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預測:2020年九大未來趨勢

近日,美國研究機構「未來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發佈了“2020年的九大預測”,裡面提出了通向未來的九個趨勢,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


其中的部分預測跟「全球風口」提出的觀點相符合,比如我們在邊緣計算:你應該知道的三個趨勢裡面預測:2020年開始,IoT企業將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邊緣人工智能計算和雲計算將會長期共存。而未來今日研究所也認為,人工智能+雲計算將無所不在,IT巨頭都在搶先佈局。


瞭解研究機構做出的預測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未來的趨勢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希望你能邊讀邊思考,哪些趨勢跟我們自己所在的行業相關,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抓住這些機會。


預測一:未來十年是合成技術的黃金十年

從2020年開始,合成技術會逐漸走向主流。在生物學領域,科學家能夠在一系列宿主細胞中進行分子級別的改造,這些將對疫苗研發、組織生產帶來巨大改變。科學家將開始進行人類合成DNA的研究,操縱蛋白質的結構。很可能在未來幾年,我們能夠享受到人造鵝肝,源自植物的冰淇淋和實驗室生產的威士忌。


新的商機也伴隨著戰略風險,每個行業都會受到影響。如果要獲得公眾的認可和政府的批准,公司將會面臨道德和倫理風險,並接受合成材料檢測的安全風險。


預測二:“音頻增強現實”會搶先一步佔領市場

大膽預測:2020年九大未來趨勢

未來會出現一個新的技術名詞:AAR技術。AAR技術也就是音頻增強現實。所謂音頻增強,就是智能眼鏡跟智能耳機相連接,給用戶帶來更便捷的體驗。智能眼鏡能夠判斷方位,通過耳機給用戶指引路線,發出通知,或者提醒用戶當前看到的人是誰。Google和亞馬遜已經在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如果相關產品能夠得到應用,會帶來巨大的商機。


預測三:“人工智能+雲計算”將無所不在

數字化轉型植根於兩個關鍵領域:人工智能和數據。微軟,IBM,谷歌,亞馬遜,Facebook和蘋果公司都在開發新的服務和工具,比如雲計算平臺,企業應用的RPA機器人,以GPU為基礎的AI算法。亞馬遜即將推出的項目AWS For Everyone,也就是一種低代碼甚至無代碼的平臺,把使用人工智能的門檻進一步降低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公司數據來創建應用程序。


預測四:中國將重建世界秩序

中國日益崛起的世界地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重視。過去二十年,中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些離不開中國快速發展的中產階層,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企業家等等,還有制定和執行未來長期戰略計劃的政府。在2020年,未來今日研究所預測中國在很多領域會繼續保持優勢地位,甚至可能實現超越,包括數字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數據算法,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


預測五:家庭和辦公室智能化即將進入主流

今天,AI驅動的虛擬助手、家庭安防系統、智能家居設備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這個市場在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張。下一代網絡基礎設施會加快採用速度,我們身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攝像頭、智能設備。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最終由哪些公司在臺後操縱這些設備,以及這些公司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方式,會引發社會公眾的爭論。


預測六:人人都會被數據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就為IT公司貢獻了大量的數據,用於分析用戶的個人愛好、判斷用戶的選擇傾向甚至是預測用戶將採取的行動。而獲取數據的方式將在未來進一步爆發:我們走路的姿勢,我們的人體骨骼架構,我們說話的音調,信用卡債務,旅行習慣,這些海量的數據都會被收集起來。監管機構將對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方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預測七:社交媒體將進一步受到管制

大膽預測:2020年九大未來趨勢

從2010年起,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和Twitter引發了人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這些社交媒體在拉近人們與親朋好友距離的同時,也接收了大量的假新聞和社會謠言。比如此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信息鋪天蓋地,很多消息都讓人真假難辨。在美國,這類社交媒體帖子經常在集會和抗議活動中屢屢出現,對社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有社會學家發現,在抗議活動期間,通過社交媒體散播恐慌謠言的地區把犯罪率提升了226%。在未來,保護公眾的安全意識將會得到政府重視。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反制措施,比如超過400個美國警察局與亞馬遜合作,使用AI識別技術對平民的日常活動進行監測。在未來更多的應對措施會提上日程。


預測八:隱私已死,互聯網上將不再有秘密

大膽預測:2020年九大未來趨勢

早在2010年,歐盟就表示每個公民應該有“被遺忘的權利”(right to be forgotten):人們應該能夠對每一個處理他們個人數據的網站或服務擁有知情權,用戶同意之後才能顯示相關內容,他們也應該有權要求網站刪除他們所有的數據。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歐盟成員國的國民發現網絡上有他曾經的犯罪、婚外情等歷史信息,他就可以要求Google刪除該信息內容鏈接。但是,Google只是“部分遵守”了歐盟的提議,某些情況下,Google確實刪除了個人鏈接,但只有歐洲的用戶看不到這些內容了,亞洲、北美和南美或其他地區的用戶依然可以看到。


2019年,在歐盟與Google的爭議訴訟中,Google勝訴。這使得未來的個人很難要求從互聯網搜索中刪除關於他們的負面或誤導性信息了。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副主席Daniel Castro贊同這一判罰,他認為歐盟不應該把自己的規則強加給其他國家,歐盟應該“在制定影響互聯網的法律法規時尋求更好的平衡”。


有支持者,當然也有反對者。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個爭論還會持續下去。一切就像加利福尼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的教授 Eumi Lee 所說的:“社會必須意識到,數字時代的隱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脆弱。”


預測九:反AI造假技術將重建公眾信用

造假視頻、虛假音頻、虛擬圖像已經了成為不法分子的生意,比如有犯罪分子使用AI技術成功模仿了英國某能源公司高管的聲音,詐騙了220,000歐元。在未來,政府、IT公司、社會各界會努力重建人們的信用。同時,世界各國政府會針對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進行探討,對這些新興技術進行法律規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新的商機,比如反AI造假系統會利用算法檢測虛假內容,根據檢測量進行收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