡說出來的衝動,但始終未開口。

都說兒子是母親上輩子的情人,可良多並沒有感受到這種重視。牽扯到哥哥,很多的公理在他這個弟弟身上通通不成立。

當哥哥因下水救人死去,哥哥的形象便更加崇高,甚至變得無可取代,讓他這個做弟弟的來不及證明自己。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哥哥的死給母親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幾近絕望。

她恨那個被哥哥救起來的少年,每年都要求這個少年來家裡祭拜,她要讓這個少年永遠記住他的救命恩人,要讓那個孩子揹著負罪感和痛苦生活下去。

儘管內心深處她明白不是這個少年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但她因愛生恨。哥哥的意外死亡讓母親的道德觀念變得十分扭曲。

良平終於明白為什麼那個少年來到家裡緊張兮兮、汗流不止,臨走時露出卑微的笑容,原來不是因為內疚,而是因為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這一天都要前來祭拜的煎熬。

當母親喊道“明年也要來露個臉哦”的時候,少年匆匆離去。

哥哥的死,讓母親的一部分也死掉了。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4、 從某種程度上說,哥哥是良多的陰影。

哥哥純平唸書和體育都很強,深受父母、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包括音樂、漫畫、小說,所有有趣的事情都是哥哥教給他的。

當人們提起良多,就說他是“那個橫山的弟弟啊”。

父母和老師用世俗的觀念建立了一個標尺,他們用這個標尺衡量每一個人,不合心意的人就剔除、貶損。

甚至是姐姐,只比她大兩歲,也站到了家長的那一邊來審視、教育良多。

父母的漠視、手足之間的小聰明、包括老師們的評價,都深深地傷害著良多。

良多當年下意識的選擇哥哥所不擅長的領域,最終選擇了美術,至於是不是興趣使然不得而知,總之,他十八歲考上美術大學就離開了家。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5、 隨著時光的流逝,父母慢慢變老,他回憶起手足之間的種種溫馨時刻以及至今為止自己也確實沒有獲得那麼完美的人生,他也就慢慢理解了這種不完美的親情。

他想起母親時常關心自己的牙齒,喜歡打電話和自己嘮叨個不停;他想起那麼傲慢的父親用近乎懇求的語氣希望他能夠偶爾給母親打個電話,常回家看看,也能看看自己。

他明白了那深深埋在父母心裡那默默的愛,也明白了自己的任性。

就像作者在開篇所說的,“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時候,我的人生已經往後翻了好幾頁,再也無法回頭挽救些什麼”。

時間是個無情的東西,它總是奔流不息,讓人無法抓住,讓人感傷、懊悔。

“‘當初若是這麼做的話’或是‘如果換成現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類的感傷,至今仍會不時地襲上我的心頭,感傷伴隨著時間沉澱、混濁,最終甚至遮蔽了時間的流動。在這段不斷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說我還得到過一點什麼,應該就是: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麼一種近似於認命的教訓吧”。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認同父母的種種,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天性之愛並未隨著時間而褪色。

我們可以不認同,但可以理解,每一種性格形成背後都有自己的道理。

時間也是個有情的東西,就像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所說的,““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會你 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你不必害怕的”。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所以,當父親去世後,良多想起了小時候父親用沒刮乾淨鬍子的下巴蹭他的臉的時候,他想起了那個觸感,一個人在棺材旁邊哭個不停。

當母親去世後,他在她的墓碑上澆水去暑,想著母親的種種,可能會哭,也可能會笑吧。

良多會想起母親喜愛的歌曲《藍色燈光的橫濱》的歌詞:“步履不停,像小船一樣。我搖盪著,搖盪著,在你的懷抱”。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