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總部日內瓦召開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將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中文譯名是“2019冠狀病毒病”。

2月12日世衛組織在官方微博上對此次流行疾病的命名作出了官方註釋:

“根據世衛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商定的指導方針,疾病的命名不得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群體的名稱,同時,名稱還需便於發音且與該疾病相關。正式命名疾病將避免不準確、或帶有歧視的稱謂的使用。這也為我們提供了為未來其他冠狀病毒的命名的標準格式。”

儘管如此,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所謂“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的提法不絕於耳,甚囂塵上。

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在與中國留學生連線採訪的過程中,也能感到海外學子的鬱悶與憤怒。

一天她放學回宿舍,在查林十字街(Charing Cross)等紅綠燈時,一輛車從身邊駛過,司機搖下車窗,暴怒地衝她大吼大叫。這座友好而溫馨的城市,瞬間變得陌生、隔膜、不可理喻。“我嚇了一跳,不知道怎麼回事,只能說哪裡都有神經病。過了兩天,我的同學在布坎南大街(Buchanan Street)上被人狠狠推了一把,差點摔倒。別的系也有人說中國同學的衣服被人從後面給撕壞了。”Rebecca的眼神裡透著困惑。“又不是我傳染給英國人的!咱們中國遭的災更嚴重……”——《疫情中海外留學生口述歷史:那一刻,我的留學按下暫停鍵》

儘管歧視在西方社會是重罪,但災難發生之時以及災難之後的一段時間,遷怒於華人、留學生的情況確實需要警覺和提防。

一位旅居英國的華人朋友說:在海外20年了,第一次感到路人鄙夷、提防、冷漠的眼神,就連我辦公的寫字樓裡,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也上來問一句,“你是中國來的嗎?”


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歧視也像病毒一樣,在中國學生的留學目的地國家或區域悄悄蔓延,而這股暗黑的力量,不僅僅針對中國人。

黎巴嫩電影人娜丁·拉巴基在她執導的影片《何以為家》中,藉助敘利亞難民潮的慘痛,控訴世界的冷血。

即便是富庶的歐洲,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慷慨,他們把敞開的大門,徐徐掩上了。歐洲人成群結隊地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接收敘利亞難民,人心也慢慢變得冷漠。

2019年11月,在美國國際教育學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發佈的美國國務院資助的年度官方調查報告(Open Doors)中,提到2016/2017學年、2017/2018學年和2018/2019學年,正處於美國移民政策調整時期,而與此同時,新增國際學生在這三個學年都處於下降狀態。

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報告中也曝光了新增國際學生數量下降的原因——對美國留學環境的擔憂,包括在美國感到不受歡迎、人身安全風險高、就業困難、簽證辦理難度加大或被拒籤等。

但與防範病毒不同,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社會交往方面的最大風險恰恰是自我封閉。

當我們頻頻與同胞扎堆兒、不願意也不敢與外國同學相處、交往時,中國留學生會成為孤島,與外界隔斷。

不能融入當地的社會圈子,便沒人願意為我們站出來討公道,沒人願意維護我們的安全和利益,沒人願意傾聽我們心中的困惑。

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如果我們被別人欺負了,也無法與外國同學交流、傾訴,我們的留學面臨著另類的失敗。

上文提到的中國留學生Rebecca性格爽朗,主動與身邊的同學交往,很多外國同學也特別願意與她溝通、聚會。

她受到路人粗暴的對待後,把自己的遭遇告訴法國、英國朋友,得到了外國同學的同情和聲援。

歧視在任何文明社會、文明群體中都不能被容忍。我們中國留學生需要進入留學目的地主流的交往圈子,在文化多元化的環境中增強開放、融合的意識,採取大方、主動的方式。這樣,很多人都會站在中國留學生一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寬容。


中國留學生會被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嗎?防範疫情,防範歧視!

老趙(Andrew)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常年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東亞區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特約留學培訓師,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資深教育自媒體人,平臺閱讀量超過1億次,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