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武漢晚報3月21日訊 隨著一批定點醫院逐步恢復正常診療秩序,多家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轉入肺科醫院。截至3月21日,仍有在院患者171人,重症患者57人。

3月21日下午,ICU內,一名帶著ECMO(注:體外膜肺氧合,一種醫療急救技術設備)轉入的70歲患者,生命垂危。來自6省10家醫院的重症、心外、呼吸、重症護理4個學科的12名專家,經過論證,緊急對該患者開展VV-ECMO轉VVA-ECMO。(注:VV-ECMO和VVA-ECMO是ECMO不同的使用方式,VV-ECMO是通過雙靜脈插管,VVA-ECMO則是通過兩條靜脈和一條動脈插管。)

為了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肺科醫院多科室緊急動員,提供全方位支持,集中力量打硬仗,形成了一個24小時攻關團隊。連日來,記者探訪了這個攻關團隊每個“零部件”不捨晝夜的戰鬥。

【24:00】

ICU醫生徐雅:

不怕病毒,只怕做得不夠好

徐雅已經在病房內守候4個小時。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她通過呼吸機的波動和觸摸患者背部,發現一名患者氣道分泌物較多,胸腔有痰液。使用吸痰管難以吸出細小支氣管內的痰液,她拿來纖支鏡,為患者吸痰清理氣道。

徐雅是個新兵,去年8月才參加工作。疫情暴發前,她剛開始獨立值夜班。“真的怕。”徐雅坦言,防護做得好,她不怕病毒,但剛參加工作,臨床經驗不足,面對如此危重的患者,她心裡沒底,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ICU是與死神賽跑的地方,也是目前攻堅戰的最前線。截至3月20日,ICU內有7名患者使用ECMO。每次值班,徐雅都守在病房裡,守在患者床邊。她說,能實時監控患者的情況,心裡會踏實很多,如果患者有危險,可以現場判斷處置。更讓她安心的是,主任胡明就睡在樓下,她可以隨時求助。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02:00】

氧氣工人鮑進一:

生物鐘讓他兩小時醒來一次

10平方米大小的氧站值班室內,56歲的氧氣工人鮑進一正在睡覺。近凌晨3時,他睜開眼睛,他的生物鐘叫醒他。“到點了,氧氣瓶空了一半,要調大供氧壓力。”

醫院常用的氧氣瓶有大、小兩種,鮑進一每天要把容量175升的大氧氣瓶安裝到機房,供有輸氧管道的病房使用,沒有輸氧管道的,則需要他把重55公斤的小氧瓶搬進去。

鮑進一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巡查。不分晝夜,每隔兩小時,他要巡視一次氧站和病區供氧情況,及時調整氧壓,保證正常供氧。“已經有了生物鐘,即使睡著了,隔兩個小時自然醒。”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4:00】

內蒙古醫療隊護士席宇紅:

在滿是汗珠的護目鏡中迎接新的一天

凌晨4時30份,仁醫樓8樓病區內,護士施然和內蒙古醫療隊支援護士席宇紅巡查病房半小時後,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稍作休息,病區裡呼嚕聲、喘氣聲、呼吸機和生命監測儀器的滴滴聲交雜。

“沒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來武漢。”“做夢也想不到,會跟內蒙的老師一起值夜班。”兩個年輕女孩輕聲交流著。

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變化快,這要求護士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指徵,普通患者,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巡查一次,病情較重的患者,要實時關注。

一個夜班8個小時,席宇紅、施然和其他護士分成兩組,4個小時值守護士站,4個小時進病區。清晨5時,施然和席宇紅又忙碌起來,為病區近40名患者採血、採集咽拭子、送藥、送飯……

清晨,是護士們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之一。在滿是汗珠的護目鏡中,她們將迎來新一天的開始。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圖為清晨5時,護士開始為患者抽血。)

【10:00】

隔離病區主任郭光雲:

針對重症成立多學科診療小組

呼吸一病區病房內,病區主任郭光雲正與來自內蒙古的幾位醫生查房。悶熱、寬大的防護服沒有影響她麻利地聽診、問診、查血氧、看CT片。

一名重症患者合併有心臟方面的基礎疾病,幾名醫生迅速進行交流後,制定新的診療方案。

郭光雲介紹,當下,病區裡的重症患者多患有基礎病,病情複雜。針對這一局面,科室和內蒙古等醫療隊的呼吸、心、腎內科等醫生分成小組,多學科聯合查房會診,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治新冠肺炎同時兼顧其他基礎病。“效果很好。”

醫院醫務部主任羅藝介紹,針對外院轉入的重症患者多合併基礎病的情況,全院採取治療關口前移、多學科診療等措施,與內蒙、山西、安徽、浙江等地支援隊積極配合。為更好管理醫療資源、服務醫護,醫院還成立聯合醫務部,全面統籌各方力量,攻堅重症、危重症救治。

【14:00】

內鏡中心護師向嶸和張建爽:

兩個人的堅守

仁醫樓4樓,主管護師向嶸細緻地穿戴好防護裝備,走進醫療汙物專用電梯,直上13樓。13樓ICU外走廊盡頭,一條纖支鏡經過第一道消毒,打包完畢,放在轉運推車上。向嶸與ICU護士做了交接,把這條纖支鏡推回內鏡中心的盥洗室。

一層一層剝開包裝盒,每開一層消毒一次,纖支鏡放進盥洗機後,向嶸長舒一口氣。另一間盥洗室,張建爽正用一根鐵絲狀的刷子,謹慎清理一條纖支鏡鏡管內的患者分泌物。一條纖支鏡的清洗,要經過兩次消毒,兩次機洗,一次人工刷洗,花費一個半小時。

“每天至少10條,工作量是平時的2-3倍。”向嶸說,現階段,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搶救是重中之重,ICU裡更加忙碌,兩人工作量也隨之增加。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療,經常要用纖支鏡吸痰,每用一次就要進行清洗消毒。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圖為向嶸為纖支鏡消毒。)

【16:00】

“我的工作是找茬”

消毒供應中心內,國家衛健委院感防控專家組成員、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院感科醫生秦文一件一件拿起醫療器械,細緻檢查。

“杜絕醫院感染,為醫護人員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是我的職責。”秦文的日常工作包括對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檢測、分析,指導醫院的清潔、消毒滅菌、醫療廢物管理,培訓醫護人員,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等。“我的工作就是找茬,必須到最前線去,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落實。”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圖為秦文(中)檢查醫療器械。)

【18:00】

戰役指揮員院長彭鵬:

指揮部裡製作了“作戰圖”

仁醫樓3樓的一間辦公室,牆壁上掛著一塊白板,上面齊整地記錄著院內患者的來源、床位、治療狀態等一系列重要信息,這裡是肺科醫院戰疫指揮部,這塊寫滿信息的白板就是院長彭鵬的“作戰圖”。

參加完新聞發佈會趕回醫院,彭鵬快步走進指揮部,叫來他的“參謀”——醫院數據分析組成員,開始研究當日的“作戰圖”,制定新的重症、危重症救治策略。

截至3月15日,武漢市肺科醫院已累計收治881名患者,578名患者從這裡治癒出院,其中重症患者超過70%,重症出院率達到83%,是武漢市治癒率最高的醫院之一。

【20:00】

放射科醫生李政旻:

曾一晚上要看20000多幀CT片

50歲的放射科醫生李政旻雙眼泛黃,正專注地查看患者CT片,這一天,有50餘名患者從外院轉入,值夜班的他負責為這些患者做出影像學診斷,一名患者近500幀鏡頭,一晚上要看20000多幀。

“現在還算輕鬆。”雖然已經連著看了幾個小時的片子,但李政旻的精神不錯,他說,最忙碌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主要診斷住院患者和轉院患者的片子。李政旻說,放射科就是醫院的眼睛,是一道極為重要的關卡。

ICU24小時: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們不捨晝夜

(圖為李政旻和同事蔣東探討CT片。)

【22:00】

檢驗科醫生胡嚴傑:

“看不見的醫生”

仁醫樓3樓,胡嚴傑和同事們在值班室內等待著一批核酸檢測的結果。當天,胡嚴傑和5名同事分兩批完成了150餘份住院患者的核酸檢測工作,每批次要花費6個小時,從中午忙到接近零點。

胡嚴傑說,疫情暴發後,整個檢驗科27人全員上陣,各項檢測爭分奪秒。看到又有10餘名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達到治癒出院標準,胡嚴傑的心情也跟著明媚起來。

據瞭解,為了攻克最難的危重症,武漢市肺科醫院的這個團隊每個成員之間環環相扣,他們中還包括凌晨6點,醫療廢物轉運工韓志文與同事們一起將72桶醫療垃圾完成稱重、信息錄入;8點,複診患者支助中心護士伍貴正為複診患者服務,她一度衝在最危險的發熱門診;中午12點也不休息,“糧草官”劉冠兼職“搬運工”……

(記者孫笑天 通訊員王敏 鞏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