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只需做好這三點,助你成為一個不抱怨的行動者

前言:職場不需要抱怨,把所有不滿咽回去,變成我們的鬥志。

好多年前,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年輕的修道士加入一個要求謹守靜默戒律的教團,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長同意之下才能發言。將近五年之後,院長去找這位見習修士,對他說:“你可以講兩個字。”修士字斟句酌,說了:“床硬。”院長慎重思考之後,答道:“很遺憾你的床不舒服。我們會看看能否幫你換張床。”入院第十年,院長又來找這位年輕修士,說:“你可以再講兩個字。”修士說:“腳冷。”院長說:“我們來看看可以怎麼處理。”在修士入院十五年時,院長又說了:“你現在可以再講兩個字。修士說:“我走。”院長回答:“這樣說不定最好。自從你來之後,除了發牢騷,什麼事也沒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其實,抱怨並不會讓你的處境得到改變。


職場上,只需做好這三點,助你成為一個不抱怨的行動者

如今,職場抱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每個人都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個人都可能陷入職業發展的低谷,需要發發牢騷、排解排解壓力,聽起來似乎無可厚非。但事實是,你越是抱怨,越是在公開你的缺陷;你越是抱怨,越是暴露了你壓根沒有改善自己的能力。

《中國就業》期刊中,曾有一份關於職場人士心理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近九成職場人士每天都會發出抱怨。其中,65.7%的人每天抱怨1至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至10次,4.8%的人每天抱怨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自己“從來不抱怨”。

那麼,職場人士每天都在抱怨什麼?比較多的,無非就是以下幾種:抱怨收入太少,抱怨公司制度太苛刻,抱怨領導太挑剔,抱怨任務太難做,抱怨公司沒有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在每一種貌似合理的抱怨聲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可以讓自己更好的選擇,那就是改變自己,做一個不抱怨的行動者,從而改變現狀。

任何一個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是可以為企業解決問題和帶來價值的,而不是一個喋喋不休的評論家。因為,職場抱怨,會帶來諸多負面效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來決定。簡單而言,就是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一旦你養成了抱怨的習慣,內心形成抱怨的思維模式,就會逐漸喪失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忽略工作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長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同時,人的情緒是會相互感染的。職場中,在辦公室這個小小空間裡,只要有一個人經常怨天尤人,長此以往,對個人以及整個團隊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個優秀的團隊,必然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抱怨,則會破壞這一切。

不抱怨的、積極正面的職場環境,才更有利於團隊組織的發展和進步。現實不會因為一個員工的抱怨,讓討厭的管理者立馬換成討喜的管理者;一個不好的團隊也不會僅僅因為一個人的抱怨而變成好團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既定條件下,最大程度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做好自己應該做的。


職場上,只需做好這三點,助你成為一個不抱怨的行動者

世上沒有經常抱怨的成功者,只有不抱怨的優秀者。想成功,就要讓自己努力做個不抱怨的人。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叫大賀典雄的帝國大學高材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後,年輕氣盛、直言不諱,還曾多次與盛田昭夫爭論。但盛田昭夫卻很喜歡這個敢於獨立思考的年輕人,非常器重他。可不久,卻出了件令人意外的事,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賀典雄安排到生產一線,給一位普通工人當學徒。這讓很多員工感到疑惑,他們猜測,一定是大賀典雄說話過於直接,得罪了盛田昭夫。還有人為大賀典雄感到憤憤不平,但大賀典雄本人對此卻只是淡淡一笑,只管自己踏踏實實地當學徒。

一年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還是學徒工的大賀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為專業產品總經理。終於,在一次員工大會上,盛田昭夫向大家揭開了謎底:“要擔任產品總經理,必須要對產品有絕對清楚的瞭解,這就是我要把大賀典雄下放到基層的原因。讓我高興的是,大賀典雄在他的崗位上幹得不錯。不過,真正讓我堅定提拔念頭的還是在於: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髒又卑微的工作環境下,居然沒有任何的牢騷和抱怨,依然兢兢業業,甘之若飴。”

至此,人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5年後,也就是在大賀典雄34歲時,他成為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在因循守舊的日本企業中,簡直是前所未聞的奇蹟。


職場上,只需做好這三點,助你成為一個不抱怨的行動者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大賀典雄整整一年處在又髒又累的工作環境中,卻沒有任何抱怨?或者說,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抱怨者,希望自己能夠像大賀典雄一樣,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泰然處之?或許,你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1、正視客觀現實,清醒認識自己。

不要追求文學影視作品中那些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要清醒地認識自己,坦然接受“年輕人就是要從基層做起”的現實。也不要去過度追求絕對的“公平”,就算一時間的所得跟付出不相匹配,也不要喪失熱情,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個現實的小目標,去一步步腳踏實地實現。即使處在“低谷”,也不要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棄,做自己擅長的,去讓自己渡過難關,而不要用嘴上滔滔不絕的抱怨來浪費時間。

有不少剛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剛開始應聘求職的時候,總希望自己找到一份有雙休的工作,朝九晚五,平時上上班,週末去幹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真的等他們進入職場之後,就會感覺心理落差超級大。每天有幹不完的工作,學不完的知識。其實,工作做不完,根本原因是自身能力和行動力不夠。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夠清醒認識自己,不能夠反思內在,就沒有辦法成長。

總之一句話:不要給自己創造消極負面的環境,而是要盡力鼓勵自己去以愉悅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工作。

2、目的明確,主動溝通。

在職場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時候就在於溝通不暢。因此,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誤解和偏差,便要主動出擊,及時地找當事人進行溝通。比如:問題出在哪裡?希望怎麼解決?……工作中的溝通要積極一些,儘量從檢討自己的方向出發,如此才能更有助於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那麼,難道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抱怨工作嗎?人非聖賢,當然不必這麼苛刻。人之所以抱怨,總是因為心裡覺得委屈。偶爾覺得委屈我們可以置之不理,或者通過適當的情緒宣洩來解決,若是長期如此,那就必須向你的直屬上司或同事開誠佈公地談一談。如果還是無濟於事,那就果斷辭職吧。只要自己有能力,在哪裡都能發光吖。

3、增強責任感,用心對待工作。

豐厚的物質報酬往往是建立在認真工作的基礎之上的。身處職場,與其抱怨,不如多想想工作的好處以及怎樣把工作做得更好。

比如,你的工作是文案,那就儘量從文案的學習和創作中找樂趣和成就感;你的職責是銷售,那就多想想怎樣才能給客戶更多實際的好處,提高成交轉化;你的職責是行政後勤,那就儘量考慮如何與其它部門實現更好的無縫連接……總之,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尤其是我們賴以生存、耗費心血最多的工作。要相信,你的時間花在哪裡,哪裡就會發生改變。

我們也可以想象,當大賀典雄被派去做學徒,或許他一時並不知道盛田昭夫的用意,他或許也會覺得困惑不解。但是,之後的他一定是在認真對待學徒工作的,甚至他還可能在學徒工作中找到了樂趣。所以,即便是在學徒的崗位上,他也做得風生水起。也因此才有機會讓盛田昭夫認識到他與眾不同的心理素質和才能。


職場上,只需做好這三點,助你成為一個不抱怨的行動者

所以,你看,不論是修道士的故事,還是大賀典雄以及我們自身的職場經歷來看,純粹抱怨是不會帶來轉折,也不會改變現實的。一個稱職且優秀的職場人,他們總是不急、不怨,反而會著眼現實,積極行動。他們不會抱怨命運,而是積極改變自己的處境;他們不會抱怨同事、抱怨客戶,而是會積極主動地與人們進行溝通;他們不會抱怨老闆、抱怨公司,而是會珍惜本職工作給自己提供的學習和生存機會。


職場上,千萬不要做一個愛抱怨的人。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只有帶著一顆快樂積極的心去奔跑,才能給自己一個看到更廣闊天地的機會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