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青石橋中街和北街

以前的青石橋中街和北街

徐海濤

前幾天都在寫青石橋以南的街道,青石橋以北是不是就是青石橋北街呢?

不是的,青石橋的北頭是青石橋中街。

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在60年代,青石橋中街比青石橋南街要鬧熱的多.

青石橋南街商鋪很少,大部分都是機關單位.

但是青石橋中街就有一些商鋪了。

剛剛下青石橋的北頭就是一個肉架子,這裡經常會排起長隊。

肉架子的對面有一個自來水樁,

每天到了約定俗成的時間,

這裡會排成水桶的長隊,附近的居民都要到這裡來買水,然後挑回家去。

還有幹雜鋪,打醬油買醋,

憑號號票買的黃花,木耳都是在這裡買的。

青石橋中街上沒有公共廁所,靠近學道街那邊的都要去學道街上一個旅館裡面上廁所。

青石橋中街的南頭就是青石橋。

北頭是一個十字路口,往西走是古臥龍橋街、往東是學道街會往北是青石橋北街,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的家就租住在青石橋中街和古臥龍橋交界的口子上 .

這是一個絕佳的好商業口岸,80年代,這個鋪面成就了遠近馳名的蕎麥麵條館子。

我還去吃過幾次,就在這個館子裡,我第一次看到蕎麥麵條的做法,製作蕎麵的技藝有悠久的歷史。元朝時,蕎麵稱為“湯餅”或者“河滑”。在《王楨農書》中有詳細地製作方法記載。

“以水和麵成團,用木機榨壓……則面隨孔出,作細條落入釜水中,煮熟食之,甚滑美也。其木機俗呼‘河漏床’”。

以前的青石橋中街和北街


蕎麵的做法大體上和肥腸粉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把和好的蕎麵團放在木製機器上,一邊用力擠壓,麵條就從另外一邊被擠壓出來。苗條落入沸騰的水中,加上佐料就是一碗異香撲鼻的蕎麵。因為其製作方式和特有味道,雖然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也有一批忠實的粉絲支持。

以前的青石橋中街和北街


當然說到青石橋街的美食離不開的回憶還有肥腸粉 ,還有糖油果子。


青石橋中街的北邊就是青石橋北街,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青石橋北街東邊靠青石橋中街這邊有一個糧店,糧店對面是一堵圍牆。這個圍牆裡面好像是成都市物資局。

青石橋北街的北頭是上東大街,往北過了上東大街就是南暑襪街了。

上東大街在以前就是成都最繁華的地段隨著洋貨的大量擁入和作為外國資本主義工業原料的土貨成批輸出,成都地區出現了專門經銷洋貨的收購出口土貨的大批商號。最著名的幾家大商號主要集中在東大街一帶,如東大街的公泰字號、馬裕隆號、元利生號、章洪源號等,其中尤以馬裕隆號最出名。

“馬裕隆”商號坐落在西東大街與青石橋北街口相接處。

其地勢寬敞,門面堂皇,其門廣面建築略仿西式,樓下為營業廳,樓上為茶園這在當時是最為時髦的。所陳設商品悉為市面少有時新之品,如巴黎香水、八音琴、瑞士鐘錶、英國毛呢嗶嘰、法國葡萄酒、德國顏料等市民來此一開眼界者不少。馬氏原系南京紙扇商,太平天國洪楊革命軍事件結束後,始到川設渝莊經銷,大約於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來成都設商號,遂以經營“洋”廣雜貨出名。馬裕隆自歐戰結束,大肆宣傳“小記今歲以來,各路已徐徐到貨,此後可望不時均有世界各國新奇品物到川,自當隨時報告,以副各界名公雅意”。當時經銷“洋貨的還有“及時”和法商吉利洋行以及法領事翻譯鄭少卿等。此時的東大街已是川西部的一個“洋”貨推銷大市場。

我小時候已經沒有了這個大名鼎鼎的

“馬裕隆”商號了。

我只記得在青石橋北街的北頭西邊是一個兩層樓的樓房,門窗全部都是漆成白色的,門口掛著的招牌是“成都市東城區中草藥醫院”。

也就是說:這個大名鼎鼎的“馬裕隆”商號已經變成了一箇中草藥醫院了。

清光緒初,現青石橋南,中,北街 統稱青石橋街,1904年以橋為界分南、北二街,民國初以所跨街 口為界劃分為南、北、中三街。

解放後青山橋街還是分成了南,中,北三條街,有很長的時間其中的南街和中街屬於東丁字街街道辦事處,而青石橋北街屬於鹽市口街道辦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