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山西對中原王朝有多重要?

獨行客地圖帝


大家都知道,晉是山西省的簡稱。山西省之所以簡稱晉,很簡單啊,春秋時強大的晉國,就在山西立國。在古人看來,山西是個非常特殊的地理存在。

山西的北部是陰山,陰山以北是蒙古高原。山西以西是黃河(由北向南),黃河以西是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山西以東是太行山,太行山以東是廣闊的華北平原。山西以南是中條山、王屋山、黃河(由西向東),黃河以南就是河南。

山西是個高原省份,最北邊有南、北走向的管涔山、洪濤山。二山與恆山之間有地勢較低的大同盆地,桑乾河穿大同盆地而過。管涔山以南是南、北走向的呂梁山(西有蘆芽山,東有云中山)。雲中山與五臺山、系舟山之間,是忻州盆地。呂梁山與太嶽山之間,是山西省面積最大的太原盆地。汾河貫穿太原盆地,以及南邊的臨汾盆地南北,在河津匯入黃河。另外,山西東南部還有一個不是特別“顯眼”的盆地——長治盆地,夾在巍巍太行之中。

這樣的地理條件,不要說現在依然非常重要,在冷兵器時代的古代,山西的地形,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曾這樣評價山西:“山西形勢最稱堅固。晉東有太行屏障,晉西有黃河為襟帶,晉北有陰山、大漠,晉南有王屋山、黃河為天險。四面皆門戶也。”

在宋朝以前,大型王朝的國都要麼在陝西的西安,要麼在河南的洛陽、開封。而在宋朝之後,國都多在北京,而經濟重心早就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也就是說,不論是西安、洛陽、開封,還是北京,距離山西都非常的近。三國時曹魏和西晉定都於洛陽,在山西設立的幷州,就是洛陽門戶,半點問題也是不能出的。幷州以北是“諸胡”,五胡十六國時滅掉西晉的前趙(漢趙)就發家于山西,定都於離石(今呂梁市離石區)。

到了唐朝,更用不說了,直接發家於太原。在唐朝,太原被稱為北都(北京),是第一等一軍事重鎮。太原在唐朝的地位,相當於明朝的南京,清朝的盛京(瀋陽)。還有一件事需要說一下,大家都知道李淵建立的這個王朝,國號是唐。實際上,所謂國號“唐”,和國號“晉”是一回事。上古時代的賢君——堯,他就被稱為唐堯。因為堯的“唐朝”建國於山西一帶(一說在河北唐縣)。周成王時,在平定了唐堯後人的叛亂後,封自己的弟弟姬虞來到山西,國號為唐。

後來,唐人認為唐國內有一條晉水,就更國號為“晉”。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北周立下大功,追封為唐國公,傳到了李淵這裡。唐國公的“唐”,實際上指的就是山西。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淵就高興地對李世民說:“咱們的封號是唐,現在終於回家了,這是天意。”可見,大唐朝,其實就是大晉朝。咱們所熟知的唐太宗、唐明皇,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晉太宗、晉明皇。只不過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已定國號為晉,像唐朝這樣的大王朝,不便用舊國號。所以,用“唐”代“晉”是最合適不過的,反正都是一回事。

歷史早就證明,對於定都於黃河流域(西安、洛陽、開封)的王朝,山西都像是一柄利劍懸在頭上。山西如果能控制在朝廷手中,那就是朝廷的重要戰略屏障,控制在外人手中,那簡直就是炸彈。唐之後是五代,第一個中原王朝是朱溫建立的梁。朱梁始終沒有控制山西,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山西(晉北)為根據地,四處擴地,成為朱梁最危險的敵人。最終,公元923年,李存勖南下滅梁統一中原。之後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控制住山西,但山西的戰略地位對中原王朝來說太重要了。可以這麼說,在當時的諸多藩鎮中,戰略地位最突出,實力最強的就是河東(山西大部)節度使。後晉高祖石敬瑭與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是從河東節度使的位子上南下爭奪皇位的。而十國唯一一個建在北方的北漢,乾脆就是河東節度使換了一塊牌子。

北漢是十國實力較弱的王朝,但如果論戰鬥力則非常強悍,是後周與北宋的勁敵。北漢之所以成為後周與北宋的噩夢,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山西的地勢,對國都開封來說,居高臨下,防守是比較困難的。北漢據守如此險要之地,所以成為後周、北宋最後一個滅掉的割據王朝(不算西夏前身定難軍)。北宋於公元979年滅北漢後,山西就成為北宋國都開封的重要戰略屏障。只要山西在,河南無憂。

有一件可以證明這一點。金朝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九月,金軍完顏宗翰(粘沒喝或粘罕)攻克太原。十一月,完顏宗翰率部就準備進攻北宋國都開封,沒多久,北宋欽宗趙桓出降,北宋亡。

還有一件事,說明山西的重要性。古代皇帝封近親為王,“晉”無疑是個非常重要的封國,能封晉王,都不是一般人物。歷史上當過晉王當上皇帝的,有:隋煬帝楊廣、唐高宗李治、周世宗柴榮、南漢中宗劉晟、宋太宗趙光義、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襲父位)等人(不包括司馬昭與李存勖)。另外,石敬瑭、劉知遠在未稱帝時只是河東節度使,但與晉王的實權沒多大區別。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這裡是山區和平原交替分佈、四周又被山脈和大河屏障包圍的“天然堡壘”。即便是在抗戰時期,日軍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力量奮戰8年,也未能佔領山西全境,這裡一直是作戰最頻繁的戰區之一,尤其是我軍的敵後戰場讓日軍吃盡苦頭,山西的堅持抗戰功不可沒。

而在古代王朝時期,戰爭是比拼人力物力的冷兵器作戰,山西堡壘優勢就能更充分的發揮出來,因為沒有現代化武器,這裡就會更利於防守,讓進攻方吃盡苦頭。



當然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並不都是那麼完美,山西的優勢地形也存在不足。它的地形以南北走向為主,對於東西對峙的王朝來說這裡確實是天然長城,但對於有南北防禦需求的王朝來講就不是那麼好了。

山西甚至曾是南北兼併戰爭的快速通道,比如1644年李自成滅明朝的戰爭,闖王從西安出發沿著汾河谷地一路北上,僅在太原和大同遭遇輕微抵抗就兵臨北京城下了!


這汾河谷地的天然山脈,確實有利於明軍的防禦作戰,但山脈之間支離破碎、富饒人稠的平原,也為李自成大軍提供了豐富的糧草兵員,而且有大山的阻擋,李自成也不必擔心側翼受到威脅,只要一萬人的部隊守好井陘關,他的後側方就都是安全的,這也是李自成不走河南、河北路線進攻北京的原因。

因此,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山西重要與否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比如在北宋時期的山西就不那麼重要了。

因為北宋的威脅來自北方,無論是女真族還是契丹族,南下作戰都是走一馬平川、沿途富饒的河北平原,山西的複雜地形讓北方的騎兵也望而卻步,經平原南下的少數民族騎兵,幾天就可以跨過黃河進入河南腹地。

在自身實力不濟的情況下,就算是在山西部署重兵,也無法突襲北方騎兵部隊的後方或者側翼,因此北宋一般不會在山西浪費兵力,這裡的重要性並不高!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宋軍足夠強大,在河北血戰的同時,還能集中優勢兵力虎踞山西,隨時突襲敵軍側翼,甚至直接攻佔幽雲十六州,山西的戰略價值也不可小覷。



而對於大唐這樣的中原王朝,山西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重鎮,因為大唐王朝的核心區在關中盆地,而山西堡壘正好可以掩護關中地區的安全。當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大軍約10萬席捲河北、河南,安祿山建立的大燕國甚至將首度定在洛陽(一般認為北京最合適),但叛軍始終無法集中全力進攻潼關,就算是僥倖的攻破潼關、佔據了長安,也無法徹底擊垮唐朝,就是因為山西一直未能被攻陷。

著名的唐朝大將李光弼,首先就在山西北部的雲中郡(大同)與叛軍周旋。之後李光弼和郭子儀大軍又經過山西中部的井陘,進入河北開闢戰場牽制叛軍主力。再加上北都太原的頑強抵抗,即便是安祿山拿下長安也不能很好的控制黃河以北地區,背靠塞北、坐鎮靈武的唐肅宗仍然有實力堅持作戰!



(叛軍控制最大區域)

最後,大燕與大唐的命運之戰發生在太原,當安祿山拿下關中、河南、河北之後,只要攻下太原一隅之地就能一統北方、改朝換代,此時的山西南北均被叛軍佔據,只有一座堅固的太原還在李光弼手裡,他也在這裡一戰成名,不僅擋住了史思明10萬大軍的三路圍攻,還吃掉對手7萬餘人,大唐的復活也由此開始,誰敢說山西對大唐不重要呢?

其實,對於抗日戰爭來說也是如此,從東面殺來的日軍一路勢如破竹,我國集中了全國80%的兵力都沒能擋住日軍對上海的進攻。但是山西這座堡壘,讓日本華北方面軍始終沒有機會繼續向西,大西北、關中和塞北等廣大地區都得以保存,為最終擊敗日本軍國主義爭取了寶貴的空間,所以說:山西對我們中原王朝真的很重要。


兵器世界


宋太宗對山西的仇恨

宋太平興國四年,西曆979年,北宋吞併北漢,局部完成中國統一。在滅亡北漢後,宋太宗命人在太原進行了一番破壞,理由很簡單:太原這城市,龍氣太過旺盛,為了大宋朝長治久安,應該毀掉太原。

宋太宗可能不知道,百餘年後,金兵能長驅直入,一定程度上,也和太原被毀掉有關。

不過,宋太宗對太原乃至山西的顧慮,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具備充分的歷史依據。

堅不可摧太原城

早在東周時代,晉國就成為拱衛中原安全的重要諸侯國,強大的晉國,阻擋了秦國東進之路,最終,讓秦穆公不得不放棄稱霸中原,轉而去西征西戎各部;並且,晉國還讓楚國的稱霸之路,耽擱了百年。

而山西的省會太原,古稱晉陽。春秋後期,晉國權臣知伯和趙家火併,因為晉陽的城堅池深,最終功敗垂成,最終導致自家身死族滅。

在秦朝之後,中國曆代中原王朝均定都在山西周圍。因此,山西的安危,對朝廷影響很大。而太原也因為地理因素,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根據地,一旦遭逢亂世,割據太原的勢力,往往有爭奪天下的條件。


比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於晉陽起兵造反,最終奪取整個天下。唐朝滅亡後,中華大地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割據中原的後梁王朝,以開封為統治中心,和割據河東(以太原為統治中心)的軍閥李克用父子,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爭奪戰,最終,河東軍閥滅亡後梁,建立後唐王朝。

之後若干年的軍閥混戰中,太原都在五代的改朝換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曾擔任過後唐朝廷的太原節度使,石敬瑭能夠推翻後唐,固然和向契丹借兵有關,但是,石敬瑭能夠充分利用割據太原的優勢,也是其能夠推翻後唐建立後晉的重要因素之一。

石敬瑭去世後,後晉出帝石重貴不願意讓後晉繼續臣服於契丹,最終導致遼晉關係惡化,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兵滅亡後晉,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後晉太原守將劉知遠,利用中原百姓不願意臣服契丹的情緒,起兵抗遼,最終驅逐契丹軍隊,建立後漢王朝。

後漢大將郭威在滅亡後漢後,後漢宗室利用割據太原的優勢,在山西北部建立了北漢王朝,和中原王朝進行長達近三十年的對峙。

北漢割據的地盤很小,但是不論是後周朝廷還是後來削平統一南方的北宋朝廷,對北漢這個小小國家一直深感忌憚。

歸根結底,在於北宋不論是把都城定在長安還是洛陽(宋太祖曾有過遷都長安、洛陽的主張),或者繼續留在開封,北漢問題不及時解決,都會給北宋帶來巨大禍患——因為從地理上,如果不能把北漢(山西地區)控制在手裡,那麼,長安、洛陽、開封,都處於門戶洞開甚至無險可守的狀態,這意味著,北宋君王要在北漢的刀鋒下生活。

終於在宋太宗的努力下,北漢滅亡。宋太宗考慮到,五代期間,太原的守將,給開封的朝廷帶來了太多的不幸,於是命人毀掉太原,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明清時代的山西

明清兩朝均定都於北京。對於明清兩朝來說,山西的安定對朝廷的影響很大。

南明永曆期間,清朝大同守將姜瓖在山西宣佈歸附南明朝廷,一度引起清廷震驚。從某個角度來說,倘若姜瓖的起義的同時,南明永曆朝廷能拖住一部分清朝的精銳部隊,那麼,姜瓖的軍隊可以很快東征京師,改寫中國歷史。

姜瓖起義,某種意義上算是明清易代期間,清廷處於最危險的一段時間。


藤樹先生


山西是山嶺高地,古時都城一般都在陝西或者河南,一旦胡人攻佔山西,便可長驅直下,鐵蹄直踏都城,可以說山西是各個朝代的屏障。

山西往北是河套地區,黃河就是一天然屏障,屯兵於河套地區便可以逸待勞,如果來敵勢猛佔領河套地區,山西以其山高地險可為第二道防線,阻擋敵人,削弱敵人迅猛之勢,扼守險要之地,守可消耗敵人,攻則疲於敵人,也可為集結援軍爭取時間。

總之,山西就是北方胡人攻伐中原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失則中原拱手讓人,朝廷南遷。


魚小糖吖


山西省是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省份。在古代,山西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有“天下形勢,必取山西之說”。如果山西失手,一般中原王朝都會滅亡。山西北面與蒙古大漠接壤,山西的東南連接華北平原,西南溝通關中盆地,它充當了與蒙古交流的橋頭堡。


當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和平相處時,農耕區的糧食作物、手工製品與草原部落的皮毛、牲畜都在山西交匯,輾轉全國各地,晉商的橫空出世完全是由於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的。


而當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劍拔弩張的時候,山西就成為了受到戰爭威脅的前線,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從秦朝開始修長城到歷朝歷代繼續修,都繞不開山西。古代防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南下的第一道防線就是燕山山脈一線,主要指的就是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地區。


如果這一道防線的河北地區失守,那河北地區向南就無險可守,因為往南就是一覽無餘的華北平原,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但如果山西北部失手,還可以退到晉中地區,畢竟山西這個地面山高林密,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就是一個軍事禁區。


古代山西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如果中原王朝失去了山西,那後果就是災難性的。


就拿北宋時期來說。


由於北宋初年就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加津、京),導致了華北平原失去了燕山和太行山作為屏障,而面對的強敵,金國和遼國又是以騎兵為主的虎狼之師。他們揮軍南下,在華北平原縱橫馳聘,幾乎沒有遇到過稍微激烈的抵抗,就是因為失去了包括山西北部在內的燕雲十六州作為屏障。而在北宋時期,幾乎所有皇帝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甚至不惜許下“封王”的承諾,可見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在古代王朝更替時,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得天下必先得山西”。這也就很好理解每次新王朝穩定後,都會派自己的兒子或心腹坐鎮山西。


在漢朝時期,山西被叫做代國,漢文帝在接班之前就是代王劉恆。北魏時期,高歡也去晉陽城做過晉王。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把次子楊廣封到晉陽,並做了“幷州總管府”的大總管。唐朝李淵在建立大唐前,就已經在晉陽做了很多年的河東留守使。


明朝對山西也很重視,先後有好幾個兒子和孫子都做過晉王;清朝建立後,更把山西的控制權牢牢控制,不是自己的心腹根本不會派去山西,歷代王朝都對山西這麼上心,可見山西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


對此,你覺得在全國範圍內,有哪個省比山西省還重要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山西,北上漠北可抵匈奴,東接河北達大海,南守帝都西安和洛陽,西經河西鎮西域。


去古代找歷史


提到山西,大家想到什麼呢?是煤老闆?



是醋?



還是意大利炮呢?



今天的山西之於中國是一個大煤礦



而在古代,卻是一個必不可失的橋頭堡,這裡的橋頭堡,同時含有橋與堡之意。

首先,當地處中原的農耕王朝與地處草原的遊牧部落交好時,山西由於向東南連接華北平原,向西南溝通關中盆地,向西北緊靠蒙古草原的特性



不遑多讓地成為了兩者溝通的橋樑,農耕區的糧食,手工製品與遊牧區的皮毛,牲畜都會在這裡交匯,穿行於太行八徑中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晉商的存在了




喬家大院——晉商文化的體現之一

晉商利用古代山西上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秀的經商才能,成為了古代中國一個經濟實力不可小覷的商人團體。(關於晉商,會在日後的文章中專門討論)

而當農耕王朝與遊牧部落交惡時,山西立刻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從秦朝到明朝,長城的修建都繞不開山西,足見其地位之重要



秦長城



明長城

而如果中原王朝失去了這一橋頭堡,其後果往往是不堪設想的。就拿北宋與遼,金來說,北宋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今山西北部與河北北部),



導致華北平原失去了燕山與太行山的屏障(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就在華北平原上),遼和金的騎兵就可以直接揮師南下而幾乎沒有除黃河外太多的地形阻擋,要知道,平原是最適合騎兵作戰的,而這也是北宋亡於金軍鐵蹄下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山西對於古代中國而言,好比一個人手上的刀,你可以用來切菜,更可以用來攻擊。


浮生若夢0


給大家分享一篇家分享一篇譚其驤先生談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的文章。各位又不懂山西曆史的朋友自習閱讀閱讀,有人為不錯的,給小編加個關注!

關注溜達山西,玩轉三晉大地!

作者:譚其驤(1911——1992)原載:《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據作者在山西大學所作報告記錄簡單介紹一下:譚其驤(1911-1992),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圖片源於網絡

1

現在的山西,在全國,在華北,都不過是一個一般的省份,並不突出。但是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次,山西在全國,至少在黃河流域,佔有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有過於今天的山西。

首先應該從遠古時期說起。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可以證明山西在遠古時代是一個很重要的地區。在國內已發現的七八十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山西佔了二十幾個。從南邊芮城縣的合河遺址,襄汾縣的丁村遺址,一直到北邊朔縣的峙峪遺址,陽高縣的許家窯遺址,都是舊石器時代有名的文化遺址。到了新石器時代,山西境內的文化遺址就更多了。仰韶文化遺址遍佈全省。雁北地區又有一部分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說明山西在石器時代是全國的一個文化中心。

再從傳說中的古史來看,唐堯、虞舜、夏禹時代的首都都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堯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舜都蒲坂就是現在的永濟縣蒲州,禹都安邑在今天的運城縣境內。關於堯舜禹的都城雖然還有各種不同傳說,有的說在山東,有的說在河北,但在山西的傳說卻比較可信。因為有關他們的活動範圍的傳說主要在山西。比如傳說夏禹出於西羌,那個時候的西羌應該就是指今天山西境內的羌族。整個夏朝的主要活動範圍,就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所以,從堯舜一直到夏朝,山西,主要是晉南,是當時華北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

商朝起於東方,它推翻了夏朝後,山西就失去了重要性。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將其弟唐叔虞封在山西,旋改國號為晉。不過西周時的晉國並不很重要。到了春秋,晉國就發展成為黃河流域的一個最強大的國家。

春秋初年,黃河流域的強國是鄭國、齊國,到了中期和晚期,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晉國則是黃河流域第一流的強國,率領華夏諸中小國和長江流域的霸主楚國相抗衡,這就是歷史上著稱的“晉楚爭霸”時期。而晉國的中心就在山西,前期的首都在絳,亦稱翼,在今翼城縣東南,後期遷於新田,亦曰絳,故址在現在的侯馬。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謂三晉。三晉都是當時的大國,初期的魏和中期的趙還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三晉的首都初期都在山西,趙在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韓在平陽(今臨汾),魏在安邑(今夏縣北)。只是到了中期以後,才先後離開山西移向河北、河南的平原地區。魏國由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趙國由晉陽一遷中牟(河南湯陰),再遷邯鄲(河北邯鄲市)。韓國由平陽一遷宜陽(河南宜陽),再遷陽翟(河南禹縣),再遷鄭(河南新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和戰國初期,山西在華北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戰國中葉才稍形衰落。

2

到了秦漢時,山西在政治上就不太突出了。但是晉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還是比較發達的。司馬遷作《史記·貨殖列傳》,講到當時各地的民風習俗,認為三河是“天下之中”,“土地小狹,民人眾”。三河即河東、河南、河內三郡。河東郡就是今天山西的晉西南一帶。這一地區地狹人稠,可見經濟文化是比較發達的。太史公還特別講到楊和平陽兩縣的人特別會做買賣。楊就是今天的洪洞縣,平陽即今天的臨汾。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山西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在活動,山西又顯得重要起來。這種變化,淵源於東漢時代。

在上古時代,山西境內就有過許多少數民族。甲骨文裡有許多“羌”,可能就在山西境內。西周時,山西也有很多少數民族在活動。見於商周記載的燕京之戎在今晉中太原附近一帶,條戎在中條山一帶,餘無戎在晉東南一帶,西落鬼戎在晉西北。春秋時,晉中、晉南到處分佈著赤狄惑咎如、東山皋落氏、潞氏、留籲、鐸辰等部落,此外太行山中還有驪戎和長狄瞞,三門峽的北岸還有茅戎。西周時的晉國並不太強大,到了春秋時逐漸把山西南部、中部的戎狄併吞,才成為中原最大的強國。但雁北一帶還有代、林胡、樓煩等戎狄,到戰國時又為趙國所吞併。經過長期的接觸兼併,戎狄羌胡逐漸同華夏融為一體,因此到了秦和西漢時,山西境內基本上都是漢族了。

東漢初年(光武帝時),又有新的兄弟民族進入山西。這時北邊的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南匈奴投降漢朝,東漢政府就讓他們入居漢朝境內。從此西河、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沿邊八郡都分佈著匈奴部落。八郡中雁門、定襄兩郡在今山西雁北、忻縣地區,代郡一部分在今山西忻縣地區,一部分在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部分匈奴南向抄掠,隨即定居在河東,即今晉西南一帶。獻帝建安中,曹操分其眾為五部,使散居於“晉陽汾澗之濱”,共有三萬餘落。

西晉初,又有大批匈奴人從塞外搬進山西。這時山西全境共分為七、八個郡,差不多每一郡都有匈奴雜居,北部諸郡,甚至“胡多於民”。

在封建時代,當漢族所建立的王朝比較穩固時,對境內的少數民族總是剝削、壓迫得很厲害,因此一到漢族王朝的統治勢力衰落下來,少數民族當然就要起來造反。西晉末年就是這種狀況。西晉末年,就是公元四世紀初,山西境內的匈奴酋長劉淵首先起兵發難,造西晉統治者的反。304年劉淵起兵離石(今離石),建號漢,不久即遷都平陽(今臨汾)。劉淵死後,其子劉聰在311年攻克了西晉首都洛陽,俘了懷帝,西晉被迫把都城遷到長安。316年劉聰又打下了長安,俘虜了藩帝,滅亡了西晉。這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從此開始了一百幾十年所謂“五胡亂華”、五胡十六國各據一方的局面。

結束這一黃河流域戰亂局面的,也是以山西為根據地的少數民族一一鮮卑拓跋部。

3

鮮卑族原來居住在蒙古高原,分成好幾支,其中拓拔鮮卑這一支逐漸向南遷移,到了曹魏時代,已把重心遷到了盛樂,即今內蒙的和林格爾。西晉末年,乘中原大亂,又繼續向南擴張,佔領了雁北地區,338年建國號為代,376年為前秦所滅。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復建代國。復國後當年就改國號魏,398年,把首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這就是歷史上所謂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

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到了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才把首都從平城搬到河南洛陽。這是由於孝文帝熱心漢化,想消滅南朝,統一全國,而雁北地區長期為少數民族所居住,北魏時,已經基本上沒有漢人了,都城建在此地,不利於他的漢化政策,所以才決心排除保守勢力的抵制,毅然把首都遷到了黃河流域的漢文化中心洛陽。但在此前半個多世紀,在今山西的平城一直是整個北朝的統治中心。

遷都洛陽後不久,只隔三十多年,北魏的實際統治中心又回到了山西,這是由於山西境內,又有一種少數民族——契胡興起。契胡到底是一種什麼民族,現在還搞不很清楚。北秀容(今朔縣一帶)契胡爾朱氏為領民酋長,至六世紀二十年代魏明帝時,爾朱榮以功都督並、肆、汾、唐、恆、雲六州,駐晉陽,這六州差不多就等於今山西全省。

528年,北魏發生宮庭政變,胡太后殺了明帝,另立幼主。爾朱榮乘機舉兵自晉陽南下,立孝莊帝,沉太后及幼主於黃河,殺朝士二千餘人,進入洛陽,控制了朝政。他一度想遷都晉陽,後來又放棄了這個主意,留下幾個心腹把持朝政,自歸晉陽。於是北魏的實際政治中心從河南的洛陽轉移到了山西的晉陽。不久孝莊帝誘爾朱榮入朝殺之,榮的從子爾朱兆又從晉陽起兵入洛,執殺孝莊帝。榮部將高歡又起兵討滅爾朱氏,立孝武帝於洛陽,自為大丞相,居晉陽,仍然是爾朱氏掌握政權時的格局。534年孝武西奔長安依宇文泰,高歡改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高歡仍以丞相居晉陽,留親信於鄴執朝政。歡死子澄繼,澄死弟洋繼,所以東魏一代十六年,魏帝雖都鄴,實際政治中心一直在晉陽。550年高洋篡魏,史稱北齊。

北齊一代二十七年,以鄴為上都,晉陽為北都,皇帝經常來往於兩都間,晉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有過於鄴。故周武帝伐齊,以重兵直指晉陽,晉陽既克,太行山以東也就一舉而定,北齊就此滅亡。由於晉陽在北朝後期地位極為重要,所以北周滅齊之初,還在晉陽設置了幷州宮和六府。幷州宮是皇帝的行宮,六府是仿照中央政府的規制設置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作為中央政府的分設機構。到形勢穩定後,才予以撤銷。

可見,從四世紀初劉淵起兵一直到六世紀後期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在北中國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平陽、平城、晉陽,先後更迭成為很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中間間斷的時間極少。

4

隋唐大一統時期,山西的地位雖沒有南北朝時重要,但仍有相當的重要性。

隋代的幷州(治晉陽),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政治軍事中心。隋文帝初582年,置河北道行臺於此,以次子晉王廣即後來的隋煬帝為尚書令。“河北道”指整個大河以北地區,包括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二省二市和河南、山東的一部分。589年罷行臺,改置幷州總管府,晉王廣、三子秦王俊、五子漢王諒相繼為總管。史稱諒為總管,“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距黃河,五十二州皆隸焉。”改行臺為總管,只是一種體制上的改變,轄境當仍舊。其時幷州不僅是大河以北的政治中心,並且是“天下精兵處”(《隋書·漢王諒傳》),所以文帝一死,煬帝即位,漢王諒遂發兵反。楊諒雖然失敗了,十三年之後,太原(607年改幷州為太原郡)留守李淵乘隋末大亂起兵,很快就進兵攻克長安,並終於完成了統一,唐朝取代了隋朝。

唐朝一代都很重視這個王朝的發祥地幷州(618年改太原郡為幷州)。初年置大都督府於此,690年武則天(她是幷州文水縣人)於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之外又建幷州為北都。795年中宗即位,罷北都。723年玄宗又升幷州為太原府,復置北都。此後二百年太原一直是全國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政治中心。

山西繼兩晉南北朝之後再次對全國曆史發生很大的影響,是在唐末五代時期。其所以到這時又重要起來,還是由於此時山西境內又興起了一個少數民族。

究竟是哪個少數民族呢?或許有朋友已經猜到了吧?

5

東漢魏晉時匈奴、鮮卑等族遷入山西,匈奴建十六國中的漢,即前趙,鮮卑建北魏,還有一個跟著匈奴遷入山西的羯族,也建立了十六國中的後趙,對四至六世紀的歷史都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唐朝初期,匈奴的後裔稽胡,還有在山西一帶活動的。但此後這些少數民族即不再見於記載,想必是已同化融合於漢族。可是舊的少數民族融合不久,唐中期以後,又有一支新的少數民族——沙陀族,進入山西。

沙陀本是西突厥的一支。突厥族原來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阿爾泰山區,公元六世紀五十年代滅柔然,成為蒙古高原的主人,六十年代西破獷達,疆域展至中亞的阿姆河流域。八十年代分裂為東、西突厥。西突厥佔有今新疆及中亞西亞地,並有一支移殖到今天的新疆東北角天山東端的北麓,和當地的土著印歐語系白種人融合在一起,形成沙陀族。這些沙陀人還保持著白種血統的相貌。

唐朝前期,沙陀人屬唐朝統治。到了“安史之亂”後三十餘年,即八世紀末,唐朝在新疆的勢力被來自西藏的吐蕃逐出,沙陀便成了吐蕃的屬部,並被迫遷到河西走廊張掖一帶。九世紀初,沙陀人不堪吐蕃的壓迫,舉部東走,投奔唐朝,唐朝政府就把這支沙陀族安置在今陝北的定邊鹽池一帶。不久,又進一步內徙今山西太原和雁門關南北定襄、朔縣、山陰一帶。從此山西北部就有了沙陀族,代北沙陀軍在當時是最雄勁的部隊。

沙陀酋長本姓朱邪,由於投奔了唐朝,屢立戰功,唐朝賜姓李,官至節度使。九世紀末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朝統治者慌了手腳,下詔赦免沙陀酋長李國昌、克用父子殺害雲州防禦使之罪,使“討賊(指黃巢起義軍)贖罪”。李克用終於在883年收復長安戰役中功居第一,父子二人一個做了代北軍節度使(鎮代州),一個做了河東節度使 (鎮太原)。國昌卒,克用又南取昭義(治潞州),北取大同(治雲州),以太原為中心,佔領了山西的大部分,895年進爵晉王,建立了唐末和五代後梁時代的晉國。

公元十世紀初,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初期,主要是沙陀人的晉國和漢族人的梁朝之爭。梁朝的地盤很大,但晉國的武力很強。最後還是晉國打敗了梁朝,建立了後唐朝。後唐首都雖然在洛陽,但仍把太原府建為北都,又叫北京。後晉、後漢的首都在開封,太原仍為北京。

五代的五個朝代中,有三個朝代都是以太原府為根據地的沙陀人建立的。第一個是李克用之子存勖建立的後唐,第二個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石敬塘建立的後晉,第三個是劉知遠建立的後漢。而這三個小王朝的創建者在稱帝之前,都是前朝的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乘機奪取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從而一幕一幕地演出了改朝換代的歷史劇。

在宋太祖所進行的統一戰爭中,曾兩次派大軍攻打自後周以來割據山西的北漢,兩次兵臨晉陽城下,但都未成功。直到其弟宋太宗時(公元979年,即宋太祖開國稱帝后的十九年),才攻下晉陽,滅了北漢,完成了統一事業。

如上所述,可見在唐末五代,山西在黃河流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區。五代中的三個小王朝,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的沙陀人建立的。有兩個割據政權,五代初的晉國和五代末的北漢,也都在山西建國。而晉陽城在這一時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宋王朝完成統一事業過程中,晉陽是最後一個割據勢力的中心,也是最頑固的一個城堡,宋軍費了很大力氣才攻下來。又鑑於唐末五代的教訓,中央政府內部一亂,總是以晉陽為根據地的一個新的勢力建國割據,進而爭奪天下。因此在宋太宗打下晉陽之後,就燒燬了這個千年古都晉陽城。但這個地區又不能沒有一個行政中心,就改太原府為幷州,移置陽曲縣的唐明鎮,這就是今天太原城的所在。至一O五九年復改幷州為太原府。

由此看出,山西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時期,往往是歷史上的分裂時期。這是因為,山西處於黃土高原的東部,它對河南、河北、陝西的關中地區而言,都是居高臨下的,這在過去一刀一槍打仗時,是很佔優勢的地勢。又因為盤踞山西的割據勢力大都是強悍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武力很強,因而能攻則取之,退則守之,長期割據稱雄。

6

北宋王朝統一中國後,山西不再是割據中心了,這和分裂時期比起來是比較不太重要了。但宋以後的山西,也有很值得講的地方,特別是在金元時代。這不是因為它在政治上形成中心,而是因為在經濟文化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金元時代,山西的經濟文化比它鄰近的地區發達。金朝統治著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半個中國。《金史·食貨志》中特別提到:“平陽一路,地狹人稠”(山西西南部在金時稱平陽路)。它是金朝境內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拿《金史·地理志》中各路的戶口來比較,當時的戶口密度比河北、陝西都高,可見那時山西的農業比河北、陝西發達。

經濟發達自然要推動文化的發展。當時,統治南方的是南宋,統治北方的是金。南宋的印刷業中心(也就是文化中心)在首都臨安(今杭州),金的印刷中心卻在平陽,而不在首都中都(今北京)。

再就金國科舉制度來看,金全國分十九個路,凡文化發達的地區,一個路設一個考區。文化不發達之處,到臨近的考區去考試。當時的山西分為三個路,晉北地區稱西京路,晉中地區稱河東北路,晉南稱河東南路。(遼改雲州為大同府,建西京,領西京道。金改稱西京路,轄境為以今大同市為中心的雁北地區。雁門關以南的地區稱為河東,河東分南北兩路,以太原為中心的地區叫河東北路,以平陽為中心的地區叫河東南路。)全國十九個路,共設十個考區,而山西的三個路,每一路都設有考區。

《金史·文藝傳中》中記述金朝一代的文人、學者,山西人佔的比重很大。特別是金末元初,山西出了兩個全國第一流的文人。一個是元好問,一個是劉祁,這兩個人不僅當時很有名,而且到後代也很出名。元好問是秀容人(今忻縣),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劉祁是渾源(今渾源縣)人,劉家在金朝一代出了好幾代由科舉入仕的文人,時人稱劉家的家鄉為叢桂窟。到劉祁青年時,金朝滅亡了,入元后他著的《師潛志》這部書,很有史料價值,後人修《金史》多取材於此。

現在講一講元代。商稅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達與否的一個標誌。我們看《元史·食貨志》中的商稅記載:晉寧路(元代把河東南路改為晉寧路,河東北路改為冀寧路,西京路改為大同路)的商稅,在華北一帶僅次於大都路(元代首都,今北京),遠在其他諸路之上,不論是山東的濟南,河北的真定、大名、保定,都趕不上它。冀寧路的商稅比晉寧路稍差,但和真定、大名差不多,而在保定、順德、廣平等路之上。可見金元時山西的經濟在華北地區是比較發達的。

由於經濟發達,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金元時代山西的戲劇事業也很繁榮,現在研究戲劇史的人都要到晉南去找金元時代的戲臺,這是保留至今的最古的戲臺建築。

過去幾千年歷史,都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部門。在正常情況下,平原地區發展農業的條件要比高原地區好,那為什麼在金元時代,山西高原的經濟文化反而要比鄰近的河北、關中平原地區發達呢?這種情況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重要原因之一應該是由於宋金、金元時期,平原一帶受戰爭的摧殘比較嚴重,山西受的戰禍則比較輕,比較太平,所以在這一段時期內,山西的經濟文化比鄰近的平原地區發達。

由於在金元時代山西始終是華北地區經濟最發達、人口很稠密的地區,且元末明初的戰亂也不嚴重,所以到了明代初年,就顯得人口特別稠密;而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平原地區,經兵炙之後,人口很稀少,於是就發生了明初的大舉移民。

關於明初的移民,見於《明史·食貨志》記載的有洪武年間曾遷山西北部(山後)和東南部(澤潞)民於河北,又曾遷山西民於安徽江淮間和河北、山東,河南一帶。永樂間又曾遷山西中部、西南、東南部“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河北)”。

明初山西移民的出發地見於歷史記載,雖然晉中晉南晉北都有,可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河北人的家譜,則河北人極大部分都說他們的祖先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這是怎麼回事呢?還不太清楚。有人推測,可能是當時山西大部分移民在搬遷之前,都在洪洞集中,然後出發,當然不可能都是洪洞人。除洪洞縣外,還有一部分河北人認為祖先來自“山後”,山後指今天的雁北地區。這可能反映當時晉北的移民直接搬到河北,不經過晉南。

7

明清兩代基本上是全國統一的時代,所以山西在政治軍事上並沒有多大重要性。農業也不突出,鄰近的平原地區趕上來了。這時山西好象不太重要了,但在工商業方面,山西的商人在明清兩代是很出名的。山西人善於經商,這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已有記載。到了明清兩代,山西人會做買賣的這個傳統更進一步發展,對全國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許多明清時代的筆記裡,都提到山西的富商。例如《五雜姐》裡說:“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徽州府),江北則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賈,漁鹽為業,藏銀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廣志繹》裡說:“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山西的商人靠販賣什麼呢?主要是把山西解池的鹽、潞安府的潞綢,還有煤、鐵等運出去,把長江下游的布運進來。潞安府的潞綢是從明代開始興起的。山西當時的冶鐵工業也很發達。明代全國有十三個冶鐵所,山西就佔了五個。

在明代,山西的邊境城市大同的繁華也是很有名的。謝肇制《五雜姐》:“九邊如大同,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而婦女之美麗,什物之精好,皆邊陲所無者。……諺稱薊鎮城牆,宣府教場,大同婆娘為三絕雲”。大同的婦女何以以美麗著稱?顯然並不是明以前大同婦女不美,到明代時變美了,而是明代大同的都市經濟發達,婦女的穿戴也講究起來了,所以看上去很美。促成大同繁榮的有二個原因:一是由於大同是邊境城市,駐紮了大批軍隊,所以全國的財富大量輸往大同消費。二是對蒙古的互市。明朝和蒙古和好時期,大同是對蒙古貿易的主要市場。明朝設有防邊九鎮,稱為九邊,大同是九邊中最繁華的。

明代的山西人做生意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明代商人經營的範圍只限於當時在明朝版圖內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到了清朝,隨著王朝版圖的逐步擴大,山西商人的經商範圍也擴大到了東北三省和內外蒙古等邊遠地區。甚至遠達俄羅斯的莫斯科。因為這種跑北路邊疆和國外的商隊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駱駝,被稱為駱駝幫。

由於山西商人經常出遠門經商,要走很遠的路,帶很多的銀子不方便,也不安全,特別是到了清中葉以後,地方不靖,攜帶現金更感困難,於是山西商人經營的匯兌業便應運而起,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山西票號。開設票號的多是山西平遙、祁縣、太谷的商人,全國各地,主要是黃河流域,還有長江、珠江流域,到處都有他們的分號。這些票號既接受公私存款,又經營官商匯兌。到清代後期,山西商人的票號基本上控制了全國金融,所設分號遠至日本、俄國。每年獲利約達五百萬兩。山西的票商在清代是同鹽商、行商(廣東十三行)齊名的全國最富有的商人。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銀行發展起來了,票號才逐漸衰落。辛亥革命後,票號大部分相繼倒閉,少數幾家則一直存在到三十年代。如上所述,可見明清兩代山西在全國經濟地位上的重要性。

8

今後的山西再不可能成為全國政治上的中心,因為全國統一,再也不會分裂了;山西也再不會成為黃河流域農業上的重心了,因為和平時期高原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總比不上平原優越。

小結

譚其驤先生對山西的未來還是給出了一個樂觀展望的,他是這麼說的:“但是山西今後還是會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的,因為山西的煤最多,鐵很多,發展重工業的條件是很優越的。隨著我國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山西的煤、鐵工業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全國的經濟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現如今的山西殊不知因為產煤在建國後曾排名生產總值全國第二,如今卻已常年墊底。山西人不傻,然而政策的制約,還有這麼多年山西人養成的惰性,實在讓山西發展不起來。希望國家抓住以前山西與蒙古通商這一歷史淵源,為山西發現提供一個新途徑吧。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風塵。

歷史呼喚誠信開放,歷史呼喚風雲人物,歷史呼喚三晉崛起。

讓歷史照亮未來。

想見的人就見

想去的地方就去

關注溜達山西領略三晉風光


溜達山西


山西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它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線。是中原王朝抵禦遊牧政權入侵的屏障。因為山西境內大小山脈縱橫交錯,還有黃河流經。是不利於騎兵大規模衝鋒的是為天然的門戶。唐朝時就是李淵憑藉山西地理優勢以此為跳板拿下長安奠定了唐朝的基業。從此也十分的重視山西建設因此唐朝在歷史上抵禦外族能力也頗為強大。而在明朝時山西大同地區更是作為九大邊關之一來抵禦外敵入侵。但是宋朝時由於沒有有效控制山西,所以每每被遊牧民族南下打草谷百姓苦不堪言。


也因為山西地理位置加上其物產豐富,在戰亂災荒時為很多人提供了避難所。使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成為古時的人口大省為政府往其它地區移民創造了條件。比如在元末明初時由於中原地區因飽受戰亂十室九空,因此明朝政府就組織很多山西人(山西大槐樹下見證了多少分別,如今很多人的祖籍都在山西)遷入其它地區。

綜上所述,山西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為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也為中原王朝開發其它地區提供了人口。


歷史熱知識


猶如秦國之函谷關,漢之河套地區,大明之山海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