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1月,通宵看十年,兩天看完激盪四十年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在2020年1月下旬的某個晚上,疫情期間的深夜萬籟俱寂,幾乎熬了個通宵,看完了吳曉波所著《激盪十年,水大魚大》,頗有感觸,之後發現看書的APP上有一個含有激盪十年的套裝——《激盪四十年》,其中除了十年以外,還有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進程,就放入書架第二天再看,結果直接用了兩天馬不停蹄的看完了。

可能因為三十年比十年多了更多的時間距離去思考,所以讀下來感覺比十年還要好。

2020年的1月,通宵看十年,兩天看完激盪四十年

豆瓣中激盪四十年套裝封面

因為本科學的經濟學類,在那個時候便開始讀一些經濟社會類的書籍,比如托馬斯·弗裡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2020年的1月,通宵看十年,兩天看完激盪四十年

當年圖書館借的2006年出的版本

又比如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2020年的1月,通宵看十年,兩天看完激盪四十年

也是2006年左右出版的書

又比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各種《貨幣戰爭》《從0到1》《超級智能》《偉大的博弈》這些。

這些書讓個人對財經社會類書籍有了一定鋪墊,有了個粗淺的認識。

一是這些書籍(經常是市面上的暢銷書)並不一定都是枯燥的,尤其是中信出的那些書,很多甚至故事佔一大部分,可讀性很強;

二是但凡能夠暢銷,必定是有理由的,作者首先一定是有理論功底的,甚至是某些學術領域的開創者,其次這些書籍或直接或間接的把握、分析了某種時代趨勢,比如《世界是平的》就是很經典的對時代步伐的論述;

三是讀這些書不能說一定會增長知識,或者像讀比較學術的經濟學書籍,如《經濟學原理》《經濟學通識》《通往奴役之路》那樣多一些對經濟學學術的感受力,增加具體領域知識儲備。但是可以從一些獨特的角度,去感受經濟、歷史、社會相交融的脈搏。


在讀套裝之間,正好也讀了亨利·基辛格的《世界秩序》紙質版,兩本書互相借鑑著讀還挺有意思的,一個是《世界秩序》中一直強調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一個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每個編年財經社會中的經典事件,都是以小見大,從基本單元、單位的事件闡述分析,進而窺得時代一角,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2020年的1月,通宵看十年,兩天看完激盪四十年

看的紙質版本封面是淡金色的

好了,回到今天推薦的《激盪四十年》套裝。

首先,這套書的作者,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平常接觸財經的都很熟悉——知名財經作家,常年從事中國企業史和公司案例研究的吳曉波。隨著知識付費平臺渠道的增加,他也從專欄作家拓展到了自媒體平臺、音頻平臺等等。無論是理論學識,還是體驗見聞,他都有極高專業、人文素質,出的文字也因為常有親身經歷佐證,所以顯得尤為真實。

其次,因為身在這個時代,身處社會改革開放的歷程之中,所以對《激盪四十年》中所述,多有耳聞,甚至是感同身受,比如十年中的首善陳光標、建川博物館、凡客誠品、錘子手機等等,感覺就像是在昨天,而三十年中的牟其中、民族品牌、各種首富也是歷歷在目。這些事蹟加上作者的分析,會形成一個個符號,輕輕觸碰便能有所感悟。

最後,這套書也有一些瑕不掩瑜的地方,尤其是在十年裡面,有太多模糊的地方,而且或許因為時間年代相距比較近,很多事情沒有或者沒能寫出三十年裡那種有著蓋棺定論般,記錄歷史的感覺。

但是讀一遍,對這四十年的企業家命運有一個編年史意義上的瞭解,還是很有裨益的。

之吳曉波《激盪四十年》套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