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軍原創:打造優美人居環境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東營在行動·人居篇

作者 薄文軍

以水為脈、以綠為衣、以溼地為特色,構建組團式生態型城市格局。有序開展中心城溼地修復提升,形成不低於70%的藍綠空間體系,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溼地在城中、城在溼地中”的溼地文明之城。這是東營人的奮鬥目標,是東營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底線。

溼地與城市的交融

實施生態優先基礎上的集約發展,通過縱橫交錯的河湖水系,串聯城市公園綠地和城郊農林沼澤溼地,形成以溼地為核心的中心城“藍綠空間”,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東營市劃定東城主中心、西城副中心、墾利次中心和各衛星城鎮開發邊界,實現組團發展、生態問隔、快速連接。控制好中心城南北兩大生態空間。南部生態空間以森林溼地公園和廣利河中下游溼地為主體,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適度發展文旅休閒產業,打造市民近郊遊的聚集地;北部生態空間以白鷺溼地和金湖銀河、辛安水庫溼地為主體,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態風貌,適度發展體驗式溼地產業,建設美麗鄉村。

按照市政府印發的《東營市建設溼地城市方案》,突出“兩帶、三河、五片、多點”中心城溼地結構。“兩帶”,即東八路和榮烏高速公路溼地風光帶,重點是營造連片溼地景觀,連通旅遊線路,展示溼地城市風貌。“三河”,即廣利河、溢洪河、東營河,在實施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局部恢復自然駁岸、擴大水面,打造可遊可賞的河道溼地。

“五片”,包括白鷺溼地片區、機場溼地片區、耿井溼地片區、城東溼地片區、城南溼地片區,以生態保育為主,適當提升利用。其中,白鷺溼地片區,以省級溼地公園建設為帶動,修復碎片化溼地,融村莊、溼地、農田為一體,打造田園溼地景觀;機場溼地片區,在德州路、東八路、溢洪河沿線,修復水面,涵養蒲草、蘆草等溼地植物,形成“蘆花飛雪、翔鳥雲集”的迎賓溼地景觀;耿井溼地片區,將現狀耿井水庫廢棄沉沙池與周邊河渠連通,沿南一路南側局部挖低蓄水,利用填挖土方種植背景林,形成適應洪澇變化的水上森林溼地景觀;城東溼地片區,以廣南水庫、廣北水庫水源地保護和生態漁業養殖為主,恢復候鳥覓食地,形成“百鳥翔鳴”景觀;城南溼地片區,利用現狀大水面和提油機,打造石油溼地景觀。在“五片”的基礎上,重點規劃控制好高鐵站、金湖銀河、辛安水庫區域。

“多點”即城市溼地公園,對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碧仙湖公園、東營公園、雙龍潭公園、新區中心公園等,按照溼地公園模式打造成為城市形象、生態魅力的集中展示窗口。

讓城區水系活起來

堅持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無內澇城市,實現河流水系溼地循環相連。

按照“上分、中疏、下排、分散蓄滯”的總體思路,由六幹排、溢洪河、廣蒲河、西六路水系、東八路水系五條河道形成環城水系,沿河擴展洪泛溼地,分流城區外圍洪水;由五幹排、五六幹合排、東營河、廣利河、老廣蒲溝五條河道組成骨幹排澇河道,結合滯澇溼地,調蓄並快速排出城區澇水。加強海綿城市和溼地小區建設,中小雨走管網,大雨走排水溝,在處理好初雨汙染的前提下,超量雨水通過雨水管道或植草溝就近入河。

按照“骨幹河道常流水、次級水網勤換水”的總體思路,構建由12條骨幹水系和13條次級水系組成的補水循環體系,提升水系溼地品質。由廣利河和雙河干渠分別向西城和東城骨幹河道補水,同時引導城郊7個汙水處理廠的尾水溼地和城內14個人工溼地的達標中水就近補水,進一步增強水體流動性。

東營市大力實施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將栽植鄉土樹種、建設海綿型綠地列入園林規劃導則。合理配置城市綠化物種,大量種植耐旱、節水、涵養水源的植物,積極發展和推廣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廣泛推廣使用噴灌、微噴、滴灌技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節水灌溉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可節水40%。積極開展牆體、屋面和停車場立體空間綠化,飄逸的藤蔓植物和繽紛的花卉,形成了彩色的長廊,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綠化空間。

專門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職責分工。先後編制實施《東營市中心城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東營市中心城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資金80億元,爭取海綿城市專項資金975萬元。截至2018年底,全市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任務33.88平方公里,佔建成區面積22.17%。

編制《中心城綠道網規劃》《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連續三年將綠道建設列入民生實事,以建設市民身邊綠道網為目標,重點建設社區級綠道,滿足市民一出家門步入綠道的目標,累計建設綠道483.68千米。配套自行車系統的合理分佈,騎行成為東營市民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大力實施水氣土汙染治理專項行動,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05天。推行河道治理河長制,開展地表水生態修復,Ⅳ類以上水體比率達到75%,城市熱島效應強度0.44度,城區水體岸線自然化率87.35%。開展生物物種資源普查,編制完成《東營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綜合植物指數0.64,本地木本植物指數0.91。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吸引著眾多的鳥類來這裡安家落戶。綠樹濃蔭、鳥語花香成為東營人與自然共生共融的最好詮釋。

精細化管理見成效

東營市持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大力開展市容環境整治,規範經營攤點,提升戶外廣告,優化城區公廁佈局。城市道路、照明等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道路完好率98.33%。

不斷提升完善自來水制水工藝,強化水質管理,管網水檢驗項目合格率100%。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著力打造“最乾淨的城市”,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率已達96.5%。學習中衛經驗,全面推行“以克論淨”,目前中心城區精細化管理區域內道路塵土量基本控制在2g/㎡以內,道路保潔質量明顯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建築垃圾和餐廚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及回收利用試點工作全面展開。

大力實施汙水管網建設,全市新建汙水管網69.9公里,實施雨汙分流改造84.2公里,中心城存在雨汙混流情況的1110個小區、單位全部完成雨汙分流改造,汙水處理率97.37%。在汙水處理廠下游建設人工溼地,進一步改善水質,優質的尾水全部用於城區河道的生態補水,再生水回用率達到35.03%。近三年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比例達到90.37%,節能建築比例達到68.91%,住宅供熱計量收費比例42.5%。城市設施配套完善,城市管理漸入佳境。

滔滔黃河不捨晝夜,生態東營儀態萬方。隨著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科學發展,一座水綠共融、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生態新城,正從美麗的黃河尾閭、渤海之濱闊步走進人們的視野。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地域文化書《穿越黃河口》《黃河口旅遊文化》《東營進士全傳》《黃河口抗日戰爭史》等,主持《墾區——山東戰略區的穩固後方》《滄海桑田黃河口》《印象墾利》《墾利文化通覽》《東營旅遊》等圖書及多個大型展覽館展陳內容撰稿工作。參與編寫《東營市志(1996-2013)》《東營圖志》《山東區域文化通覽·東營卷》《黃河口特色旅遊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