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伴隨著一路的喧囂,電視劇《安家》終於到了要跟觀眾說再見的時候了,劇中的紛紛擾擾終於塵埃落定,王子健成功牽手朱閃閃、城家公寓的隆重開張讓該劇有了“大團圓式”的結局,讓很多觀眾看後直呼過癮。

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安家》53集的劇情,將近一個月的播放歷程,我們見證了潘貴雨的索要無度、太表姑奶奶一家的貪得無厭、江奶奶兩個外甥泯滅人性以及嚴叔嚴嬸兒子兒媳的喪盡天良,當然我們也目睹了老油條的知恩圖報、耿叔一家的忠誠與仁義以及江奶奶對外甥們的絕望對房似錦這個陌生人的感激,反派人物每一次微小的勝利我們都恨得牙根直癢癢,而正義與溫暖充滿人間的時候,我們都發自內心的高興,直呼過癮,但是我們回頭細看,那些劇情中的神來之筆,不僅經不起推敲,往深了說簡直就是編劇對於觀眾智商的侮辱。

潘貴雨房家棟母子找人堪比偵探

潘貴雨房家棟母子二人對於房似錦而言就是不折不扣的“吸血鬼”。

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但是讓觀眾不解的是,在諾大的上海,潘貴雨母子可以很輕鬆的找到房似錦的工作單位,甚至是出租屋,就連房似錦和徐文昌剛搬進去的新家,房家棟找上門來也是分分鐘的事情。不得不說,母子二人尋人的能力堪比偵探。

說母子二人是偵探,不過是一句調侃,但這也恰恰說明劇情脫離現實,邏輯不通。如果房似錦想擺脫潘貴雨,大可以拉黑她的電話,上海那麼大潘貴雨不可能知道房似錦在哪裡工作,住房更是臨時租住,門店裡的其他人早期都不是十分清楚,憑什麼在上海兩眼一抹黑的潘貴雨就能順利地找到,這一點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江奶奶的悄悄地立遺囑?

在圍繞著“江奶奶”展開敘述的單元劇情裡,江奶奶的兩個外甥為了獲得更多的遺產而泯滅人性喪盡天良著實令人不齒。

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在這個單元劇的結尾,為了製造兩個外甥機關算盡而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幻想與現實的衝突,編劇設置了這樣的情節,大外甥等人興高采烈的繼承遺囑,而實際上江奶奶已經把房子捐給了國家,只是他們渾然不知。

很多人對於這樣的結局拍手稱快,惡有惡報的結局確實是觀眾希望看到的,但是這一處劇情的設計,顯然違背了常理。

江奶奶與另外兩個外甥共有一棟老洋房,江奶奶有權捐贈,但是也有義務通知另外兩位共有人,所以說江奶奶悄悄地去立遺囑是不存在的,而房似錦所說的江家的老洋房從此再也無法出售更是無稽之談,江奶奶能單獨捐出一層樓的產權,另外兩層如何就不能出售,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徐有道買下《夢迴十里洋房》要放在三個人家裡

《安家》大結局的時候,徐文昌徐有道父子關係破冰,而促成這件事的就是秦濤吐露了《夢迴十里洋房》的實情,是徐有託關係促成出版,並買下了發行量一半的書籍,分別放在了秦濤、丁索拉和劉貝斯家裡。

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徐有道幫助徐文昌這一點是說得通的,畢竟沒有不疼兒子的父親,但是將書分別放在徐文昌的三個朋友家裡,這件事就有點牽強了。無論是徐文昌的嘴裡還是秦濤的口中,徐有道都是一位富豪,別墅老洋房對他而言根本不在話下,如此大的地方裝不下幾萬本書嗎?還要放在別人的家裡?還需要三個人?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如果說徐有道這樣做是為了有人能見證他對徐文昌的好,那隻能說徐有道人品有問題,帶著目的性去做事不配得到徐文昌的原諒。

老油條賣房子就小寶倪芳芳有房不賣?

誠如老油條所說,老孫對他有救命之恩,照顧倪芳芳孤兒寡母一家天經地義,但是照顧也有底線,照顧不等於“包養”。

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我們在前面的劇情中能看到,老油條不光時常去看望倪芳芳和小寶,甚至按月給生活費,而倪芳芳拿這份錢拿得心安理得,這一點是不應該的,畢竟這她不是老油條的妻子,小寶更不是老油條的兒子,雖然老孫對老油條有救命之恩但是老孫身死並不是為了救老油條。

按說老油條做的這些已經夠多了,但是小寶生病,老油條先是以身犯險,而後寧肯與妻子和兒子鬧翻也要賣房,這是說不通的,因為倪芳芳自己就有房子,她完全可以賣房救子,而後自己租房住,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說到底老油條繞的這一大圈其實是在做無用功。

以上老油條的種種行為都是不合常理的,或者說為了塑造老油條這一形象,編劇忘了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這一常識。

其實《安家》中不合邏輯的地方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看電視劇大家是為了放鬆身心,很多人認為深挖劇本的瑕疵多次一舉,這一點小編也深以為然,但是圖一樂呵大家不喜勿噴。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對電視劇《安家》的看法,讓更多的人看到,同時也希望文藝工作者能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不要有明顯的瑕疵甚至是漏洞百出。

安家大結局:那些突如其來的劇情,是編劇對觀眾智商最大的侮辱


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關注就是對我寫作最大的鼓勵,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