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此地古有高墩,名鳳凰墩。相傳春秋時期,齊、魯不和,經孔子斡旋,將齊王妹妹嫁給魯王,在鳳凰墩上壘土為臺,歌舞歡慶3天,慶祝齊魯和好。遂由一代偉人齊王、魯王、孔子三人共同命此墩為歡墩”。這是2015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江蘇卷)中對於“歡墩鎮”鎮名由來的表述。

據《贛榆縣誌》記載:清同治11年,1871年,曾任江西總兵的贛榆名紳王得勝在歡墩創辦“慶盛京劇科班”,從北京延請教師,傳授京劇。有江蘇省京劇發源地之稱,此有連雲港市市志記載為證。

連雲港市行政區劃志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已設歡墩鎮,轄今東海縣的青湖、南辰、贛榆的堰水房、山東省臨沭縣的穆疃等十三鄉,屬朱孟區,區長張紀平(音)鄉長為歡墩的李太昂的詳細記載。

1914年,歡墩創建小學,稱《瞻聖高等小學校》。民國17年(1928) 2月,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贛榆人張竟同(張樹柯)和國民黨左派人士陳鑑波聯絡徐州一帶的共產黨員候文鳳、陳亨洲、張春範等人來贛榆工作,9月在歡墩小學秘密組建黨支部。是蘇北的第一個黨支部。

今天的歡墩小學,秉承紅色傳統砥礪奮進。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校園法制安全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佳書畫特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語文教改示範校”《四個國家級》榮譽稱號。省市級榮譽和獎勵位居全縣前列。《江蘇教育新聞網》、《江蘇教育報》等多家媒體都曾對學校的辦學舉措進行了專題報道。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歡墩中學在全縣公辦中學序列中教學質量和中考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在校學生1300多人,預計在2019年將達到2000餘名。

1915年少數民族----回族到歡墩落戶。

根據中華書局《贛榆縣誌》記載:歡墩鎮明代屬光孝鄉朱孟社,清屬歡墩埠、太興二鎮,宣統二年(1910)劃歸夾谷市,民國31年劃為朱孟區,民國36年2至5月改隸臨沭縣,1951年5月編為第九區,1953年改稱第7區,1955年改歸夾谷山區,1957年8月10日撤區建歡墩鄉,1958年9月11日設立歡墩人民公社,1983年7月恢復為歡墩鄉,1985年7月撤鄉建鎮。

1960年,江蘇省公安廳在歡墩設立贛榆縣第一個基層派出所。

1977年建立贛榆縣基層農業大學,後改稱農業科學戰,簡稱農科站。

1980年一月,歡墩公社黨校成立,是蘇北第一所、江蘇省第二所基層黨校。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歡墩鎮”的建制始於1985年,也是當時江蘇省政府批准贛榆縣第一個恢復建制鎮的地方。

又據2011年贛榆縣檔案局出版的《贛榆圖志》(當代卷)中記載,“1997年2月歡墩鎮歡南村鳳墩古鎮出土了東漢墓葬中的銅獸鎮、鐵劍、銅鏡、陶印等文物。”

歡墩鎮區在蘇魯兩省三縣、327國道與歡(墩)黑(林)公路交會處,歷史上就是兩省三縣邊境的重要物資集散地。歡墩鎮的集市商業貿易和每年一次的物資交流大會(農曆4月初四至初六)在魯東南和蘇北是首屈一指,盡人皆知。歡墩鎮集市貿易以糧食、油料、水產、牲畜、鋼鐵製品、生產資料為大宗,其中四月初四的騾馬大會上市大牲畜鼎盛時達到上千頭。

原歡墩鎮充分利用緊靠江蘇省最大人工水庫----石樑河水庫的天然優勢,充分利用石樑河的10萬餘畝的可利用灘塗資源優勢,進行淡水魚養殖和水面進行網箱養殖。歡墩鎮的淡水魚養殖和捕撈遠近聞名。歡墩鎮的黑魚、鱅魚、鯧魚遠銷湖北武漢、南京、上海等地。內河捕撈專業隊伍足跡遍佈內蒙古、新疆等全國各地。僅淡水魚養殖和捕撈、造船三項年產值就達到上億元。原歡墩鎮眾多的造船廠製造的鍍鋅船,廣泛用於內河捕撈和水產養殖,。在滿足本地需求的同時,遠銷鹽城、常州、煙臺、大連等地。

原歡墩鎮特色農業發展迅速,有近萬畝蘆筍和黑莓基地,無公害藍莓基地正蓬勃發展。連續多年被連雲港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蘆筍之鄉”“黑莓之鄉”。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綠寶食品速凍廠,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 歡墩建築業歷史悠久,享有“建築之鄉”美譽。全鎮擁有近萬建築鐵軍,分佈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多項工程獲“魯班獎”、“揚子獎”、“瓊花獎”。

歡墩是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命名的“建築之鄉”,還有“蘆筍之鄉”之稱,“淮北明鎮”名副其實。

早在清末民初時期,歡墩就有槽油坊9家,商行20多家,藥房4家,海貨站12家,肉鋪10家,銀樓2家,磨麵坊10多家,還有錫匠等眾多商鋪,足可見當時的商業繁榮。

另據連雲港市檔案館和贛榆縣檔案館提供的有關贛榆縣的民國時期的蘇北地圖、1925年的贛榆縣地圖、1942年的濱海八年地區變遷圖、1947的臨沭縣行政區劃圖、淮海戰役時期的軍用地圖及1939年日本侵華時的戰報均標有歡墩鎮地名。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歡墩還是人才輩出之地,現在還健在的航天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院原黨委書記毛華山、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前副司令員朱月華、江蘇省民政廳原廳長郭玉漢 (已故)、民政廳原廳長孟憲雙(已故)等皆是歡墩人。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綜上所述歷史事實有《贛榆縣誌》《連雲港市志》和本地報紙報道及各個時期的地圖為證。可以充分證明: 無論是在贛榆區內,還是在蘇北及魯東南地區,歡墩鎮的歷史是悠久的。“歡墩”的千年古鎮之名是不容置疑的。

再看看班莊鎮的歷史:同樣是《贛榆縣誌》記載:班莊鎮:因鎮政府駐徐班莊而得名。1941年,屬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谷陽區。1951年,谷陽區改名第七區,區公所駐班莊。1955年10月,屬歡墩公社。1959年一月,劃歸夾谷山公社。1961年9月,從夾谷山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班莊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班莊鄉,2000年6月,撤鄉,改置班莊鎮。2001年6月,夾山鄉併入。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記載千年歷史信息的千古名鎮“歡墩”,在2012年的贛榆區(原贛榆縣)的一次行政區劃調整中匪夷所思的蒸發了。

2012年底,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進行了一次區劃調整,將歡墩鎮和班莊鎮進行了合併,撤銷了歡墩鎮,新合併的鎮政府駐地在原班莊鎮政府。新鎮名“班莊鎮”。

在2012年11月,原歡墩鎮黨委書記李安在鎮黨員幹部大會上說:“咱們縣要進行區劃調整,歡墩鎮與班莊鎮合併,留歡墩撤班莊,鎮政府在歡墩”。

弔詭的是:2013年的2月7日,臘月28的夜裡,贛榆縣的領導給兩個鎮的領導開會告訴歡墩鎮和班莊鎮合併,撤歡墩留班莊,鎮政府設置在班莊。

贛榆縣政府在歡墩、班莊合併前曾在贛榆縣招待所影劇院的公示欄中公示,公示的內容是:歡墩鎮和班莊鎮合併後鎮名仍稱“歡墩鎮”。而在歡墩、班莊合併後,鎮名稱“班莊鎮”,鎮政府設置在班莊的行為沒有進行公示。《民主與法制時報》的記者就此事與贛榆區委宣傳部新聞處的工作人員一起查找了贛榆政府網,在公示信息中沒有任何關於區劃調整的信息。《民主與法制時報》的記者曾就贛榆區區劃調整由最初的“撤銷班莊,保留歡墩”到最終“撤銷歡墩鎮,保留班莊鎮”的原因及區劃調整具體過程,採訪贛榆區政府及李安本人,沒有給予回覆。2016年6月26日的《民主與法制時報》以(區劃調整公眾難參與村民因鎮名之爭訴政府)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

原歡墩鎮的四萬多居民對區劃調整後的新鎮用名不遵守法規、不尊重千年古鎮歷史的行為表示出極大的憤怒和牴觸。拋棄富有千年歷史底蘊的地名而引起全鎮老百姓不滿,並由此引發諸多百姓無數次到省市、北京等地信訪的事情。因對新鎮名不滿而引起的矛盾和爭執在繼續發酵,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據知情人透露,全鎮4萬多人正在組織一場聲勢浩大的、為千年古鎮複名的自願聯名活動,委託李培明、劉立申等人繼續到北京有關部門上訪。

行政區劃和城鎮用名的變更,不僅是行政區域的地理和地名的變動,更涉及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百姓利益、古城鎮的保護和發展、規劃等實質問題。地名作為一種地理符號,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又是文化的鏡像和載體,其延續性和穩定性較好地保存了地域文化的特徵,是反映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個城鎮是否被外界知曉,被百姓稱道,重點不在於名字多麼美、多麼具有詩情畫意。千年古鎮不是靠包裝和吹噓而來,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底蘊的積累,承載的是歷史記憶。我們不能讓千年古鎮在行政規劃中失去發展和記憶,不能讓記載歷史的千年古鎮因區劃調整而沉沒。而是應該借行政規劃調整讓千年古鎮繁榮光大。才是對“歷史的尊重、傳統的迴歸”。

一個行政區域的調整,在遵守法規、尊重歷史和民意的基礎上,能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信息的千古名子“歡墩”存世,千年古鎮“歡墩”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成為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本底,是一件讓文化傳承與利用、繼續發揚光大、造福人民的好事,讓區劃調整後的新鎮用千古之鎮名“歡墩”:不僅無形中提高了新鎮的知名度,古鎮同時能利用資源的整合,使千年古鎮煥發活力並藉此契機騰飛。對古鎮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於法、於理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行政區劃調整用名,應理性,不應讓權力任性。古鎮歡墩,應該恢復!!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13000餘人的簽名,呼籲恢復歡墩古鎮名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江蘇省連雲港市:區劃調整後的千年古鎮:歡墩之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