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士紳不捐款抗清?

吳襄給崇禎皇帝算了一筆賬:如果調吳三桂進衛北京,需要一百萬兩銀子的軍費,而國庫的賬上只有區區四十萬兩。滿朝文武全都上疏懇求,希望崇禎皇帝拿出自己的皇銀內帑以充軍餉。但崇禎卻表示:“內帑業已用盡。”

在這個六十萬兩白銀的偌大資金缺口上,崇禎只能讓大臣們出這筆錢。但是大家也推託自己沒錢。

後來周皇后悄悄拿出5000兩私房錢給自己老爸,讓他做一個表率,就像現在很多主播的送禮物都靠託烘托氣氛,榜一經常就是託。沒想到的是,國丈爺居然吃了2000兩的回扣,只捐了3000兩。其他官員,除了太監王永祚、王德華、曹化淳幾個老(da)實(sha)人(bi)各捐五萬兩以外,朝中官員大多發揮鐵公雞精神,比如內閣次輔魏藻德捐款五百兩(這還不如不捐)。

為什麼明朝士紳不捐款抗清?


不讓國丈爺自己出錢,全部都是女兒自己的私房錢,自己不花一分錢,還能得到好名聲,他都能貪汙近一半。你還怎麼指望其他大臣大量捐錢?而北京城的高官們,一改日常行為規律,出門不再乘轎子,穿衣服也要破破爛爛,更有趣的是在自家大門寫上“此屋出售”四個大字,以示自己“毀家紓難”。集體哭窮給崇禎帝看,也是一種大家心照不宣的自娛自樂。

為什麼明朝士紳不捐款抗清?

不過,與這些叫苦裝窮的大臣閣老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住在彰德門外的六十多歲的老漢。他不肯做“大順”政權的順民,於是將自己平生所得──四百兩白銀全部捐獻給朝廷,充作軍餉。崇禎皇帝聞聽大喜,將有名無實的“錦衣千戶”官銜賜給老漢。可憐這老漢的“錦衣千戶”僅做了一天,次日崇禎皇帝便以發覆面光著一隻腳自縊於煤山,大明江山宣告易主。

為什麼明朝士紳不捐款抗清?

等到闖賊攻破了北京,為了得到軍餉,犒勞手下將士,闖賊的手下趕製了五千副夾棍,通過嚴刑拷打來逼迫大家交錢,不少官員因用刑過度或是實在交不出銀子而當場喪命。逼迫他們獻出錢財,而且到處抄家。最終從貪官身上搜刮出白銀7000多萬。至於捐一文錢都肉疼的國丈爺國丈周奎呢,闖賊把他們全家都捉拿了,在妻子、兒媳婦被迫自縊、長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嚴刑拷打幾乎喪命的時候,才迫不得已帶領闖賊回到家中地庫拿出自己私藏的銀子與家財上交,不久周奎就憤恨而亡。農民軍從他家中搜出的現銀就多達五十三萬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