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現在適應網課了,會不會疫情結束,網課更加盛行了?

荷葉翩翩何老師


發表一些個人的淺薄意見,如有不對,請諒解。

網課其實概念比較大,發展較早,也比較盛行,相應的網課也是層出不窮,無論是成人的技能教育還是學生的知識教育,只是疫情期間可能更凸現出它的作用來。

所以就需要從技能教育和學生的正式教育兩個方面來分析。

1.技能教育

這一塊網課應該是更加盛行的。因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知識焦慮也在不斷產生(個人對知識焦慮是不贊成的,很多人比較浮躁,求多不求精),知識焦慮會帶動大量的知識生產者,和實體經濟類似,每個知識對應模塊必定會產生大量的競爭者,所以相應的網課也會不斷產生,而且現在都在強調自媒體,這也可能成為其中的促進因素之一。

2.正式教育

也就是傳統教育,這一塊其實網課可能還是以輔助為主,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環境:現階段政策以及傳統的升學制度註定網課不會成為傳統教育的主流媒介,可能還是會以現場教育為主;

(2)管理:網課對傳統教育這一塊是不太方便管理的,尤其是學生各方面的考核,疫情階段由於是家長、學生都在家進行休息,家長可以協助老師一起進行管理。但是復工之後,能否有自制力進行網課的學習就另說了;

(3)部分課程難以在網課中實現:傳統課程中,很多部分對學生來說是不能在網課中實現的,比如我們常說的德智體美,這四個方面其實利用網課很難在傳統教育中實現。我們常說的言傳身教對傳統教育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綜上所述,網課的盛行時間點其實在很久之前就很盛行,只是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階段被人們關注到而已,此外現階段的網課依舊很難代替傳統教育,所以當特殊階段結束以後,網課依舊會慢慢趨於平穩。



DevonF


瀉藥。

什麼?老師適應網課了?

哼!說謊的嘴,騙人的鬼!

哪裡是適應了網課,我看分明就是饞網課的身子……你看這上網課吧,不用早起,還不用來回跑,更重要的是:終於不用直面那些熊孩子了呀。雖然上網課會有忘了關閉麥克風,關閉攝像頭,還可能會有家裡人亂入的風險,但是一想到在家也能把錢掙了,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很美妙。

所以你要問疫情結束,網課會不會更加盛行,那答案肯定會。

有的老師嚐到了其中的甜頭,火速轉會至線上教育機構,成為文化知識類主播。或者利用課餘時間,搞搞兼職啥的賺點外快,也是一件美差。

家長們也會發現,原來孩子在家也可以交給別人管,還省去了送來送去的麻煩,那就網課,走一波報起來。

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老師上課,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上學,觀師言察其色。

所以不用講大道理,想想自己上學的時候就能明白。

我們大多數時候覺得一位老師值得尊敬,其實不只是因為TA講課厲害,而是因為他們給我們的關心愛護還有包容。我們甚至還會去模仿老師說話的語氣,待人的態度,只因為他們是實實在在能影響到我們的人。

如果不是因為在學校裡面對面,我們甚至不會感受到老師自己的情緒,他們也會有開心、難過、憤怒的時候,而這些情緒都來自於真切的人,所以都藏著人性的溫暖。

所以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人格的塑造,源於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冷冰冰的網絡。

網課雖好,但我更懷念自己小時候上課走神之後,老師從講臺扔過來那個輕輕的粉筆頭。


深扒計劃


嗯😊,微信教科書(老師在微信上教課出家庭作業什麼的)喲!指似乎是教師用電腦傳遞信息到家長的手機上進行網絡教學的模式(初中生直接可以用電腦了)。顯而易見,疫情結束一段時間過後再恢復到正常狀態但網絡教學設計模式會更加精彩!


用戶3742332893004733


網課好處多多。

可以讓教育資源貧瘠之地,分享優質師資的甘霖。

可以千里之外,只隔一塊薄屏。

可以節省很多出行,規避諸多不便。

一根網線,拉來了教育的公平。

豈不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南都城事兒


【網課的硬傷】

1. 組織管理難

網課無異於把家庭變成微型課堂,對家庭的學習設備、學習環境和家長的輔導、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

此次大規模網課,是在教育局、學校、班主任的層層佈置、嚴格組織、周密安排下實現的,家長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協助配合。要想長期持續,難度非常大。

2. 授課成本高

首先,無論是視頻課還是直播課,對教師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要麼花大量的時間學用軟件、製作視頻,要麼當“主播”、在直播平臺和班級群間切換穿梭。

第二,從平臺角度,網課需要平臺具有海量的課程資源、超大的用戶容量和多元的教學功能,平臺建設和維護成本非常高。

3. 學習方式少

由於空間的間隔,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比較有限,除了觀看視頻,一般有連麥發言、討論區發言、提交作業、作品等。

和課堂教學相比,學生一個人面屏幕,注意力不容易保持集中,發言的內容和秩序不容易把控,一些動手操作、觀察、實驗、演練、展示的活動更難以進行。

【網課的潛力】

1. 自動化管理

網課是基於大數據進行教學管理的,學生簽到、觀課、發言、練習、作業、互評、測驗等等各種數據,平臺都可以自動地記錄、統計、分析、排序,能大幅度提高教師的教學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平臺也會記錄教師的教學行為,如上傳課程資源、發起課堂討論、批閱學生作業、評價學生作品、答疑、測驗、評分等等,能有效督促教師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也會監控教師能否照顧到全體學生、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

對家長來說,即使不能陪孩子一起學習,也可以通過查看平臺數據,瞭解教師的授課質量、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度,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成績。

2. 可共享課程

網課突破了班級、學校乃至地域的限制,優秀教師的課可以讓全國各地的學生共享,資源豐富、功能強大的教育平臺,更是能吸引上萬、上億的用戶。由此形成規模效應,既大大降低了單節課的製作成本,又賦予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對平臺和課程更多的選擇權,從而優勝劣汰,激勵名師製作精品課程、鼓勵平臺開發更多功能。

3. 大數據評價

學校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平時成績取決於任課教師,升學取決於中高考。社會呼籲多年的綜合素質評價,由於主觀性較強,難以公平公正,在中高考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在網課情境下,平臺會詳盡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結果,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還可以實現學生之間的互評,教師多人共同評價等等。

教育平臺多元化、即時性、可互動的評價功能,大量、精準的數據管理,使多元、客觀、公平地評價學生成為可能。

網絡時代,大浪淘沙。在線教育被推上風口浪尖,算是機遇,想成為中流砥柱,要憑實力。


趣觀生活百態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學校沒法開學,導致了學生家長還有老師們只能被迫開始了網絡教學,但是說疫情過後網課會不會盛行,我自己的觀點感覺只是輔助性的一部分,也可以說只能是輔助性的。因為從學習環境來說,家庭本身就不是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一個環境,孩子不能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會比較侷限孩子的身子和教堂學習的氛圍。再者還有老師的音容笑貌和深處在教堂的那個氣氛和身臨其境的教學和聽課的質量對老師和學生都不是太好。而且對於老師來說可能這樣教學方式對老師來說也不是太好,因為老師所深處的環境和心理也不是家裡所能營造出來教堂的那種感覺的。再者說網絡的一些不確定性,不可能說網絡一直都好,偶爾的卡頓或者突發情況可能都會造成教學的質量問題和孩子的學習專注力。所以這種網課,適應起來一般一個月左右都可能形成,但是不能成為一種學習和教學的方式,也當然沒法取代教室中教學和孩子學習的那種心理和環境。總得來說,疫情過後網課盛行也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方式,比如輔導孩子網絡補課,進行網絡和學生交流,進行網絡家訪孩子的狀況。所以,網絡是發展的一種趨勢,但傳統的教學方式也無法改變。




行駛的生活奮鬥者


網課更加盛行是肯定的。比如說原有的培訓機構會更加註重於網課,網課的成本更低,招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優質的網課可以招到更多的學生,更能做強做大,大浪淘沙最後優質更優成就一批網課培訓大咖。

優秀的老師因課外有學生特別補課的需求,會成就一批利用網課補課賺點外塊。這種點對點網課將會盛行。

至於正規學校疫情結束了,可以開學集中授課了,網課會結束了。特別是小學,網課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家長們現在都要瘋了,要上班又要陪孩子學習,一人要對各門課,又不知教育法,不瘋才怪。


百姓春秋


我覺得上網課對孩子的視力更是極易造成傷害。因為一個學生需要上很多不同的課程,用眼過度會對學生們的視力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而且不乏有一些偷懶的學生鑽上網課的空子,認為老師看不見自己的動作,所以態度就不是很認真。坐姿不端正,一邊上課一邊吃東西,甚至上著上著課就睡著了。總之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並沒有拿出平時在學校上課的樣子。

我想說應該上網課,但是要有節制地上網課,靈活地上網課。教育部應該做出相關的規定。專門制定針對疫情期間的課表,可以並不用嚴格地像在學校時那樣來上課。這樣既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量,也可以降低對老師與孩子眼睛的傷害。

其次應該呼籲家長陪同。雖然這樣會佔用父母較多的時間,但是疫情當下無特殊情況的人員都應該在家隔離,所以這點是不難達到的。家長也應端正態度,將這視為一個與孩子增加互動和孩子共同學習的機會。有了父母的陪同,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會嚴格要求自己,這樣自然也就提高了網課的效率。


mc歡苗愛葉


首先,筆者以為這是兩個問題:

首先:教師一定會逐漸適應網課,開始發現網課的自由;

其次:疫情結束後,更多的教育機構和知識分享類平臺將會加大對“網課”內容傾斜;

教師的階段性適應工作

一般公立學校的“教師”大多為“正式”崗位,在對日常的工作安排上,還是要以國家的提倡方式為主,遵循學校的指揮;

1)在“網課”初步推行階段:在以往的工作過程中教師以傳統的教育方式為主,習慣將學生集中在教師,進行面對面的統一教學,一來方便快捷,對整體課堂教育情況的掌握程度較為縱深,對學生的學習狀態一覽眼底,明白知識的吸收情況;二來在知識的傳承過程中,效率較高,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尊重和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題作用;

2)在逐漸適應“網課”教學模式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逐漸適應和掌握網課的教學模式和方式之後,將會進一步發現網課模式的美好,如時間上的自由性等,同時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適應這種學習方式,顯然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3)“學校”開學階段:隨著疫情結束,學校逐步恢復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雖然會產生一定的牴觸心理,但迫於形勢和環境的要求,也一定會積極的調整自身的狀態,不會產生什麼較為惡略的不良影響;

網課的新發展階段

疫情的影響對於公立學校和正式教師而言,影響不會太大,不過是隨著形勢的發展,遵循相關部門的指揮,積極調整自身的狀態,以一種更加激昂的態度來面對新的面貌。可是對於一些私立學校或是教育機構、知識分享類平臺而言,則是一塊無比巨大,香甜誘人的蛋糕,尤其是在人們已經逐漸適應了“網課”模式;

1)部分家境一般的學生課業負擔加重:隨著網課的進一步普及,一定會更加壓迫學生的業餘時間,尤其是相對於傳統的“私教”而言,“網課”這種模式的費用更加低廉,本著試一試總不會吃虧,對孩子多少有點幫助就比沒有強的想法作祟,讓“愛”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2)部分家境較差的學生教育資源補充:不可否認,我們國家地大物博,還是存在一定的貧困地區和人口的,這些家庭和學生受困於外在環境的影響,所能接受到的教育資源也相較於發達地區遠遠不足,不利於社會的整體競爭。而網課模式的迅速普及,則可以很好的幫助這些家庭和學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資源,助力夢想的起飛;

3)部分家境較好的學生影響不大;

綜述,當疫情結束後,“網課模式”肯定會迎來“井噴式”發展,但不會對公立學校和教師產生什麼較大影響,對於教育結構和知識分享類平臺,以及經濟一般交叉的學生、家庭而言,不失為一個福音,實現共贏的新局面。


曹鏡明


現在,大家都對網課的需求增長,那我們就從網課的需求談起,現在,有人會說,根本不用問,你看看,有幾個學校不都是在上網課,這簡直就是暴漲。

的確,現在每個學校,都在上網課,但我們應該,深刻明白,這一切,不是對在線教育的需求,而是對在線教學的需求。

這裡的需求方,指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也不是學生家長。

只要需求方不是學習的付費方,都不能說是對教育的需求。

也有人會問,那麼,學習者的需求是什麼?接待顧客來說,就是,有效率的學好東西。

學習者其實對教育發生的場合,並沒有傾向。現在待在家裡上網課,不是大家喜歡上網課,而是特殊時期,不能出門。

一但有了選擇,學習者,不一定會選擇上網課,除非,網課能滿足他們的真實需求。

就像是03年非典,引爆的網購,同在線教育一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更方便、更便宜的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更好的服務,沒有假貨等等。所以,如果達不到這點,網課也將不會成為未來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