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北宋大家歐陽修的《賣油翁》流傳至今將近千年,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選入初中語文教科書,是普羅大眾都很熟悉的一篇古文。

文章說的是康肅公陳堯諮箭術高超,卻被一個賣油的老頭鄙視了。康肅公不服,老人就給他表演從銅錢孔裡滴油,銅錢滴油不沾的絕技,並說,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

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但是,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課本里的《賣油翁》並非原版,如果在其它地方讀到,你會發現文章的最後一句在課文裡沒有出現,被人為刪除了。

這是為什麼呢?還要從這句話本身說起。

被刪除的句子原文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其中“解牛斫輪”實際上是兩個典故,一個是“庖丁解牛”,另一個典故是“輪扁斫輪”。

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庖丁解牛”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廚師庖丁因為精通牛的解剖而遠近聞名,文惠王問他是怎麼做到的。庖丁說:

“剛開始解牛的時候,我看到的只是一頭牛,但是三年以後,就能夠看到牛內部筋骨。宰牛的時候,我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可以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把牛的各個部位一一解剖出來。”

這個典故和《賣油翁》一樣,說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都是告訴人們,凡事只要反覆實踐,就能夠掌握規律,做到得心應手。

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輪扁斫輪”的典故出自《莊子·天道》。說的是有一天齊桓公坐在屋裡讀書,輪扁在院子裡做車輪。輪扁進屋問齊桓公:“請問,您讀的是什麼書啊?”

齊桓公說:“是記載聖人名言警句的書,可惜這些聖人已經不在了。”

輪扁說:“那麼您讀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桓公聽了很生氣:“我讀書,你一個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隨便議論?說出道理就放了你,如果胡說八道就要處死你。”

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輪扁不但沒有被嚇壞,反而不慌不忙地說:“我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我砍削木材做輪子,輪孔寬了輪子放上後容易滑脫,輪孔緊了輪子又不容易放進去。只有做得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質量上好的車輪。而這裡面的技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既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這些經驗。所以我都七十歲了,還在獨自一人做車輪。古代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很多技能用書是無法記載下來的,只有通過自己反覆實踐總結,才能得到其真髓。如果一味讀書,缺乏實踐,只會被古人留下來的思想所禁錮。

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現在再回到《賣油翁》倒數第二句話上來,賣油翁一番話,已經讓康肅公心中豁然開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整個故事到此已經結束,沒有一丁點贅述。

文章最後一句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其實就是作者歐陽修用來諷刺所謂的射箭高手陳堯諮的,說他其實也就是一個庖丁輪扁似的熟練手藝人,有什麼好自命不凡的呢?

課文《賣油翁》為何刪除最後一句?僅僅是怕孩子誤解嗎?不全對

從古到今寫古代文章都講究簡潔明瞭,把一個事講明白了就是一篇好文,切忌東拉西扯。從整篇文章看,這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純粹是多此一舉,成了文章的累贅。

所以,編寫教科書的人,在編入《賣油翁》這篇文章時,把最後一句刪除了。當然,這與“輪扁斫輪”本身也有一些關係,就是避免學生過度解讀、斷章取義,認為古人說讀書無用。

用通俗的語言普及科學育兒知識,關注煙火日常,解決育兒難題。一鍵關注頭條號@御風者談育兒,育兒路上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