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穿越時光廊道,觸摸民勤!

時光廊道是從民武路21公里處起,通向大井灣沙雕公園的一條縣級穿沙公路,呈東西走向,全程蜿蜒約30公里。我通過請教一位前輩可知,這條路之所以叫時光廊道,是因為它劈沙成途,見證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決心和成果。隨著時光變遷,這條路的兩旁將會出現路北花草成畦,路南黃沙漫漫的景象。一黃一綠,相互輝映,使人一眼便可窺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民勤人民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偉大功績。

從時光廊道的西入口出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駝幫廣場”。幾尊駱駝雕像昂首挺胸,不畏寒暑,不懼風雨,忠實地守候著每位過路的行人。就在駱駝抬頭低眉的剎那間,我彷彿聽見駝鈴聲從狹長的時空飄來,由遠及近……嘴唇乾裂的趕駝人在蒼茫的大地上艱難地跋涉,他目光如炬,腳下的路漸漸變寬變闊……

故事:穿越時光廊道,觸摸民勤!

眼睛剛滑過駝像,無邊無際的原野就撲面而來。遠處,沙漠的輪廓若隱若現,被低垂的天空包裹,讓人很容易想起“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近處,幾處村莊靜靜地橫臥,孤獨而又執著,去的儘管去了,留下的執守成美麗的風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訴說著“大漠孤煙直”。若是夏季,遍地的莊稼擠擠挨挨,綠浪一茬接過一茬,剛接籽兒的豆果,剛長大的玉瓜蛋,剛敗花兒的青杏蛋無不吸引肚子裡的饞蟲。冬天白得有多晃眼,夏天就綠得有多晃眼。

正當意猶未盡,覺得應該停下來好好品味一番時,時光廊道的第二站“枯樹博覽園”已經呈現在眼前,幾株沙棗樹,幾排木樁是它的全部。走進沙海,走向突起的沙丘,別擔心衣褲,沙子根本不髒衣。手捏沙子,任其在手心滑動,酥癢感使人興致大發,眼裡盡是詩情畫意。甘肅省作協副主席高凱先生來民勤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在民勤裝一鞋窩沙子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我沒有傲人的才華,仿添一首詞以自娛:藍天白雲沙浪,枯樹勁草斷樁,油路微風車輛,夕陽斜照,追夢人在路上!若趕上大風,便可近距離觀看沙子起舞,沙子們在風的作用下,爭先恐後地貼著地面飛奔,不一會兒,地面上所有的痕跡都消失不見。這時我們最好悄悄離開,不然,沙子就會以我們為中心,不斷積聚,讓我們變成土行孫。民勤人民正是利用沙子遇物積聚的特點,在茫茫沙漠裡鋪上麥草網格,以減慢或阻斷沙子的運動。

故事:穿越時光廊道,觸摸民勤!

沿路行走,除了發黃的麥草網格,就是發黃的小草和閃著黃光的沙子,可別惱,好玩的來了。時光廊道第三站“聽風驛站”閃亮登場,鞦韆,翹翹板,打水井,攀巖繩等不僅滿足人們的運動細胞,還能瞭解民勤人民的娛樂方式。看著用木頭和粗繩搭成的簡易鞦韆,不得不承認勞動創造生活,勞動豐富靈魂,也不得不承認,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所有苦難都是甜果。

時光廊道第四站“沙海蜃景”無聲地訴說著民勤羊肉甲天下的佳話,不知蘇武是不是真的在這兒牧羊,不過他牧羊的文化早已融入本土,成為民勤人民經典傳唱的一部分。

故事:穿越時光廊道,觸摸民勤!

隨著一片沙棗林的出現,時光廊道的東入口也隨之呈現。在入口處,有一塊大大的木牌,木牌上有由民勤本土人士崔永斌先生撰文、石玉傑先生楷書的《時光廊道記》。任何地域,一旦融入文化,色彩便鮮亮起來。我國的四大名樓――山西永濟鸛雀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 皆因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勃的《滕王閣序》、崔顥的《黃鶴樓》、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天下。

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來書寫這片沙海,也希望時光廊道不僅僅只是記載一段時光,更是民勤精神的載體!(作者: 楊海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