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立的眼光,如何去評價二戰裡指揮硫磺島戰役的慄林中將(美日大戰唯一一場美國損失大於日本的戰役)?

我愛亢小丹


硫磺島戰役,美日大戰唯一一場美國損失大於日本的戰役

作為日本軍戰史上首次親自率軍突擊敵陣的日軍大將,拋去立場問題,同樣作為一名軍人來說,我很欽佩這種勇氣。

慄林忠道個人是反對萬歲衝鋒這種無腦戰術:萬歳突撃による玉砕を禁じ、徹底的な持久戦を行って出血を強いる作戦に出た。“他認為應該禁止萬歲突擊這種玉碎戰法,要進行徹底的持久戰。

慄林在上任後,計劃建設了將後方陣地及全島設施連接在地下的長達28公里的坑道(為設計這種工事專門從本土派遣了礦山工程師),士兵的7成時間用於訓練,3成時間用於工程建設。另外,還命令包括司令部、總部的人員一起去修繕陣地,併為消除工程延誤,即使是面對來巡視的上司時,士兵在作業中也不需要停止一切去敬禮。

此外,慄林自己在島內各地徒步巡視了所屬21000名的所有士兵,另外將步兵第145聯隊的軍旗放置在兵團司令部內。

考慮到塞班和佩裡硫的經驗,慄林中將所採用的戰術是把現有的防禦戰改為內陸地區的持久抵抗戰,即主要針對登陸的敵軍進行消耗。

1.為了防止火力點位置提前暴露,日軍在美軍登陸前的火力準備期間不進行攻擊。對美國艦艇進行炮擊。

2.登陸時在海邊不進行抵抗。

3.如果美軍登陸部隊進入500米內陸,可以利用部署在元山機場附近的武器進行集中攻擊,海岸北側則是從元山,南面是折缽山,進行炮擊。

4.對美軍登陸部隊造成最大損失後,火炮將從千鳥機場附近的高臺向北移動。

慄林向硫磺島守備隊全體人員散發自己起草了的『敢鬥諾言』,貫徹戰鬥方針的同時,也努力維持著士氣。

一我們要全力去守護本島

一我們擁抱炸藥去粉碎敵方戰車

一我們挺身進敵中全滅敵軍

一我們一發必中

一我們每一個人要殺死十個敵人

一哪怕我們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讓敵軍感到苦惱

也許正因為他的上任,美軍原定打5天的戰事結果延續了36天,美軍指揮官霍蘭·史密斯

(Howlin’mad Smith「美國現代兩棲作戰之父」)稱慄林為他遇過最棘手的敵軍將領。

慄林忠道早已預知他的任務終將以失敗收場,所以他在1945年1月21日寫給妻子的信裡提到:不要再祈禱我回家,我已註定要死在硫磺島。我不在乎我的墳墓在哪裡,我的骨灰也不會被送回家,但我的靈魂將同你和孩子在一起,你要儘可能活下去,請照料好孩子們。我死之後,請在我的墓上放一塊石塊,刻上‘陸軍中將慄林忠道之墓’就可以了。不要讓記者在他們的作品中宣傳我,即使死後,我也要保持清白的名聲。”


霂霖清看世界


僅僅從作戰眼光評價。

慄林中將讓美軍吃夠了苦頭。

慄林指揮的硫磺島保衛戰,是以弱抗強、戰術得當(儘量殺死殺傷美軍)的典型戰役。慄林註定會在一場無法取勝的戰役中戰死,但他忠實履行了軍人職責,贏得了敵人的尊重,並對美軍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心理震撼影響(美軍最終不願意登陸日本本島作戰)。

慄林就讀過美國哈佛大學,出任過日本駐美、駐加拿大使館武官,深諳美軍的戰術思想和戰法。

慄林抓住美國懼怕傷亡的唯一弱點,指揮硫磺島守軍絕不盲目的蜂巢般出擊送死,而是據點死守,與美軍近距離拼肉搏戰,給美軍造成了重大傷亡,並有效遲滯了美軍的快速攻勢進展。

慄林中將指揮的23000多名硫磺島守軍,是支並非精良的雜牌部隊,計有陸軍第109師團(慄林任師團長)為主的13,586人, 海軍後勤部隊和第27航空戰隊(沒有軍艦和飛機所用)7,347人,硫磺島警備隊2000餘人組成。他們在光禿禿的硫磺島堅硬岩石的表面陣地上,很難抗住美軍艦炮火和飛機航彈漫天蓋地轟炸下。慄林下令日軍利用硫磺島天然溶洞,構築地下掩體,放棄灘頭陣地,讓美軍登陸,讓日軍數不清的暗藏輕武器火力點予以最大的殺傷。

硫磺島戰役美軍預計5天結束,美軍邀請了眾多記者在軍艦上興致勃勃觀摩。結果越看越沮喪。日軍承受著美軍的飽和轟炸,當美軍潮水般登陸硝煙瀰漫的硫磺島海灘時,沒料到島上還有活人,他們被日軍暴風驟雨般子彈成片撂倒。硫磺島攻堅戰後來演變為美軍的火焰噴射器對付日軍的地道戰,直到36天后,戰役才結束。

硫磺島戰役是二戰最慘烈戰鬥,日軍2.3萬守軍,僅有千餘人活了下來。美軍海軍陸戰隊傷亡1.9萬人,其中6800人戰死。在僅有20平方公里的硫磺島,竟然有4.2萬人軍人傷亡。傷亡密度之大,堪稱屠場。相比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單方面屠戮日軍取勝的眾多戰役,硫磺島戰役美軍贏得想當艱難。

美軍佔領硫磺島主峰椎體山的戰地照片,後來成為宣揚美國海軍陸戰隊英雄主義的“名片”。

在硫磺島戰役最後時刻,53歲的慄林給日本大本營發了訣別電報後,自殺身亡。

慄林指揮的硫磺島保衛戰並非完全徒勞,他用鬣狗般頑強血淋淋廝咬美軍血肉,讓美軍長了記性,也給後人如何對抗美軍支了招。

後來美國兵臨日本本島,面對日本軍國主義死硬分子叫囂要“一億玉碎”死拼,令美軍畏懼,麥克阿瑟估計美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萬付出100萬傷亡代價。迫使杜魯門總統下令用僅有的兩枚原子彈攻擊日本,逼迫日本天皇下詔書停止了抵抗。日本人民由此避免了遭受更大的屠戮,這裡面有慄林作出的貢獻。


諶人


敵軍太強大,美軍不丟人(就怪了)

慄林忠道,被最終的宿命之敵-----美國海軍陸戰隊稱為整個二戰戰場上日方部隊中最優秀的將領。套路一下,薩爾滸之戰,朝鮮部隊向後金投降,經過幾年奴隸般的生活後,回到朝鮮,他對君主是怎麼說的呢?後金軍隊太厲害,幾百人的騎兵,從山下朝山上一次衝鋒,幾千明軍沒剩下啥。真的是這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潛臺詞就是-----不是我無能,敵人太強大^_^~

美軍對慄林的評價也是類似的情況,因為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這臉丟的太大,這是唯一一次美軍傷亡比日軍多的戰鬥。不把日軍描述的無敵一些,自己的慘重損失如何解釋?僅海軍陸戰隊就3.5倍於日方的兵力,全部參戰兵力幾乎是日本的5倍,歷經海陸空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打擊,頂級的裝備,遠超日軍的多樣性戰法,歷時30多天的時間,才把硫磺島佔領,怎麼解釋?敵人太強大嘛,這理由多充分。

戰力、傷亡比較

硫磺島戰役地,1945年2月19日—1945年3月26日;

參戰方兵力---美國:11萬人 日本:2.3萬人;

傷亡情況---

美國:6800陣亡、21800人負傷

日本:22700人陣亡、1083人投降

確切的說,日方除1083人投降外,全部陣亡,所以對於傷亡的統計也就無所謂了。

慄林忠道的彎彎繞·不少

慄林對美國的軍隊部屬、裝備、作戰方式方法等等了如指掌,被稱為美國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給美軍帶來了重大傷亡,他給士兵制定下的原則是不允許自殺,那種死法雖然很“光榮”,但將無法達到以一擊十的目標,這證明慄林對美軍所部屬的戰鬥群作戰人員數量是相當瞭解的,也充分預料到了此戰的艱苦程度。

防守幾倍於己的兵力,只能被動的採用機動防禦,一個蘿蔔一個坑是無法堵住美軍的進軍步伐的,隨著敵人的挺進路線而作相應的調整防禦,即便這樣也要機動起來不能只是值守一個點,這就充分將日軍的防禦力徹底壓榨出來,犬牙交錯式的誘殺戰術得以充分的貫徹,他還充分考慮到了外援補給被阻斷的情況,為節省每一顆子彈,他要求士兵儘量做到在最短距離內給與敵軍最精確最致命的打擊,也就是說等敵人靠近再打,減少彈藥損耗。事實也正是這樣,日軍2架運輸機和4艘潛艇的補給到戰鬥結束也沒有到位,而美國的海空封鎖則非常到位。

對美軍瞭解到什麼程度?

慄林1891年7月7日生於日本長野,出身武士世家。學習成績非常優異,戰鬥經驗也非常豐富,標準的“美國通”,美軍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對手。1940年起,慄林曾擔任過騎兵第2旅團旅團長、騎兵第1旅團旅團長、第23軍參謀長、近衛第2師團師團長、小笠原兵團長、第109師團長。

在實力、裝備等等遜於美軍的情況下,慄林沒有采用海軍的作戰建議,而是提出了重縱深而輕灘頭的作戰部屬,這個最終決定源於對塞班島慘烈教訓的吸取,當然還有其他後手,我們下面再講。並且利用人造工事進行防守反擊,將不利於己方的作戰條件,轉為一個個標準軍事碉堡的存在。而錯誤在於為了補給的需要,修建的機場破壞了整體防禦的結構,而在美軍強大火力和封鎖下,無論飛機還是艦艇都無法靠近硫磺島,其他防禦上的短板也可以稱之為無奈,條件如此。

對手強大不是慘重損失的唯一原因

美軍初期最大的失誤就是能夠在那個年代就搞水下攝影研究水紋,空中飛機更不必說,但是卻沒有掌握對戰鬥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條件,那就是灘頭的砂質問題,慄林不死守灘頭第一個目的是考慮戰鬥的持久性和殘酷性,所以不能將士兵暴露在灘頭這個可以被敵人輕易三方打擊的位置,激戰尚未開始,可能就會出現大規模減員,這種損失是守島日軍無法承受的,別說人了,就連補給都有可能送不過來,這都是戰前就有心理準備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利用鬆軟的沙灘和穩固的工事,再給敵人前行造成極大困難的同時,也使得自己的防禦壓力減低,可以利用地勢,給與敵人最殘酷的打擊。

這場景·亂

我們來再現一下當時的場景:履帶車投送到最前方,但是剛剛落地,直接陷入沙灘,造成艦隻上過來的登陸艇受阻,相互擠撞,亂作一團。

陸戰隊呢,坦克被陷,陸戰隊的移動“屏障”報廢,揹著幾十公斤的裝備、武器彈藥,每走一步都算是一場勝利,因為人的腳也會向下陷^_^

好不容易爬到了火山灰層,迎接他們的是早已經埋伏好的,短距離的精準打擊,坦克兵們的作戰過程很愜意,至少初期如此,戰友們成片的倒下,自己卻有心無力,在這砂質鬆軟的海灘上,無論快慢,哪怕挪動一米都非常不容易,他們當時的想法恐怕是---還是用腿走得快呀。

慄林早已準備好的“大禮”

早在工事修建之初,慄林就想到了戰鬥的慘烈狀況,屯兵坑道竟然挖到10米深,而坑道的數量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000條之多,寶貴的物資儲藏坑道,每種物資長達1000米坑道,為了實現機動防禦的戰術目標,交通戰壕修建了6000米,堡壘的頂部以1.3米的鋼筋混凝土澆築,火炮同樣被坑道藏在了地下,並且隨時可以攻擊,還能自由移動,全場移動提供火力支援,火炮堡壘的澆築方式與普通堡壘相同,但其厚度更是達到了誇張的1.8米。

這樣的優勢火力輸出碉堡,有明有暗,數量為300個左右,美空軍無法偵查,即便是炮艦的火力也無法有效覆蓋。

日軍很“善變”,這恰恰是美軍不足

縱觀硫磺島戰役,日軍做為守方因地制宜,策略得當,依靠地勢和戰法給美軍帶來重大傷亡,而美軍在開戰前就比較輕敵,不單5天沒有拿下硫磺島,反而深陷日軍設下的戰爭“泥沼”戰法多樣,火力迅猛但缺少起碼的應變能力,在日軍的龜殼下顯得束手無策,一切都是以基礎戰力去填補,損失慘重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說日軍的失敗是必然的

美軍輕敵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是把局部戰爭想得過於簡單。一個島嶼的爭奪戰無法脫離大環境的影響,日軍轟炸珍珠港就是被逼無奈的搏命一擊。

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蘇共粉碎了日軍佔領西伯利亞的計劃,夢碎後的日本轉而計劃奪取更多的戰略資源,而這一計劃造成了日本和美國在東亞地區利益產生碰撞,美國本就對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不滿,於是凍結了對日本的貿易,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高辛烷石油。日軍遲遲沒有動手,是因為中國有效的對日軍起到了鉗制作用,而石油的短缺問題亟待解決,要麼從中國撤軍,要麼向美國、英國、荷蘭開戰,日本最終的決定是,絕不停止入侵腳步,孤注一擲轟炸美國珍珠港,妄想取得制空制海權,開拓通路,解除貿易鉗制,而美軍的加入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

日方態勢已經由強轉弱,總體形勢的惡化給與日方緊迫的危機感,曾經不可一世的軍力已經在多方的交戰、消磨下處於被動挨打的態勢,參戰各國均給與日本一定打擊,尤其美軍的大規模登陸戰役,海空軍全方位的交火,造成日本本土與佔領區的一切聯繫幾乎全部被中斷,無數顆汽油彈、炸彈投向了幾乎全民支持侵略戰爭的日本本土,日本遭受了3.3萬架次轟炸機的多輪進攻,23萬日本人喪生,受傷的人數太多,日本沒有經歷去統計這些數字,半個東京也已被夷為平地。

日方軍力遭到大規模重創,尤其是44年10月,美軍與日軍的大決戰最終以日本敗北而告終,損失是巨大的,四支艦隊被美軍全部打垮,正常的編隊已經無法再次組建。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在硫磺島上的戰敗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慄林忠道的最終結果

幾乎到了終場,慄林知道自己沒有獲勝的可能,只是儘自己的能力消耗美軍有生力量而已,訣別電報也發往本土,自家的、軍部的都有。被打散的日軍當時在慄林周圍的還有三百多人,突圍無異是個笑話,只能進行最後的“榮譽”衝鋒,他們把自己的軍銜卸下,冒著美軍的炮火前進,先是受了重傷,後在人攙扶下繼續前進,最終失血過多而死,並由部下就地掩埋。

雖然以他為題材的電影感動了很多美國人、日本人,但是我卻半點都感動不起來,曾經參與侵華的日本軍國主義愚忠分子、手上沾滿鮮血的法西斯分子,一個即便不死在戰場也會死於國際軍事法庭判決的屠夫,僅此而已,很多日本年輕人以他為偶像,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死了死了還在散播軍國主義餘毒。

撂爪就忘的毛病怎麼治?

多行不義必自斃,自甲午海戰,全民得到了賠款的實惠,除極少數頭腦冷靜的民眾和學者外,日本全民無限支持侵略戰爭,這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富足,於是更為貪婪的念頭油然而生,正義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彈丸之地的日本妄想通過武力征服中國乃至全世界終究還是黃粱一夢,並且這場夢還給日本帶來了應有的慘烈代價,希望撂爪就忘的他們能夠深刻反省二戰期間給各國帶來的災難,並謹記自己曾經受到的教訓,不要再次妄圖以復甦的軍國主義挑釁地區局勢和平,下一次,日本這個國家未必那麼好運能繼續得以存在。


古今通史


這個眼光沒有辦法中立,過多美化慄林忠道的軍事能力是一種忘本和誤讀歷史的行為,從1940年起慄林忠道就是侵華日軍“駐蒙軍”的重要將領,歷任騎兵集團(師團級)第1和第2旅團長,是堅持綏遠抗戰的傅作義將軍之大敵,在內蒙古地區曾經指揮日軍騎兵部隊瘋狂圍剿屠殺抗日武裝,這樣一個日酋,有什麼好值得吹捧的?



(騎兵大佐時期的慄林忠道)

1941年少將慄林忠道調任在廣州組建的第23軍參謀長,負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入侵香港,該軍司令官酒井隆在盧溝橋事變時正是“中國駐屯軍”參謀長,在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病重的情況下,實際是日軍在華北製造事端的最高指揮官。這兩個傢伙搭檔後指揮日軍於12月底佔領香港,在當地製造了很多慘案,考慮到日軍參謀體系的獨特性,慄林忠道對香港發生的屠殺和其他暴行難辭其咎。

慄林忠道畢業於日本陸士26期和陸大35期,在昭和軍閥中資歷不深,1943年晉升中將回國就任近衛第2師團長(這個職務存疑,因為近衛第2師團很快調往太平洋戰場)。1944年5月轉任硫磺島第109師團長,這是個在中國山西出現過的特設師團番號,硫磺島是所謂“絕對國防圈”最北邊的海上據點,靠近日本本土,在當時還是相對安全的,所以慄林忠道算不上什麼重用。



(怎麼可能有大將領章照片?)

結果美國人為了取得轟炸日本的前進基地,採用跳島戰術突然就殺到了硫磺島,於是日軍大本營匆忙任命慄林忠道為“小笠原群島”駐防部隊的最高指揮官,整合以109師團為基幹的部隊準備負隅頑抗。慄林忠道有個重要的優勢,就是曾任駐美國和加拿大的使館武官,是日本軍隊中為數不多的“美國通”,對美軍的作戰方式和特點有一定研究。所以他棄用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死打硬拼的二桿子戰術,給美軍造成了較大傷亡。

硫磺島戰役從1945年2月19日開打,美軍原定在五天內拿下這座彈丸小島,結果整整打了36天,僅美國海軍就消耗艦炮炮彈14000噸共30餘萬發。登陸部隊傷亡佔第5兩棲軍總人數的30%,其中陸戰3師的戰鬥人員傷亡60%,而陸戰4師、陸戰5師的傷亡率更是高達75%。不過硫磺島如此難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單單是垂死掙扎的日軍如何瘋狂,研讀戰史需要全面而精準。

(慄林忠道劇照)

硫磺島日軍擁有非常強大的炮兵火力

以日軍“小笠原兵團”的部隊數量來看,也就是一個甲種師團的兵力(陸軍15000多,海軍戰鬥兵7300多),但是卻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的大口徑火炮361門,另有94門高射炮、70門火箭炮、33門海軍炮,以及速射炮、迫擊炮和高射機槍等大批武器。熟悉二戰日軍編制的答友應該清楚,這幾乎是四到五個野戰重炮旅團的配置,所以島上的日軍火力非常強大。舉個對比的例子,岡村寧次1939年打一個南昌戰役,面對20多萬國軍才糾集了200多門大口徑火炮。

日軍還擁有一個23輛坦克的戰車聯隊,並且在近一年的時間裡修築了堅固的地下工事,每個工事都有多個出口,比較大的暗堡甚至可以容下兩個中隊300到400人,僅地下通道就長達27000米,用以連接所有的地下工事。眾所周知,鬼子挖地洞防守的抵抗能力是非常頑強的,1944年的滇西松山戰役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並非慄林忠道所獨創。



(慄林忠道在廣州23軍司令部)

美軍對日軍突然改變打法一時不太適應。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攻擊四步曲是:飛機炸、艦炮轟、炮兵射、步兵衝,這套一成不變的戰術早已經被鬼子摸透了,因此當美軍進行前三項“工作”時,日軍步兵都躲在地下工事和岩石掩體中損失輕微,而當美國大兵衝上來的時候,四面八方都有日本人的子彈飛來。慄林忠道一改日軍在塞班島等地實施的反登陸戰術,絕不與美軍死拼和爭奪灘頭陣地,直到美軍步兵深入島上距離500米時才開火,大量殺傷美軍有生力量。

慄林忠道運用了近距射擊、機動防禦、埋伏誘伏等戰術,還嚴禁日軍進行“傳統節目”自殺衝鋒,號召每一個鬼子少要殺死十個美國大兵,這樣的打法完全出乎美軍預料,所以戰役初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有點懵圈不知道怎麼玩了,進展非常緩慢。其實,有塞班島反擊三天傷亡30000人的教訓,日本人再一根筋也會進行變通,不是慄林忠道如何高明,實在是美國人把日本人當成不會拐彎跑的野豬了,過於輕敵。



(硫磺島家書電影劇照)

日軍在戰場上的死亡人數仍然遠高於美軍。

別被傷亡數字所迷惑了,傷亡不等於都是屍體,硫磺島戰役日軍被擊斃22700餘人(被俘1000餘人),而美軍陣亡僅為6800餘人,但是美軍負傷較多達到21800多人,因此在傷亡總數上確實超過了日軍,也是太平洋戰場上唯一的一次。同樣是陸空絕對優勢的火力,松山戰役國軍的陣亡數字是日軍的六倍多,所以這一仗美軍並不算太丟人。

日本本土空中支援分散了美軍海空火力。

硫磺島在行政上是歸東京管轄的,可見距離日本本土之近,日本關西地區各機場的“神風敢死隊”直接威脅著美軍艦隊,因此必須首先使用艦載航空兵對上述機場進行壓制,如此造成美國海軍每艘航母上只有30架轟炸機和魚雷機,其餘全部得搭載戰鬥機。其後果是用於硫磺島的轟炸力量略顯薄弱,沒有很好的支援地面部隊的進攻。



(慄林忠道劇照)

美軍情報分析失誤也是損失慘重的原因。

早在硫磺島戰役開始前幾個月,美軍第7航空隊就出動偵察機進行航拍,後來又以很低的高度冒險對硫磺島實施了偵察,照片被轉送到太平洋艦隊的聯合情報中心進行分析,然而遺憾的是,此時的情報中心卻缺乏有經驗的情報分析員對這些重要照片進行分析研究,因為剛剛在關島成立的高級情報中心調走了聯合情報中心所有有經驗的照片分析人員。

由此造成美軍情報部門嚴重低估了硫磺島防守日軍的人數、武器配備以及防禦工事的水準,使美軍上下充滿樂觀的情緒,也為美軍後來付出慘重的代價埋下了伏筆。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硫磺島戰役美軍損失慘重的幾個因素中,慄林忠道的戰術正確僅佔區區一條,並不是什麼所謂的戰術大師,更多的還是美軍方面自己的問題。

打到最後,已經晉升陸軍大將的慄林還是走了老路,率領350多名殘餘鬼子兵發起自殺性衝鋒,偷襲了美軍營地後遭到追殺,最終剖腹自盡。

(慄林忠道在硫磺島照片)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沒有中立的。侵略者和自衛者之間非此即彼。

只能從戰術上說才可以不考慮正義性。

美軍在硫磺島傷亡過重,很多人都歸結於日軍的反斜面陣地。該陣地在開始確實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對美軍實現了戰術突襲。

美軍失利的原因有多種,剛開始不知道反斜面陣地,使得初期的火力準備沒有有效摧毀防禦體系。但是這不能說反斜面陣地如何好。

如果對反斜面陣地瞭解不多,支援火力可能不能充分發揮效能。但是一旦瞭解了反斜面陣地的佈設情況,反斜面陣地依然擺脫不了優勢火力打擊。

反斜面陣地放棄了制高點,不利於發揚火力,主要依靠後方的炮兵火力。步兵能夠堅持下去,主要是地形複雜,反斜面只在特定地形下比較有效。如果進攻方在前沿能夠有效指引火炮支援,依然可以實施精準打擊。加上美軍完全掌握制空權,利用空中打擊效果會更好。

美軍的傷亡主要是缺乏經驗,戰術單調不靈活。在沖繩的傷亡就減少了很多。

另一個原因是戰前情報工作失誤,缺乏照片判讀人員,沒有識別出大量炮兵陣地和火力點。還有就是地形崎嶇,機械化武器難以展開。

就是說,美軍自己的失誤佔了很大部分。戰前海軍沒有攜帶足夠的彈藥。而指揮官缺乏應變能力,戰術呆板,也是重要原因。沒有發揮三軍聯合作戰的威力。戰前,美軍登陸指揮官特納預計傷亡2萬人,實際傷亡2.8萬人。

如果按照現在的作戰思想,主要利用空軍的絕對優勢對防守陣地火力點實施打擊,建立火力支援兵力,前沿步兵引導火力打擊,為空軍指示目標。

從另一方面看,正是由於日軍的拼死抵抗,讓美國產生了用原子彈結束戰爭的想法。造成30萬人灰飛煙滅。



一葉楓流


慄林忠道,日本武士家庭出身,陸軍大學畢業時,是當期“軍刀組”成員,後面還專門到美國生活學習一段時間,據說是在哈佛。跟海軍的山本五十六一樣,是日軍裡的美國通。硫磺島戰役,按當時的情況,日本不會再有人能指揮的更好了,這一戰,慄林非同於一般日本將領的指揮,其實就在於按牌理出牌,都到了四四年,日本人自己都知道,日本完了,只是在做垂死掙扎,戰略物資的匱乏,造成日本高層都迷信於精神力量。


我們中國作為日本侵略受害國,是異常反感日本軍國主義武士道培養出來的日本軍隊,也反過來誇大了日軍的精神教育,而事實是美軍的物質力量對日本有壓倒性優勢時,非常喜歡日軍神話般的萬歲衝鋒,在別的太平洋島嶼戰鬥中,日軍這種萬歲衝鋒戰術,造成的後果就是美軍士兵必需多摳一陣子扳機,然後就可以乾淨利落的打掃戰場了,完全沒有什麼被日軍不怕死的精神力量感動、震撼的意思,你不怕死我就打死你好了,有什麼好矯情的?!慄林忠道一到硫磺島,第一時間並非忙著修工事挖地道,而是反覆再三的下部隊,直面每一個日本士兵,再三強調不許輕易犧牲自己,每個人在殺死十個美國人之前,沒有死亡的權力!戰後美軍審問日軍戰俘,驚訝的發現,每一個日軍戰俘都不止一次的面見過慄林忠道,也都親耳聽到過他的這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命令,現在想來,慄林忠道恐怕也是不敢相信由下面軍官去傳達這道命令,才親自反覆的下部隊面見每一個士兵,親自告訴他們這條命令。戰術上來說,也許準備時間更早些,物資再充分些,還能把折缽山挖的更深一些,不過毫無意義。

戰略上孤軍陷入重圍,沒有外援,只是個失敗早晚的問題,現實里美軍也沒有去清理折缽山坑道,而是選擇了一個工兵軍官的建議,用謝爾曼推土機推著混凝土去一個個的把坑道口堵死,所以下面坑道再多也沒什麼意義。這一戰美國傷亡人數是比日軍多,但死亡人數只有六千多人,全殲硫磺島兩萬多日軍,並不能說損失比日軍大,慄林忠道的這種殺傷戰術,倒是真的嚇住了美國人,讓他們相信了日本本土一億總玉碎的恫嚇,不過慄林沒有想到的是美國人沒有縮頭回去,而是為此動用了原子彈。美國人確實不願意和日本一起碎,但並不在乎日本碎不碎。


李三萬的三萬裡


在珍珠港被偷襲之後,工業實力雄厚、財大氣粗的美國迅速回過神來,在太平洋戰場對日寇進行了猛烈的反擊,到1945年時,美軍已經在太平洋戰場取得絕對優勢。

1945年2月,為了攻入日本本土,按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令,美國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將軍率領第5艦隊開始對硫磺島發動進攻。

太平洋戰場

之所以將硫磺島的硫磺島列為攻佔的目標,原因很簡單,因為硫磺島是日本佔據的小笠原群島的主島之一,位於馬里亞納群島與東京之間,距離東京只有1200千米,戰略位置極為突出。一旦盟軍能夠佔據這個島嶼,利用島上日本修建的兩個機場,美軍的轟炸機可以直接從硫磺島出發,轟炸日本本土。

為了攻佔硫磺島,早在1944年12月開始,美國航空兵就開始出動遠程轟炸機對硫磺島進行大規模空襲。這場空襲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2月16日美軍登陸前夕。

登陸戰

1945年2月19日,美軍第5艦隊高達450艘軍艦彙集在硫磺島周圍,在美軍慣用的空襲、炮擊之後,海軍陸艦隊開始向硫磺島發動進攻。

類似的奪島戰役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早已進行了多次,在美國的原計劃中,硫磺島戰役並不特殊,美軍以絕對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優勢,計劃5天之內拿下硫磺島。

然而,令美軍萬萬沒想到的是,守島的日軍一改之前堅守灘頭陣地和自殺式衝鋒的習慣,開始放棄灘塗,採用坑道作戰、堅持縱深防禦等手段,使得進攻的美軍極為難受,傷亡也十分慘重。

硫磺島戰役

這場奪島之戰,從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所用的時間也比美軍預估的5天延長了7倍,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1945年3月26日,美軍才正式攻佔硫磺島。

而美軍遭遇的傷亡也遠比預估的要多,這場慘烈的硫磺島戰役中,美軍遭遇了28,000餘人的傷亡。而守島的日軍除了1000多人被俘和投降之外,其餘22,000多名日軍全部身亡。

硫磺島戰役也成為太平洋戰場上極少數的美軍傷亡人數大於日軍傷亡人數的戰役。而帶領日軍堅守硫磺島,給予美軍巨大殺傷的日本將領,就是日軍第109師團長慄林忠道中將(硫磺島戰役最後時刻被晉升為大將)。

慄林忠道

帶領居於全面劣勢的日本軍隊,在硫磺島給美軍帶來如此巨大的殺傷,慄林忠道是否是日軍的名將和天才將領呢?

然而,並不是。事實上,慄林忠道在日軍諸多將領之中並不起眼,也並不多受日軍大本營的重視。一直到1944年被派往硫磺島負責守備任務時,他也不過是一名中將而已,而且率領的109師團,還是臨時拼湊的陸軍師團。

在硫磺島戰役之前,慄林忠道也從未表現出多麼卓越的軍事才華和天賦。1914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成為日軍一名騎兵軍官之後,慄林忠道按部就班的晉升大尉、從陸軍大學畢業、擔任中隊長、聯隊長、旅團長等職。

慄林忠道

抗戰爆發之後,擔任日寇騎兵旅團長的慄林忠道還曾在內蒙古與中國軍隊作戰。為什麼之前表現平平的慄林忠道,卻能在硫磺島戰役大放異彩的,給予美軍如此巨大的殺傷呢?

這其實與慄林忠道特殊的經歷有關。在1927年到1931年時,林忠道曾離開部隊,前往北美擔任日本駐美國及加拿大武官。也正是在美國期間,慄林忠道系統的學習和了解了美國軍事,並對美國軍隊作戰的方式有了極為深刻的瞭解。

而對對手有如此深刻的瞭解,也使得慄林忠道能夠針對美軍的特點,針對性的進行佈防。例如,他堅決反對海灘設防,主張縱深防禦,以規避美國空中及艦炮的打擊;他反對日軍的自殺式衝鋒,要求每個士兵殺十個敵人;他堅持修築坑道,在硫磺島上修築了長達28公里的坑道陣地,從而給美國軍隊帶來巨大殺傷。

硫磺島戰役

除此之外,能取得能將硫磺島戰役打成唯一一場美軍傷亡人數大於日軍的戰役,慄林忠道當然也有其可取之處,而其最大的優點則是:他是當時狂熱無腦的日本軍隊中少數比較“正常”的人。

二戰時的日軍,幾乎將獸性發揮到極致,除了燒殺擄掠之外,戰鬥中的日軍往往悍不畏死,腦子一熱就發起了自殺式衝鋒,不僅不把別人的命當成命,也不將自己的生命當回事兒。

這樣的衝鋒對於武器裝備落後、重武器嚴重缺乏的中國軍隊自然百試不爽,但是,對於財大氣粗、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來說,不過是送人頭。

硫磺島戰役

而慄林忠道在指揮硫磺島戰役時,一改日軍無腦衝鋒、自殺式襲擊的作戰方式,利用坑道等防禦設施,靈活機動的與登陸的美軍作戰,從而使得美軍在登陸戰時極為不適應,也因此遭遇了巨大的傷亡。

當然,無論如何掙扎,無論慄林忠道如何狡猾,面對美軍的絕對優勢,在頑抗36天之後,硫磺島依然被美軍佔據。慄林忠道本人也在最後時刻戰死。也許李琳中到最大的欣慰,除了給美軍帶來大於日軍的傷亡之外,大概就是最後時刻日本天皇將其晉升為大將軍銜了。


鳶飛九天2018


我們很多人對這場戰役的第一印象都是來源於影視作品。初看《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家書》時確實很讓人震撼。那個印第安人美國兵一步一步的經歷身邊的死亡,還有慄林忠道在美國登陸時強調等他們擠滿灘頭再開火。美國角度看這場戰役,沒有過多的高層指揮鏡頭,卻有很多的國內鏡頭。日本卻有很多高層的鏡頭和回憶。比較下來你會發現這場戰役的背景很明確:美國人已經在想著勝利和歡樂的日子,而日本是在從上到下的榨乾自己負隅頑抗。會有很多人因為這兩部影視作品不由自主的去欣賞和同情慄林忠道。因為先入為主的宣傳,讓我輩人如此輕易的原諒了這個在中國血債累累的劊子手。我們設想下這樣一個情形,一個類似於馬寶山一樣的殺人犯,在連你友善的鄰居、甚至是你的家人都不放過的時候,然後他被槍決時哭著說自己還是很孝順母親的!你會對他有多少欣賞和同情?類似於這樣的日本坑道防守,中國戰場上有松山戰役。日本守軍1200人左右,中方犧牲7000多人,還有上萬傷者。就是我們的影視作品裡《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龍文章和虞嘯親在沙盤上推演的結果,比之更甚。而我們身邊卻有大量的人選擇去最愛《亮劍》《順溜》《雪豹》這些劇。活在自己想象裡太久了!我們居然真的就去相信了一些東西,我們居然很輕易的就替我們的先輩去原諒了類似於慄林忠道和牛島滿。你們在可憐美日雙方的火力不對等時,你有想過中日雙方的火力不對等嗎?你在佩服慄林忠道的為國精忠時有先想過張自忠將軍的為國捐軀嗎?你在感嘆日軍被屠殺時有先想過中國土地上被刺刀挑起的嬰兒嗎?所以抗美援朝一戰真的很必要,讓跪了一個清朝的國人思想有了信心。不是非要鑽牛角尖去爭什麼理。硫磺島之戰日方確實打的盡力好。但是現在看著文字數字圖片的我們首先沒有資格替先輩去原諒他們,其次如果你覺得欣賞他們,那你先把生你養你的土地上的歷史先多看些,再去欣賞他們。再者,還有那個一直覺的很牛逼的美國確實很牛,兩部電影就能洗多少國人的腦。


心翼35056347


如果拋開善惡之分,把美日兩軍看成沙盤作戰,慄林忠道是少有的,富有智慧的指揮官。

在二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日軍作戰很多都是以灘頭戰開始,很快在海灘就折損大半軍力,之後再組織剩餘一小波人,燒了旗子,機密文件,就發動“萬歲衝鋒”。

但是慄林忠道明令禁止士兵發動萬歲衝鋒,不可以做無意義的犧牲,喊出了“以一殺十”的口號,兩萬日軍隱藏在硫磺島那挖空的折缽山的山體裡,隧道四通八達,與美軍持續纏鬥遊擊數月。美軍傷亡兩萬餘人。

這也是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首次在島嶼爭奪戰中,傷亡超過日本的戰役。

再缺少後勤,淡水的情況下,很難想象,這個原本只能養活千號人的荒島,是如何容納上萬日軍的。

在慄林忠道的作戰思想指導下,與美軍糾纏數月。不得不說,慄林忠道確實是一個軍事奇才!


西餐劉顯琨


如果山本五十六手底下有更多地向慄林這樣的實幹派的將軍的話,那太平洋戰場上面,聯合艦隊不至於敗得這麼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很講究軍國主義精神,講究的是為天皇盡忠,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迎接他們的是美國人無情的機槍和子彈,所謂的自殺式進攻曾經在亞洲所向無敵,但到了太平洋島嶼上面,就是被美國人活生生虐的料。

我們國家著名的排球教練郎平女士曾經說過,不要空談精神,空談精神的人會失敗的很慘!到了戰場上面確實講究有我無敵的氣勢,但是得活用腦子,不能夠只一昧的拼損失,拼傷亡,到最後呢,你的那些傷亡都是徒增傷亡,白白送了自己的資源,白白送了自己的優勢。

很顯然,在整個日本國內,腦子已經不正常的情況之下,慄林還算腦子有點兒正常,他和山本五十六同時意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無法取消的那種國立上面的差距,以及技術上面的差距,這在戰場上面形成的就是裝備上面的碾壓。在戰場上面時刻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冷靜的對待戰場上面的任何一草一物,分析敵我雙方之間實力的,對比這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很顯然,很多的日本將領都不合格,尤其是在太平洋島嶼上面守島作戰的那些日本將領。

空談精神,這暫且不談,更是拿士兵的生命不當回事兒,你可以不記傷亡,但是你必須得為後面的防守後面的準備工作贏取時間,而不是一味地成就自己的忠勇之名,面對美國人的裝備優勢,將自己的不對置身於美國人的火力之下,明擺著自己作死的行為,卻被日本大本營看作是一種勇敢的行為,藉此大肆宣傳,這種錯誤的做法,使得整個日本軍隊瀰漫著一種遇見,每個人子彈不上去把那子彈蹭到自己臉上,那都不算事。這種愚蠢的作戰行徑,也為日本人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美國人也憑藉著這種作戰方法,一層一層的剝開了日本人的防禦,然後將日本20多艘航空母艦,一艘接一艘敲死在了太平洋上。

慄林在全國上下,整個軍隊內部已經沒有辦法進行正常思考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思考到了雙方之間的實力對比,裝備差距,所以在守衛硫磺島的時候,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防禦選項,並且撐了那麼長時間,讓美國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種冷靜才是他難得可貴的地方,不是說蒞臨這個人作戰有多麼明智,只不過是日本將領的平均智商拉高了慄林的平均值。

這一點對於一個軍隊來講是很難掌握的東西,什麼時候該拼,什麼時候該退,進退有度,這樣的軍隊才會無往而不利,該打印賬的時候逃了,不該打硬仗的時候,硬著頭皮上了,這樣的軍隊只會越打越少,越打越死,最終即便你有800萬的美械化部隊,你仍然還是戰勝不了幾十萬拿著小米加步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