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人們提起曾國藩,腦海都會浮現出這些詞語:晚清第一儒臣、封疆大吏、曾經位極人臣等等。一個能讓胡林翼稱為摯友;能讓名臣李鴻章在他面前自稱為學生;左宗棠在他墳前低頭認錯的人。

在晚清時期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與李鴻章,並稱為“四大中興名臣”。然而這其中的三位,都在他面前自甘下風,在大清王朝也就曾國藩一人了。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而曾國藩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人誤以為他出生世家,天資聰穎。其實不然,曾國藩一生起點極低,出身農家,一個秀才考了七次才中。年輕時像個“憤青”不會交際,在官場上總是得罪人;性格也有很大毛病,自我管理也很差。他的成功完全是通過自身“鐵牛”般的勤奮,不懈的努力,才完成脫胎換骨,入聖超凡的變化。

而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則是把他由一個普通人,到創建湘軍,再到解散湘軍,再到位極人臣,最後至死也沒有鬆懈的完整記載。此書可以說是把曾國藩的生平事蹟,在通往聖人路上的自我掙扎,呈現了一個最真實的曾國藩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出身農家,祖祖輩輩沒一個讀書人

翻開曾氏家譜,翻到宋朝末期五六百年,不僅沒有一個當官的,就連一個讀書人也沒有,世世代代都是農民。而改變這個家族命運的,就是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

要說曾玉屏年輕時,也是個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每天與一群紈絝子弟縱酒高歌。直到有一天,聽到一個老頭指著他為例子,教育孫子長大後不要像他一樣敗家,這才恍然大悟。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從此,曾玉屏發誓要興家立業,每天都是“自是終身未明而起”,天天早睡早起,下地幹農活。經年後,他對曾國藩說,“餘年三十五,始講求農事”。也就是說,他三十歲才開始務農,曾玉屏是倔強的,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把曾家從中農變成小地主。

而曾玉屏另一個倔強之處,就是立誓要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他給長子曾麟書請當地的名師,然而,曾麟書並沒有讀書的天份,一個秀才連考十六次都沒有中。曾玉屏不甘心,又把目光放在長孫曾國藩身上,四歲就命兒子曾麟書給他開蒙,教四書五經,頗有一番破釜沉舟的架勢。

可以說,曾氏家族的興旺,曾國藩後來的功成名就,都離不開祖父曾玉屏。他性格剛直,為人極有主見,也有魄力。立定要培養出一個讀書人的決心,就不為外界的嘲笑所幹憂,始終堅信人定勝天。而曾國藩也受祖父影響頗多,

特別是九頭牛都拉不回的倔勁,和少有人能及的定力,就像他的人生道路上的定海神針。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屢考不中的秀才,不僅被鄉親嘲笑為笨人,還被全省點名批評

雖然祖父從曾國藩四歲開始,就讓父親曾麟書給他開蒙。從十四歲開始,跟著父親曾麟書一起去考秀才,但是很遺憾,屢考不中。隨著考秀才的次數多,鄉親們從嘲笑曾麟書,變成嘲笑曾國藩。只要提起曾氏父子,鄉親們都說祖墳沒冒青煙。

而曾國藩屢考屢落榜,也沒有讀書的天賦,別人的譏諷更是讓自尊心很強的他,倍受打擊。特別是在第六次考試,父親曾麟書中了秀才,而曾國藩的試卷,則被考官拿來當反面教材,全省點名批評“文理欠通”。這下曾國藩不僅在湘鄉出名,更是名揚全省。

在當時,這是個極其嚴重的批語,抗壓能力差點的,可能都放棄科舉。就像創建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考了四次不中就放棄了科舉。抗打擊能力差點的,可能會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

《秦時明月》中的蓋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失敗的人只有一種,就是在抵達成功之前放棄的人”。而曾國藩那股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倔勁,註定他是永遠不會放棄的人,所以高中是遲早的事,也註定他會成功。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越笨拙越努力,經過不停總結覆盤, 終於高中進士

羽生結弦說過:“努力會說謊,但努力不會白費。”曾國藩在父親考中秀才,而自己不僅第六次落榜,還被考官點名批評通報全省後,他開始反省這麼多年的讀書經歷,得出了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太笨了;二是讀書方法不對,全靠死記硬背。

連續科舉失利,讓曾國藩認清了事實:雖然自己有極強的進取心和野心,但沒有與之匹配的聰明大腦與天賦。要想高中只能加倍勤奮,再以超人的努力,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曾國藩在發現問題後,馬上做調整。他不僅比以前更努力,還把自己的文章和別人的文章作對比,找出自己落榜的原因。吸取了別人經驗,改進了自己的讀書方法。第七次科舉考秀才終於有信心,雖然是吊車尾考中,但結果是好的,曾國藩終於是秀才了。

此後,曾國藩好似時來運轉一樣,又連中舉人,可惜的是,沒有連中進士。但是,在道光十八年,曾國藩背水一戰再次進京赴考,終於高中進士,後來考中翰林。這時他年僅二十八虛歲,而在明清時期,全國考中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八歲,曾國藩年輕了整整十歲。

雖然曾國藩很笨,資質平庸,但是他在連續失敗後,認清事實。古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曾國藩總結了自己失敗的經驗,吸取別人的經驗。並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認真的覆盤,終於在科舉上取得了成功。其實,任何事情無論成敗,只要我們認真覆盤,都會從中學到知識和智慧。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人生第一個高光時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王朝的記錄

曾國藩做了“點翰林”,並不是意味著從此官運亨通,還是要學習考試的。而此時的曾國藩自律性差,定性不足,為人散漫。但是立志學做聖人後,他就給自己定了十二條自我管理的軍規

,其中一條就是寫日記

而曾國藩的日記,開始並沒有能堅持,經常會和我們一樣偷懶。但是他想了一個方法來治懶癌,每天把日記給朋友傳閱,並提出意見,還寄回家讓家人監督。 人都是愛面子,更何況是自尊心強的曾國藩,為了不被笑話,他堅持寫日記,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他62歲臨終前。

如果說堅持寫日記是曾國藩升職的重要因素,那麼他廣交好友,得道光帝重臣穆彰阿的賞識,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說穆彰阿是曾國藩,飛黃騰達路上的一個重要人物,而曾國藩也對他感念終生。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但是,曾國藩能造就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記錄,還有關鍵人物,那就是道光皇帝。對於很多人來說,當官是為了發財,光宗耀祖,而曾國藩不是,他雄心勃勃,希望能幹一番事業,以挽救天下為己任。所以他為官清廉,為人踏實,辦事牢靠,工作認真

這也是道光欣賞他的地方,沒有見過大世面,鄉下來的年輕人,性格耿直,為人老實,與道光的性格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道光是歷史上是最為儉樸的皇帝,但是他喜歡聽好話,愛把權力攬在手中,曾國藩一個農家子弟,沒有家庭背景,沒有靠山又穩重,剛好正中道光的下懷。這才有了曾國藩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一個翰林院的檢討,到禮部右侍郎,也就是今天的副部長。

縱觀曾國藩的發跡史,無一不是他以超人的努力,戰勝自身的懶惰,用堅強的意志力去改掉散漫。他與人交好,卻不攀附權貴;渴望在政壇上有所建樹,卻不貪權不貪財;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

,這是他創造道光期升職記錄的重要原因。

讀了《曾國藩傳》,我才知道努力比天資更重要,勤奮比聰明更重要


其實看曾國藩的前半生,受祖父曾玉屏的影響頗多,堅韌、 天生的倔勁、為人急公好義愛助人、不為外界一切因素干擾的定力。就像他後來在家書中寫道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而曾國藩的一生中,倔強之氣從沒有離開過,那股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勁伴隨著他終生。也正是因為這種堅毅,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才造就了曾氏家族的興旺,曾國藩不凡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