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社稷壇•先農壇”

社稷壇是人們祭祀社(土地神)、稷(五穀神)祈禱豐年的場所,舊時各州縣大約都有。規模最大的要數北京社稷壇,現存天安門西側中山公園內,每日都有很多遊人去那裡發思古幽情。

高郵社稷壇最早建於宋代,地址在城西北,後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州趙原在舊址再建。再建的社稷壇圍牆周長一百二十丈,中間有方形壇基一座,壇高三尺五寸,壇圍二丈五尺,壇面覆蓋五色土:中間為黃色,東方為青色,西方為白色,南方為紅色,北方為黑色。五色土象徵五行。明洪武三十年知州又建門樓一坐,東西房和祭殿六間。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知州嚴傑重修。明末戰亂壇毀,後又遷址重建於北門外太平西街多寶樓附近(清《高郵州志·橋渡》載:多寶樓在北門外東臺巷西)。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州傅椿再捐修社稷壇,縱橫之數基本如前。一個小小的社稷壇,從宋到清歷時四個朝代幾百年時間,屢毀屢建,可見郵人對社稷壇的重視。

舊時高郵還有一個“五壇”,是人們祭祀風、雲、雷、雨、山川的場所。“五壇”原址在高郵城南,後毀。清嘉慶年間,人們將五壇移建在城北多寶樓橋西社稷壇內,規制基本同社稷壇。由此推斷社稷壇毀於清嘉慶之後。至清末原址為民居佔用,社稷壇、五壇完全消失。

先農壇,是人們祭視農神的場所。“先農”是古代傳說中開始教化百姓子民耕種的“神”,也稱“神農”。舊時,每年春天上至帝王下至州縣官吏都要到先農壇舉行祭祀活動,祀求農神賜豐收,規勸百姓重農耕。

關於高郵先農壇的地址,志書上說得比較寬泛:城內西南隅。不過清人有首詩卻透出壇的具體方位:“逕入荒涼遠市囂,逶迤散步狎漁樵。閣臨野圃城為障,路斷清溪板作橋。閬苑白雲隨處靜,星壇紫氣望中遙。林花歷亂春將暮,攜手閒看絳雨消。”(清宋鴻儒《同陳四香谷遊鬥壇》)鬥壇即先農壇,從“城為障”及“路斷清溪”等詩句分析,先農壇原址應在高郵城內西南角,緊靠城牆“林花歷亂”的大片荒地上,大約在今天鎮國寺偏西南方。

高郵先農壇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知州李如蘭捐建,壇前有藉田四畝九分。所謂“藉田”,是附屬先農壇的公田。地方官吏每年春天到壇上舉行典禮奉祀農神,也要親身扶犁鞭牛,下田耕種一番做做樣子,場所就在藉田裡,平時由衙役或指定農戶管理。壇後有房三間是為祭殿,殿內設農神牌位,無塑像,空曠而簡陋。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知州傅椿捐資續建,將土壇四周砌了三尺多高的青磚牆,又向外延伸鑿池蓄水,水上建木板橋(上引詩中“路斷清溪板作橋”即指這裡),成為郵城東南角的一景。

斗轉星移,該壇先是荒廢,後隨城牆的拆毀、運河的拓寬而遺址不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