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魏、劉宋兩大政權為何不能吞併對方,從而一統天下?

應州公子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歷史上一段有名的亂世。南北各方亂成一鍋粥。

在亂世中,各路英雄豪傑也紛紛登臺亮相,在歷史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幕。

而天下大勢,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裂割據一百多年後,南方改朝換代,北方則得到統一。

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廢除晉恭帝,自立為帝,建國號“宋”。為了與後來的宋朝區分開來,一般稱為“劉宋”。

公元439年,北魏皇帝拓跋濤率領軍隊滅亡北涼。統一北方。

歷史,從此進入以劉宋為首的南朝和以北魏為首的北朝的對峙時期。

自秦統一中國以來,一統中國就成了每一位處於亂世中的君主的最高理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南北朝也不例外。北魏、劉宋互為敵對,都想吞併對方。並多次交兵。但是誰也沒能消滅對方。更為可笑的是,誰都沒能笑到最後。

南朝宋北伐

南朝宋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對北方用兵最多的朝代,也是南朝中最有希望統一北方的朝代。南朝多次對北方用兵。

早在劉裕還沒稱帝之時,劉裕就兩次率領軍隊北伐。滅亡南燕,大破北魏,滅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後長安雖在一年多後得而復失,但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劃入劉宋版圖,“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劉裕稱帝之後,也是雄心勃勃,積極準備,想一舉統一北方。怎奈時不我與,422年,劉裕與世長辭。北伐的任務,便落到南朝宋第三代皇帝劉義隆身上。

次年,北魏便侵佔了南朝宋的河南地。

425年,劉義隆即位。要求北魏歸還被佔領的河南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置之不理。

於是,在剪除權臣,草草準備之後,於元嘉六年,劉義隆派遣大將到彥之為主帥,第一次北伐。

三月戊子,遣右將軍到彥之北伐,水軍入河。——《宋書.本紀第四》

宋軍起初確實打得不錯,攻城略地。但是後來宋軍兵力不濟,宋文帝又胡亂指揮。元嘉八年,宋軍北伐失敗。

元嘉27年,公元450年,北魏南侵退走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派遣王玄謨率領大軍,兵分兩路,進行北伐。但是王玄謨並非將才,多次拒絕正確意見。致使東路大軍圍攻滑臺多個月而不克。利用這個時間,北魏調兵遣將,並且切斷王玄謨的退路。太武帝親自率領軍隊兵臨滑臺城下。王玄謨棄軍逃跑。北伐功敗垂成。

元嘉29年,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被殺。宋文帝命令蕭思話為主帥,兵分三路,發動第三次北伐。經過數月,北伐大軍相繼撤退。

南朝宋的北伐至此結束。

北魏南伐

公元422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劉裕去世之機,率領軍隊南侵。佔領南朝宋的河南地。

虜將達奚仰破金墉,進圍虎牢。毛德祖擊虜敗之,虜退而複合。拓跋木末又遣安平公涉歸寇青州。癸卯,河南郡失守。——《宋書.本紀第四》

之後,魏帝親自帥軍到虎牢關,沒有攻克,於是退回洛陽。

公元450年,南朝宋皇帝劉義隆發動第二次北伐失敗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領大軍南下,大規模侵略南朝宋。遇到南朝宋軍民的抵抗。置淮河邊幾座負隅頑抗的南朝宋孤城於不顧,南下直到長江邊。南朝宋都城建康戒嚴。但是魏軍也損失慘重。於是太武帝班師。

公元452年,太武帝拓跋燾被殺。453年,宋文帝劉義隆被殺。南朝宋與北魏之間的對峙宣告結束。

至此,我們來看看,宋和魏為什麼都沒能吞併對方。

首先,看看南朝宋方面。我認為,南朝宋方面無法吞併對方有三個原因:

一、南朝宋初期政治局勢不穩,重心並不在北伐。

應當說,南朝宋初期是南朝最為銳意進取的時期。但是,劉裕是篡奪晉朝的江山的,並且東晉末年戰亂頻繁,所以,劉裕甚至包括劉義符和劉義隆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來穩定政局,發展經濟。

南朝宋文帝

辛未,富陽人孫法光反,寇山陰,會稽太守褚淡之遣山陰令陸劭討敗之。甲子,豫州刺史劉粹遣軍襲許昌,殺虜潁川太守庾龍。

三年春正月丙寅,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尚書令、護軍將軍、左光祿大夫傅亮,有罪伏誅。遣中領軍到彥之、徵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

——《宋書》

二、宋文帝志大才疏,並非雄才偉略的帝皇。

宋文帝穩定內政之後,雄心勃勃,大舉北伐。可惜宋文帝並非雄才大略之主。三次北伐無功而返。

宋文帝有三大缺失:

1;缺乏用人眼光。所信任的大將難堪大用。

第一次北伐,用的是到彥之。到彥之並非大將之才。將軍隊一字排開。被魏軍突破後又率領軍隊撤退。第二次北伐用的是王玄謨。此人北伐之時收刮民脂民膏,民眾並不支持。而且竟然棄軍逃跑。第三次用冀州刺史張永在撤退時竟然不告訴其他宋軍,導致宋軍大規模失敗。宋文帝的用人能力,可見一斑。

2、斬殺大將

南朝宋沒有大將嗎?有,非常有名,就是總結三十六計的檀道濟。可惜,這位三朝元老,在公元436年,因宋文帝的猜忌,被斬殺。

檀道濟

於是收道濟及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司徒從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徵北主簿承伯、秘書郎遵等八人,並於廷尉伏誅。——《宋書.檀道濟列傳》

3.忠言逆耳

第二次北伐之前,御史中丞何承就曾經提議充實青、徐二州的糧草。使得邊民糧食富足。然後再派軍隊大舉進攻。宋文帝不聽。結果北伐時宋軍糧草不濟,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青州刺史劉興祖得知北伐,進言請派青冀二州共七千兵直指中山,佔據河北要地,並取當地農作物補充軍糧,若果成功,河南守軍亦當潰敗,率北伐主力的張永更可北渡黃河作支援。但是宋文帝沒有聽從。

三、宋文帝之後的南朝宋帝王昏庸無能,內亂頻繁,難堪大任。

前廢帝

宋文帝被殺之後,南朝宋一片血雨腥風。孝武帝還算不錯,但是之後的前廢帝,明帝、後廢帝、順帝時期,南朝宋內亂頻繁,王室血案頻頻。加之蕭道成奪權。南朝宋即沒心、也沒力北伐了。479年,蕭道成自立為帝,國號齊,南朝宋滅亡。

北魏為什麼也吞併不了南朝?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北魏的主要敵人並非南朝宋。

對於北魏來說,它的主要敵人,是北方雄踞大漠的強大遊牧民族——柔然。

公元424年,柔然可汗大檀率6萬騎深入雲中,攻陷盛樂宮(什翼犍建都之地,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魏太武帝親自抵禦,被柔然騎兵包圍五十餘重。柔然成為北魏北面的嚴重威脅。從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24~449),太武帝在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同時與柔然鬥爭,七次率軍分道進攻柔然。

對於北魏來說,強大的柔然民族是懸在頭上的達克摩斯之劍。為了對付柔然,北魏還在邊境地區設立六個強大的軍事重鎮——北魏六鎮。並且也大規模的修建長城。北魏與柔然的戰爭,直到孝文帝時期才緩和下來。但是北魏和柔然的對峙,則是持續到公元534年北魏的滅亡。

第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後,北魏佛教漸漸興起,皇帝以守成為主。

拓跋燾死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這些皇帝多次以守成為主,勸課農桑,實行改革,使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大多數缺乏拓跋燾前期的雄才大略。且佛教之風盛行,社會上對漢文化也非常崇拜。改革也是主要以漢化為主。拓跋燾之後,北魏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對南朝的戰爭。

第三、北魏沒能突破秦嶺淮河一線。

自古以來,北方政權進攻南方,無外乎兩條線。

北魏騎兵

第一是由陝西進攻四川荊襄一帶,由荊襄一帶順流而下,攻取南方政權。

第二條是直接由北方奪取兩淮,在長江北岸訓練水軍,直接攻取南京。這是對南方政權威脅最大的方案。如果北方佔領淮河兩岸,將可以從容的訓練水軍,威逼南京。解決北方缺乏水兵問題。如果南方佔領淮河地區,則不僅僅北方無法訓練水軍,等北方打到長江北岸時,南京的政權已經有足夠的準備,佔領南方的難度大大增加了。

終北魏一朝,始終無法在這兩條戰線上有所突破。所以,北魏始終無法滅亡南朝。

結束語:國家的分裂,是百姓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但是,北魏無法攻滅南朝,也使得我們漢族的政權不至於提前近千年被外族滅亡。這才使得我們有了隋唐盛世。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填哥講史


南北朝時期劉宋與北魏兩大政為什麼沒能呑並對方,始天下一統?

劉裕,殺六位皇帝篡權上位。先伐南燕,後滅焦縱、滅秦。連年征戰,人口下降田原荒蕪。所以他掌握政權後,要整吏治、獎農耕休養生息。此時為擴大疆域,他還多次進行北伐。也沒有能力,與同他一樣強大的北魏用兵。

北魏入中原,受漢文化的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發生了變化。先前的快速的遊牧生活,被慢節奏的農耕生活所取代。雖然滅東晉、南燕、後秦,北魏日益強大。但北方還有柔然、大夏、北燕、西秦、北涼等勢力對北魏構成威脅。當時看是隻有劉宋與其對峙,背後之敵不可小視。又雙方勢力相當,誰也不敢對攻擊對方能有多少勝算有把握。只能隔黃河,形成南北對峙。

後期,北魏經過長期的準備,休養。終於宋永初三年,向劉宋發動進攻,從此拉開了北魏與劉宋的長期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