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為什麼偏向全資收購(高德、優酷、餓了麼等)?騰訊只是投資?

白話戰略


換個思維,其實應該幸運的是阿里和騰訊都生在中國,而且雖然有外資跟著賺點錢(投資應得回報)但是還是創始人說了算,如果有一個真外資控制可想而知今天的下場如何的慘烈,都是自己兒子何必一定要把某一個定性為好人,一個定性為壞人呢?


窩邊草旅行


其實這個非常簡單,因為阿里巴巴是百貨大樓的模式,靠出賣佣金和攤位費盈利,那這種模式的核心是什麼?流量,你沒看錯。

所以阿里巴巴的投資基本都是戰略投資,就是對阿里巴巴有幫助的,比如之前收購優酷土豆,投資微博,收購uc瀏覽器,都是這個思路。

當阿里巴巴收購企業後,就迫不及待的植入阿里巴巴的生態,說淺一點是直接開廣告位,說深一點,就是要被投資公司接入阿里巴巴的支付和產品等。

對於特別重要的業務,阿里巴巴就儘早吃下,比如餓了麼推支付,比如吃下哈羅單車推支付,比如吞併優酷土豆來給阿里影業導流。

這對於被收購企業未必不好,提前退出,拿了錢財務自由。而騰訊模式是隻投資不收購,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騰訊就是流量輸出模式,吃下投資方只會讓騰訊越來越重。

你喜歡馬雲?還是馬化騰?





毛琳Michael


阿里偏向於全資收購,騰訊只是投資。這是因為兩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有根本的不同,我們知道商業是為了賺錢,阿里本身已經有了成熟的變現途徑,它需要不停的吸收流量去參加它的循環,簡單說就是阿里本身就是能賺錢的,流量越多賺錢越多,所以傾向於全資收購得以控制這些流量的入口。


騰訊不一樣,它是做社交的,本身的流量足夠大,但是怎麼賺錢呢?他需要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實打實的商業利益,於是開始投資,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自己的小弟,讓他們去打拼,以流量換錢。


一個是以錢換流量,一個是以流量換錢,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兩個公司在投資方式上面的差異。


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企業文化,阿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的,所以危機感特別強,管理層做事情講究效率,制定了戰略目標喜歡迅速去實現,但是騰訊呢,它在通訊領域的地位非常穩固,說實話真的沒怎麼受到衝擊,所以在核心地盤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比較寬容,而且“360大戰騰訊”事件以來,騰訊因為手伸的太長而遭到了幾乎整個互聯網圈的反感,不得不謹慎從事。


說到底,不管兩個公司在投資方面有多大的成就,阿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始終是賣貨的,騰訊始終是做社交的,這才是兩個 公司的立足點,騰訊一直是在國土之外和阿里競爭,阿里本身的交易不斷受到騰訊的衝擊,兩者是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騰訊的競爭優勢比阿里更大,其核心點的邏輯性更強。


貧民窟的大富翁


阿里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承擔的更多是“攪局者”,騰訊則完全是生意人的投資

第一、以電商發家的阿里一直有攪動傳統行業的特點,或許這跟創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相比於阿里巴巴發展的歷程來看,馬雲們(跟馬雲同樣思想的團隊人員)的一些顛覆傳統行業和傳統思維的言論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就是兩個企業的最大不同,看過馬化騰訪談的朋友應該知道,馬化騰是一個老好人,一個完全的生意人,只要能夠讓騰訊持續獲利就會去做,反之就不會去做。簡單來說,阿里是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來生存,騰訊則是適應現在環境來生存。

第二、阿里做的是一個生態需要補充各種業態,騰訊做的則是一個個業務,收購其他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競爭和儘可能多的盈利。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如今業務範圍已經涉及到了電子商務服務、螞蟻金融服務、菜鳥物流服務、大數據雲計算服務、廣告服務、跨境貿易服務等,各個業務獨立運營且互相扶持,每個業務都需要大量其他業態進行補充;騰訊則不是,本身騰訊發家的時候就有“抄襲者”的嫌疑,尤其是如今騰訊的主要盈利還是以遊戲和社交為主,其收購眾多公司的目的還是為了避免重複競爭。

兩家公司雖然說市值差距不大,但是要論資金充裕度,阿里肯定勝出

第一、雖然說目前兩家公司的市值差距不大,但是要知道阿里對於金融的操作是甩騰訊幾條街的。就僅僅從餘額寶等貨幣基金2013年開始問世開始到現在的網商銀行(還有餘利寶)阿里巴巴都走在國內所有互聯網企業前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阿里巴巴有蔡崇信這樣的大神存在,很多融資手段(比如:ABS)都是開了國內先河。可以說在國內來說各大企業僅僅比起金融方面的人才來看,阿里巴巴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甚至很多產品的出臺讓銀行都會頭疼一陣。僅僅從資本市場的操作來看,阿里的可動用資金是遠遠超過騰訊的,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阿里習慣於全資收購的原因吧(不差錢)。

第二、全資收購和投資的目的肯定不同,背後想要實現的企業目的也不盡相同,跟企業自身的人才儲備也有關係。很多投資者都喜歡跟馬化騰(騰訊)打交道,但是也有不少喜歡阿里的。但是多數跟騰訊走得近的最後都避免不了被騰訊作為“棋子”的命運。無論是搜狗瀏覽器(王小川)還是京東都是這樣,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騰訊本身並沒有這方面的牛人。就像訪談中採訪劉強東一樣,馬化騰找劉強東回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團隊跟淘寶打了半年完全不是敵手。

綜上,阿里跟騰訊本身成立的初衷就不同,這跟創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也跟團隊有很大關係。畢竟如今的阿里合夥制看起來是無懈可擊,團隊的戰鬥力確實也讓人膽寒,而還是傳統企業操作的騰訊或許也只有按照傳統的套路來進行市場操作了。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關注、轉評哦。


勇談房產壹貳叄


先拋核心觀點:

阿里的全資收購和騰訊的投資不控股,不是霸主霸氣、盟主懷柔的區別,是業務邏輯的區別,也就是基因問題,和價值觀沒什麼關係。


阿里業務的起點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電商邏輯。而騰訊業務的終點是流量,是輸出流量的社交邏輯。


很多人都覺得阿里很霸道,像秦滅六國一樣,吞併高德、優酷、餓了麼,要的是完全控制,一旦阿里開啟投資,那麼被投業務大部分會以併購或者佔據控制權而終,包括最近重整併入阿里的車聯網企業斑馬網絡。


投資圈內,看中控制權的小巨頭、獨角獸都不太喜歡和阿里合作,願意站隊騰訊。


美團的王興,就是因為在控制權這件事情上,和阿里鬧翻了,即便當時美團主力有很多老阿里人。


相反,騰訊對於合作者廣結盟友,把自己的流量拿出來扶持投資對象,投出了一系列獨角獸和上市公司,滴滴、美團都先後從阿里投靠到騰訊。


因為這種業務模式區別,就會產生這樣的一個局面,騰訊和阿里之間是代理人的戰爭。阿里每條核心戰線都是親自下場,騰訊是用流量扶持京東、拼多多VS天貓、淘寶;同程VS飛豬;美團VS餓了麼……


造成這種業務差別,大部分說這是馬雲和馬化騰性格使然,其實這只是佔了一部分,一小部分的。真正的決定因素還是我剛才強調的業務邏輯、基因:


阿里業務的起點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電商邏輯。而騰訊業務的終點是流量,是輸出流量的社交邏輯。


通俗講,這是個人奮鬥和“躺贏”的區別。


騰訊的佛系、對被投資對象的懷柔,是因為騰訊社交基因打造了一個大的流量池,流量是騰訊業務的終點。一旦建立起強大勢能,就可以積蓄一個巨大流量池,後續基本就可以靠流量坐收漁利了。


所以,騰訊這些流量就像發電廠的電一樣,不用白不用,騰訊可以靠流量投資,這對於被投資對象就是個巨大籌碼,比如微信九宮格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騰訊自然是比較佛繫了,就像箇中央上國向朝貢的打賞一樣。


但阿里則完全不同了。


雖然都是你做流量生意,但為什麼說阿里的流量就是業務的起點呢。


阿里的基因是電商,大部分業務的邏輯也是按電商來操作的。


流量為了成交,因此需要不斷圈入新的流量來刺激GMV(成交總額)增長,因此阿里就成了是流量怪獸。



更多流量才意味著業務增長,阿里投資高德、優酷,也是為了讓流量不要離開這個生態,為自己的成交服務。控制力,意味著我圈進來的流量,要為我核心目標服務,生態企業從屬於我成交目標。


這些流量兜兜轉轉都是還是阿里的。


阿里就像個不斷奮鬥的窮小子,要拉流量進來,才能捍衛自己增長、成交。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會長成一個無所不包的巨頭,騰訊還比較佛系的規模。是因為是前者需要不斷裂變,不斷擴展邊界,尋找一切可能流量;後者勢頭起來就是考慮分流量收過路費了。



新的業務盒馬、天貓精靈也是這樣,一個是語音打撈流量近體系,一個是從線下打撈流量到線上。


而且,由於現在app封閉造成的信息孤島,阿里還要不斷收購有大流量的入口,接入自己的生態。


這種業務邏輯,當然不能像騰訊那樣縱容自己被投資對象野蠻生長。


歸根結底,這是業務特徵決定的,和誰霸道誰慈祥無關。阿里真是賺得辛苦錢。



更多財經、房產內容請關注我——姆們研究者。


財華社社長


阿里與騰訊有不一樣的戰略計劃。

首先講到流量,騰訊與阿里獲取流量的方式不一樣。


阿里巴巴想統一天下練就的是吸星大法,他收徒弟,創立門派讓自己的門派去為自己打天下,但是他只要需要用某種功夫就是給足這些長老啥的錢財地位和無上的光榮,阿里的功法能讓他在江湖上有強大的地位離不開他的戰略,更離不開他的謀劃。

阿里有專門的定位,他所收購的每家公司都有道理也都是為了現在的企業發展壯大做貢獻,其實他收購企業也承擔了很多的責任,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存活,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幫助原有計劃多少,要取哪方面的東西來主張原有計劃。譬如高德的收購其實是為了給菜鳥做鋪墊,(也是其中也為他所做的阿里巴巴網站內戰做鋪墊。高德上可以賣貨)。

騰訊想統一天下做的是武林盟主,角色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他分派人手下去做每個幫派裡面的要職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擁有幫派的資源,同時願意下方資源給這些幫派以求永葆繁榮,但是如果某個幫派有什麼政策變動想要動手時,他就會給其致命一擊,如果某個幫派自身資源越來越差的話騰訊的人手就會馬上反悔總幫派,然後斷掉資源給與。如果騰訊大幫在某情況下發現一件好物,各幫派想爭那麼騰訊會派出一個厲害的隊伍團麼這些小幫派,然後將好物佔為己有。

騰訊細化投資,看小公司掙扎,她喜歡的有潛力的就多給點資源,多一些扶持,杵逆他的公司就抽走資源給他一擊,騰訊承擔的奉獻更小,可以全身而退。(拼多多被撤資的背後不能說黃錚與馬化騰沒有糾紛吧。)


金小鵬說電商


阿里只是電商,互聯網的資源沒有,所以要建阿里雲,收購互聯網資源。騰訊相反,有網絡資源沒有電商,所以會合併如京東,拼多多等


用戶765173166472


消費互聯網的核心是流量。

騰訊的投資對象能從騰訊得到優質的流量,比如京東和pdd。

而阿里就是流量黑洞,他要從自己買到的公司裡面抽取流量,來維持自己的阿里大生態。

這兩家公司對被投資項目的態度和地位就完全不同,騰訊贊同保留自有核心管理層,而阿里則管理層全部走人,阿里空降,然後所謂的阿里文化全面鋪開,開始改造。


曹做


阿里系在電商領域擁有絕對的霸主地位,也就是強大的變現能力。在前期階段,隨著電商的發展,流量會隨之增長,但是當電商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流量就會進入瓶頸階段,雖然說變現能力依然很強,但是數額可能會維持在一定的體量級。而這是阿里系所不能接受的,而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買買買來給阿里系輸血或者說造血,也就是增加電商流量的入口。騰訊系依靠強大的QQ和微信,手握爆炸的流量,他的變現能力也不差,騰訊系的主要盈利來自於遊戲,盈利方向單一,要麼發行的遊戲是爆款要麼遊戲發行量巨大,只有這樣維持盈利繼續增加。而遊戲發行需要國家部門下發的版權號,否則無法進行收費服務。2018年幾乎整年停滯的版權號下發,給遊戲廠商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可抗因素是騰訊系無法抵抗的。所以騰訊系只能通過收購控股分紅方式來增加變現渠道,這樣既可以收入流量費用,也可以通過導流從而使新生物加快成長,減少變現的中間時間。


遊戲有戲時刻


騰訊把自己做成了投資公司,自己創新少,有看好的項目那就投資別人吧,是長期財務投資,很少參與管理!阿里的目標是拓展拓展客戶資源和拓寬客戶消費渠道,形成體系化的消費場景!還有一個前沾性的投資是為未來發展做儲備的!所以阿里的投資是根據自己的戰略方向來定的,既然是戰略需要,那就必須掌控在自己手裡!因為掌控過度,有些被控企業失去了原有活力,但也因為這些戰略投資,成功養大了螞蟻金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