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斷舍離?

靈動衣櫥管理


正好講講我最近準備搬家的感受吧

01

最近在搬家,很多堆在角落裡的東西終於重見天日,有新的、更大的地方安放。

但我怎麼也快樂不起來……

因為還沒到正式搬家的日子,大件還得等搬家公司一次性搞定,所以最近搬的都是家裡的零散小件,比如一些不穿的鞋,衣服、書等。

我粗略一看,都是平時已經不再用的東西。

我曾想過要扔掉一些沒用的東西,也確實清除了不少,但家裡還是有很多物品。

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扔的東西還不夠多,總覺得這還會用到,那又不是垃圾,扔掉怪可惜的;二是仍在不斷囤積東西,有的是買來的,有的是朋友送的。

“斷舍離”跟減肥一樣的邏輯。

要減肥,就得製造能量差。吃入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少,不運動也能夠減肥,否則再怎麼保持運動的老習慣也達不到最終目的。

今年我保持較好的運動頻率,年內可以完成跑步100次的計劃,平均下來每3天1次。初期為了恢復運動只能跑2-3公里,現在基本上5公里打底。

如果換算成閱讀,一年跑100次步跟讀100本書一樣,在很多人看來是很牛逼的事,關鍵在能否堅持。

02

我不是崇洋媚外,只是確實喜歡日本人和美國人家裡佈置的方式,最初印象是在美劇和日劇上看到的。

我曾經認為也許是別人家房子大,有地方擺放和佈置。直到後來到外國朋友家做客,才發現這跟房子的面積關係並不大。

美國人講究私人空間和住宿環境。就算合住,客廳、廚衛可以共享,房間必須是屬於自己的小樂園。要麼就單獨租套公寓,位置要好,廚房和衛生間的整潔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因此,他們很願意拿出薪水的大比例(至少一半以上)在好地段租套公寓,對吃的慾望比我想象中要低。朋友聚會較正式,還要來點酒,但大部分情況下一個簡單的沙拉或三明治就能解決飽腹問題。

這和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不同。

中國人更願意壓低房租,把錢留在吃飯、娛樂和存錢等事物上。即使耗費大量金錢和貸款來購買住房,還是不會租好一點的房子居住,剩下的錢無非花在孩子的教育,以及自己的吃喝上。

總體來看,國人在改革三十年來進步很快,是富裕起來了,生活質量有提高,但離生活的品質仍存在差距。

03

雖然搬到更大更新的房子,但我確實沒有過多的驚喜。

這些年我做出的某些變化,讓我得到成長和進步。但我告誡自己:必須有新的模式來應對新變化。如果我不能在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上產生變革,搬家只是浮於表面。

家裡的物品原來是怎麼擺放的,換到新的房子還是什麼樣,櫃門打開,該堆的還是堆在那裡。

你的生活習慣,決定了你的做事風格。

可要解決此問題,似乎也蠻難的。比如在我家是三代同住,人數多,生活習慣迥異,家裡亂很正常。雖然老人幫著打掃,我週末也經常出手收拾,但收拾的速度趕不上亂的速度。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這個週末的上海異常寒冷,外面下著小雨。我們基本沒有出門,我看了兩部電影,抽空思考如何改變住家環境的問題。

首先,還是要從我做起。

我的生活相對還是簡單的,主要有三樣東西——衣物(衣服、鞋、包),書,器物(電腦投影等電子產品,樂器)。我日常有很好地收拾東西的習慣,書和器物應該會收拾很好,重點在衣物。

搬新家後,很多陳年不穿的,或者現在已經不適合我的衣服必須扔掉或捐掉。剩下的分冬、春秋和夏三大部分來擺放,擺放要注意疊放的方法,適合選擇和收納,網上有很多方法。不能再簡單疊放在一起,把自己當魔術師,每次都是抽衣服。這方面,知乎上有不少高質量的回答。

最最重要的是,以後再添置衣服要看需求,按需再買。我這次收拾衣服時竟然發現自己有好幾條西褲,由於收納散亂,需要穿的時候找不到,然後就急忙買一條。

其次,從小孩抓起。孩子的東西主要有衣服、書和玩具。衣服家人會幫助清理和收拾,書籍的整理我有現實的經驗,孩子重點要學會拿和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玩具同理。

最後,難的是改變老人的生活習慣,畢竟日常家裡打掃衛生等老人是主力,要改變他們原來的做法還是有挑戰的。

但是,這正是改變的最大意義。

年齡越大,我們越不喜歡有變化,越適應固有的做法,缺少學習的動力。於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會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當我們遭遇困難或挫折時,是否覺得度日如年?

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適應和不舒服。但同時,我們會主動調動體力和腦力來應對這樣的挑戰,反而會覺得活得有滋有味,潛意識裡時間的速度也放慢了。

經過如此思考,我暗暗給自己打氣和制定實施計劃,先改變自己和孩子,最後來改變他們會相對容易地多。等老人也改變後,又可以反過來作用到孩子身上,這是共贏的過程。


李安迪


在離我家大概兩公里處正在修建市圖書館,這個消息讓我高興了好幾回,沒事兒就上網查查修建進度,想象自己將來會在這個圖書館裡打發多少美好時光,甚至還考慮把家搬得離圖書館再近一點,總之,我像博爾赫斯一樣熱愛圖書館。

然而,閒下來想想,我家裡有那麼多沒有讀完的書不說,用kindle閱讀也非常方便,我曾經說kindle是個隨身攜帶的圖書館,我娃認為這句話可以給kindle當廣告詞了,但是很多時間,我寧可刷微信,也不會拿過kindle來讀。所以,我也許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熱愛圖書館,我喜歡的,只是我“熱愛圖書館”這個概念。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就應該拋棄這個概念,建立起隨時隨地閱讀的習慣,這樣,不管你是在坐飛機,還是在地鐵上,都能隨時打開一本書來看,建立閱讀習慣,可以把所到之處都變成圖書館,進入閱讀,比進入圖書館要重要得多。

因此一直覺得,最重要的斷舍離,不是扔點用不上的破爛,或者雞肋般的榨汁機之類,而是要扔掉對於茫茫未來的期待,切割掉你所以為的必須的條件,從此時此刻開始,克服困難,進入你想要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

不只是閱讀,日常生活中,也許是懶惰,也許是不敢面對,我們常常會刻意地在自己和想要的生活之間設置很多條件,以為有個可愛的戀人出現,才是有趣的人生,以位要有怎樣的成功,才能夠氣閒神定地生活。這種自設的障礙,讓我們的日子永不到來,我覺得這是最該斷舍離的。


閆紅說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斷舍離即該斷即斷,該舍即舍,該離就離。這個是我從大二的時候瞭解到的,是日本的一位很優秀的女作者的生活方式,她寫的我看過一些,也對我啟發很大,一直沿用至今,以前總覺得有些東西,以後會用的到,總覺得有些人以後也會用得到,所以就小心翼翼的去維護當時的社會關係,哪怕受了委屈也退讓一步,後來慢慢接觸了這個名詞之後,懂得了它的最深的含義,並一直開始試行著,效果很好。

生活中不用的東西我從來不奢求下次有什麼時間或者契機可以用,我第一時間扔掉,然後在精神上嚴格控制自己,東西就是沒有了下次再想下次的辦法,只要思路打開,辦法總比問題多。不想保持的關係就果斷刪掉,哪怕被人誤會,也不想去強作解釋。所以說前期會有思維的掙扎,但是,過渡到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生活真的很簡單,而且少了很多。



流年似水錒


心理學科班出身,深耕心理學十幾年,還是老規矩,“只說乾貨,不熬雞湯”

這些年斷舍離被過度濫用了,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題主提供些新的視角。

斷舍離,其實是和家庭的分離


斷舍離的最高境界:與親人的斷舍離

龍應臺《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膾炙人口的名句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一種“斷舍離”,叫做“家庭斷舍離”

以養孩子為例,養育者如果太“捨不得”子女,阻止了斷舍離過程,就很可能令子女失去自主感與獨立性,在本該獨立的年紀,還過分依賴母親,最終成了“媽寶男”,

如分離過程被過分阻礙,還會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這種人格障礙患者經常感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壓力,會經常表現出情緒上的混亂,變得消極或對他人具有侵略性,會因為無法做出人生抉擇而變得無力與焦慮。


家庭斷舍離實操


1.愛子女,必須先要考慮,這是誰的需要?

有些父母用愛給子女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溫室,小心翼翼不讓子女受到任何傷害,這種愛,會損傷子女的自主感,剝奪了他們獨立探索世界的機會,其實是子女所不需要的,對於這種子女不需要的愛,就應該果斷放棄,切不可讓愛從一種自主行為變成道德標籤,甚至認為只要佔住愛的制高點,便可以為所欲為

2.少說點“人生經驗”

有時候,做父母的常說“哎呀,你什麼都不懂,我是過來人了!”過來人,是做父母的常有的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是可以指導孩子的生活的,但是,事實上,兩代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空間及環境,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理念,父母需要尊重這種時代差異,也許,自己所謂過來人的經驗,真的已經過時了,子女所作出的選擇,反映了他們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強行地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教給子女,反而會干擾子女對自己前途的正常判斷與決策。



心理理想地


如果說《斷舍離》刷新了很多人的生活觀念,那這部只有6集的小短劇可以說讓很多人再也坐不住開始動手實踐了。

老粉們應該還記得,去年收姐就寫過麻衣的變態收納大法,其實比起收納技巧,麻衣更值得學習的是她的斷舍離精神。

斷舍離之前,麻衣的家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明明只有三個人生活的家

卻像極了堆滿各種雜物的舊倉庫

連吃個飯都束手束腳

客人來之前更是手忙腳亂

但是,幾件事改變了麻衣。

學生時代去同學家做客,同學家裡乾淨得一塵不染,她以為是提前精心打掃整理過,沒想到原來別人家可以一直保持這樣乾淨整潔。

一場地震讓她失去了所有的舊物,包括戀愛時與前男友有關的一切。從那時候,她開始意識到,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這麼少。

記得在哪裡看過一句話, “你現在的生活取決於你三年前的選擇,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了你三年後的生活” ,這話聽起來有點雞湯,仔細想想,好像還真的是。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那些在人生岔路囗做過的選擇,往往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搬到新家後,麻衣決心再也不要過以前那種日子,於是開始過起了斷舍離的生活。新家中,她的家庭成員多了老公,還有兩隻喵主子,可是卻空的像沒人住一樣。

都說斷舍離很難,但如果你經歷過大災大難,對很多事情就不會那麼難以割捨了。那場親身經歷過的地震讓她體會到,原來人生存所需之物可以這麼少。

舍——重新思考物品存在的價值

只留必需品和心愛之物

所以在新家中,

她開始重新思考每件物品存在的價值。

扔掉不需要的沙發,直接坐地上,

扔掉不需要的浴巾,有毛巾就行,

就這樣,扔完了所有不需要和不喜歡的物品,

只留下必須品和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物多用

為了減少家中物品,

麻衣儘量選擇有多重功能的物品。

比如清潔劑,有小蘇打和檸檬酸

就可以搞定日常清潔,

其他清潔劑就不需要啦。

比如她發現了既可以洗臉

也可以洗澡洗頭的洗護用品,

那其他洗護用品也不需要啦

推進替換

對於實在不想扔但使用頻率比較低的東西,

麻衣通常會轉做其他用途。

比如實在不想扔的碟子,

就用來給喵主子當餐盤,

而把原來喵主子的餐盤扔掉,

這樣做到了對自己喜愛物品物盡其用,

還替換掉了不喜歡的物品。

眼不見為淨

很多人扔東西總會有各種擔憂,

怕萬一以後還有用,

猶豫不決到底要不要扔。

麻衣的做法是對於這類物品

索性先把它們放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

設立一個期限,

可能是三個月或是半年乃至一年,

看看自己有沒有要用到,如果沒有,

證明這件物品確實是不需要的或是不重要的,

可以大膽放心的扔掉。

與物品對話,定期排查

除此之外,麻衣還有個看起來有點奇怪

但其實很管用的方法——和物品對話。

她會在廚房和碟子四目相對,

會把兩個包包想象成不同性格的男朋友,

在一次次溝通對話中,

她總會看清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件物品。

斷——只買必需品和喜愛的物品

只買心愛之物

生活像個蓄水池,

有水排出但也不斷有水進來。

在做好“舍”這個階段後,

對於進到家中的物品,應該嚴格把關。

麻衣對物品有種敬畏之心,

只買自己最喜歡的物品,

而且對每件物品也非常愛惜,

以確保它可以用的更久。

買一件丟一件

麻衣的老公是個沒什麼物慾的人,

有一天,他終於有了想買的東西——遊戲機。

按照麻衣的斷舍離原則,

買一件必須丟一件,

老公看了看自己的物品,

哪件都捨不得丟,最終決定乾脆不買了。

這一點對平時喜歡買買買的人特別奏效,

買衣服之前看看家裡的衣服,

哪件不喜歡了丟掉,再去買新的,

至少在物品總數上是沒有變多。

離——死亡所帶來的感悟

重溫這部劇,最打動我的,還是麻衣與外婆的日常。外婆和很多老一輩一樣,是個囤積狂魔。

有一天,外婆突然離世,麻衣和媽媽整理外婆的遺物,發現外婆很多物品都是過去的美好回憶。

比如和媽媽分居兩地時寫的信、麻衣送給她的禮物。一向以扔為快的麻衣,面對這些物品,也開始動容。

“整理遺物,也是整理和逝者最親近的人的內心”,心理的整理需要慢慢來。

結尾有些沉重,卻是全劇點睛之筆。人與物品的關係,不過是大千世界中短暫的交集

初看這部劇,收姐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麻衣簡直是個扔東西變態。如今看來,麻衣只是真的喜歡這種輕量化的生活,而非刻意為之。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或許無法做到或無法認同像麻衣這樣極致的斷舍離,但看完這部劇,還是會有蠢蠢欲動,迫不及待來一場大清理的慾望。

一直想要斷舍離卻從未行動過的你,

或許缺的就是這樣一點動力,一個選擇。


不易青年之一


提到斷舍離收納,就不得不提到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劇如其名:女主的家裡啥都沒有!
空曠的客廳只在牆上裝了一臺電視,女主可以在裡面盡情舞蹈,你要問其他東西都去哪了呢?其實是這樣:
老公送的第一條項鍊,從來沒帶過,放著積灰,扔!
畢業相冊只會偶爾拿出來翻閱,平時放著積灰,扔!
牙刷杯放著佔地方,直接改用手捧水,扔!
在女主眼裡,只要是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就是最極端的斷舍離理念。
而像我等凡夫俗子,自知很多東西要扔掉是真真的捨不得,但是面對家裡雜亂無章的物件,無處安放又無法割捨的舊物,實在毫無辦法,於是乎想到了斷舍離收納的方法。
為了滿足廣大群眾想要打造一個工整乾淨的家的心願,苦思冥想後,得出了一個適合普通人的斷舍離收納方法,這樣的方法既不會讓你在面對不常用的的心愛之物時下不去手,也給了你一個乾淨整潔、放眼望去沒有雜物堆積的家。
下面跟著我一起做:
斷舍離第一步:扔!
扔是斷舍離的關鍵所在,如果你下不去手,我來教你一個辦法。
把家裡三年之內用不到的東西做一個分類,整理在一起,這時你會發現,很多物品以前覺得留著有用,但實際上只是佔用空間而已。
就比如:
過時的舊衣服,放心扔,因為你真的不會再穿了;
用途不限的電線,留著只會浪費你找正確電線的時間;
已經壞掉的數碼產品,放在那也不會再復活了;
沒有意義的禮品,擺著佔地又沒法用;
過期的化妝品,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各種舊床單被罩枕頭,留著養蟎蟲嗎;
壞掉的包包和行李箱,已經失去了它的作用;
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那些你以為留著有用的東西,到頭來卻用不到的東西,請不要猶豫,扔掉吧,扔了之後你會發現,這些東西不僅對你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反而為你騰出了一大部分的空間。
斷舍離第二部:擺!
當你扔掉那些沒用的物品之後,發現家裡並沒有想象中的整潔,那是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常用的生活物品,想要家裡整潔乾淨,就要在這些細節處增加收納空間,有序的進行收納,你的家裡看起來就會“空無一物”。
就比如:
  • 各種櫃子:增大你的收納空間,將物品隱藏在櫃子裡
電視櫃:捨不得扔掉的小擺件可以放在上面,常用的工具也可以擺在抽屜裡
玄關鞋櫃:給你無處安放的鞋子安個家
榻榻米:讓你的床下也參與收納
  • 巧用收納工具
抽屜裡放上小隔斷,東西分類擺放不用擔心找不到
收納小凳子,實用又美觀
衣櫃裡巧用收納箱,增大了收納面積,還可以將衣服分類很方便
首飾太多?一個透明收納盒一次性解決問題
做完這兩部,你就會發現你的家終於不再是“雜物堆積場”。
整理久居的屋子,扔掉生活的舊物,打造一個全新的家,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梳理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的生活一成不變時,對於未來的期許早已麻木不仁;
當我們揪著自己的過去耿耿於懷時,就不可能發現當下的美好;
如果不去整理自己的心,它只會繼續蒙著灰塵,拖著垃圾,沉甸甸的緩慢前進。
給自己這樣一次斷舍離的體驗,放下該放下的事,丟掉早已模糊的回憶。只留下那些最珍貴的,最美好的,最重要的事物,無論是人,還是物。
如果非要說斷舍離收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一句話來總結:斷舍離就像是對心靈的一次大掃除,體驗過後裁紙刀,那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愛空間標準化家裝


近期我總會覺得身上揹負了很多東西,被壓的有些喘不過氣來。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後,面對著家裡堆積如山的東西變得更加煩躁。偶然的原因看了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深受啟發。那些屋裡堆積的東西有多少是對我們真正有用的呢?

我們只往屋裡添物件卻從來都不丟棄東西,不管那件東西是否有用,總之存著就對了。這可能和我們的歷史有關,近代中國是在苦難中存活下來的,戰火連綿再加上文革,大躍進等等災難讓人們長期處於一種吃不飽飯的狀態,“節儉”與“存物”這種優良的“美德”便長期留存了下來。直到現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讓我們無法丟掉任何一樣東西。

斷舍離從物件上來說,我們要輕裝上陣,為自己減負。當你清空了自己身上、家裡多餘的物件,呆在家裡就再也不會因為繁雜的東西而感到心煩意亂了。那些被我們留下的東西,才是真正需要的,才是值得珍惜的。

斷舍離從本質上說還是思想上的整理。不定時的把自己清空,忘掉那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丟掉那些不值得付出真心的人,這樣會讓我們看清哪些才是真正需要珍惜的人。

我想簡單生活,輕裝出行,珍惜值得的人與事才是斷舍離真正應該做到的。


閒情詩小寄


如果你有過無數次搬家的經歷,你一定會愛上斷舍離。因為搬家你會清理出很多很久不用的東西,而斷舍離是引導你處理你和這些物品之間關係的理念。

在沒有斷舍離理念指導的時候,我們不斷清除雜物,但是當我們抬頭看自己的屋子時,卻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進步。真讓人匪夷所思,不是已經把滿滿的垃圾袋拿出去丟、把塞滿後車廂的東西送去慈善機構、把一盒盒東西送給親戚了嗎?但是衣櫥、抽屜和地下室的東西,似乎還是一樣多。我們努力了老半天,好想看見成果,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你可以把你家和裡面的所有東西想成一桶水。清除雜物就像在桶子底部鑿一個洞,當你把家中不想要的東西扔掉,桶子的水就會一滴滴流出、愈變愈空。很棒,聽起來頗有進展!只要努力不懈,東西的數量應該會穩定減少。

問題來了。唯有停止倒入更多水,水位才會下降。所有進入你家的物品都是注入桶內的水,所以如果你繼續逛街購物、把開會的紀念品帶回家,漏掉的水也起不了什麼大作用,桶子不但永遠不會空,甚至還會滿出來!

只要遵守簡單的規則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樣東西進來,另一樣東西就得出去。每當有新東西進入你的家門,類似的另一樣東西就必須離開。換言之,每一滴水進入水桶,一定要有一滴水出去。

每當有新東西進入你的家門,類似的另一樣東西就必須離開。

將一進一出原則應用在相似的物品上最有效。一件新襯衫進入衣櫃,就要把一件舊襯衫淘汰;一本新書加入藏書,就要有一本舊書離開你的書架;一套新盤子進來,一套舊盤子就要搬出去。如果需要改變物品的比重,可以把兩者混合,比如說,如果長褲太多而襯衫太少,買一件新上衣時就把一條褲子處理掉。但出入的東西要相當,用襪子來抵外套,或用回形針跟辦公椅交換,就不符合比例原則。

力行「新物一進,舊物Bye Bye」

我們在買了新東西時,往往把應該替換掉的東西留了下來,情況通常是這樣的:我們察覺家裡某樣東西的狀況不再良好(或許是退流行、頭尾分家,或者只是單純不再符合需求),於是展開採購行動,想把舊的丟掉,用一個更好、更漂亮、技術更先進的來取代;我們研究、比價、讀評論,最後終於出手買下。接著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把新型的東西帶回家之後,舊物感覺沒那麼孤苦伶仃了,雖然舊物已不敷使用,但似乎還是好的,丟掉實在可惜,於是我們開始想象所有派得上用場的可能(無論那個可能性有多麼微小),彷彿我們預期這個嶄新、先進的替代品在第二天就會不能運作似的。不知不覺間,這個老朽的東西便安然地住進地下室或閣樓,只為了哪天可能用得上。

一進一出原則能協助你送走不要的東西,而不是讓它們在退役之後還在你家安享天年。一有新的東西進入你家,就立刻跟舊的道別。這套制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但需要確實遵守紀律。我從以往的經驗得知,我們會很想欺騙自己,跟自己保證稍後一定把舊的扔掉,但是穿上新毛衣、使用新家電會讓你興奮不已,而懶得把相應的東西找出來扔掉。無論如何都要發揮極簡主義的精神,在你打開、掛起或使用「一進」的時候,確實執行「一出」—因為除非你馬上行動,否則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做了。我最近喜歡理解把不要的東西拍照掛到手機裡的友善之牆,她是一個斷舍離理念的app(英文名yourole,中文名字叫“有肉”),這個友善之牆就是讓你把你多餘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相比粗暴的扔扔扔,把東西送給需要的人這種方式更環保,人們管這種方式叫“物品放生”。放生物品,既解放了扔東西的思想包袱,也沒有了賣東西的累心,因為送的效率高。


瑤寨風情匯


●家人覺得水池的過濾器不可缺少,No
,討厭清洗過濾器——扔掉!
●計量調味料的勺子大小不同,烹飪的時候更加方便,No,一把普通的勺子就夠了——扔掉!
●各種地毯讓家裡變得更加溫馨,No,不便清洗——扔掉!
●漱口杯是多餘的,直接用手就好,——扔掉!
●沙發讓房間變得更小了——扔掉
……

物品被扔得徹徹底底,家裡空蕩的可以奔跑,就連朋友來做客都誤以為是樣板間。這是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裡出現的情形,主人公麻衣踐行著自己的人生整理法則:少了它又不會死,那後悔也沒關係。

日本有個詞叫“羈絆”。意思是無法切斷、割捨的人事物,甚至感情。人生變得沉重不堪,是什麼造成你的重負?是每天面對的滿屋雜物,是連夜加班後的空洞虛脫,還是年復一日的單調生活?


我們需要的就是斷舍離
斷——就是從入口控制,關掉買買買的模式,你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
舍——就是從出口控制,把不需要用的東西都扔掉吧。
離——就是一種境界了,遠離生命中本不屬於你的人事物。

悅讀能量師開心


斷舍離是來源於佛教思想,也就是斷見、舍見、離見。

斷、舍、離其實就是見解,也就是思想,是一種指導我們如何對待人與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中方法。

斷舍離的核心在於斷,離和舍是行動,最後才達到斷。這個次序的倒敘,是為了告訴我們,重點是“斷”。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離,然後舍,最後才斷。

1、離,對這個人/物出離,也就是放棄對“這個人/物是我的”的這種思想。

2、舍,捨棄這個人/物。

3、斷,斷除對這個人/物的執著,擁有或不擁有都不放在心上。

斷舍離思想運用到生活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對家居物品的斷舍離,但最深層的是,我們要不斷以斷舍離思想指導我們的行為,對一切人或物,都能保持“斷”的態度,有也好,沒有也罷,不執著。

但這並不是虛無主義,而是一種“得失從緣,心無增減”的心態,也是一種“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積極態度。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如果我們能時時實行斷舍離,得也好,失也罷,只要努力過就好,只求無愧於心,這樣瀟灑的人生,才是斷舍離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們學習斷舍離,並不要只著眼於家居整理,而要看到它更深層的內涵,用這種思想來指導行為,成為我們獨有的生活態度,那是一個思想強大的人必備的生存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