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

Amber955


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朱元璋背後的偉大女人就是馬皇后。當朱元璋還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時,馬皇后就嫁給了他,與他同甘共苦,共闖天下,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馬皇后的幫助。

朱元璋當初在郭子興手下當親兵,因為作戰勇猛,受到郭子興的賞識,將義女馬秀英許配給朱元璋做妻子,從此以後馬秀英一心扶助朱元璋,給他無微不至的照顧。


朱元璋因為生性耿直,曾受到很多人的排擠,經常會被關押監禁,每次都是馬秀英從中周旋,他才得以倖免,後來郭子興陣亡後,朱元璋漸漸掌握了軍權,軍中很多文書都被馬皇后處理的井井有條。

馬皇后沒有像當時的女人那樣裹小腳,她豪爽大氣,常常在軍中散發錢財鼓舞士氣,有一次朱元璋打仗時受了傷,馬皇后二話不說,背起丈夫就跑,救了朱元璋一命。

所以朱元璋能當上皇帝,馬皇后功不可沒,朱元璋對這個結髮妻子非常尊敬和感謝,他一當上皇上,就封髮妻為皇后。

但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像所有的君王一樣,害怕曾經的功臣們功高蓋主,或者因為有些功臣做的太過分不得不殺,所以大開殺戒,每到這時馬皇后總是勸說朱元璋,但是救得了一個,救不了一群,馬皇后只能盡一已之力盡量挽救一些功臣的性命,這些大臣裡面就包括劉伯溫。

朱元璋其實是一個好皇帝,他的生活非常儉樸,因為是從苦日子裡過來的,知道生活的不易,平時一日三餐都非常簡單,常常是一碗粥,幾個窩窩頭加點鹹菜,做為一個皇帝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

但是那些曾和他打江山的人就不同了,有些當了大官以後就開始驕奢淫逸起來,大肆鋪張浪費,這樣朱元璋哪裡能看得下去,於是就要想辦法整治他們。


那一年馬皇后過生日,朱元璋下令要大宴群臣,這是件好事,大臣們都非常開心。

到了那一天,宮中張燈結綵,到處一片喜慶之像。到了開席的時間,卻沒有歌舞助興,他們都很奇怪,過了一會兒開始上菜,第一道是炒蘿蔔,第二道是炒韭菜,第三道是兩碗青菜,最後一道是蔥花豆腐湯,大家心裡疑惑,既是擺宴席,菜色怎麼會這麼素。

朱元璋看大家都不怎麼動筷子,就給出了一個比較牽強的解釋。 說蘿蔔順氣,吃了對身體好,韭菜強筋健骨,青菜豆腐是說大家兩袖清風值得嘉獎。

這些解釋其實說不通,朱元璋實際是想告訴大家,曾經的日子是多麼艱苦,大家不應該忘了曾經的歲月,可是隻有幾個文臣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很多武將還是被矇在鼓裡。

這樣的宴會顯得冷冷清清,大家又不敢說話,過了一會兒,朱元璋看大家吃得差不多,又揮手讓人上菜。

這回上來的不是素菜,全部都是葷菜,有清蒸燕窩、紅燒兔肉和黿法狗肉,大家一看這些菜還不錯,才開始大口地吃起來,宴席上的氣氛也顯得熱鬧起來。

可是別人吃的開心,有一個人卻連筷子都沒敢動,他就是劉伯溫,他從這些菜裡看出了別人沒看出的意思,宴席還沒結束,他就找個藉口把徐達叫了出來。

徐達不明就裡,隨劉伯溫出來問他到底怎麼了,劉伯溫告訴徐達:“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以後行事可千萬要注意啊”。說完也不敢多留,和徐達告辭回府。

走到半路,遠遠看見馬皇后和侍女提著一個籃子走過來,到了面前,劉伯溫向馬皇后行禮,這些功臣都非常敬重馬皇后,劉伯溫也不例外。

馬皇后將侍女手中的籃子交給劉伯溫,告訴他,“回家以後再看,憑你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明白的”,說完便離開了。

劉伯溫接過籃子,發現怎麼那麼輕,也沒敢多耽誤,趕緊回了家,到了家後打開籃子一看,原來裡面是兩個棗子一個梨,劉伯溫是何等聰明之人,一看便明白了,這是馬皇后知道朱元璋要殺大臣,在勸她早早離開(棗棗梨開)啊,劉伯溫在心裡對馬皇后萬分感激。


雖說朱元璋能當上皇帝,劉伯溫功不可滅,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如果自己不能激流勇退,只怕最後連個全屍都不能保,所以第二天劉伯溫就向朱元璋遞了辭呈,儘管朱元璋挽留他,他也堅決地表達想要告老還鄉。

後來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徐達因為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寸步不離朱元璋當日得免一死,但最後還是吃了朱元璋送來的發物,使惡瘡復發,疼痛而死。

所以皇帝想讓臣子死,臣子是很難逃脫的,劉伯溫這次雖然走了,但是他對權利還是放不下,後來又被召開朝中,還參與到胡惟庸的案中,終究還是沒逃得一死,所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馬皇后再想幫他也沒有用啊,還得看他個人的造化了。(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一梨兩棗,從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早早離開”,馬皇后這是在勸劉伯溫早點走,以免殺身之禍臨頭。


劉伯溫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能不知道馬皇后的警告嗎?所以他二話不說,趕緊向朱元璋上表辭職,告老還鄉。

劉伯溫以為自己退歸鄉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誰曾想洪武八年,劉伯溫身體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後不久,劉伯溫就一命嗚呼了。

可嘆一代神算,能算乾坤百世,卻算不出自己得了個這樣的結局。


說到底,劉伯溫還是沒有徹底理解透馬皇后“一梨兩棗”的最終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就是讓他早早離開,卻沒有想到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遠離塵世,歸隱山林,再也不要問世間事情了。那麼這前前後後到底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劉伯溫的歸隱是在洪武四年,從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劉伯溫人雖退隱,心卻依然在朝堂,時不時還會參加一些重要時間節點的朝會。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詩,表面上看,這首詩是給朱元璋歌功頌德,朱元璋一開始也確實沒有聽出來。


但是當後來聽到“從臣才俊俱揚馬,白骨無能媿老身”這兩句時,朱元璋有些回過味來了。感覺不對呀,這是在說我慢待功臣呀,但是朱元璋當時並沒有發作,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但是在這之後不久,劉伯溫就死了,你能說這裡面一點因果關係都沒有嗎?馬皇后的意思是什麼?是叫劉伯溫徹底和皇家斬斷一切聯繫,不要再參與朱元璋的任何活動。

但是劉伯溫不聽,隔三差五還去見朱元璋,這就給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馬皇后是好人呀,從嫁給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對這位夫君感到了失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從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來要做什麼。


但是她雖然貴為皇后,卻無力去阻止這一切,只能盡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警告。劉伯溫是大明功臣,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因為劉伯溫的功勞太大,功高而蓋主,馬皇后已經看出了朱元璋有殺他之心。所以她才會在某一天突然造訪劉伯溫,匆匆留下一梨兩棗後離去。

劉伯溫豈能不知,但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始終無法徹底離開朝堂,也許在那一刻,他對朱元璋還抱有一絲幻想,認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與共,朱元璋應該還不至於會對自己下毒手。

他沒有想到朱元璋會有這麼狠,殺起人來會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說,劉伯溫算錯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為你是無論如何也猜不到的。可惜了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馬皇后這樣做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以她這種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會跟那些功臣一樣的下場。


小小嬴政


劉伯溫,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謀士。開國之後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一時間鬧得是人心惶惶,劉伯溫也害怕某天皇帝就要了自己的小命。擔心總歸是擔心,可若劉伯溫不顧朱的猜忌冒然離開,皇帝便一定會懷疑他的,但若是不離開,皇帝一定會對他下手,所以,走或是不走一時之間成了兩難的問題。就在劉惶惶不可終日時,他接到了馬皇后的禮物,一梨兩棗,當他看到這個東西時,他很快就明瞭,當即激流勇退告老還鄉。為何馬皇后送來這個東西后,劉就會離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熟知皇帝的品性

作為皇帝的枕邊人,馬皇后可謂是熟知皇帝的性格,所以,她可以從皇帝的一言一行之中推算出皇帝的所思所想,從而判斷皇帝下一步要做什麼,會怎麼做,從而防患於未然。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馬皇后是不會突然造訪,更不會無緣無故的給劉送禮,因此,劉從馬皇后的禮物中推算出自己大難將至,必須遠走高飛。

馬皇后的個人魅力

作為一國的皇后,馬皇后沒有那些後宮婦人的目光狹隘,相反她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女子,在皇帝征戰期間,她一直幫助皇帝打理好後方,不僅如此,她還時刻勸諫皇帝要收斂自己的性格,不要暴躁,多疑,所以,在朝臣的心中馬皇后有著極高的地位,是一代賢后。

尤其是在開國之後,馬皇后的表現更是讓朝臣讚歎有加,除此之外,馬皇后還極其愛惜人才,所以,她勸劉快些跑必定是不忍看劉慘死於刀刃之下。

兩棗一梨本身的意思

梨顧名思義是通離開,而棗通早,兩個棗加一個梨的字面意思是早早離開,這樣的解釋也不是沒有依據的。

在古時,雖然物資匱乏,但位高權重的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豐富的資源,不論是米麵,還是說蔬菜瓜果,雖然皇宮也有賞賜,但一般來說都是很貴重的水果,而且量都比較大,不至於說是一個或者兩個,一個是為了不失皇家風度,一個是為了彰顯對於臣子的重視,所以,一般不會用梨或者棗來賞賜人,所以,更別提只拿一個梨和兩個棗這樣小家子氣的東西了。劉是跟著皇帝南征北戰數十年的老人,所以,他熟悉皇帝的脾性,而且他還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聯想起身邊這麼多的前車之鑑,以及皇帝的所作所為,一定會造作防範。

所以,當皇后送給他這些東西時,她一定是知道了些什麼,要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的舉動,離開就是保護自己。

機械工程師雷紅


勸你"棗棗梨開",方得善終!

馬皇后,她是朱元璋的,原配老婆,朱元璋還沒有當上皇帝之前,她們兩個就在一起了,兩個人也是一起經歷了難,後來朱元璋當上了皇上,肯定對馬皇后待遇很好,因為馬皇后也沒有嫌棄過朱元璋。所以一般馬皇后要求他做的事情,只要不超出他自己的底線,他都會答應的。

這一點,在朝中的所有大臣當中,沒有一個人比得上馬皇后的地位高,之所以朱元璋,非常的寵愛馬皇后,是因為之前,朱元璋被抓到牢裡的時候,馬皇后冒著生命危險,去給他送飯,那個時候送飯,他把很燙的一個餅,藏在自己的衣服裡面,當時肉都燙熟了,可以說馬皇后是一個非常值得讓朱元璋愛的女人。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才是夫妻之間最幸福的。所以朱元璋以後當上了皇帝,從來沒有虧待過馬皇后,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這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很討厭,這種喜歡貪汙的大臣,就算你之前在和他一塊打江山的時候,立過很大的功勞,只要是有一點貪汙的情況出現,朱元璋也是直接格殺勿論,一個都不留。

也因為這件事情,最後朱元璋落了一個,濫殺功臣的罪名,馬皇后也不喜歡朱元璋去殺那些功臣,於是他就跟大臣劉伯溫送了一句,一梨兩棗這句話,並且告訴劉伯溫,讓他抓緊回家,劉伯溫這個人很聰明,他明白馬皇后話中的意思,這個梨呢,就是等於離開,棗是相當於早走,也就是說讓劉伯溫,抓緊離開,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然後劉伯溫就向朱元璋說要回家鄉,不當這個大臣了。儘管朱元璋當時非常盡力的去挽留他,但是劉伯溫的去意已決,沒有辦法,還是把他放走了,到最後劉伯溫還是因為捲入了一場案子。最終還是被殺死了。


說古明今


能言簡意賅的,就不長篇大論了。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之妻,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朱元璋後期性情多疑暴戾,許多開國功臣都被誅殺,而馬皇后是心地仁慈之人,她多次設法挽救功臣。馬皇后給劉伯溫送“兩棗一梨”正是她挽救功臣的行動之一。

劉伯溫辭歸是為了保命

馬皇后送一筐梨兩筐棗給劉伯溫自然不是平常的賞賜,馬皇后此舉是有其他用意的。

明朝開國後劉伯溫僅被封為伯爵,這是朱元璋有意為之,加上後來發生的一些事,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想殺劉伯溫的心思。

馬皇后瞭解劉伯溫的為人,知道他不是該殺之人,於是設法挽救劉伯溫,馬皇后派人給劉府送上兩筐棗和一筐梨,以此提醒劉伯溫。

劉伯溫是聰明絕頂之人,他自然明白馬皇后此舉不是簡單的賞賜,而是有深意的。

劉伯溫看到這三筐水果一下子就明白了馬皇后的用意,他知道馬皇后這是提醒自己“早早離”的意思。

歷史上像這類以物寄意的例子不在少數,清朝紀曉嵐曾經以茶葉和鹽提醒兒女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朝廷要查鹽。不同的是,紀曉嵐此舉屬於通風報信,而馬皇后此舉是屬於救人。

劉伯溫從馬皇后的提醒中明白自己的處境很危險,為了避開危機,劉伯溫便主動告老還鄉,朱元璋順勢批准了劉伯溫的請求,將其賜歸。


歷史守望者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當大明的皇旗在紫禁城獵獵招展的時候,底下有一大班的文武功臣等著獲得自己期盼的各種賞賜。

可是,朱元璋真的是個吝嗇而又殘忍的君王。

在朱元璋心中,天下都是他老朱家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分享哪怕一點好處。

朱元璋就是個小家子氣的地主,這一點他表現的很明顯。

所以,開國之後,他先是大行封賞,於是君臣一片其樂融融,只不過,大臣們是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而朱元璋則是發自內心的冷笑。

權力收回工作很快緊鑼密鼓的開始佈置。

胡惟庸、李善長,哪一個不是元老肱骨,卻都被朱元璋除掉,除掉就除掉吧,哪一個不是牽連了幾萬人一起去死。

朱元璋殺人不是一個個殺,而是一片片,一族族的屠。

也怪他手下這幫老夥計,幫他把江山收拾的那麼幹淨,以至於這些人作繭自縛後,大明江山都沒動搖。

儘管蒙古人還心存那額一絲蠢動,但是一個藍玉就徹底解決了元朝遺留問題。

藍玉攻成之後,朱元璋確信再沒有威脅了,於是把藍玉也殺了。

說回劉伯溫,對朱元璋的虛偽嘴臉,劉伯溫看的清清楚楚,於是他請求辭職告老。

劉伯溫想學張良,奈何朱元璋不是劉邦。

朱元璋不準劉伯溫辭官,朱元璋就是決定要殺掉劉伯溫,只是還沒製造出理由而已。

看到這裡,是不是不寒而慄,多麼霸道的朱元璋,多麼無情的朱元璋。

關鍵時刻,還得是馬皇后出馬相助。

某天,劉伯溫在花園散步,下人來報,說馬皇后差人送來果盒,給大人嚐鮮。

皇后的賞賜必須鄭重對待,劉伯溫行過禮,便打開了果盒,卻見裡面只有兩顆乾癟的紅棗和一枚梨。

劉伯溫何其聰明的人,馬上明白這是“早早離”的寓意。

於是,劉伯溫再次上書請辭,這次不管朱元璋同不同意,劉伯溫打包好行李就跑了。

加上馬皇后的勸阻,朱元璋暫時放過了劉伯溫。

只是,被朱元璋惦記上了,就別想好過了,最終,朱元璋還是借胡惟庸的手殺掉了劉伯溫。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智囊,在建立明朝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為了老朱家的江山穩定找各種藉口處理有功之臣之時,劉伯溫作為有功之臣自然不可能獨善其身。劉伯溫看著朱元璋的殺伐之心越來越重,很是惶恐。

有一次馬皇后給他送了一筐水果,裡面放著“一梨兩棗”,劉伯溫一看頓時大驚失色,主動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為什麼馬皇后要給他送這筐水果呢?
(馬皇后劇照)

母儀天下—馬皇后

《明史》記載:高皇后從太祖備歷艱難,贊成大業,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性格溫婉而雅,面對問題也能妥善處理。特別是朱元璋從窮小子一路走到即皇帝位,沒有馬皇后或許歷史上就真的記不住朱元璋。當朱元璋做皇帝后,感覺到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的威脅時夜不能寐,想要除去異己時,馬皇后都在勸他,希望朱元璋能少點殺伐之心,為了江山社稷。所以很多朱元璋要殺的人都被馬皇后通過各種方法保住的性命就比如劉伯溫。
(朱元璋與馬皇后劇照)

馬皇后經常會給跟朱元璋一起打拼天下的有功之臣送點小食,而且也不會引起別人的閒話。畢竟皇后犒勞功臣也是為了穩固江山。所以當馬皇后看到朱元璋對劉伯溫有殺心的時候,她藉著犒勞的名頭給劉伯溫送去了一筐“一梨兩棗”的水果,希望劉伯溫能看的懂什麼意思。或許很多人就在問,為什麼不直接派個親信告知呢?畢竟馬皇后還是朱元璋的老婆,她不可能明面上就直接跟朱元璋對著幹,也不符合她的性格,她只是想著能幫忙救下就好。

“一梨兩棗”到底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自己知道,朱元璋對他不放心的原因在於,他腦子轉的太快,更能猜到朱元璋的心裡想法。在皇帝心中這是大忌!所以朱元璋想著法子想要弄掉他。只是以為劉伯溫做事滴水不漏,小心翼翼,一直沒有把柄。時間久了,總會有把柄被抓到。所以當朱元璋真的要處理他的時候,他打開馬皇后送來的水果筐,看到水果就突然之間懂得了馬皇后的意思,馬皇后這是在勸說他“早早離”,讓他趕緊離開朝廷這個是非之地,或許現在就有危險了,不得不說馬皇后的用心良苦。於是劉伯溫趕緊向朱元璋提出身體不好,想要告老還鄉,畢竟留在朱元璋身邊太危險了。

不得不說,劉伯溫因為馬皇后的善意提醒,逃脫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但是始終還是沒能讓朱元璋徹底放心,直到劉伯溫病逝了,估計朱元璋終於能長呼一口氣了。


歷史每日說


得妻如此,夫復何求。馬皇后之於朱元璋,可謂是一個十足賢內助。當年朱元璋還是一個兵卒子的時候,馬皇后就甘願嫁給了他。朱元璋也不是忘本的人,做了皇帝之後對她也是呵護有加。



馬皇后不僅是朱元璋的賢內助,而且在對外上面,馬皇后經常給朱元璋提出來各種建議。當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馬皇后明裡暗裡的就給朱元璋點過。

雖然朱元璋知道馬皇后的意思,但是他也要不懂裝懂,畢竟要給兒子朱標掃平後路,其實這一點馬皇后也很理解。而且能不殺的人,他也會盡量的順從馬皇后。

朱元璋宴請群臣——劉伯溫三道菜看殺機

這一天朱元璋突然要宴請群臣,接到消息的大臣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現在不是過年過節,也沒有什麼特殊日子,為何要搞得這麼大張旗鼓?

但是既然皇帝叫吃飯,所有人肯定不能不去。於是在當天上午的時候,大臣們便已經陸陸續續的開始落座。幾個比較熟悉的大臣還互相恭維:“近來身體可好?”

沒有過一會兒,朱元璋終於過來了。所有大臣紛紛起身恭賀。朱元璋本來就是個草莽皇帝,對於這些繁文縟節不是特別看重。再加上大家本來就是生死的兄弟,於是招呼所有人隨便一點趕緊落座。

朱元璋目光環顧一週,看到大家來的差不多都齊了,就開始招呼人上菜。本來所有人以為能吃一頓好的,雖然平時在家裡面也是大魚大肉。但是再好的飯,估計都沒有皇宮裡面的好。


然而飯菜上來之後,竟然只是一份炒青菜、炒韭菜、炒蘿蔔、小蔥拌豆腐四樣。大臣們臉上露出難為之色,皇帝這是什麼意思?連幾個帶肉的飯都拿不出來了嗎?

更何況在場的人很多都是武將,平時習慣了吃肉。突然都是青菜,而且分量這麼少。不過人家朱元璋都沒說什麼,在座的文臣武將也不能吭聲,該怎麼吃就怎麼吃。

朱元璋出來解釋了:吃蘿蔔容易放屁,放的屁多了對身體好。這一盤韭菜你們看它青又青,長治久安保民生。再說這個小蔥拌豆腐,這是在誇大家廉潔。

雖然給出的解釋很生硬,但是又能怎麼辦?原來還算是比較輕鬆的氛圍,一下子有點壓抑了起來。只有幾個老臣,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朱元璋一看氛圍不對,又拍了拍手。

這時候又有幾個人上了菜,分別是:紅燒兔子,紅燒狗肉,外加一碗燕窩。看來之前的菜都是開胃菜,這些菜才是主菜。壓抑的氛圍也活躍了起來,大家是該吃吃該喝喝,走的時候都搖搖晃晃。


兩顆棗一個梨——救了劉伯溫一命

但是在整場飯局當中,劉伯溫似乎是悶悶不樂,一直都沒有吃上多少飯。不管是前面的開胃菜,還是後面的大菜。等到散場的時候,劉伯溫迎面碰上徐達。

徐達問他為何臉色不好看?劉伯溫說:“老兄弟,這場飯局有點不簡單,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啊。”徐達:“有什麼不對的嗎?”劉伯溫:“我給你留下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隨後兩人便分開,劉伯溫快步的往宮外走去。但是還沒有走到宮門口,就突然被馬皇后叫住。只見馬皇后手裡面提著一個籃子,上面蓋了一塊布。

劉伯溫問她:“這是什麼東西?”馬皇后告訴他:“你先別管,回到家再看。想必以你的聰明才智,肯定能猜到我的意思。”劉伯溫用手掂了掂籃子,雖然有重量感,但是主要是籃子的重量。

隨後他謝過馬皇后,兩人便分開走了。回到家之後,劉伯溫就打開了籃子,發現裡面只有兩顆棗和一個梨,怪不得主要是籃子的重量。

劉伯溫看著籃子裡面的梨和水果,又聯想到今天吃飯的事情。嘆息道:“千百年來,莫過如此,多謝馬皇后的好意。”就在第2天上早朝的時候,劉伯溫奏請告老還鄉。

雖然朱元璋多次阻攔,但是劉伯溫表示去意已決,最後終於批准可以回到老家青田。原來那頓飯吃完之後,劉伯溫就已經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但是他並沒有搞清楚,裡面的良弓和走狗誰是,因此才猶豫不決。

但是馬皇后的兩個棗一個梨,則是讓他堅定了決心。原來是讓他棗棗梨去,看來走狗和良弓說的都是自己。劉邦草莽稱帝,屠戮了一批功臣,看來朱元璋也有此意啊。


史之策


劉伯溫(1311~1375)是朱元璋的軍師,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美譽。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之說,由此可見,朱元璋和劉伯溫的關係,猶如當年劉備之於諸葛亮的關係。

確實如此,當朱元璋和漢王陳友諒爭天下關鍵的時刻,朱元璋聽說劉伯溫是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能人,於是“三顧茅廬”聘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劉伯溫感其誠意欣然接受了,這一年劉伯溫49歲。

劉伯溫走馬上任後,積極為老朱建言獻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講真堪比當年諸葛亮的《出師表》,老朱看後龍顏大喜,連連誇劉伯溫是真乃孔明再世也!


▲朱元璋畫像

劉伯溫在鄱陽湖之戰中,“錦囊妙計”火燒陳友諒的戰船,上演了一出明朝版的火燒赤壁。陳友諒在混亂之中被冷箭射死,朱元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這一年朱元璋40歲,劉伯溫57歲。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古代爵位的順序是:公、侯、伯、子、男。

說實話,劉伯溫被封的爵位並不高,老朱的淮西24將都封了侯,朱元璋為何如此對待劉伯溫呢?

原來朱元璋是過了河拆橋,唸完經後打和尚,故意打壓劉伯溫。究其原因劉伯溫不是朱元璋淮西系的人,朱元璋對他懷疑、嫉妒,總是提防害怕他奪了自己的江山,這就是才高被嫉真實的寫照。


▲劉伯溫畫像

當時馬皇后從種種跡象中看出了端倪,看透丈夫將來要對劉伯溫下手,馬皇后為人寬厚,仁慈。平時極力保護大臣們不被傷害。

馬皇后想提醒劉伯溫,又不便明說,只能暗示老劉趕快離開南京。於是她就往籃子裡裝了“一梨兩棗一桃”來到了劉伯溫的住處。

馬皇后見到了劉伯溫,對他說:“聽說軍師身體近來不好,特送來新鮮水果”,說完馬皇后放下籃子,沒停留就轉身走了。

劉伯溫很納悶,皇后平時是個熱情大方人,這次怎麼僅僅送“一梨倆棗一桃”呢?

劉伯溫果然是聰明人,他很快想出了這是皇后暗示他趕緊逃走的意思。皇后暗示自己“早早逃離”(棗棗桃梨)。

劉伯溫感激的望著皇后消失的背影,淚水逐漸模糊了視線。


▲馬皇后畫像

第二天,劉伯溫上書朱元璋請求回老家養老,朱元璋巴不得他早點離開,爽快答應了劉伯溫。

古語云:“君疑臣,臣不反必死”,儘管劉伯溫遠離了政治中心,但是朱元璋最終沒放過他。

公元1375年,劉伯溫喝了胡惟庸送來的中藥湯,值得一提的是,這中藥湯是朱元璋讓胡惟庸送來的。沒過兩天劉伯溫去世,享年64歲,人們懷疑是朱元璋下的毒。

雖然馬皇后想極力保護劉伯溫,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通過下毒暗害了劉伯溫。


秉燭讀春秋


看過《劉伯溫傳記》等資料,雖然沒見“一梨三棗”記載,我還是寧願相信這則傳聞。

明代一朝,總體上講,前不及宋後不如清。主要是皇帝太差勁,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帶了個壞頭,殺了許多不該死的人,至少說明朱元璋氣量小,後世多有非議。倒是稱讚馬皇后居多,評價甚好,血腥屠戮淫威之下,還留存慈悲心之人,而且還是除皇帝外唯一一個有話事權的人,這對於皇上身邊的一干近臣實在是大幸。

因此,我選擇相信“一梨二棗”之傳說,這是個關於人性美好一面的傳說,無論對600多年前古人還是現今,都是令人欣慰的。休道這是替古人擔憂,現今古裝熱播後追劇人知多少?還不是觀眾為劇中人牽腸掛肚?

善良,在任何時代都是寶貴的,最重要的是它能給你帶來基本的安全感;任何環境,善良比聰明重要,它至少可以減少人事之“坑”,使你心無旁騖前行。

馬皇后,睿智善良,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無疑她也很聰慧的。雖然沒什麼文化,卻並不妨礙她巧妙告警。“一梨兩棗”的象徵暗示,對劉基來說,儘管他最終沒能破局—“禮物成畿”,他還是很感念馬皇后的。

所以,做個一個善良的凡人,不難,做一個既聰明又身居要津的善良人,難得。

2019.8.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